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2093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9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docx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提要

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第一节什么是课程

一、课程的概念

1、古今中外关于课程的定义

2、课程的概念3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

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

二、课程的本质4

三种有代表性的课程本质观:

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

三、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5

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一)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

(二)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三)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第二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一)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的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

因此,21世纪将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

(二)国外课程改革的现状

1、综观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体现的基本课程改革理念是,注意基础学力的养成,注重信息素养的提高,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养成,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2、可以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教科书制度和课程评价等方面了解各国课程改革的状况。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16

(一)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客观必然

(二)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课程改革的成就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现实基础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19——“三个面向”、“三个代表”

1、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

2、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20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课程改革应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中心。

三、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21

1、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事实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思考题:

1、什么是课程?

课程本质的观点有哪些?

2、课程在学校教育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3、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有哪些?

4、我们从国外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哪些启示?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有哪些?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第二章

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重建

27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课程结构的调整过程。

实际上,多一门或少一门课程并不重要,关键是课程结构要合理。

因为最佳结构等于最大功能,这是一个无需证明的命题。

第一节课程结构的一般理论27

一、课程结构的概念及课程的组成部分

1、课程结构即课程的各组成成分及它们的关系。

2、课程的组成部分

二、课程结构划分中的范畴对

(一)实有课程与空无课程

(二)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二)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具有鲜明的对比,见下表

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

认识论

经验本位

知识本位

方法论

综合

分析

教育观念

个人本位

“教育即生活”

社会本位论

“教育为生活做准备”

知识的传授方式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知识的性质

现实有用的经验知识

学术性知识

课程的排列

心理顺序

逻辑顺序

课程的实施

重学习过程

重学习的结果

教学组织形式

灵活多样

班级授课制

学习的结果

培养社会生活能力、态度等

掌握“双基”

(四)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

三、课程结构与课程功能32

1、课程功能是在具体的课程结构中产生的。

课程的基本功能是一定外因作用下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合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2、课程结构控制着课程的功能,决定了课程功能的方向和水平,控制着课程功能的广度和深度,节制着课程的时间效应和情绪效应。

同时课程功能的变化对课程结构也有深刻影响。

课程结构与课程功能是互动的,这个互动形成良性的循环,课程结构就会不断地改善,课程功能也会不断得到增强。

反之亦然。

第二节我国课程结构的现状分析33

对课程结构的现状,可作质的描述和量的刻画。

一、课程结构现状的定量陈述

(一)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课程比例研究

前国家教委计划中规定:

工具学科类、知识学科类、技艺学科类分别约占1/2;1/4;1/4。

(二)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比例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偏重单一的必修课类型。

(三)文理科比例

二、课程结构的定性描述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

课程内容是由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组成的。

(二)各育课程

(三)课程中所反映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内容。

三、我国课程现状的分析

(一)关于单一的国家课程,教材全国统一

(三)关于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有不容否认的优点: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综合课程也有不容忽视的优点:

反映了当今科学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关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我国长期以来坚持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作为必要的补充。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我们可以把两者看做相互补充而非相互代替的关系。

第三节九年一贯制课程结构38

一、九年一贯制课程结构基本内容扫描

(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从课程的纵向设置看,九年一贯制在课程纵向结构方面充分考虑了课程形态的过渡问题,新课程结构的设置突出一个“整”字。

(二)强调课程综合,设置了许多综合学科

(三)强调课程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四)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并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五)新课程并没有放弃基本能力的训练

(六)新课程十分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二、九年一贯制课程解读

(一)为什么要九年一贯

(二)为什么重视课程综合

这是由当前我们的人才培养重点决定的。

我们要培养的人,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单一的课程形态——分科课程不能满足人们对课程发展的需要。

(三)怎样理解“加强写字教学”等一些基本能力

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生活适应能力在这个时代显得越发重要。

而一些基本能力是我国的所长,我们的课程改革中要在服务于总体改革方向的基础上尽量保留,以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能够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最好的教育,能够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整体需要。

第四节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这在我国课程改革中前所未有。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2、实践性3、真实性4、合作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计算机读写能力,或者信息运用、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

2、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取专题进行研究,并从研究中主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获得知识的学习活动。

3、社区服务和社区实践就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所在社区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为社区建设和发展服务的同时,增长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4、劳动技术课程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遵循着这样几个原则:

*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体现了每一所学校的特色;

*反映了为社区服务的基本思想;

*反映了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思想;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既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又是活动的开发者,两者在活动中的关系是平等的。

1、选取课题,开展探究

2、问题牵引,有问必答

3、整体规划,系统设计

二、研究性学习简介

(一)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

1、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注意学习方式的改变。

2、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3、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在承认学生智力多元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潜能。

4、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共享学习经验。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探究问题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

2、学会观察与发现,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鉴别、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交往,增强合作意识,学会分离经验与信息

5、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勤于钻研的积极科学态度

6、形成以社会责任意识为核心的现代人文意识

(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选取原则与设计策略

内容选择原则: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与学生的经验相联系;

2、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

3、鼓励动手,重视学生与现代科学发展相联系;

4、注重综合,注意各科知识相联系;

设计策略:

1、由扶到放,设计情境,逐步聚集问题

2、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利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课程资源

3、逐渐积累,形成文化;利用差别,资源共享

(四)研究性学习实践原则、组织形式与一般流程

1、实施原则:

全员参与;任务驱动,注重过程;形式多样,适当整合;课内外结合,各有侧重。

2、实施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有多种形式,其中主要包括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有时还可能有更大的合作研究,如班级、年级等的合作研究。

3、一般流程:

(1)进入情境,发现问题阶段

(2)实践体验,解决问题阶段

(3)总结、表达、交流与呈现成果阶段

三、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简介

(一)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基本理念

1、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走入社会,服务社会,获得生存体验。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内容领域与选择原则

(四)课程实施

1、实施的基本的原则:

(1)亲历性原则

(2)自主性原则(3)协同性(4)整合性原则

2、活动的设计:

(1)注意本课程的目标。

(2)注意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3)活动要整合各学科的知识,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

(4)注意本领域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他领域的统整。

(5)设计出来的活动应反映学生特点。

(6)要考虑课程资源的易获得性和其他条件。

3、课程组织与要求:

课程实施的一般程序:

提前准备;拟定方案;实施活动;交流总结。

四、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

五、信息技术教育

(一)课程理念

1、改变学习方式,丰富学习资源。

2、突破时空限制,提高课程实施效能。

(二)课程目标

(三)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

(四)信息教育的实施

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实施:

一是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在其他学科中浸透信息技术教育。

思考题:

1、结合课程结构的一般理论,谈谈你对“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课程结构的调整”这一观点的认识。

2、谈谈我国课程结构的现状。

3、九年一贯制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第三章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课程标准是规范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法定文件。

课程标准是指导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依据。

第一节课程标准的一般理论

一、课程标准内涵的界定5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二、课程标准的性质

1、可评估性2、可理解性3、可完成性4、可伸缩性

三、课程标准的作用

(一)指导教材编写

(二)指导教学(三)指导课程评价

四、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的意义

(一)教学大纲的弊端

1、教学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

2、束缚教师的创造性。

3、不利于教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

4、评价以考试为主,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二)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有那些超越之处66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

2、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感情、态度及价值观

3、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教学大纲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而课程标准则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4、教学大纲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课程评价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

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三)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1、对课程观的影响。

2、对课程结构的影响。

3、对教材的影响。

4、对评价的影响。

5、对教师的影响。

第二节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一、课程标准编制的理论基础73

(一)新的学生观怎样认识学生是影响课程标准编制的重要理论基础

1、学生是个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4、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

(二)新的课程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吸收历史上各种课程观的合理成分,结合新的社会条件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逐步构建了自己新的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

3、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三)新的知识观

(四)新的学习观

总的来说,新的学习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学习。

2、新的学习离不开原有的经验。

3、社会性的互动能促进学生学习。

4、学习离不开真实的情境。

二、课程标准编制的视角80

(一)课程目标的分解与落实

(二)课程内容的精选与组织

(三)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

(四)评价指标的拓宽与分层

三、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框架

我国的课程标准初步形成了一种尝试性的框架。

其具体内容是:

1、前言部分

这一部分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阐述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与本标准的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部分82

这一部分内容明确了各门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共同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例:

知识与技能

教学思考

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3、内容标准部分

这一部分按照学习领域(如数学课程:

数与代数、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主题(如生物课程:

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人、生物的多样性、健康地生活等10个一级主题)或目标要素(如英语课程:

语言技能、学习策略)阐述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

4、实施建议部分

四、对新课程标准的分析

(一)对课程目标的简单分析86

1、课程目标的取向问题有三种颇具影响的课程目标。

(1)行为目标

(2)展开性目标(3)表现性目标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三种课程目标取向予以综合,把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作为行为目标的补充形式。

具体采取什么形式的课程目标,这取决于这门课程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课程目标取向的综合化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第一学段的目标规定:

知识

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经历只管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识图、作图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

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

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

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2、课程目标的陈述问题

课程目标的陈述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目标必须是分层次陈述的。

第二,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也可采用体验性目标的形式。

第三,目标陈述应有四个要素: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第四,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第五,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而不是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

(二)对内容准确简单的分析

(三)对实施建议的简单分析

第三节课程内容的选择

一、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一)课程内容即教材

(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三)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93

(一)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所选内容包括使学生成为社会中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包括学生以后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课程内容应该考虑到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

(三)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选择课程内容要注意到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并尽可能与之相适应,使他们“好学”,“乐学”。

思考题:

1、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有哪些超越之处?

2、如何理解此次课程标准编制的理论基础与视点?

3、结合一门具体的课程标准来分析课程目标。

4、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是什么?

第四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习方式变迁

第一节课程改革理念下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学习方式的含义97

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备的或所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一贯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一)学习方式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二)学习方式还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二、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及其含义

(一)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

1、教育自身的需求是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

2、社会发展对学习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99

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人类最需要的是学会掌握信息,掌握有用的知识,“求知”的意义已经从能够记忆和复述信息转向能够发展和使用信息。

教育要有原来的“受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使学生掌握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和技巧,从而能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掌握最适宜的知识。

原有的过分强调接受的学习方式,缺乏主动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

(二)课程改革目标下学习方式变革的含义1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包含下面三个方面的含义:

1、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2、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

3、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课程改革目标中有关学习方式变革,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三、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解读102

(一)以自主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所谓自主性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1、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是主动性

自主学习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我要学。

2、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是独立性

独立性在教学中的表现是:

“我能学”,是指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护的学习

自主性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

(二)以探究为特征的学习

探究性学习,一般指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的社会中选择一些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得到特别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性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核心。

2、过程性探究学习关注学习的过程。

探究过程一方面展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暴露的疑问、困难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其聪明才智、个性的过程。

这种探究过程是学生在成长中所必须的。

3、开放性探究学习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它注重学习的整体目标。

探究过程、评价、问题都是开放性的,问题的最终答案也不是固定的。

(三)以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107

所谓的合作学习是指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依据一定合作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