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2407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文言文的综合阅读Word格式.docx

掌握课内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活用等,因为文言文考试中的知识点,一般都是课内训练过,并且高考试题也有直接来自课内的内容。

  其次,按考纲列举的考点重新整理一遍知识点。

一般来说,考点的内容都是来自以前所学的知识点,只不过考纲从命题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作了表述而已。

而且考试的知识范围往往小于平时上课讲到的范围。

所以,这种整理费时并不多。

  再次,也是主要的任务,就是,按照高考的要求,完成一定量的阅读练习。

1、近年文言文阅读设题特点分析

  从文言文阅读的测试内容来看,“常见实词”基本上是古今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语(尤其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常涉及多义词、异义词、同形词、通假字,其中又偏重于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题型大多是选择题,这种考查趋向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不会有大变化。

  文言虚词的考查有几个趋向:

①分辨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②引用教材中的文言文语句,来与所选阅读材料中的句子作比较;

③淡化词义的确定而强调用法分析。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考查考生在理解基础上的分析能力,难度比把握文意又上了一层,近几年的高考题显示出强化该知识点的趋势。

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考查内容既有对材料中某一具体问题的考查,也有对材料全方位的考查。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对文章材料和思想的进一步把握,要求考生读懂全文。

设计这类题,一般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选取其中的四点切入,进行概括分析,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在高考题中,“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项要求,有时是结合在—起的,特别是后两项,很难截然分开,三项内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近几年这种考查有加强的趋势,且有可能加大考查的范围和力度,应引起重视。

  文言文语句翻译考查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句式和用法”在第II卷同文言文翻译结合起来考。

②翻译的句子一般是从上文的阅读材料中选出,也不排除单独抽选一段文字翻译的可能性。

③翻译文句偏重选句特点及表达方式,以及对实词、虚词的理解。

④难度不会太大,得分点都是中学学过的,主要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总之,近年文言阅读试题已跳出固定模式,朝着题型多样化方向发展。

2、文言文阅读设题变化的应对策略

  文言文阅读复习涉及内容很多,应对策略可以归纳为六个字:

全面、细致、灵活。

  虽然文言阅读在试卷中的题量有限,但文言知识复习面广,涉及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全面复习才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基本保障。

  细致复习,是指在复习每个知识点的时候都要深入、细致。

对原始性知识要善于积累,如掌握一定量的古汉语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熟悉主要的句式特征,了解古代最常见的文化知识等。

对规律性知识要善于归纳、总结,比如各种词类活用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特殊句式的变化规则等。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时直露,有时含蓄,因此,要学会透过一言、一行、一事、一物去窥探人物品质,透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推断、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灵活复习,一是指要注意知识点中复杂多变的因素。

如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今通假,单音词和双音词、偏义复词等;

文言句式中的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词类活用中除了一般活用,还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

二是指在牢固掌握了知识点的基础上,要善于灵活运用,要将所掌握的知识转换成能力,解决阅读中碰到的具体问题。

  以判断一个词的意思解释得正确与否为例,主要方法就有四种:

  ①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推断。

如“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一句中的“视”,初看可作“看见”讲,但联系整个句子,应解释为“比较”。

  ②借助语法结构推断。

如“烟波微茫信难求”与“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两句中“信”字义项的确定,前句“信”作“难求”的状语,后句“信”作谓语,故应分别解释为“实在”和“确实”。

  ③借助相似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意义往往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的特点推断。

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忧劳”和“逸豫”词义相反。

  ④借助成语熟语推断。

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的意思现代汉语还保存着,如“腥臊并用,芳不得薄兮”中的“薄”,与成语“日薄西山”一词中的“薄”意义相同。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最终目的是正确完成考题。

但是,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联系平时所学知识,学会在阅读和考试的具体实践中,调动自己平时的知识积累,结合再现一些相关的例句,联系上下文体味语感,揣摩语意和语气,从而正确解答试题。

3、四个办法

  具体方法有:

  ①筛选法。

弄清题干要求,找准信息范围,结合选项要求进行筛选、比较、分析。

它主要适用于文中有直接表明作者观点的材料的阅读。

  ②概括法。

文中没有直接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通过对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或描写表现出来的,这就需要阅读者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领悟、分析、综合,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③抓住题眼法。

即抓住关键词语,审读、综合、归类,找出答案。

  ④排除干扰法。

考题中常见干扰有:

夸大事实,导致谬误;

偷换概念,混淆是非;

正误夹杂,真真假假;

事实互换,因果倒置等。

解题时,要忠实于原文内容,学会排除干扰。

4、四个意识

  文言文综合阅读,包含了文言文学习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

我们认为,在进行文言文语段阅读时,必须强化四种意识。

  ①整体意识。

综观多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应考时,我们要树立整体意识,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首先从内容上分辨是记人,还是叙事,抑或议论;

然后由整体到局部分析文章所写的内容,比如记人的文章,先找到所写的人物,再看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物与事件之间关系,事件的起因是什么,情节是怎样展开的,最后的结局如何……通过概括筛选信息,浓缩全文,化繁为简,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和脉络结构。

  【如2002年全国高考卷文言文阅读题,通读材料后就能明白,这是一篇人物传记;

写的是汉代飞将军李广;

总叙之后具体写了四件事:

以疑兵之计退匈奴,饮食与士共之,引刀自刭,天下皆为尽哀;

突出表现了李将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廉洁自律、爱兵如子、勇于承担过错的性格特点等。

再如2003年文言句段分别引自不同的典籍,《资治通鉴》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论事,相同的人和事在不同典籍中评价不同,这就更需要树立整体意识,学会辩证的看待人或事。

  ②考点意识。

阅读文言文语段,其最终目的要归结到《考试说明》的具体考点上。

考点意识,就是力求一见题目就对该题“考什么”和“怎么考”,有一种“一呼即起”、“闻声响应”的意识,从而快速调出知识储存,准确高效答题。

【例】

(07年全国卷2第11题)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译文:

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评析:

  古文理解,除了语言外,更重要的当属内容。

语言与内容的关系较为复杂,我们大致可以概括出两点最基本的认识:

①过语言关,是为了弄懂文章内容;

对内容的正确把握,反过来可以更准确地推断语意。

近年来,高考古文阅读的命题,在不断地强化这两点基本认识。

上面【例】的翻译考查,在大意正确和要点准确两个方面赋分。

这个句子涉及三方:

契丹,高祖所代表的晋朝廷,安重荣。

通过内容可知,这三者互有矛盾:

重荣属高祖,高祖怕契丹,契丹怕重荣。

但最为突出的矛盾还是敌我矛盾——契丹与晋朝廷的矛盾。

在契丹看来,晋内部越乱则对契丹越是有利,甚至想借高祖之手除掉重荣(故下文还有“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等信息)。

上述这些信息正是翻译“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这句话的基础。

明乎此,无论译出大意,还是译准要点,都不是什么难事。

  平时的复习,我们就是要在《考试说明》的具体考点的指导下,洞察考试意图——“应该考什么”,揣摩出题方法——“可能怎么考”。

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③语境意识。

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意来逆推。

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

(07年全国卷2第8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

    讼:

控告

B.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

  暴:

突然

C.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

  谨:

严格

D.姑息重荣不能诘。

      诘:

追问

答案:

C

  上述C项“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中的“谨”的考查,其意图不在记忆,而在于合理推断。

如果考生将视野扩大一些,便会观察到更为广阔的语境。

  “是时,高祖与……万世耻也!

  可见,高祖的“谨”,是与契丹的“骄”相对的,是与重容所批评的“屈中国以尊夷狄”“万世之耻”相关的,因此,“谨”在此处的意义为“小心谨慎”,是说高祖对契丹赔尽小心,不敢动怒,而决不是什么“严格”的意思,再参照文中与此同义的另一个句子“契丹数遣使责高祖……”,“谨”的意思就更加分明了。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并不要求考生死记硬背字典义项和语法知识,而是要求考生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借助相关信息合理判断词义、句意。

这便是以阅读能力为立意的命题思想的体现。

  准确把握词义离不开语境,对文意的把握同样离不开语境。

  ④互助意识。

  阅读文言文语段,要把语段与试题连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来帮助阅读,帮助答题。

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A、新旧知识互助,化新为旧。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材料、题目一般来说是崭新的、陌生的、未知的,但它往往和固有的旧知识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甚至它的“影子”就在课本上。

如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卷12题,选出“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8个句子除原文外,其余四个均选自中学课本,A组,“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后一句出自苏轼的《石钟山记》,是学生学过的,很容易知道是介词“把”、“拿”的意思。

前一句的“以”如果讲成“把”、“拿”就讲不通了。

两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是不相同的。

其余几组是否相同,也要逐一判断,以作检验。

B组,“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后一句是司马迁《陈涉世家》中的句子,也是考生熟悉的,加线的“会”是“恰逢”、“正遇”的意思。

用此意思解释前一句的“会”,也是正确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启示:

碰到某些字、词、句的陌生用法和意义时,不妨思考:

这个字、词、句的这种用法和意义在课本上有没有出现过?

在复习迎考的训练中有没有碰到过这种现象?

在当时的具体语境中是如何理解其用法和意义的?

能否用过去的思路、方法、技巧来解答?

如果不能,那么,这个字、词、句的用法和课本中、训练时出现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两者有没有必然联系、内在规律?

……这样,就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中牵了线、搭了桥,可以利用旧知识解答新知识,利用已知启发了未知。

  B、语段试题互助。

“研读语段,理解文意”—“阅读题干,把握要求”—“筛选信息,解答试题”,这是一般的正向的阅读和解题思路。

逆向来看,由于高考文言文目前还是以客观题为主要考查形式,诸多选项(尤其是可以判断为表述正确无误的选项)对理解语段是有一种补充或验证作用的。

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一般让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2003年文言文五道客观题目就有4题是选不正确或不相同的);

而且在设置选项时,又常常把在理解上有些难度的材料设成正确选项。

因此,我们即使把这些选项全返回阅读材料去理解,正确率也在80%以上。

据此,我们就可以排除许多难点和疑点。

如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第11题,就解释了“讽”、“哂”、“遇”、“务”;

12题解释了“为”、“以”、“焉”、“因”;

13题辨别出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句子;

14题对原文有关裴矩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这么多信息,且80%以上是正确的,加上前面的整体感知,很多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C、试题之间互助。

文言文综合阅读题几个题目之间不是孤立的,不但有着从分析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内在序列,也往往可以利用后面试题中可以判断的正确无误的信息,来解答前面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验证前面没有把握的答案。

如2003年全国卷14题A项“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它可以帮助解决12题A项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也可以知道“鞠”的意思是“养育、抚养”;

由B项“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可以验证11题A项“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中“讽”解释的正误;

同样由15题A项“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阿谀逢迎”和D项“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的内容,可以帮助准确完成16题“君愿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的翻译。

  D、阅读之间互助。

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在阅读载体、考查基点、阅读方法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别,但同作为文章的阅读,又有其相通之处,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把现代文阅读的某些思想、方法、技巧,有意识地、巧妙地移植到文言文阅读上来,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5、三个步骤

  下面主要谈谈完成阅读练习,也就是考试的方法和技巧。

  做文言文阅读题,首先应对文段用心精读一遍,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

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

我们在大脑中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

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

  第二步,迅速浏览一遍所有题目。

“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

  第三步,联系文段内容答题。

答题的时候要总结出一套具体的方法。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一)两个明确

1、明确高考题设错方式

  理解题干和选项语句是关键。

不符合要求的一般有两类:

一是张冠李戴,将别人做的事或说的话说成是主要人物做的或说的,致使陈述对象不一致;

二是答非所问,所选语句虽为主人公言行,但不能表现某种性格。

排除法是做此类题较为简便快捷的方法。

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题设错方式主要是答非所问,此外选项组合时往往真伪并存。

2、明确解题步骤

  第一步,把握观点,理解选句。

通过整体阅读,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理解题枝语句的含义。

  第二步,读懂题干,弄清标准。

如例1:

题干中“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标准有二——一是“全都”,二是“豁达或洒脱”。

又如2006年全国卷:

题干“分别表明何远‘生性耿介’和‘为官清廉’的一组”,关键词为“分别”,即其中一项表明生性耿介,另一项表明为官清廉。

标准不明,答题就会盲目。

  第三步,依据标准,对照原文。

找到每句话所在的原文,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意思,再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再作出选择。

(二)五条原则

1、把准对象,忌张冠李戴

  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包括散文和史传文。

如果是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几个人物,而题干的要求则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某人……的一组”。

因而命题人在设计错例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其他人物所做之事错位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人物身上。

在选文中出现的人物决不止一个,而我们答这个题是只要抓住题干中的“某人”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做初步筛选:

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某人”所说所想所做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被排出,从而帮助解题。

如果是写景抒情议论的散文,也会针对某景某人某事某物来议论抒情,所以都要把准对象,不可张冠李戴。

2、体情察意,忌断章取义

  传记文章,要在典型环境中通过洞察人物言行背后的“隐情”去分析人物性格。

有时命题人在选择错例时,利用考生缺乏语境意识的通病,故意选择貌似正确实质脱离语境的似是而非的句子,进行干扰。

其他文类,道理同此。

因此,作为考生必须学会体情察意,就文意定句意,在读懂弄通全篇的基础上,去掌握人物言行的真正意图。

3、找准区间,忌层次不清

  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通常有起因、经过、结果等阶段;

在议论抒情类散文中,也会有层次、阶段、对象的分别。

在分析题干时必须明确要求筛选哪个阶段的句子,避免事件的进程提前或滞后,或议论抒情的针对性有偏差。

4、锁定内涵,忌无的放矢

  题干对人物某种品质或做法的说法,对某景某事某物的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有时是命题者自己进行了概括,有时则摘引原文中的字眼,它们有时是明晰的,有时则是隐晦的。

对于命题者自行概括的较抽象语词要悉心揣摩其内涵。

5、关注手法,忌神合貌离

  人物传记类文段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景物描写为了突出其特征或作者借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往往采用多种手法,如叙述描写、作者评说,描写中又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而题干中有时指定筛选某种手法,在审题时就要仔细推敲,把那些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景物某种特色,事物某种性质而刻画方法却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排除,谨防“神合貌离”。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总体阅读,整体把握。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不外乎记叙性材料、抒情性材料、议论性材料。

论人论事要论及全文,论文更要论及全文。

阅读时,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

紧扣景物事件所表达感情这一要素,认识文中所记事件或所写景物的性质和作用;

紧扣作者在议论人物事件的基本倾向和态度,把握人物事件的性质、特征等。

整体阅读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准确定位,准确把握,才能胸中有数,才能完整、准确地分析评价人物、事件。

从整体上把握材料,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句子的转述、事件的概括、观点的提示、文末的注释等等,我们都可以将它们综合考虑,参照理解,将有关信息还原到材料中对应之处,从而判断选项表述的正误。

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我们在阅读题目时,必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

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3、借助注释,联系背景。

  概括中心意思最忌以偏概全,要特别注意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情况。

还要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

4、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高考文言文阅读在本考点的错误题型有或夸大事实,或偷换概念,或以假乱真,或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等,如果我们掌握了选项的设置模式,就会帮助我们排除干扰,正确答题。

5、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行为的程度、实效,作者的态度倾向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文中筛选法。

  ①借助整体阅读归纳主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先要整体上解读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思想,力求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最想要告诉我们读者的是什么,读者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知作者的观点态度。

  ②借助题目表述把握具体对象。

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

  ④借助对应比照法判断答案。

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

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

2、概括评价法。

  ①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事通过景物、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因而在阅读时,就要从景物的特征、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论辩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拿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从而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②借助知人论世法,提取要义,分析观点。

近年文言文阅读材料往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