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DSCMLLVPECLVML之间接口电平转换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2449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3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LVDSCMLLVPECLVML之间接口电平转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LVDSCMLLVPECLVML之间接口电平转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LVDSCMLLVPECLVML之间接口电平转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LVDSCMLLVPECLVML之间接口电平转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LVDSCMLLVPECLVML之间接口电平转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LVDSCMLLVPECLVML之间接口电平转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LVDSCMLLVPECLVML之间接口电平转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LVDSCMLLVPECLVML之间接口电平转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LVDSCMLLVPECLVML之间接口电平转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LVDSCMLLVPECLVML之间接口电平转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LVDSCMLLVPECLVML之间接口电平转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LVDSCMLLVPECLVML之间接口电平转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LVDSCMLLVPECLVML之间接口电平转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LVDSCMLLVPECLVML之间接口电平转换Word文件下载.docx

《LVDSCMLLVPECLVML之间接口电平转换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VDSCMLLVPECLVML之间接口电平转换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LVDSCMLLVPECLVML之间接口电平转换Word文件下载.docx

1.不同接口之间的转换

2.不同信号电平的转换

3.不同地之间的转换

2各信号电平

第一步首先是理解各个接口点逻辑电平,主要讨论LVPECL,CML,VML,以及LVDS。

表一为这些接口的输出电平。

项目

LVPECL

CML

VML

LVDS

VOH

2.4V

1.9V

1.65V

1.4V

VOL

1.6V

1.1V

0.85V

1V

输出电压(单端)

800mV

400mV

共模电压

2V

1.5V(VCC-0.2V)1

1.25V

1.2V

表一,各接口电平规范

图一

3输入输出结构

在上文中提到了关于LVPECL,CML,VML以及LVDS驱动器,这些都是基于CMOS技术的。

这个部分介绍各个种类的输入输出结果。

3.1LVPECL接口

LVPECL由ECL和PECL发展而来,使用3.3V电平。

3.1.1LVPECL输出结构

LVPECL的典型输出为一对差分信号,他们的射击通过一个电流源接地。

这一对差分信号驱动一对射极跟随器,为Output+与Output-提供电流驱动。

50欧姆电子一头接输出,一端接VCC-2V。

在射级输出级电平为VCC-1.3V。

这样50欧姆的电阻两端电势差为0.7V,电流为14mA。

(这一部分电路的计算方法我个人理解为,VCC过通过射级跟随器,等效于两个二极管,约为1.3V的电势下降,此时的射级跟随器的基极电压为VCC-1.3V+0.7V。

电流源的作用是提高速度。

3.1.2输入结构

输入部分如图三,输入差分对直流偏置电平也需要在VCC-1.3V。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关于连接的方式和匹配,在下文详细论述。

3.2CML接口结构

CML电路驱动器有这样几个特点,包括高速能力,可调整逻辑输出摆幅,电平调整,可调slewrate.

3.2.1CML输出结构

CML驱动器基于开漏输出和压控电流源使用NMOS晶体管。

输出需要通过电阻上拉至VDD,这是因为NMOS只能驱动下降沿。

因为输出电压摆幅是由负载决定,压控电流源用于改变电流值从而驱动负载。

负载电阻和外部参考电阻可以靠近放置以优化输出电压摆幅。

(这里说的比较简单,从其他的文献上查得的资料,上拉电阻一般选用50欧姆,电流源的电流为16mA,这样就会有差分800mV的电压摆幅)

3.2.2CML输入结构

输入部分需要有上拉电阻将共模电压拉至正常的值。

在这里为1.5V当上拉电阻没有包含在芯片中时,就需要特别小心这部分的电路设计。

上拉电阻要尽可能的靠近器件。

NMOS晶体管在这里作为一个latch(锁存器),配合一个高速时钟,用来锁存数据。

(这里好像是针对TI的某个器件来说的,和典型的CML电路有些不同。

3.3VML接口结构

德州仪器公司的voltage-modelogic(VML)电平与LVPECL兼容。

和CML一样,VML基于CMOS工艺,但VML不需要上拉电阻,以为其内部使用了NMOS与PMOS用以驱动上升沿和下降沿。

该电平使用不多,所以不详细论述了。

3.4LVDS接口结构

ANSITIA/EIA-644和IEEE1596.3-1996定义了LVDS接口标准。

LVDS的电压摆幅和速度低于LVPECL,CML和VML,然而LVDS也有其优势,即更低的功耗。

许多LVDS驱动器基于恒定电流所以功耗与传输频率并不匹配。

(这句话没明白)

3.4.1LVDS输出结构

LVDS输出结构与VML类似,只是TI的LVDSSERDES输出结构使用了反馈回路来调整共模电压值。

如图8所示,一个电流源与NMOS的漏极链接用来控制输出电流,典型值为3.5mA,通过终端的100欧姆匹配电阻,得到350mA的电压摆幅。

3.4.2LVDS输入结构

TI的基于LVDS的SERDES芯片使用差分信号,使用NMOS晶体管,输入必须使用100欧姆的终端电阻跨接于两个差分电平。

并且共模电平约为1.2V。

匹配电阻必须尽量靠近接收端摆放。

电流源用来给差分线提供小电流。

tips:

1、按照标准,CML的共模电压为VCC-0.2V,这个计算是基于电流源电流为16mA,上拉电阻值为50欧姆。

为什么Ti这个表格里的这个共模电压是1.5V?

这里需要再查阅一些文献看。

4各个端口的连接

直流耦合用于当共模电压不造成问题,且为了避免电容造成的阻抗不连续。

交流耦合用于消除共模电压,主要用于不同的逻辑电平,并假定一个直流平衡的信号模式。

4.1LVPECL

4.1.1LVPECL驱动器——直流耦合

直流耦合时,LVPECL需要VCC-2V的终端。

当VCC为3.3V时,该电压为1.3V。

终端电阻Rt必须和传输阻抗Z0相同。

4.1.2LVPECL驱动器——交流耦合

在交流耦合的情况下,由于没有直流路径供给下降沿信号,所以LVPECL驱动器输出需要通过一个电阻连接至地,这个电阻的大型约在140~220欧姆。

在接收端,终端电平必须为VCC-1.3V(5V为3.7V,3.3V为2V)

Rt与Z0一致。

4.2CML

4.2.1CML的直流耦合

CML的匹配只要加上一个上拉(芯片内未射开漏上拉),上拉电阻等于传输线阻抗Z0。

如果芯片内都有上拉,则直接连接即可。

4.2.2CML的交流耦合

在AC耦合时,需要上拉电阻提供上升沿电平。

4.4LVDS

因为LVDS是电流驱动器,所以只能通过DC耦合,电流通过跨接的终端电阻转化为电压信号。

典型的来说,差分匹配电阻Rt为100欧姆,但是这个还要根据传输阻抗Z0。

(在PCB上Z0一般为50欧姆)

5偏置和终端电路

5.1偏置

最简单的偏置电压使用分压电阻网络即可。

举个LVPECL的例子(原文是VML的例子)。

3.3V的LVPECL的偏置电压为2V,所以:

3.3*(R2/(R1+R2))=2

可以根据这个算式,算出R1与R2的关系,R1=0.65R2

5.2终端匹配

对于差分电路,有四种典型的终端和偏置方式,他们有各自的优缺点。

5.2.1差分匹配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R1和R2用以分压,他们的值在k级别,使得输入共模电平在接收端允许的范围。

该方式的主要的缺点是元器件的数量以及电源的消耗通过分压网络。

然而,这种方式可以通过选择更大阻值的R1,R2来降低功耗。

5.2.2带有去耦电容的差分匹配

第二种方法是和第一种很相似,但终端匹配电阻采用50欧姆,且两个匹配电阻间通过一个去耦电容接地。

这种差分匹配,主要的缺点在于元器件数量和电源消耗;

然而,电源消耗可以通过调整R1,R2的值。

优点在于,当出现传输线造成的信号歪斜时,比如差分信号并不是同时到达时,该电容可以成为一个对小信号的低阻对地路径。

5.2.3简化电路

第三种方法如下图22.

理想的配置是使得R1||R2等于Z0。

同时满足电阻分压。

可以继续举LVPECL的例子。

算得R1||R2=50又根据上文的关系,可得,R1=82,R2=130

显然,在这个例子里,有更少的R1和R2,但是由于R1和R2的电阻较小,所以功耗比较大。

5.2.4带一个偏置电阻网络的差分匹配

最后一种方式将偏置网络合并为一个,如图24.

这是一个非常简洁的电路,易于只存在一个分压网络用于两个差分线,减少了电源消耗。

去耦电容和匹配电阻消减了电路噪声,和信号歪斜。

当芯片不存在内部的偏置电路时,这种方法是最好的终端和偏置电路之一。

R1和R2在k级的电阻中选,Z0等于传输阻抗。

这种配置时,匹配电阻靠近芯片摆放,偏置电路远离该部分。

去耦电容同样必须靠近芯片摆放。

加个补充,来源于网上,提到CML和LVDS的速度问题。

1、CML和(P)ECL他们的Driver不是工作在开关状态(饱和、截至),而是工作在临界状态,因此他们右low到high的切换过程是很迅速的,同时也正是因为其工作在临界状态,它的静态损耗比LVDS要大,说白了也就是发热大。

2、swing大小的问题,其实这个主要是针对接受器来说,当receiver的容限变大的时候,其允许的传输速度也将会更大。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SATA1.0和PCIE1.0,其PHY的Driver部分是相类似的,不过PCIE定义的接受电平为85mV(但愿我没记错)而SATA的接收电平为250mV,这样在传输时,PCIE允许的传输速度就大于SAT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