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多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诗人多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人多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果唐诗是汪洋大海,那么王绩的作品便是从万里之外的雪峰流向大海的细流。
如果唐诗是一片广袤的碧绿,那么王绩的作品便是破土而出的小草,它用自己的一点鲜嫩呐喊着漫山遍野的苍郁。
二
大约在王绩出生四十年之后,骆宾王诞生于唐婺州义乌个书香之家。
这一年是公元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得立为太子,接着即位当皇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是骆宾王离别朋友之际所写作的一首诗,成于何年何月,是难以考证了。
但诗人的激愤之情和抑郁之气,却扑面而来,并有新鲜之感。
骆宾王的灾难,似乎是他反对武则天而导致的。
武则天曾经是唐太宗的妃嫔,但太子李治却对她很是迷恋。
李治即位之后,便以变通的办法让武则天做了自己的昭仪,并一步一步立其为皇后。
武则天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一旦睡在皇帝的身边,便想要攫取权力,以干她要干的事情。
事实是,她就是按其计划运作着。
当时骆宾王在唐政府担任侍御史之职,从而得以清楚地看见武则天的行动轨迹。
他认为武则天的种种举措,显然是僭越了皇后的本分,甚至是在操纵唐高宗,遂屡屡上疏批评之。
骆宾王竟敢于得罪武则天,也不愧是一位诗人。
不过武则天并非好惹,以她的气焰,收拾一个骆宾王当然是小菜一碟。
尽管骆宾王反对武则天是在维护唐高宗的威望及其唐帝国的正统,目的是纯洁的,可唐高宗却并没有保护他。
结果是,司法机构以贪赃罪名把诗人投入了监狱。
度过一段黑暗的日子之后,他得到释放,不过他创伤在心,郁郁寡欢,遂到江南流亡去了。
公元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图谋推翻武则天的统治。
骆宾王对武则天素有恶感,当然是参加了武装斗争,而且他还为起兵写作了讨伐檄文。
在江南,响应徐敬业的人千千万万,不过武则天毕竟掌握着权力,她完全可以使用唐军镇压徐敬业。
于是徐敬业起兵就失败了。
唐政府在清洗过程中,把追随徐敬业的骨干分子都杀了,却未能消灭骆宾王,因为他奇迹般地躲过了搜捕。
之后司法机构一直在缉拿他,可警察之流却始终不见他的踪影,甚至到现在还是下落不明。
我想,也许骆宾王在非洲隐居了吧!
骆宾王所写作的讨伐武则天的檄文,早就成了文学的典范。
檄文痛快淋漓地揭露了武则天的越轨行动,并对她进行了道德谴责。
檄文指出武则天入门见嫉,掩袖工馋,蛾眉霸气,狐媚惑主。
然而流传下来的故事却是这样的:
武则天读檄文,读着读着,竟莞尔而笑,随之阴沉着脸,威严地责问宰相:
骆宾王有这样杰出的才华,何以使之流落不遇呢!
骆宾王显然不会想到,他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居然变成了武则天表现其气度的道具,真是滑稽极了。
三
大约在骆宾王出生十年之后,卢照邻出世了,唐幽州范阳是其故乡。
二十岁前后,卢照邻带着他的作品到长安来了。
他很自信,发誓一定要在长安取得功名。
事情居然也像他所想的,一夜之间,他的诗便在长安流传开了。
声望与才华使他有了一份工作,这便是当李元裕的秘书。
李元裕是唐高祖的一个儿子,他似乎为拥有卢照邻这样一个诗人感到得意,并向朋友宣扬,此吾之司马相如也。
卢照邻还曾经担任新都县尉,这个职务并不高,不过它也多少可以标示权力和尊严。
只是诗人不喜欢这个职务,他难以忍受种种烦琐之事,任期一到,便辞职了。
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
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
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
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
这是卢照邻的一首五言,通过对一匹骝马的描写,表现了边境的艰苦和唐军将士的勇敢。
其诗以小见大,而且节奏紧凑,力量沉厚,有慷慨之感,是能够反映卢照邻的艺术造诣的。
人到中年,卢照邻就患了不治之症。
高血压或脑血栓引起的中风使他手脚蜷曲,行动困难。
为了康复,他到太白山去拜孙思邈为师,不过药王对他的病也没有办法。
他还遵一个道士之嘱服用丹砂,遗憾丹砂反而加重了他的病。
沉疴一年一年地损害着诗人的心境。
他也没有什么经济收入,衣食住行,竟都不得不接受富豪的捐赠。
活着乏味,遂渐渐产生了解脱的念头。
一天黄昏,这个饱受生活折磨的诗人三思之后,投河而死。
四
大约在卢照邻出生之后十四年,王勃和杨炯问世,时在公元650年。
王勃家在唐绛州龙门,是王通的孙子,十四岁便对策及第。
杨炯则是华阴人,尽管少也贱,但他却居然在十岁举为神童。
在我看起来,王勃和杨炯都属于那种文学天赋极高的人。
他们不足二十岁便登上了唐帝国的文学殿堂,显然有天之扶,地之助。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是王勃的朋友,有一年他要到蜀川去工作,王勃送行,遂为之写作了这首诗。
它显然刷新了以往离别之诗的纤弱和黯然,音调爽朗,意境辽阔,还包含着一种灿烂气象。
如果能知道杜少府的一些经历,那么我便能推测王勃当时是多少岁,从而知道他在做什么。
但我考证来考证去,却无法明白杜少府是何许人也。
遂投书霍松林先生求教。
霍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精通唐诗,我想,他是有可能清楚杜少府生卒的,可我却一直没有收到回信。
如此,我便只好自己分析了。
王勃到长安几年之后,沛王李贤爱慕其文采,招王勃进沛王府当了修撰。
依我的考量,这一阵王勃是十八岁左右。
沛王李贤是唐高宗与萧妃嫔所生,周王李显为唐高宗与武则天所生。
周王年少于沛王,很喜欢斗鸡。
有一天周王与沛王斗鸡,或周王的斗鸡没有章法,或周王的斗鸡霸道了一点,总之,王勃为沛王的斗鸡愤愤不平,遂忽发少年狂,写作了一篇抨击周王斗鸡的文章。
文章全是玩笑的口吻,属于十足的游戏之作。
然而唐高宗却认为这是犯上,大为光火,并下令将王勃逐出沛王府。
一篇文章竟能惹祸,是年轻的诗人不知道的,诗人当然也不知道皇帝的尊严仿佛老虎的屁股,是不能随便触摸的。
实际上王勃还没有触摸老虎的屁股,他无非是逗了逗斗鸡的尖嘴而已。
问题在于,他所逗的是周王的斗鸡。
王勃便这样离开长安,到剑南去了。
六年之后,唐高宗大赦天下,王勃才结束了凄哀的蜀川之旅,当了虢州参军。
我以为,王勃为杜少府送行,应该在他离开长安之前,当时是二十岁左右吧。
有一个相面师认为,王勃神强骨弱,气清体羸,难以大贵,王勃难以大贵,是否包含着诗人会早逝的意思,我不知道。
不过事实是,二十六岁那年,王勃乘船到交趾去探望父亲,途中不幸落水,惊吓而亡。
诗人渡海之前,曾经在南昌应阎都督之邀,登上滕王阁参加聚会,并在席间完成了千古绝唱。
读王勃留在滕王阁的作品,谁能不为诗人的遭遇而惋惜呢!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是一个反感绮丽习气的诗人,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引领着唐诗的明快和清新之风。
这首诗慷慨激昂,刚健雄劲,是很能体现其风格的。
杨炯得以在唐政府弘文馆担任校书郎,当然是凭借他的能力,但他却犯了诗人共同的毛病,恃才自傲,鄙薄周围的官员,认为他们装腔作势,甚至讽刺他们总是在驴背上画麒麟皮,揭了皮终究还是驴。
杨炯显然是有道理的,不过他言语之尖酸,行为之偏激,使他碰撞了很多人。
他的一个表弟属于持不同政见者,也参加了徐敬业针对武则天的武装斗争,从而株连了杨炯。
如果有文武大臣为他开脱,那么他将有可能躲过灾难,因为他自己毕竟没有反对武则天。
可惜他平常得罪了人,没有人帮助他。
于是他就不得不接受贬谪到梓州去的结局。
杨炯与王勃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王勃落水,他为王勃的诗集作了序,并盛赞王勃对唐诗的贡献,显然是很义气的。
杨炯四十四岁去世,也不是终老之人。
五
在王勃和杨炯四岁那年,宋之问呱呱坠地。
在唐帝国的诗人之中,宋之问属于五言的高手,甚至是因为宋之问的创作实践,律体才得以定型。
他二十岁进士及第,一直在唐政府工作,甚至十分靠近武则天,我以为,一个诗人能在集权统治的官场混得满面春风,一般都是趋炎附势之徒。
事实是,宋之问其人确实喜欢攀援,热衷恭维。
武则天有一年到龙门去玩,转着转着,忽然起了雅兴,遂吩咐左右赋诗。
东方虬立即吟咏一首,当然是歌颂之词,武则天很高兴,便赐东方虬一件锦袍。
东方虬吟咏之后宋之问吟咏,当然也是歌颂之词,不过宋的阿谀比东方的阿谀来得甜蜜而巧妙,是后来居上,武则天十分舒服。
于是女皇帝就扬手索回了她刚刚赏给东方的锦袍而将其赐于宋。
宋之问受宠若惊,但东方虬却陷于窘境。
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只要能提高阿谀之技,总是会光美的。
然而东方虬要超过宋之问,却似乎很难。
张易之是武则天的生活秘书,在为女皇帝服务之余,他有时候也会赋诗,以显示自己的文学修养。
由于张易之有这样的雅兴,遂推崇宋之问,并经常找宋之问切磋。
宋难得有像张这样一个可以向女皇帝美言自己的朋友,于是他就讨张的好,帮张写作诗,甚至宋把自己写的,让张当自己写的四处宣扬。
也许宋之问没有意识到,他实际上已不知不觉地卷入了唐政府的权力之争。
公元705年,在武则天弥留之际,丞相张柬之联络其他文武大臣以张易之兄弟图谋不轨为由,一举铲除了张易之兄弟,也顺便将宋之问贬谪到泷州去了。
泷州远在岭南,这使年过半百的宋之问实在难以忍受泷州的蛮荒和凄凉,便在一天晚上溜出贬所,潜逃而回。
在走到汉江的时候,宋之问望着北方的故乡,迷茫而害怕,遂赋诗表达自己的心情。
诗人毕竟还是诗人,诗人的功力也是好的。
这首诗很是富于情致,也逼真之极,我以为足以咀嚼。
其诗云: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回到故乡洛阳,宋之问只能藏匿于朋友张仲之家。
当时武三思在唐政府很有势力,一些目光短浅的人便纷纷投靠之。
不过除恶的因素也在暗中滋长,甚至宋之问的朋友张仲之竟打算以谋杀的办法干掉武三思。
张仲之一直在策划这件事情,看见宋之问,便把自己的打算透露给了宋,希望能听听宋的意见,但宋却灵机一动,偷偷让其兄把张仲之的打算报告给了武三思。
为感谢宋之问,武三思遂封了宋一个鸿胪主簿的职位。
宋的命运,就这样通过出卖朋友而得到了改变,不过这只能是暂时的。
几年之后的一天,唐睿宗站在窗口望着终南山,蓦地想起了宋之问,他觉得宋之问的一生处处钻营,是有大罪的,遂下令宋自尽。
我看到的一份资料是这样记录的:
到唐桂州去宣布赐死之命的大臣传达了唐睿宗的指示以后,宋之问浑身抖动,虚汗翻滚。
看到这里,我不禁说:
可怜,应该!
到自己现在所遭遇的挫折与压抑,感慨万千,苍凉而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吟咏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北方无边无际的原野,原野上的风,风推着的人,而这个人胸怀大志而报国无门的悲痛。
这首诗永恒的魅力在于,它不但表现了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哀伤,而且表现了宇宙之大,人类之小,人类的无力与无助。
在陈子昂三十八岁那年,他以父亲患病为由辞职回到故乡梓州射洪。
县令段简认为陈子昂是发达之人,便想敲诈发财,办法是给陈子昂制造了一个冤案。
为求安宁,陈子昂不得不给县令二十万钱,但县令却嫌太少,遂将陈子昂投入监狱,迫害致死。
我非常喜欢陈子昂的诗,也喜欢陈子昂其人。
他身材矮小,相貌肃静,这一点我们很相似,他性格耿直,脾气急躁,这一点也很相似,惟他是杰出的诗人而我碌碌无为。
不过我和他并不隔阻,我和他有的是贯通之处。
我想,如果我和陈子昂相遇,那么将一定会成为朋友的,只是这要在我到九泉之后了。
七
在陈子昂出生十八年之后,张九龄来到人间。
那年是公元678年,那年发生的灾难事件是,唐军败给了吐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是思念情人的,但情人是谁,是怎样的一个情人,却成了千古之谜。
它意境雄浑,气韵流畅,确实是高妙之诗。
在唐帝国有职务的诗人,算起来也不少,张九龄当宰相,显然是级别极高的官员了。
不幸的是,他在权力中心碰到了李林甫。
当时唐玄宗在为如何能废黜太子而作难。
废黜太子,并不是太子犯了错误,无非是想立寿王为太子而已。
寿王是武惠妃所生的,唐玄宗宠爱武惠妃,这就是立寿王为太子的全部理由。
但唐玄宗的计划却受到了唐政府文武大臣的反对,张九龄认为,另立太子将会引起混乱,甚至将动摇天下的根本,当然也反对。
立寿王为太子遇到的障碍使武惠妃极其慌恐,然而这却成了李林甫献媚的机会。
李林甫的思路是,在关键之际给武惠妃以帮助,武惠妃将一定会向唐玄宗美言他的,重要的是,如果立寿王为太子成功,那么他今天的帮助将有可能在明天得到丰厚的回报。
盘算之后,他便在暗中贿赂太监让其向武惠妃传递他支持寿王的信息,并表示要保护寿王。
武惠妃很感激,不过她也知道,李林甫的支持固然是必要和及时的,但李林甫却显然只有掌握了大的权力,其支持才能发挥大的作用。
于是她就为提拔李林甫而自觉工作了,而且立即见效。
有一天,唐玄宗询问张九龄对李林甫的意见,张觉得做人要坦荡和忠诚,不应该隐瞒自己的观点,便指出李口蜜腹剑,非君子也。
可唐玄宗却不以为然,反而任命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封晋国公。
李林甫日益得势,气焰升腾,从而加紧了对张九龄的排斥。
唐玄宗也竟能相信李林甫的谮言,并渐渐冷遇了张九龄,最后干脆罢了他的政事。
公元737年,负责监察工作的周子谅上疏要求弹劾官员牛仙客,这也是唐政府的一波权力之争。
周子谅在指控的报告之中,引用了一个谶语,不料谶语竟强烈地刺激了唐玄宗。
唐玄宗一怒之下,放了牛仙客,转而下令杖杀周子谅。
李林甫窃喜,因为他终于抓住了报复张九龄的把柄。
他告诉唐玄宗,周子谅进监察部门是张九龄举荐的,张九龄是周子谅的后台老板。
唐玄宗根本不作调查研究,便把张九龄贬谪到唐荆州地区去了。
这一年张九龄已经六十岁,他很清楚,自己离开了长安,就不能返回长安了。
他悲愤交集,并为唐帝国担忧。
在中国历史上诗人担任宰相并不多见。
官员都由诗人构成,显然是不合适的,但官员没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却是危险的。
我以为,以进士及第的途径选拔官员,也许有种种弊端,但它却能保证一个官员应该具备的知识积累。
过去的奏章在现在可以当散文欣赏,不过今天的文件在明天充其量只是一些资料。
如此退化,岂不悲哉!
八
王之涣小张九龄七岁,是公元688年出生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在山西蒲州,登上鹳雀楼可以高瞻远瞩,还可以题诗。
王之涣的这首诗,就是题于鹳雀楼的,它雄浑、壮阔、富于理趣。
我想,鹳雀楼是会一毁再毁的,但王之涣的诗却会永远不朽。
王之涣的诗在当时就久经轰动,并总是为乐工所谱曲,为歌女所演唱。
可惜诗不是铁饭碗,甚至连瓷饭碗也不是,而且永远不是。
除了写作诗,王之涣还需要一个工作,并通过工作实现自己的抱负。
他具体的想法是到唐政府去工作,因为在当时,检验一个人是否成功,主要是看他的职务如何,而且有职务,才有俸禄。
问题是,要取得职务,就必须有一个进士的资格。
可王之涣却连连落榜,一直未能进士及第。
这不但制约了他进入唐政府,而且也给他以伤害,他为自己不是进士而深深羞愧。
好在他还是一个著名的诗人,遂转而到处拜见权贵,以求得支持。
王之涣的功夫似乎是没有白费的,因为他毕竟谋到了县尉的一个位子。
不知道诗人自己是什么感觉,在我看起来,这无非是唐帝国对诗人的一种安慰而已。
九
孟浩然小王之涣一岁,是襄州襄阳人。
在他出生那年,酷吏周兴滥捕滥杀,长安牢满为患,一片恐怖。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青月近人。
这首诗让我觉得很是凄清,还有一种幻灭之感,但它绵绵的魅力,却仿佛山涧之水一样在静静流淌,无休无止。
盂浩然在四十岁之前,一直隐居鹿门山,但隐居却不是他的目的。
公元728年,孟夫子感觉时候到了,便拿起行囊,关了柴扉,走出了鹿门山。
他来到长安,准备参加进士应试。
他还是有信心的,并遵高人之嘱,把自己的诗赠给社会贤达,以扩大影响。
他一向敬仰张九龄,也就把自己的诗赠给张九龄了。
但不知道什么地方出了错,孟夫子却未能成为进士,这显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离开长安,他作了一次吴越之旅,之后回到故乡。
过了几年,张九龄下放荆州做刺史,忽然想起孟夫子,遂招其在他的幕府工作。
由于都是诗人,他们互相唱和,多少减轻了人生的失意和苦涩。
我感到孟浩然是一个内向的诗人,一个自尊的诗人,也是一个善良而谦逊的诗人。
我可以想象他落榜之后的沮丧与虚弱。
我仿佛看见了他孤独地走在长安街上的样子。
我能体会他的酸楚和伤感。
十
王昌龄小孟浩然一岁,生于公元690年,但他的故乡在何处,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根据一些零星的记录判断,诗人大约属于关中人。
在王昌龄出生那年,武则天终于自封为皇帝,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武则天在登基之年的一个创举是,为选拔人才,她下令要用密封卷子。
之后,在中国,把考试卷子密封起来的办法,一用竟是一千年之久,这也许是武则天所不料的吧!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当然是王昌龄的诗。
大约过了几个世纪,明帝国有一位文化人李攀龙将这首诗推崇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
以后,著名学者沈德潜进而指出了其诗的高妙。
我吟咏这首诗,体会深的则是诗人性格的凌厉,激情的喷涌,及其那个时代所有的一种建功立业的精神。
王昌龄可能去过中国西部萧关一带,还去过楚河流域的碎叶。
诗人在唐政府秘书省工作的时候,已经近乎四十岁了,之后当汜水县尉,再当江宁县丞,显然官越当越小了。
王昌龄的问题出在言论放诞,行为傲慢,得罪了权贵,从而使自己一贬再贬。
在贬谪岭南那一次,他必须经过襄州襄阳,遂登门看望了孟浩然。
孟夫子为王昌龄的到来而非常高兴,又是喝酒,又是吃鱼,竟使他身上的毒疮暴发,于是乐极生悲就死了。
王昌龄在岭南得过且过,总是天真地认为贬谪是暂时的,他将回到长安,因为他有冰心一片,岂不知唐政府根本就不发给他调令。
一直到安史之乱,他才离开岭南,不料他竟在回家路上遇到了麻烦。
他到唐濠州的时候,濠州刺史间丘晓莫名其妙地逮捕了王昌龄,并狠毒地杀了他。
十一
大约在王昌龄出生十年前后,王维出生。
那一年从边境传回的捷报是,唐军打败了侵犯凉州的吐蕃,于是长安就张灯结彩,鞭炮轰鸣,处处有喜庆色彩。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家在蒲州,不过他很小便到长安来了。
在十七岁那年,他一个人居于客栈,适逢重阳节,长安街上满是快乐的人,他触景生情,想起了远在故乡的兄弟,遂作了这首诗。
十七岁能写作如此隽永的诗,可见王维的天分了。
他以其辉煌的文学业绩,奠定了一个杰出诗人的地位。
必须承认,不管是在艺术造诣方面还是在内容的拓展方面,王维对唐诗的发展都有巨大的贡献。
王维不但是杰出的诗人,还是优秀的画家,并擅长音乐,其全面的修养,是连苏轼也极其欣赏的。
也许王维应该算是一个顺利的诗人,他二十二岁进士及第,随之得到张九龄的擢升而在唐政府担任了右拾遗,相当于现在的纪律检察委员会的干部,是对文武百官进行考核和规谏的官员。
能够得到张九龄的器重当然是好事,不过在张九龄与李林甫产生矛盾之后,好事便变成坏事了。
他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甚至是前怕狼后怕虎,惟恐自己卷入矛盾之中。
他知道自己身处夹缝,稍稍不慎,便会惹祸。
在唐政府工作,王维似乎难以轻松和潇洒。
有一件事情颇能反映他紧张的精神状态。
孟浩然在长安的时候,有一天应邀到王维的办公室去。
诗人相聚,当然要切磋一下艺术,不料正在讨论之际,唐玄宗来了。
王维惊慌之极,他不但不敢荣幸地向唐玄宗介绍孟夫子,反而要委屈孟夫子,让他赶快爬到床下,以防唐玄宗发现。
不过王维真正的灾难,是由安史之乱引起的。
事情发生在公元756年,当时安禄山的部队即将攻人长安,唐玄宗知道来者不善,遂率第一家庭及唐政府主要官员放弃京师,向成都转移。
由于王维忙于别的事情,没有跟上,遂为叛乱分子抓获。
王维清楚这是很麻烦的,便下定决心要采取拒绝合作的态度。
他吃了一种中药,使自己喑哑,从而保证自己能守口如瓶。
但王维却终于为自己的名声所累,因为他既是官员,又是诗人,安禄山当然想利用他的名声。
叛乱分子把王维从长安押到洛阳之后,安禄山便让他担任了一个给事中的职务。
尽管它是安禄山硬给他戴上的帽子,他对那顶帽子充满了厌恶和害怕,可他无论如何却是戴上了安禄山的帽子,这就难免有失节之嫌,为之他非常痛苦。
他写作了一首诗,反映了自己在这个阶段的痛苦,还表现了他对唐帝国的深情怀念。
唐军收复长安之后,当然要处理失节的官员,虽然王维有给事中的帽子,但他却也有自己的诗证明其忠诚,从而得到了唐肃宗的谅解。
王维晚年一直当尚书右丞,这使他有足够的薪水,不过他显然已经看破了红尘。
他经常住在辋川的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诗人似乎并不得意,也不愉快,我甚至还感到了他的消沉。
十二
李白小王维一岁,是公元701年下凡的,其出生之地在遥远的楚河流域的碎叶。
一些想神化李白的人总是宣扬,在李白脱胎之际,他母亲看到金星一闪,炫耀的光芒照亮了夜空。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在这一年,天下平平静静,并没有任何预示李白下凡的征兆。
不过李白的存在,毕竟是以一个伟大的诗人而存在的,唐诗瑰丽的高峰,也是由李白之手创造的。
在我看起来,李白是这样一个诗人,他伸展着浪漫主义的翅膀,飞翔于民歌和神话的蓝天白云,但他的眼睛却望着人类的烟火与红尘。
作品雄奇豪放,痛快淋漓,充分表现了诗人灵魂的搏动与个性的自由。
语言流转多变,音律和谐多调,从而微妙地表现了诗人的感觉与情绪。
我以为在文学方面,中国人可以向国际社会推举的大师,在公元前四世纪或三世纪,是屈原,在公元前二世纪,是司马迁,在公元四世纪,是陶渊明,在十一世纪,是苏轼,在十八世纪,是曹雪芹,在二十世纪,是鲁迅。
公元八世纪,是中国人的鼎盛时代,出现了两个文学大师,一是李白,一是杜甫,李高于杜。
那么诗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