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259131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

《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方剂学-各论固涩剂.ppt

方剂学,固涩剂,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等作用,治疗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的方剂,统称固涩剂。

属十剂中“涩剂”。

分类:

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

应用补益剂注意事项:

固涩剂为正虚无邪者而设,凡外邪未去,误用固涩,则有“闭门留寇”之弊。

对于热病多汗,痰饮咳嗽、火扰遗泄、热痢初起、伤食泄泻、实热崩带等,均非本类方剂所宜。

第一节固表止汗,适用病症:

适用于体虚卫外不固,阴液不能内守而致的自汗、盗汗。

代表方:

牡蛎散。

牡蛎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

黄芪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30g)功用:

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主治:

体虚自汗、盗汗证。

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煎服法:

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加小麦30g,水煎温服。

牡蛎散,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牡蛎散,牡蛎散,随证加减:

气虚明显或以自汗甚为主者,重用黄芪,酌加人参、白术以益气。

阴虚明显或盗汗甚者,重用牡蛎,酌加生地、白芍、穞豆衣、糯稻根以止汗。

第二节敛肺止咳,适用病症:

适用于久咳肺虚,气阴耗伤证。

症见咳嗽,气喘,自汗,脉虚数等。

代表方:

九仙散。

第三节涩肠固脱,适用病症:

适用于脾肾虚寒所致之泻痢日久、滑脱不禁的病证。

代表方:

真人养脏汤、四神丸。

真人养脏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

人参当归去芦白术焙,各六钱(18g)肉豆蔻面裹,煨,半两(15g)肉桂去粗皮甘草炙,各八两(24g)白芍药一两六钱(48g)木香不见火,一两四钱(42g)诃子去核,一两二钱(36g)罂粟壳去蒂萼,蜜炙,三两六钱(108g)功用:

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主治:

久泻久痢,脾胃虚寒证。

泻痢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坠下,脐腹疼痛,喜温喜按,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迟细。

煎服法:

作汤剂,水煎去滓,饭前温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真人养脏汤,真人养脏汤,配伍特点:

标本兼顾,治标为主。

脾肾同治,补脾为主。

涩中寓通,补而不滞。

随证加减:

脾肾虚寒,手足不温者,加附子以温肾暖脾;脱肛坠下者,加升麻、黄芪以益气升陷。

使用注意:

若泻痢虽久,湿热积滞未去者,忌用本方。

四神丸,出自内科摘要组成:

肉豆蔻二两(60g)补骨脂四两(120g)五味子二两(60g)吴茱萸浸炒,一两(30g)功用:

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

脾肾阳虚之肾泻证。

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久泻不愈,腹痛喜温,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煎服法:

作汤剂,加姜、枣水煎,临睡温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四神丸,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四神丸,四神丸,随证加减:

合理中丸,可增强温中止泻之力;若腰酸肢冷较甚者,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阳补肾之功。

第四节涩精止遗,适用病症:

适用于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所致的遗精滑泄;或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所致的尿频、遗尿等证。

代表方:

金锁固精丸、桑螵蛸散、缩泉丸。

桑螵蛸散,出自本草衍义组成:

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甲酥炙,以上各一两(30g)功用:

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主治:

心肾两虚,心肾不交证。

小便频数,或尿如米泔,或遗尿,或遗精,心神恍惚,健忘,舌淡苔白,脉细弱。

煎服法:

除人参外,共研细末,每服6g,睡前以人参汤调下;亦作汤剂,水煎,睡前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桑螵蛸散,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桑螵蛸散,桑螵蛸散,随证加减:

可加益智仁、覆盆子,以增强涩精缩尿止遗之力。

若健忘心悸,可加酸枣仁、五味子以养心安神。

若兼遗精,可加沙苑子、山萸肉以固肾涩精。

使用注意:

下焦湿热或相火妄动所致的尿频、遗尿或遗精、滑泄,非本方所宜。

第五节固崩止带,适用病证:

适用于妇女血崩暴注或漏血不止,以及带下淋漓等症。

代表方:

固冲汤、固经丸、易黄汤。

固冲汤,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组成:

白术炒,一两(30g)生黄芪六钱(18g)龙骨煅,捣细,八钱(24g)牡蛎煅,捣细,八钱(24g)山萸肉去净核,八钱(24g)生杭芍四钱(12g)海螵蛸捣细,四钱(12g)茜草三钱(9g)棕边炭二钱(6g)五倍子轧细,药汁送服,五分(1.5g)功用:

固冲摄血,益气健脾。

主治:

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

猝然血崩,或月经过多,或漏下不止,色淡质稀,头晕肢冷,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脉微弱。

煎服法:

水煎服。

固冲汤,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固冲汤,固冲汤,配伍特点:

1、众多收涩药固涩滑脱为主,配伍补气药助固摄为辅,意在急则治标。

2、大量收涩止血药配伍小量化瘀止血之品,使血止而不留瘀。

随证加减:

兼肢冷汗出,脉微欲绝者,加重黄芪,并合参附汤以益气回阳救脱。

使用注意:

血热妄行忌用。

固经丸,出自丹溪心法组成:

黄芩炒白芍炒龟板炙,各一两(30g)黄柏炒,三钱(9g)椿树根皮七钱半(22.5g)香附二钱半(7.5g)功用:

滋阴清热,固经止血。

主治:

阴虚血热之崩漏。

月经过多,或崩中漏下,血色深红或紫黑黏稠,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脉弦数。

煎服法:

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固经丸,固经丸和固冲汤之比较,易黄汤,出自傅青主女科组成:

山药炒,一两(30g)芡实炒,一两(30g)黄柏盐水炒,二钱(6g)车前子酒炒,一钱(3g)白果碎,十枚(12g)功用:

固肾止带,清热袪湿。

主治:

肾虚湿热带下。

带下黏稠量多,色黄如浓茶汁,其气腥秽,舌红,苔黄腻。

煎服法:

水煎服。

易黄汤,易黄汤,配伍特点:

重在补涩,辅以清利。

随证加减:

湿甚者,加土茯苓、苡仁以祛湿;热甚者,加苦参、败酱草、蒲公英以清热解毒;带下日久不止,再加鸡冠花、墓头回以止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