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62258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docx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附件: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二OO二年六月

目录

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1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成就和特点1

1.迅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2

2.产品结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2

3.产加销一体化和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3

4.为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就业开辟了新途径3

5.为国家出口创汇做出了突出贡献3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

1.原料与加工需求矛盾突出,制约着加工业的大发展4

2.科技基础薄弱,企业创新发展的后劲不足5

3.投资不足,影响着加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5

4.宏观调控乏力,企业布局和规模结构不尽合理5

5.管理混乱,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6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战略意义6

(一)农产品加工业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6

(二)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7

(三)农产品加工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7

(四)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7

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发展原则9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9

2.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9

3.坚持适度规模和产业化经营9

4.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10

5.坚持发展与保护相结合10

(三)发展目标10

1.“十五”计划目标10

2.2015年预测目标11

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布局和规模结构12

(一)农作物加工业发展重点和布局12

1.粮食类产品加工12

2.棉花加工15

3.油料加工16

4.糖料加工18

5.蔬菜加工19

6.水果加工20

7.茶叶加工20

(二)畜禽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和布局21

1.肉类加工22

2.蛋类加工23

3.奶类加工24

(三)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和布局24

1.海水产品加工26

2.淡水鱼加工26

3.贝类加工26

五、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7

(一)提高认识,加强宏观指导27

(二)创造政策环境,加快发展步伐28

(三)调整结构,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30

(四)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31

(五)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强化服务功能32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在农产品摆脱长期短缺局面,实现总量平衡的历史性跨跃的同时,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农产品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实现转化增值,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对于满足和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我部在调查研究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制定《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规划重点放在切需要加工转化的农产品,包括粮、棉、油、糖、果、蔬、茶、肉、蛋、奶及水产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产品。

同时,对于到2015年的远景目标进行了初步展望。

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成就和特点

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特点有以下几个。

1.迅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200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1070亿元,占整个工业产值的24.6%。

其中食品工业总产值8434亿元,占整个工业产值的9.8%。

“九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2%,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百分比,2000年达到84.6%,比1995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

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扩大农产品市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每次加工业的大发展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2.产品结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在农产品加工业结构中,食品工业比重上升,2000年食品工业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比重为39.7%,超过纺织类而居农产品加工业的第一位。

随着农产品直接消费需求的下降,初级加工品和高级制造品的比重上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开始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原料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

3.产加销一体化和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

据调查,目前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企业已超万家。

这些企业以产业化利益机制为纽带,与基地(农户)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利益共同关系,既保证了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带动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00年,全国平均每个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平均产值达3918万元,是1995年的1.1倍。

4.为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就业开辟了新途径

近几年,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仍然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体。

2000年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4万家,从业人员967万人,比1995年增长了2.4%。

5.为国家出口创汇做出了突出贡献

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各地形成了一批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出口贸易区,外向型加工业企业又有大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产品加工整体水平的提高。

2000年农产品加工出口额为764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0.6%。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水平差距较大。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都在90%左右,我国只有30%左右(粗加工以上);发达国家深加工(二次以上加工)农产品占80%,而我国只有20%左右;发达国家加工制造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大约为80%,而我国还不到30%;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3倍,而我国只有80%左右;发达国家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劳动力远远多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而我国正好相反。

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料与加工需求矛盾突出,制约着加工业的大发展

一是农产品品质不能满足加工需要,缺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要的专用、优质原料。

二是原料生产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规模受到影响。

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履行合同的信用程度差,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缺乏稳定可靠的原料基地保障。

2.科技基础薄弱,企业创新发展的后劲不足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设备和技术,80%处于世界70~80年代的水平,约15%居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

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设备简陋,有的甚至还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生产阶段,劳动生产率低下。

多数企业缺乏产品自主开发能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程度低。

在技术引进过程中重视硬件,忽视软件,配套性差,自我创新不够,影响了国产化程度的提高。

企业技术人才缺乏,在全国食品加工企业职工中,大中专毕业生只占1.5%左右。

3.投资不足,影响着加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投资不足。

“九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167亿元,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1%;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71亿元,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2.8%,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另外,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不足,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影响了社会资本投入农产品加工业的热情。

4.宏观调控乏力,企业布局和规模结构不尽合理

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和信息服务,一些产品结构滞后于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有些行业在低水平上盲目扩张,高档产品生产能力不足,低档产品生产能力过剩。

在布局上,7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拥有原料和市场优势的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很少;乡镇企业接近原料产地,与农业关系密切,但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只占其工业增加值的不到三分之一。

5.管理混乱,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从原料生产到加工过程管理分散,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农兽药残留、土壤重金属污染、畜禽疫病、使用违法禁用药物、添加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和消费的安全,也是我国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主要障碍。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农产品加工业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我国人口众多,城乡居民生活已稳定越过温饱线并向小康迈进,食物消费结构正向着要求安全卫生、营养保健、经济方便、风味适口、增强身体素质、提高生活质量转变。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进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简单延伸,已成为一种“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

农产品加工业将向农业提出生产各种专用型原料的需求,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三)农产品加工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为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与农民的利益紧密结合,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四)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必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农业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增强竞争力。

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水平较低,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品质差、加工、包装、贮藏等环节落后。

各国农业发展的经验证明,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原”字头农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更取决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程度。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整体效益。

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和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要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主线,以稳定农业、繁荣农村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着眼点,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逐步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在发扬广大具有传统风味特色的传统加工工艺的同时,向现代高新技术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实行大中小型加工企业全面发展,重点扶持大中型加工企业的发展。

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优质、安全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努力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二)发展原则

农产品加工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在巩固城市消费市场的同时,把开拓广大农村、小城镇和国际市场作为重点和突破口,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数量和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方便化、安全化和营养化等需求。

2.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发展有优势和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适合不同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提倡加工与原料基地结合,上下游产品衔接,工农结合,合理布局,良性循环。

3.坚持适度规模和产业化经营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要与原料基地的规模和销售市场辐射半径相适应,实行“大中小”结合。

同时,为适应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要重点扶持一批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要实行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型主体。

4.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

在保护和发扬广大具有民族特色风味的传统工艺的同时,要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引进、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着重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5.坚持发展与保护相结合

在加工企业建设和发展中,要高标准、严要求,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认真解决好环境保护和食品卫生问题,在企业布局过程上,注意防止周边环境对产品的污染,同时,也要防止加工企业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三)发展目标

1.“十五”计划目标

一是努力减少农产品收获后损失,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现农产品多重增值,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二是优化加工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具体目标:

到2005年,预计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可达34000亿元,年均递增10%。

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粗加工以上)由目前的30%左右提高到55%以上。

其中:

粮食由目前的45%左右提高到70%左右,水果由5%提高到8%,蔬菜由1%提高到2%;肉类由3~4%提高到8%,水产品由20%提高到30%。

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比例(二次以上加工的产品占其产量的比例)由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35%以上。

农产品的加工及制成品向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安全化、优质化方向发展,主要产品总体质量达到工业发达国家当前水平,部分特色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2015年预测目标

2006~201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要向更高水平发展。

要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着重提高加工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优化结构,总体实现专业化生产,合理分工协作,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有力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产品在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同时,质量和功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总体上,一些主要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达到发达国家的同期水平,部分特色产品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布局和规模结构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要重点发展粮、棉、油、肉的精、深加工,把蔬菜、水果和奶类等产品加工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新的增长点。

继续巩固糖、茶和水产品等传统加工。

要按照优势产品区域化布局的要求,在巩固和提高东部地区和城市农产品加工水平的同时,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促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等要素加快向中西部地区和小城镇的流动,合理调整农产品加工业布局。

要在“大中小结合”全面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同时,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步伐,努力扩大加工企业的规模,创造出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的企业规模结构。

具体产品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布局,按照以下三个方面规划。

(一)农作物加工业发展重点和布局

以种植业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要突出粮食、油料、糖料、蔬菜、水果和茶叶等产品的加工。

1.粮食类产品加工

要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从简单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化。

重点是要搞好稻谷、小麦、玉米和薯类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努力提高基础原料产品质量,实现加工品种多样化、系列化、专用化,加快粮食产品向食品制造业的延伸。

——稻谷加工。

目前,我国稻谷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方式传统落后,深度开发不够,90%的稻谷在农村加工,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

今后要在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上做文章,着重发展优质稻谷精加工,重视加工过程中的精碾、调质、成品整理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大力开发米糠等副产品制油等多种用途,向高出米率精米、特种米(包括胚芽精米、营养强化米、蒸谷米及其他专用米)、碎米深加工(包括米粉类制品)、大米添加剂(上光剂、增香剂等)及稻壳、米糠综合利用5类系列产品方向发展,扶持合理规模企业发展。

在加工企业的布局上,要以国家商品稻谷基地为依托,实行产地就近加工。

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稻区主要发展精米加工,华南、华中、西南稻区在搞好优质米加工的同时,发展饲料稻和以早籼稻为原料的精深加工。

——小麦加工。

目前,我国小麦制粉行业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太大,但总体装备水平与国外有差距,面粉加工品种单一,加工能力过剩,优质专用粉生产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以面粉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今后5~10年,小麦制粉行业应对现有面粉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不断开发新产品。

发展从专用小麦种植到加工的产业化经营,对出粉率低、能耗高的小型面粉厂适当控制发展,避免盲目引进国外加工设备。

要在提高总出粉率、好粉出粉率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专用面粉,开发冷冻面团、营养强化面粉及特殊人群适用的专用面粉等;开展面制主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加工。

布局上,在北方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的优质、专用小麦集中产区鼓励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优质、专用面粉加工企业;在大中城市的郊区和沿海地区结合产业调整重组,建设以面粉为原料的食品加工联合企业,推进面制主食品的工业化。

——玉米加工。

我国的玉米加工技术水平较低,仅占产量的20%左右,普遍用作口粮和饲料,深度加工只占产量的9%。

今后要加大高油玉米、优质蛋白玉米等新品种的培育与开发力度,开发多样化的玉米食品和多用途的工业原料;提高现有加工企业的综合利用水平,开发淀粉、玉米粉、玉米浆、玉米蛋白粉、纤维渣或玉米皮及胚芽等产品。

要在玉米淀粉的深度开发利用方面做文章,生产变性淀粉、柠檬酸、淀粉糖等高附加值产品。

玉米饲料加工要向专用化、特种化、保健化和颗粒化方向发展。

在布局上,重点是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玉米主产区择优扶持和建立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玉米加工企业。

——薯类加工。

薯类是比较经济的淀粉原料之一,也是许多工业产品的中间原料。

近年来,薯类用作口粮越来越少,除加工成薯干、淀粉、粉条等传统产品外,还进一步开发了淀粉及其衍生物、淀粉糖、有机酸、氨基酸以及化工原料等产品。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薯类加工量的比例只有15%左右,加工深度不够,今后要向深度开发进军。

培育适于不同加工用途的专用薯类品种,发展专用薯类品种的种植基地,保证薯类深加工的原料供应。

如加工型马铃薯,其干物质、还原糖含量,薯体形状,芽眼深浅等指标要严格加以控制。

加大薯类深加工技术及成套装备研究开发力度,加工薯类淀粉、变性淀粉、马铃薯全粉、马铃薯复合薯片和速冻薯条等产品,实现多次加工转化增值。

在薯类的集中产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国家要给予适当扶持,建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薯类加工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带动当地的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

2.棉花加工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棉大国。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对棉产品需求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对高档棉纺织品的需求增加更快。

目前棉花加工企业较多,经整顿后关闭了一批不具备加工条件的棉花加工厂,使棉花加工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一般棉花加工厂的加工周期为5~6个月,往往造成棉花霉烂、变质,品质下降。

特别是长绒棉的加工仍沿用60~70年代的设备,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棉花质量下降,急需加以改善和提高。

“十五”期间,应重点解决长绒棉的加工工艺与设备问题,缩短周期,提高长绒棉的加工效率,保证棉花的加工质量。

加工厂应有一定的规模,并采用较现代的加工设备,生产出优质的棉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3.油料加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食用油的需求日益增大,国内自给不足,相当一部分需要进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油料加工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但油料加工企业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加工设备利用率不高,产品加工档次较低。

今后要通过引进新技术,扩大企业规模,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实现油料资源的合理利用。

油脂加工方面:

继续推广浸出法制油。

进行油料膨化、浸出制油工艺与设备产业化开发;研究高含量油料直接浸出、低温脱溶等工艺与设备的系统化和规模化;加速物理精炼技术与设备国产化,开发功能性食品专用油系列产品;研究油脂加工副产物或馏出物液晶、超临界萃取制油提取分离精细化工产品和食品添加剂产品技术。

植物蛋白的开发利用:

研究不同工艺条件下油脂饼粕质量对植物蛋白的影响,探讨为植物蛋白开发提供优质原料的最佳制油工艺条件和参数;研究植物蛋白生产技术,开发大豆、花生的功能性植物蛋白产品;应用棉籽、菜籽饼粕脱毒技术,生产饲用和食用蛋白产品;开发蛋白生产的超滤、低温冷冻真空干燥技术和装备;加速组织蛋白、分离蛋白的产业化开发。

油料加工企业的布局要在油菜籽、花生和大豆等的集中产区,对现有的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逐步淘汰加工档次低的小型加工企业,培植一批技术先进、产品品牌质量优良、综合利用程度高的大中型油料加工企业。

控制非油料主产区油料加工企业的发展。

重点扶持传统蛋白制品的现代化生产和新兴蛋白制品的开发。

在大豆主产区或主要销区改造一批大豆加工企业,改进设施设备,提高科技含量。

4.糖料加工

我国是世界上既生产甘蔗糖、又生产甜菜糖的少数国家之一。

在国家糖料基地建设的推动下,我国糖料面积不断扩大,食糖产量迅速增长,食糖供应实现基本自给。

但由于我国糖料生产单产低、成本高、加工企业的规模较小、综合利用程度不高、多数企业的经济效益不理想。

今后要实行总量控制,依靠科技进步,着力调整结构,培育糖料优良品种,加速机械化,提高单产和含糖率。

对经济效益差、污染严重、无原料保障的企业,实行关闭破产。

对基础较好、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食糖加工企业要进行技术改造,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提高食糖质量和糖料综合利用程度,扩大企业规模。

鼓励发展精制糖和一次性小包装糖、淀粉糖、营养型甜味剂和软饮料用淀粉糖,严格控制糖精生产。

在企业布局上,一是扶持广西、云南、广东的甘蔗糖厂和新疆的甜菜糖厂进行技术改造,防止重复建设;二是引导福建、四川、海南、湖南、江西的甘蔗糖厂和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的甜菜糖厂进行结构调整,开发新产品,提高综合利用率,降低成本,恢复竞争力;三是引导不宜发展糖业的地区退出。

5.蔬菜加工

目前,我国蔬菜总产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已发展成为我国种植业中的第二大类产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

但我国蔬菜加工的比例和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绝大部分蔬菜未经清洗、分级就投放市场,保鲜和加工薄弱,蔬菜损耗浪费比发达国家高出20个百分点以上。

加工产品仍以传统的腌菜、泡菜、制干为主,近几年才逐步在沿海地区建立了一些以出口为主的速冻菜、罐藏菜、脱水菜加工企业。

今后,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蔬菜基地,努力提高蔬菜品质。

要大力提高采后清洗、分级、预冷、保鲜、破碎、杀菌和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推行净菜上市。

对传统的蔬菜加工制品要改进加工工艺、更新机械设备,使其在产品包装、质量等方面上一个新水平。

加快发展具有出口潜力的蔬菜罐头、速冻菜、脱水菜、蔬菜汁、蔬菜粉、蔬菜脆片以及膨化蔬菜和保健蔬菜等。

加大野生菜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加工企业布局上,要在蔬菜集中产地建设一批净菜上市加工企业,在沿海和有出口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出口蔬菜加工企业,对传统的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加工企业给予适当扶持。

6.水果加工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水果生产国。

我国水果90%以上是鲜销,与发达国家40~70%进行加工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我国水果品质良莠不齐,多数品质不高,不适合进行加工,影响加工业的发展。

因此,今后首先要加强优良品种的培育与原料基地的建设。

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水果的贮藏保鲜与加工。

要重点建设产地贮藏库,开发水果生物保鲜技术,提高水果采后清洗、分级、预冷、杀菌、打蜡、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加大冷藏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

要改造、改组现有水果加工企业,重点发展适应国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