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收益观论文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63838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收益观论文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全面收益观论文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全面收益观论文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全面收益观论文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全面收益观论文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全面收益观论文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全面收益观论文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全面收益观论文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全面收益观论文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全面收益观论文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全面收益观论文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面收益观论文篇.docx

《全面收益观论文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收益观论文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面收益观论文篇.docx

全面收益观论文篇

全面收益观-论文篇

 

 

————————————————————————————————作者:

————————————————————————————————日期:

 

论全面收益观

孟玫 

【摘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会计界成功地创建了一个虽不尽完美但一直沿用至今的收益确定模式,这个模式以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为基础。

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所处的环境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使得传统收益确定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的产生与发展适应了工业时代的经济环境和报告受托责任的会计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日趋多变以及企业自身活动复杂性不断提高,企业非经营活动的收益来源越来越多,而符合实现原则的已实现收益则相对减少,因此坚持传统的收益确定模式在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方面就越来越显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必须加以适当改革。

全面收益概念正是针对传统收益概念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它代表着客观经济环境和使用者需求变化的必然要求。

很明显,全面收益概念将对传统收益确定模式产生直接影响,并将推动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的基础—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分析了传统收益确定模式面临的挑战。

第二部分阐述了全面收益的相关理论问题,包括含义、理论基础及特点,并介绍了各国的全面收益准则的制定情况。

第三部分是全面收益的实务问题。

首先,从全面收益的来源着手指出各项的确认时间,然后,对现行价值的计量属性进行了论述,指明现行价值将是全面收益的主要计量属性。

最后,分析了各国准则规定的报告模式的利弊,得出采用单一业绩报告的形式来反映的结论。

第四部分阐述了全面收益在我国的适用性及实施的步骤。

首先,从三方面阐

【关键词】:

传统收益全面收益净收益其它全面收益

【学位授予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

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

2005

【分类号】:

F230

【目录】:

∙引言10-12

∙第一部分传统收益及其面临的挑战12-18

∙一、传统收益的确认原则12-14

(一)收益确认的历史成本原则12-13

(二)收益确认的实现原则13

∙(三)收益确认的配比原则13-14

∙二、传统收益面临的挑战14-18

(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的挑战14-15

(二)物价变动对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的挑战15

∙(三)金融工具创新对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的挑战15-16

∙(四)使用者信息需求的提高对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的挑战16-18

∙第二部分全面收益相关理论问题阐述18-24

∙一、全面收益的含义18-19

∙二、全面收益的理论基础19

∙三、全面收益的特点19-21

(一)全面收益体现的是实物资本保全观19-20

(二)全面收益遵循的是经济活动模式20

∙(三)全面收益的成本计量属性是现时成本20-21

∙(四)全面收益的计算方法是“资产-负债”法21

∙四、各国全面收益准则的制定情况21-24

(一)美国21-22

(二)英国22

∙(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2-24

∙第三部分全面收益的确认、计量及报告24-30

∙一、全面收益的确认24-26

(一)全面收益的来源24-25

(二)全面收益确认的标准25-26

∙二、全面收益的计量26-28

(一)现行价值的计量属性26-27

(二)全面收益应采用的计量属性27-28

∙三、全面收益的报告28-30

(一)全面收益现行的报告方式28

(二)现行全面收益报告存在的问题28-30

∙第四部分全面收益在我国的适用性及实施的步骤30-40

∙一、我国报告全面收益的必要性30-32

(一)报告全面收益是满足使用者决策需要的重要途径30-31

(二)报告全面收益是发展我国金融工具市场的有效手段31

∙(三)报告全面收益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关键步骤31-32

∙二、全面收益在我国的适用性32-34

(一)政治环境的影响32-33

(二)经济环境的影响33

∙(三)文化环境的影响33-34

∙三、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的举措34-40

(一)分步骤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34-36

(二)分步骤报告全面收益36-40

∙参考文献40-42

∙后记42-43

 

全面收益观——一种崭新的收益观

摘要:

21世纪的今天,企业的经济活动的环境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今天的网上交易,从贝壳、兽骨的原始货币到今天的电子支付,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全新的时代。

同时,传统的收益观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

以资产负债观为基础的全面收益观应运而生并引发了收益理论的全面改革的趋势。

与传统的收益观相比,全面收益观打破了历史成本原则和实现-配比原则的束缚,将企业未实现的收益纳入到本期收益中,更好同时更准确的反映了企业的当前收益。

在英美各国,全面收益观的思想开始逐步运用到会计事务中。

文献综述:

关于收益的定义,从经济学角度来讲。

我们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时代,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讲收益定义为“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把收益看作是财富的增加。

20世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尔文·费雪发展了经济收益理论并在《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中阐述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即精神收益、实际收益和货币收益,此时的收益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实物的范畴中,而将精神收益当做收益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得不说是一次很大的进步。

到了20世纪的中期,对于收益的概念有着更进一步的发展。

英国的经济学家希克斯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

收益是“在期末、期初保持同等富裕程度的前提下,一个人可以在该时期消费的最大金额”。

就企业来说,收益即是在期末和期初拥有同样多的资本前提下,一个时期内内可以分配的最大金额。

这一概念对于会计收益理论特别是资本保全理论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会计上,人们习惯于把“保持同等富裕程度”称为资本保全。

根据传统的收益理论,收益是会计收益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

从这一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会计收益的几点基本特征:

第一,会计收益指的是某一个会计时期内企业经济活动的成果,基于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的假设之上。

收益的基础和来源是企业的实际发生、已经实现的经济收益,并与相关经济活动的费用配比。

第三,一般的会计活动和会计收益是建立在货币收支的基础之上,因此能够可靠计量。

第四,在计算会计收益的时候,主要是采用的历史成本法。

这在物件稳定、经济活动内容和范围较小的时代,还是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在现代,伴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收益观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需求。

从20世纪50年代,会计学家开始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并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了全面收益观的理论。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爱德华兹和贝尔两人在这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

在他们的著作《企业收益的理论和计量》一书中,他们对会计收益做出了更全面和准确的定义,即所有的会计收益都应考虑已实现的和未实现的持有利得,并按来源进行分类。

另一方面,营业收益和持产利得通常是由不同管理决策产生的,而且采用了不同的循环形态。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收益代表的是一个会计期间内经济资产的增加,某部分尚未确定的收益仍然反映企业获得经济收益的能力,所以应该将这部分收益归入当期收益,但持产利得并不能反映出企业的抗御风险和增加资产的能力,所以不能纳入会计收益的范畴。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从古至今,追求利益最大化对于绝大多数的经营者来讲,便是其惊行经济活动的最大的目标。

当然在不同时期对于经济利益的界定有着不同的方式。

传统的收益理论基于历史成本的原则,在确定实现利益的基础之上,来计量某一会计期间的收益。

但从20世纪中期之后,伴随着经济生活和环境的大范围改变,如果更好的完善企业收益的计量成为了难题。

在会计学中,财务报表作为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或财务状况变动表、附表和附注。

其中损益表指的就是收益表。

1980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首次提出了全面收益(ComprehensiveIncome)这一全新概念,并将其定义为:

企业在报告期内除去业主投资和分派业主款以外的交易、事项和情况所产生的一切权益(净资产)的变动。

并与1997年正式公布了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报告全面收益》。

全面收益包括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

其中:

净收益仍由收益表提供,只反映已确认及已实现的收入(利得)和费用(损失);其他全面收益则涵盖那些已确认但未实现、平时不记入收益表而在资产负债表部分表述的项目。

其主要目的在意义在于满足金融市场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传统的收益表无法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和价值全面体现。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文将从全面收益观的基本原理、全面收益观和传统收益观对比、以及全面收益表的结构进行分析,并试图将会计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进一步分析采用全面收益观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并从实证分析中发现目前现行的全面收益表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二、全面收益观的内涵

(一)全面收益观的产生

传统的收益观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收入和费用的基本配比情况,由此得出的企业的经济利益是基于历史成本的原则,简单由收入减去费用,但是由于收入是在现实的价格之上获得的,费用的产生基于历史的成本,这就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在传统的收益观产生的初期,由于货币的价值变动不大,并没有对实际的经济生活产生较大的形象,但是在通货膨胀日益的今天,物价的变动造成真实的收益状况与账面不符。

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和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会计理念在逐步的合理化,从收入费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观、从受托责任观转变为主到决策有用观为主、从资产的单一计量属性转变为多种计量属性运用、从利润产生收益转变为全面收益观等等。

其中,资产负债观的转变的基础,在此之上,衍生出全面收益观的理念,并以决策有用观为目标、多种计量属性运用为手段,打开了现代会计世界的大门。

(二)全面收益观的概念

全面收益(comprehensiveincome)是1980年12月,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首次提出并定义为:

企业在报告期内除去业主投资和分派业主款以外的交易、事项和情况所产生的一切权益(净资产)的变动。

全面收益的提出是在经济环境扩展化与经济活动复杂化下,基于会计准则中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原则等多方面因素以及投资主体和财务信息的重要性的综合提出的。

这种全新的计量方式,更多的体现了现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它的内涵是在传统的收益方式之上,扩展了新的内容:

包括外币折算调整项目、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可销售证券的利得或损失。

(三)全面收益的计量

在计算方法之上,全面收益观是利用资产-负债法,收益的确认取决于资产与负债而不是传统收益观上的收入与费用的差额,一方面更全面的展示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侧面的反应了现代企业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即怎么样更好的利用企业的资产为企业带来收益而不是单纯的更好的收益,这就讲企业发展方向向生产型向生产与投资等多反面引领。

基本的计算方法是:

全面收益=净收益+其他全面收益

其中净收益包括已确认以及已实现的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其他全面收益包括以确定为实现的利得、损失

(四)全面收益观的计量基础

全面收益是资产负债观之上的收益计量方式,在深入讨论全面收益观的之前,必须深刻体会到资产负债观的精髓。

资产负债观是指会计准则制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

采用“资产负债观”代替传统的“收入费用观”来确认收益;具体来说就是在计算企业的收益的时候,将资产、负责的期末与期初的差额作为收益的计算工具,这样就避免在计量收益的时候考虑到是否实现的问题。

而传统的收益观建立在收入实现制的基础。

三、全面收益表

在全面收益观的指导下的全面收益表在英国、美国、新西兰、香港等地区开始推行全面收益表的使用,根据这些现行的收益表中,我们大概总结出三种:

两表法、一表法和权益变动表。

在这里笔者将详细介绍下中国使用的全面收益表。

如下:

(1)净收益(来源于收益表末行数字)

(2)漏计的已实现的持产利得或损失

加:

已实现的持产利得

其中:

现金捐赠收入

(3)误计的未实现的持产利得或损失

加:

未实现的持产利得

其中:

计提的存货跌价损失

计提的应收、预付款损失

 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损失

计提的长期投资跌价损失

计提的固定资产跌价损失

外币期末重计量产生的汇兑损失

减:

未实现的持产收益

其中:

外币期末重计量产生的汇兑收益

(4)调整后的净收益

(5)净收益(来源于净收益末行数字)

(6)未反映的净资产变动

 其中:

非现金捐赠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7)全面收益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全面收益表是在净收益之上,对当期的损益进行调整产生的,其中笔者觉得以上的收益表尚有不准确之处。

从收益确认的原则来看,对于会计上的全面收益,代表着企业在一个会计时期内获得利润的能力或者潜在的能力,代表企业生产、经营、投资、抗击风险的能力,因此在反映全面收益的时候,应当对企业利润进行分类,对于与企业的经营能力没有直接相关度的收益,不能纳入全面收益中,而是以附注的形式列示。

五、全面收益观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影响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概念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传统的金融工具中派生出的较为复杂和更高风险的金融投资和交易的方式。

主要是利用股票、利率、汇率等来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势中,并签订跨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工具等交易形式来获得经济利益。

但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为会计学中如何更好的计量收益提出了挑战。

因为衍生金融工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风险性、未来性和变动,同时合同或契约的形式存在而且没有实物形态,并不符合传统财务报表确认的标准,长期起来作为“表外项目”列示。

对于传统的收益观来讲,按照历史成本计价,未确定的收益并不反映在当期收益之中。

所以为更真实和全面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就必须普及全面收益的理念对这类会计信息进行充分的披露。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

衍生金融工具从取得方式来讲,是代表了一个企业取得未来收益的权利或支付未来损失的义务,所以是满足会计理论中关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因此是可以将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并把这种金融资产或者是金融负债列示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更好的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多的信息。

目前,我国主要是采用混合模式,即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大多数金融负债按历史成本。

(三)衍生金融工具对全面收益观的影响

衍生金融工具在一定意义来讲,促成了全面收益观的出现。

IASC第32号准则中已经提出了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权益性工具等几个新概念,必然会使传统的财务报表要素构成发生变革。

   传统的财务报表是建立在收入实现的基础之上的,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这样衍生金融工具就会排除在外。

全面收益表将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损益纳入计算范围,全面收益比净收益更能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准确、及时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也增进了财务报表关于企业财务业绩信息的完整性和有用性,减少了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利润操纵的空间,保证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六、全面收益表的进一步改进

笔者看来,中国目前使用的全面收益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了会计报表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但是仍然有改进的地方。

对于不能反映出企业收益能力和风险能力的收益,比如接受的现金捐赠、存货变动损益、固定资产变动损益以及外汇汇兑损益等方面,虽然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限内的资产的增加,但是是外在社会因素带来的,应该在全面收益表外单独列示。

因此,笔者觉得全面收益表应该如下变动:

净收益(来源于收益表末行数字)

(1)漏计的已实现的持产利得或损失

加:

已实现的持产利得

(2)误计的未实现的持产利得或损失

加:

未实现的持产利得

其中:

计提的应收、预付款损失

 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损失

计提的长期投资跌价损失

减:

未实现的持产收益

(8)调整后的净收益

(9)净收益(来源于净收益末行数字)

(10)未反映的净资产变动

 其中:

非现金捐赠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11)全面收益

附注:

其他收益

加:

捐赠收入

计提的存货跌价损失

计提的固定资产跌价损失

外币期末重计量产生的汇兑损失

减:

外币期末重计量产生的汇兑收益

另一个方面,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金融合约的价值往往高于保证金价值的数倍,这种高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任何投资者进行决策时都不能不考虑的重要信息。

如果衍生金融工具不能在会计报表中充分揭示,将会隐藏巨大的风险,从而误导投资者,使之作出错误的决策。

鉴于此,必须改革现行的会计报告模式,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此,笔者认为在全面收益表中还应该加上衍生金融工具的全面、具体信息,比如说金融资产的名称、数量、历史成本、公允市价、购买时间、持有期限、未来持有期和购买条件等全部信息,以保证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权益。

七、结语

全面收益观代表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因此其全面实施有着一定的重要意义。

但是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由于一操作的问题还没有办法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在中国,从现行的会计实务中,我们可以看出仍是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计量方式,但是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步的接轨,我们可以相信在条件日益成熟的下,会有更适合经济生活的收益方式的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