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64525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探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探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探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探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探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初探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初探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初探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初探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初探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初探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初探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初探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初探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初探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初探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初探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初探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探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docx

《初探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探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探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docx

初探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

摘要

幼儿园音乐游戏活动是将音乐与游戏相结合,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音乐感知力为目标,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与成长的活动。

但是,目前对于音乐游戏活动的开展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教师在幼儿音乐游戏中的指导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本文以延安市洛川县第二幼儿园为例进行音乐游戏案例观察,了解在不同年龄阶段幼儿音乐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期望能够探寻出有效指导音乐游戏活动的对策及建议。

本文采用的是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收集,为文章的现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观察法观察教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音乐游戏活动指导策略、指导时机以及指导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记录与分析;通过采取访谈法的方法,深入幼儿园内部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全方位了解幼儿园音乐游戏活动开展情况。

本文对“幼儿园音乐游戏活动”及“幼儿园教师指导策略”进行阐述,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说明了幼儿园音乐游戏活动的基本内涵。

随后,对所存在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找出存在问题,从而探寻相应的对策:

一是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在游戏中的自我探索,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二是应注意指导语的使用,避免强制性语句的使用;三是教师的指导需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四是教师应该注重将教育与游戏相结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

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师指导策略;

Abstract

Kindergartenmusicgameactivitiesistocombinemusicandgames,tocultivatechildren'sawarenessoftherulesandmusicperceptionasthegoal,toguidechildrentolearnandgrowinthegameactivities.However,atpresent,thedevelopmentofmusicgameactivitieshasnotbeenpaidenoughattention,andtheguidingroleofteachersinchildren'smusicgameshasnotbeenfullyreflected.Inthispaper,secondLuochuanCounty,Yan’ancityasanexampleforkindergartenmusicgamecasestudy,understandtheteachersindifferentagechildrenmusicplaytheguidingstrategiesandproblems,onthisbasis,isexpectedtofindouttheeffectiveguidanceofmusicgameson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

Thispaperadoptstheliteraturemethod,observationresearchmethodofcombiningmethodandinterviewmethod,basedontherelevantdocuments,thecollectionprovidesatheoreticalbasisforthestudyofthepaper;throughtheobservationmethodwasusedtoobservetheteachersofdifferentagesofchildren'smusicgameguidancestrategy,guidingthetimingandguidingeffect,onthebasisofwasrecordedandanalyzedbythemethod;takeinterviews,in-depthinternalkindergartenandteachersfacetofacecommunication,understandthefullrangeofkindergartenmusicgameactivities.Inthispaper,the"kindergartenmusicgameactivities"and"kindergartenteacherguidancestrategy"areexpounded,combinedwiththeexistingresearchresults,furtherillustratesthebasicconnotationofkindergartenmusicgameactivities.Then,toanalyzethestatusquoandexistingproblemsandfindout,inordertoexploreth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

oneistheteachersshouldencouragechildreninthegameofselfexploration,improvetheenthusiasmandinitiativeofchildren;twoshouldpayattentiontotheuseofinstructions,toavoidtheuseofmandatorystatement;threeistheindividualdifferencesofteacherspayattentiontochildren'sguidetheiraptitude;fourteachersshouldpayattentiontothecombinationofeducationandgame,andjointlypromotethedevelopmentofchildren

Keywords:

Kindergarten;musicgame;teacherguidancestrategy;

TOC\o"1-3"\h\u摘要I

AbstractII

目录III

绪论1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1

1.研究目的1

2.研究意义1

(二)概念界定1

1.幼儿园音乐游戏1

2.幼儿园教师指导策略1

(三)研究方法2

1.文献法2

2.访谈法2

3.观察法2

二、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现状分析2

(一)歌舞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2

1.教师采用的指导方式2

2.教师介入时机3

3.教师指导效果3

(二)表演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4

1.教师采用的指导方式4

2.教师介入时机5

3.教师指导效果5

(三)听辨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5

1.教师采用的指导方式5

2.教师介入时机6

3.教师指导效果6

三、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的问题分析6

(一)教师的指导大多偏“音乐”,忽视“游戏”的重要性6

(二)教师主动介入幼儿游戏频率高,幼儿自主求助频次低6

(三)教师指导时多采用语言指导,非语言指导频次低7

(四)教师指导不具有针对性,忽视幼儿个体差异7

(五)园所硬件设施条件较弱,教师指导水平难以充分发挥8

1.幼儿园活动场地不足对幼儿音乐游戏活动的限制8

2.游戏活动材料的不足对幼儿音乐游戏活动的限制8

四、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探寻8

(一)教师应将音乐与游戏、游戏与教育同时兼顾,使两者结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8

1.引导幼儿在音乐感知中游戏,提升幼儿的游戏参与度8

2.将游戏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在游戏中学习。

8

(二)教师应鼓励幼儿游戏自主探索,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和能动性9

1.教师减少主动干预幼儿游戏的频次9

2.鼓励幼儿自主解决游戏时所出现的问题9

(三)教师进行指导时应注重指导语的使用,尽量避免强制性语句的使用9

1.将语言指导和非语言指导相结合9

2.指导时避免“必须”“要求”等词的使用,尽量采取建议式的指导语9

(四)教师应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探寻适合本班幼儿的音乐教学方式9

1.注重幼儿的年龄性别及个性特征差异9

2.根据不同班级幼儿游戏氛围、游戏参与度探寻适合本班幼儿游戏方式9

(五)改善园所班级设施、环境,以便教师组织音乐游戏活动10

1.园所室内外活动场地的扩展,改善区域环境10

2.丰富幼儿游戏活动材料,挺高幼儿对游戏的体验10

结语11

参考文献12

附录14

致谢15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可知,幼儿园各项教育工作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本文通过对延安市洛川县第二幼儿园教师指导行为进行探究分析,希望能够深入地了解教师组织幼儿音乐游戏活动的方法、指导策略以及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效果。

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师在幼儿音乐游戏指导中的优点与不足,提出相应改进策略,以有效促进幼儿音乐游戏活动顺利开展。

2.研究意义

幼儿在音乐游戏活动中的体验效果直接取决于教师指导水平的高低。

因此,教师对幼儿音乐游戏的指导能力、介入时机会直接影响幼儿音乐游戏的体验性。

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的观察与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出更完善的指导方法,不仅能够丰富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理论体系,而且对教师指导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概念界定

1.幼儿园音乐游戏

一直以来,学界对幼儿园音乐游戏的界定众说纷纭。

有学者认为幼儿园音乐游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游戏活动具有明确的规则,教师将音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通过音乐游戏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展现出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例如:

陈艳红认为音乐游戏是“在音乐指导下进行的游戏,具有一定的规则,它把音乐和动作结合在一起,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唱歌、舞蹈和欣赏音乐,是一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综合的音乐教学形式”​[1]​;有的研究者认为幼儿园音乐游戏是以幼儿为主体,将音乐与游戏相结合的一种游戏活动,游戏不具有明确的约束力,目的是为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及社会性的发展。

例如:

赵燕将音乐游戏定义为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以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游戏活动。

”​[2]​通过对以上两种界定分析,本文倾向于后者:

认为幼儿园音乐游戏是一种将音乐和游戏相结合的游戏活动。

2.幼儿园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园教师指导策略是指教师通过采取合理、有效的游戏干预策略对幼儿游戏前、游戏时及游戏后进行的干预。

其中包括教师指导方法的运用以及幼儿对教师指导的反馈等。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对相关理论的梳理分析,对所需概念的界定、现状的分析等展开阐述,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访谈法

本文采用正式与非正式访谈相结合的形式:

正式访谈指在固定的时间与地点,通过与对象的正面交谈进行的访谈;非正式访谈指不固定具体时间地点,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对疑问进行的访谈。

3.观察法

在自然情景中对教师及幼儿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的方法。

其中包括对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内容进行记录,以便于分析现象。

二、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现状分析

(一)歌舞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

1.教师采用的指导方式

在歌舞游戏中教师多采用的方法是语言指导和参与介入式。

语言指导多采用“建议式”、“鼓励式”、“询问式”。

(1)教师的语言指导主要采用的是“指令式”、“鼓励式”、“建议式”,表现在游戏前教师会对游戏规则以及游戏玩法进行解说。

同时教师会进行相应示范,帮助幼儿了解游戏内容和游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歌舞游戏中,游戏没有明确的规则,主要是将游戏行为与歌曲中的歌词一一对应,具体行为动作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是鼓励幼儿自己创编舞蹈。

(2)教师是游戏的参与者和示范者:

教师一般会先跟随音乐做动作,让幼儿跟随自己做动作;在重复几遍后,教师会鼓励引导幼儿创编动作。

下面将以小班音乐游戏《谁饿了》为例加以说明:

《谁饿了》

一只大狗出来了,肚子饿的咕咕叫。

看见了肉骨头,咔吧咔吧吃掉了。

一只大猫出来了,肚子饿的咕咕叫。

看见了小老鼠,啊呜啊呜吃掉了。

在这一音乐游戏活动中,为了保证幼儿对游戏规则及玩法的了解,教师给幼儿进行讲解之后进行示范:

先由教师边唱边做动作,然后教师唱,由幼儿做动作;之后在确保幼儿对游戏歌曲、动作及规则的熟悉后,由幼儿自己边唱边做动作;最后教师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同时分角色扮演,由教师扮演小猫,幼儿扮演小老鼠。

在音乐游戏开始时,教师先播放音乐让幼儿对音乐有基本的感性认知,然后教师针对游戏玩法、规则向幼儿进行解说。

即在歌曲唱到小狗时,小朋友们应该扮演小狗的样子,做出小狗肚子饿的姿势动作;在歌曲唱到小猫时,小朋友们要扮演小猫走路的样子,做出小猫肚子饿的姿势动作。

教师是将解说与示范相结合,说到小狗时,教师扮演小狗的样子;当说到小猫时,教师扮演小猫的样子。

接下来,教师唱《谁饿了》,让幼儿跟随音乐按照教师所示范的动作进行游戏。

同时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观察,在两次游戏后,教师主动打断了幼儿的游戏并给幼儿讲说游戏中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当我唱到小狗时,大家一定要做小狗的动作;唱到小猫时,一定要做小猫的动作,不要有的小朋友胡乱做动作,还有做动作时不能故意推旁边的小朋友。

”当教师再一次讲解后,幼儿又跟随音乐进行了两遍游戏,这次是由幼儿跟随教师哼唱。

在进行四次游戏后,幼儿对歌曲已经熟悉,此时教师由语言指导者变成游戏参与者,并与幼儿分别进行角色扮演,等唱到“小老鼠”时教师抱住一名幼儿,完成了小猫抓到小老鼠这一动作。

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从游戏规则的解说到游戏动作示范都是由教师一人完成,幼儿只是简单的重复、模仿。

在做动作方面,教师指出幼儿动作没有做到一致性与标准性,在机械重复了两遍后,幼儿的积极性与参与性降低;此时教师转变了指导策略,采用游戏参与者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2.教师介入时机

教师介入游戏一般是在幼儿已经对游戏失去了兴趣或者游戏秩序混乱的情况下,通过教师及时介入,提高幼儿积极性,维持游戏秩序。

在该游戏中,在游戏已经持续了四遍之后,教师感觉到幼儿已经无法积极的参与到游戏中时,教师扮演小猫抓老鼠,借此调动幼儿积极性。

在访谈中教师说“在游戏的最后,我发现已经有人不想玩了,估计是因为游戏一直在重复一种形式,单一的游戏模式,所以我就要去参与进去,改变这种状态,一般来说,只要有教师参与,幼儿都能比较积极起来。

”一般来说,教师介入幼儿游戏:

一是要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或者维持游戏秩序;二是通过参与介入,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和游戏规则。

3.教师指导效果

无论哪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教师合理指导都具有一定效果。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规则意识,教师的指导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游戏玩法与规则;同时小班幼儿不能将整个游戏过程加以把控,只有教师的介入指导,才能够推动游戏的进一步发展。

(二)表演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

1.教师采用的指导方式

在表演游戏中游戏角色需要有特定的行为表现,因此表演游戏具有较强规则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游戏前和游戏时,引导幼儿把对歌词、情感的理解与动作相结合。

在语言指导方面,教师多采用“鼓励式”语言,让幼儿根据不同角色、不同情感表达自己大胆地创编舞蹈动作,减少教师介入游戏的频率。

以中班表演游戏《站柜台》为例:

《站柜台》

小小售货员,站呀站柜台

欢迎大家快来买,快呀快来买

熊猫胖呀,猴子瘦

皮球圆,手绢方

胖的、瘦的、圆的、方的

顾客买了乐开怀呦

乐呀乐开怀。

在《站柜台》的表演游戏中,教师先给幼儿讲解了游戏内容,告诉幼儿其中需要扮演售货员、顾客、熊猫、猴子、皮球、手绢。

同时游戏对不同角色也有不同的行为规定,幼儿需要跟随音乐的发展表现自己各自的行为。

例如售货员,必须在“站呀站柜台”音乐响起时,站在柜台迎接顾客。

在讲解完之后,教师引导主动要求扮演角色的幼儿做出一个符合自己角色的动作。

比如教师给幼儿示范扮演熊猫时两手屈在胸前并且手指向里等。

除去这些扮演不同角色的幼儿,其余幼儿都是顾客。

在歌曲最后唱到“乐呀乐开怀”时,“买”到东西的顾客要记住自己“买”到的东西角色,在下一轮开始时扮演该角色。

由于中班幼儿刚从小班过渡而来,规则意识、抽象思维尚未发展成熟。

所以在进行第一遍游戏时,教师将该游戏的游戏玩法及规则给予幼儿讲解;在第一遍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观察发现个别幼儿有抢夺游戏角色的行为。

在重复强调游戏规则后,仍有部分幼儿不能遵守游戏规则,这时教师没有继续讲解规则,反而在第三遍时参与到游戏之中,扮演起顾客的角色,由于教师参与,幼儿积极扮演相应角色,参与性高。

但是此时幼儿更多的是模仿行为,模仿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模仿教师所购买的物品,失去了幼儿游戏活动中的主体性。

2.教师介入时机

由于中班幼儿规则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教师为了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游戏规则,会在游戏前及游戏时将讲解与示范同时进行,之后则给予幼儿更多的空间,教师便自动的退出游戏。

在《站柜台》中,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给予示范,当幼儿了解并已初步掌握游戏规则时,让幼儿各自扮演所对应的角色动作,当个别幼儿不能遵守规则并且影响到其他幼儿时,教师介入到幼儿游戏,针对个别幼儿的问题进行讲解。

在第三遍游戏中,教师主动参与到游戏中来,虽然调动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但是幼儿都希望老师能够“买”他们,其他幼儿扮演的顾客也会模仿老师所“买”的东西去买。

使得本次游戏并没有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结果。

3.教师指导效果

教师采用以语言指导为主、参与为辅的指导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幼儿更多的机会去展现自我,使幼儿获得更多的展示机会,同时教师在讲解规则时与示范动作相结合,加深了幼儿对游戏规则的了解。

但是由于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抽象思维尚未发展成熟,使得游戏过程中部分课堂教学秩序混乱。

例如游戏中幼儿都喜欢扮演熊猫、猴子,很少的幼儿喜欢扮演方巾。

出现类似幼儿争抢角色的情况时,教师应该及时介入并重新讲解规则,从而保证幼儿游戏的有序性。

(三)听辨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

1.教师采用的指导方式

听辨游戏大多是在大班进行,教师采用的是以语言指导为主的指导方法,教师是材料的提供者、游戏的观察者。

但是在语言指导中,小班中班部分采用的是“鼓励式”和“建议式”,而大多数采用的是“指令式”、“问答式”进行引导。

即“你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声音从什么地方传来的”、“听到快节奏的声音时大家的脚步应该怎么样”等。

以《哪个乐器在唱歌》:

为例

《哪个乐器在唱歌》

叮叮当哐哐哐,快乐的乐器在唱歌

滴滴嗒咚咚锵,快乐的乐器在唱歌

听一听,想一想,哪个乐器在唱歌

在《哪个乐器在唱歌》中,首先教师向幼儿展示了小铃鼓、三角铁、木鱼以及沙球,并且伴随音乐,教师敲击乐器帮助幼儿辨识这些乐器;在介绍完之后,教师会将乐器分发下去,让幼儿接触乐器以及指导幼儿如何打击乐器;当幼儿对乐器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分发乐器图片,然后敲击乐器,让幼儿指出对应乐器。

当幼儿对乐器及音乐有了一定的感知熟悉后,教师引导几名幼儿自主选择乐器,其他幼儿和教师一起进行听辩。

2.教师介入时机

由于大班的听辨游戏绝对的正确性与错误性,规则性强。

教师在游戏前介入,主要是以指导者的身份,而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只有在幼儿具有明显错误时才会介入。

同时在游戏结束后对幼儿游戏做出一定的评价,多是以鼓励表扬的方法以增加幼儿对游戏的积极性。

在了解熟悉乐器那一部分,教师可以与幼儿互换角色,不仅能够检验幼儿是否对游戏材料的掌握,同时能够提高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以及参与性。

3.教师指导效果

在听辨游戏中,因为游戏过程中具有明确的正确性与错误性,所以教师在游戏前对游戏材料的辨别及使用给幼儿反复的讲解示范,增加了幼儿对材料的熟悉度及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但是在游戏时,教师针对听辨错误的幼儿会给予纠正,而对于听辨正确的幼儿很少表扬奖励,使得这部分幼儿具有懈怠感,失去对游戏的兴趣。

所以,在听辨游戏中,教师应该关注整体幼儿的情感状态。

三、幼儿园音乐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的指导大多偏“音乐”,忽视“游戏”的重要性

从小班音乐游戏活动《谁饿了》来说,教师从始至终的指导都是让幼儿“跟随音乐”、“注意听音乐唱了什么”等,但是游戏真正意义应该是跟随音乐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动作,不同幼儿对不同动物的了解与想象是有差异的,但是教师将动物动作加以规定,明确告诉幼儿应该如何跟随音乐表现、忽视了幼儿游戏中的自主性。

从大班音乐游戏活动《哪个乐器在唱歌》来说,对不同乐器的声音辨认目的是为了做游戏,教师只是停留在了辨认乐器这一层次,只注重幼儿对乐器辨认的对与错,忽视了游戏真正的目的。

如果教师能够将音乐与游戏结合,那么这个游戏真正是一次音乐游戏活动。

(二)教师主动介入幼儿游戏频率高,幼儿自主求助频次低

分析以上游戏我们可以得出,对于大中小三个年级阶段的任何一阶段,教师介入游戏有以下两种方式:

(1)在游戏时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

(2)当游戏秩序混乱时介入指导游戏进行

例如在观察幼儿游戏活动后,根据与教师的访谈记录可以说明此问题:

W:

您好,请问您一般会主动介入幼儿的游戏活动吗?

J:

会呀。

如果我们不介入他们的活动,那让幼儿自己活动,岂不是会乱套了。

W:

那您一般是什么时候介入?

J:

这个也没有固定的时间,如果幼儿的游戏进行不下去了或者幼儿游戏的秩序混乱了,我肯定会介入他们的游戏,或者我会主动的介入引导他们进行下一步的游戏。

但是,大多时间会打断幼儿的游戏,纠正他们游戏的错误。

W:

在音乐游戏活动过程中,主动请求帮助的幼儿人数多吗?

J:

不多,他们的主动请求一般都是以“告状”为主,比如说“老师,他又推我了”或者“老师,他的动作做错了。

”等等。

通过观察与访谈我们可以发现:

教师主动介入忽视了幼儿的自主性。

虽然教师适当介入能够维持游戏秩序。

但是,教师频繁地主动介入会降低幼儿游戏时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大幅度降低。

(三)教师指导时多采用语言指导,非语言指导频次低

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音乐游戏活动分析,共观察到20个教师指导行为。

其中包括了教师指导时的语言指导与非语言指导。

教师指导时语言指导与非语言指导行为分布表

偏语言指导行为偏非语言指导行为

数量146

百分比70%30%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偏好于语言指导行为的教师高达70%,说明在音乐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指导频次高而非语言指导频次低。

同时根据记录得出:

对于一次30分钟左右的幼儿音乐游戏活动,教师一次音乐游戏活动中语言指导行为33次,这就说明了教师平均会在每一分钟内进行一次语言指导。

当然,教师的语言指导频次的高低不是衡量一次音乐游戏活动的主要标准。

相反,教师只要运用好语言艺术,在适当时间内介入指导幼儿游戏活动,用适当的语言指导语引导幼儿,能够促进一次音乐游戏活动活动的顺利开展。

但是,在语言指导的同时,教师应将语言指导与非语言指导相结合,例如给予幼儿一个拥抱、一个鼓励的眼神等。

(四)教师指导不具有针对性,忽视幼儿个体差异

从我们分析过大班听辨游戏《哪个乐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