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67009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docx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

篇一: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评课稿

主评:

王福元

这节课是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如果单纯的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

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以来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漆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下面我做一个简单的点评,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合理,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

同时,漆老师还准确地抓住分数和出发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进行了()次有效的强化,关键的知识得到落实。

漆老师对教学素材做了个性化处理。

这节课的开始从把8个蛋糕、4个蛋糕、到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最后到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蛋糕的多少?

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动手分圆片。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不仅体现了“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的主题,而且学生个性在小组活动中得到表现,张扬思维个性化。

郭长有评:

老师要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

把分月饼换成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的开展学习活动。

同时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这样的演示更能让学生明白分蛋糕的过程,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既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也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孙志忠评:

对于本节课也有一些看法,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

在主动方面:

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还可以把更多主动权下放。

例如:

在后面总结规律的时候,教师大可不必一步步带着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老师适时的点拨即可。

分数与除法”重难点强化的次数不够,后进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不是都理解了呢,学生的个性是不是都得到了体现,是不是还有泡沫?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团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增加一次小组活动讨论,多一次“做”数学的机会:

是提出问题:

对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你有什么问题?

让学生提出,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

在此活动中,学习的主动权再次下放,即达到了强化重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再次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

篇二:

《分数除法》案例设计评课稿

《分数除法》案例设计评课稿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篇三: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这节课是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如果单纯的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

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以来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张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下面我代表我们团队尝试用经典性评价的形式做一个简单的点评,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我将从三性、三动提出张老师这节课的几个亮点:

1、知识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合理,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

同时,张老师还准确地抓住分数和出发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进行了()次有效的强化,关键的知识得到落实。

2、个性

张老师对教学素材做了个性化处理。

这节课的开始从把8个蛋糕、4个蛋糕、到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最后到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蛋糕的多少?

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动手分圆片。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不仅体现了“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的主题,而且学生个性在小组活动中得到表现,张扬思维个性化。

3、创造性

张老师团队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

把分月饼换成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的开展学习活动。

同时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这样的演示更能让学生明白分蛋糕的过程,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既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也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4、互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况较好。

小组活动分工合理,井然有序。

张老师这节课在动静转化设计得比较合理,小动()次,大动1次,使重点知识强化的次数攀升。

让老师、学生在学习中融为一体,大家共同学习。

5、主动

整节课张老师较关注学生这一主体,适时放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代表上台汇报等形式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6、能动

学生能主动地回答问题,老师及时给予表扬,老师可以看到某些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时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也强烈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机。

我们团队对于本节课也有一些看法,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

1、在主动方面:

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还可以把更多主动权下放。

例如:

在后面总结规律的时候,教师大可不必一步步带着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老师适时的点拨即可。

2、“分数与除法”重难点强化的次数不够,后进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不是都理

解了呢,学生的个性是不是都得到了体现,是不是还有泡沫?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团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增加一次小组活动讨论,多一次“做”数学的机会:

是提出问题:

对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你有什么问题?

让学生提出,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

在此活动中,学习的主动权再次下放,即达到了强化重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再次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

篇四:

分数与除法评课记录

一、亮点:

1、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老师能精心地准备课上所需要的图片:

如蛋糕、苹果、梨子等,还用黑色的卡纸裁成长方形而后在上面写题目,并在纸的背面贴上磁铁,以方便上课题目的出示。

从这一点上足可以看出老师课前是花了一定的心思。

2、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能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

如课前创设了淘气生日,智慧老人为他送来了蛋糕,从而引出一个蛋糕要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人可以分得几个蛋糕?

这一问题让生进行探究。

除此之外,分苹果、分梨等都是学生生活中非常多见的例子。

这样让数学回到生活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解决生活问题服务。

3、能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

教师教态亲切,注意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4、重视方法的发现和总结。

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并及时总结规律。

如通过1÷4=1/4;8÷4=8/4;3÷4=3/4等式子,你能说说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吗?

从而让学生通过交流,自主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假分数与带分数互相转化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转化的方法。

二、不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分数的两种表示意义。

如果在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除法算式的结果时,问题的指向性能再明确一点,学生就能更快更及时的发现其中的规律,明了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分蛋糕、分苹果、分梨的过程,让学生在发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后,说清楚分数所表示的两种意义,那么这节课就会更完美。

篇五:

小学六年级数学评课稿

镇级教研评课稿

上午三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后两节课,都是从解决问题出发,紧扣了这次数学教研专题。

我觉得上午的课有以下共同点:

一、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方法。

如段佳老师的《分数与除法》,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利用3个小圆片平均分成,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了3个块就是3133块,而3块的相当于1块的,也就是块。

444414

像周凌鹤老师的《根据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通过三个典型的已知半径和高,直径和高,底面周长和高这样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小结出了求圆柱的表面积的一般方法,教会了学生思考问题。

再如庄芷荻老师的《统计》,一句“你会看统计图吗?

”,点燃起学生想尝试看图的欲望,接着出示三城市男青年平均身高统计图,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信息。

教师追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自然会告诉你,他是从哪里看到的信息。

从而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标题、横轴、纵轴所表示的内容,总结也看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先看标题,再看横轴,后看纵轴。

我们知道,内隐的思维过程需要外显的语言传递,在这一过程中,正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了表达。

二、扎实了“四能”。

四能指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过去我

们的教学往往重视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比如拿到一道题目,首先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然后再去解决问题,但周老师在教学例4(厨师帽)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在取近似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所以不得不分析按实际情况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所以在周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到了老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当然由于教师经验不足,有时对课堂生成的资源挖掘得不够,比如庄芷荻老师的《统计》,在第一个环节,当问到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班一共需要订制哪几种校服?

学生的回答是:

可以先量最矮的,再量最高的,这样就可以知道我们班一共需要订制哪几种校服,可能教师原先预设的答案是:

可以制成统计表。

当动态生成的资源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有点着急,以致于过早出示统计的学生身高,甚至都忘了交待学生填表。

其实教师可以接着追问:

那除了量最矮的和最高的,还有什么方法?

一句话,轻轻带过,很自然地引回到学生填表这个环节来。

篇六:

评课

评课——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与除法》

[2010-1-510:

11:

00|by:

liubo7989]

评刘老师的一节数学公开课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与除法

一、结合具体的情境观察比较,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假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巩固练习时,加些判断题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利用充分的例子是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两者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使学生完全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知道假分数与带分数之间的互化方法并会正确进行互化。

三、结合了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技能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理解互化的方法并会正确进行互化应是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刘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四、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

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

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而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2.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

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

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

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1.提供丰富的素材,经历“数学化”过程。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是以具体可感的实物、图片为媒介,用动手操作为方式,在丰富的

表象的支撑下生成数学知识,是一个不断丰富感性积累,并逐步抽象、建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供丰富数学学习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完善自己发现的结论,从文字表达、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经历从复杂到简洁,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问题寓于方法,内容承载思想。

数学学习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自然就寓于其中;学习内容则承载着数学思想。

也就是说,数学知识本身仅仅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就分数与除法而言,笔者以为如果仅仅为得出一个关系式而进行教学,仅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

实际上,借助于这个知识载体,我们还要关注蕴藏其中的归纳、比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分数与除法》教学评析听课记录

在周四的听课评课日里,五年级的毛清英老师执教了《分数与除法》一课,因为是同年段,所以更有发言权。

通过听课有以下感受:

一、亮点:

1、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小毛老师能精心地准备课上所需要的图片:

如蛋糕、苹果、梨子等,还用黑色的卡纸裁成长方形而后在上面写题目,并在纸的背面贴上磁铁,以方便上课题目的出示。

从这一点上足可以看出她课前是花了一定的心思。

2、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能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

如课前创设了淘气生日,智慧老人为他送来了蛋糕,从而引出一个蛋糕要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人可以分得几个蛋糕?

这一问题让生进行探究。

除此之外,分苹果、分梨等都是学生生活中非常多见的例子。

这样让数学回到生活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解决生活问题服务。

3、能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

教师教态亲切,注意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4、重视方法的发现和总结。

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并及时总结规律。

如通过1÷4=1/4;8÷4=8/4;3÷4=3/4等式子,你能说说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吗?

从而让学生通过交流,自主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假分数与带分数互相转化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转化的方法。

二、不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分数的两种表示意义。

如果在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除法算式的结果时,问题的指向性能再明确一点,学生就能更快更及时的发现其中的规律,明了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分蛋糕、分苹果、分梨的过程,让学

生在发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后,说清楚分数所表示的两种意义,那么这节课就会更完美。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1、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

教学围绕教材上提供的例题老鼠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2、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运用了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范例讲授法等,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

因此课堂结构紧奏,逻辑性强,过度清新自然。

3、准确把握了分数和除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

4、巧妙整合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发远程教育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教育专家说: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遗憾也是一种美。

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有待探究。

2、学生的错误也是比较好的教学资源,老师还应善于倾听学生的错因。

如:

才能更有利于帮助问题的解决。

3、练习有点儿欠缺,如学习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

4、从我们这儿的学生实际出发,教学内容是否有点多(探讨)。

《分数与除法》教学评析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历来是教学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很好地贯彻了教材编写意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探究——概括提升——综合应用等环节,实现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探索、推理、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初步体验。

为了有效地突破难点,例题里安排两次分饼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每人分得的块数是饼的块数÷分饼的人数,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发现规律。

第一次分饼活动,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在表现场景的图画里,能清楚看到饼的块数比分的人数少,每人分得的饼不满1块;在列出的算式里,被除数小于除数,商比1小。

这些矛盾激起学生动手分一分的愿望。

交流两种分法,不仅得出每人分得块的结论,还要在第一种分法中理解3个块是块,在第二种分法中理解3块的是块。

这些是分饼活动里的数学问题,是两种分法的本质区别。

理解数学问题,能使分饼活动在头脑中留下清楚的印象。

二、层层递进,逐步概括,培养能力。

第二次分饼,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

这次活动的特点是“想”出每人分得的块数,要在前一次分饼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每人分得3个块或3块的得出结果。

让学生观察3÷4=和3÷5=,从数学现象里发现规律,用两种形式表达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先用语言讲述和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在充分的交流中理解新知识。

再写成字母组成的等式,并从除数不能是0,推断分数的分母不能是0,建立新知识的数学模型。

两种表达形式,前一种具体详细,后一种概括简明,可以看成理解分数与除法关系的两个层次。

三、练习设计重视基础性、针对性、多样性、拓展性。

四、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商榷之处:

1、在几种不同的分法中要进一步说清是“一块一块分”还是“三块一起分”。

2、是否可以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区别。

3、最后一题可强调一下把“2千克”看作单位“1”。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今天,我听了郭老师上的“分数与除法”后,收获很大。

凡教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老师都知道内容很简单,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

一个分数的分子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郭老师组织教学很好。

主要体现以下两抵点: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

在教

学中郭老师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2、在问题不断地解决与生成中探索新知识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

本课中,郭老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与了操作的空间。

篇七:

《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汉川市垌冢镇八一小学李林波

上课人:

杨杰

评课人:

李林波

这节课,杨老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数学语言表述准确。

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充分体现新的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

她着重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活动来让学生主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

引导观察→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我觉得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堂,从中我得到了一些鲜活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具体概括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

这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节课以“商不变的性质”复习引入,通过一组填空题充分复习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

”再根据分数与除法德关系,引导学生把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的形式,从而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节课杨老师突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通过用三张同样大的长形纸折一张的、涂色等活动来探索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从而让学生发现规律,突出重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

这样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创设情境,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老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

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引导学生比较观察三幅图的异同之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过程,从而证实变化的规律,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折涂,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不是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让学生观察三个图形来说明概念,降低了难度。

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

形象直观地推导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概念,这样概念形成过程十分清晰,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把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三、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开放性。

练习题的设计也是形式多样,富有层次性。

老师说分母,学生说分子或老师说分子,学生说分母;“连续写出多个相等的分数”等都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调动了学生的多向思维,效果也不错.

注重新旧知识的连接与沟通。

通过一组练习题,充分复习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

”这一知识的迁移,既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篇八:

生活中的比评课稿

生活中的比评课稿

《生活中的比》是小学六年级的教学内容。

“比”是本册教材中的重点概念,而《生活中的比》又是整个章节的起始篇章,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后面几节课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

从课题来看,本课的生活味儿很浓。

赵王芳老师的教学设计就是抓住这一特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基本上遵循了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基本框架。

整个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课标强调:

“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情境是抽象的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纽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出发点。

赵王芳老师课始创设情境:

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小时候帮妈妈做米饭竞然做成了米汤为例,引发学生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通过“米饭做成米汤”所蕴含的数学问题,把同学们带入一种积极求知的境界。

二、充分钻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上的引入使用的是“淘气”的相片,而赵王芳老师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采用“贝贝熊”的卡通图片,为学生提供了更富有趣味的素材,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探究,在学习中体验到一种自豪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

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

赵老师引导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见到哪些比,并结合实际说说每个“比”的意义。

这样的应用,学生有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