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67998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

《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

最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世界地理

绪论

1、新时代条件下世界地理的学习任务(P3)

1.掌握知识——即掌握有关地球表层的地理现象和一般过程,了解其内在的关系,学习在地球表层系统中存在和发展的世界和各国的自然、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2.培养分析能力——即学会分析和解释地球表层各个系统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世界和各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3.掌握重大的全球性问题——如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变暖)及其区域反应(区域差异),全球环境问题,工业化以来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化,世界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问题,等等。

4.掌握区域地理学的新领域——如可持续发展、区域生态、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分析、对文化和文明的研究、对投资和资本的研究、信息社会与经济问题等。

2、我国世界地理教学与研究取得的进展(P5)

1.突破了苏联区域地理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的束缚。

2.全球地理环境方面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的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减少、陆地水资源的日益短缺、沙漠化和森林草原退化、自然灾害的负面作用加强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而使自然地理的研究与经济地理乃至人文地理的研究结合了起来。

3.随着世界经济的巨大发展,促使世界地理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4.经济学的理论不断被吸收到世界地理的教学之中。

5.世界地理越来越重视文化、政治、历史因素的分析。

6.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地理的教学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很方便地获得由各个国家、各个国际组织和国内外专家的著作提供的各类丰富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理论成果、认识、资料、数据和图片等。

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P10)

(1)、全球海陆分布很不均匀,存在以下特点

(2)、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

(3)、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

(4)、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

(5)、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

2、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P11)

(1)、地形高低起伏悬殊:

全球陆地以海平面为基准,平均海拔为840m。

陆地上的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m,最低点是西南亚的死海海面,海拔为-392m,陆地的高差约为9240m。

(2)、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常态地形:

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

特殊地貌类型:

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等;

两条高山带:

一条是环太平洋褶皱带,它沿太平洋周边大体呈弧形延伸;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它沿亚欧大陆中南部及非洲大陆西北缘大致呈东西向展布。

(3)、地形结构因洲而异

亚洲大陆地形中高周低,高大的山脉和较高的高原位于中南部,较低的高原和平原镶嵌在四周;欧洲大陆山脉分布在边缘地区,中部为广大连绵的平原;非洲是个古老高原大陆,山脉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南北美和澳大利亚大陆,则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单元,即大陆中部是平原,其东西两侧为山地或高原。

3、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P12)

深度大、高差大

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

洋脊贯通四大洋

4、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P13需要完善)

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学者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

⑴大陆地壳由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由硅镁层组成的大洋地壳之上。

⑵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时期连为一体,称为泛大陆;周围是广阔的海洋,称为泛大洋。

⑶在引潮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下,自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漂移,形成现代的海陆分布格局。

⑷在漂移过程中,大陆前缘受到挤压形成褶皱山脉,而后缘由于拖曳作用而脱落下来形成岛屿。

海底扩张学说是由哈雷·赫斯(HarryHess,1962)和罗伯特·辛克莱·迪茨(RobertSinclairDietz,1961)提出的。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

⑴地幔中的物质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断发生对流;

⑵地幔物质对流发生于软流圈内;

⑶地幔物质由大洋中脊溢出海底并向两端扩展,造成大洋地壳(硅镁层)的扩张;

⑷向两端扩张的大洋地壳(硅镁层)遇到大陆地壳后沉入软流圈,并推动大陆地壳发生运动;

⑸地幔物质对流是地壳运动的最主要动力。

板块构造学说是由威尔逊等人提出的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⑴全球地壳分为若干板块;

⑵刚性地壳浮在塑性的软流层上运动;

⑶板块内部地壳稳定,而边缘则多发生构造运动;

⑷板块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是次生的;

⑸板块运动的不同方式决定了全球地壳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相互关系:

大陆漂移说为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海底扩张说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

大陆漂移学说的超越时代的理念和海底扩张学说的接近和谐的诗篇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基础。

5、大洋发展历程(举例)(P16)

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痕(地缝合线)等阶段。

胚胎期:

东非大裂谷、莱茵裂谷、贝加尔裂谷

幼年期:

红海、亚丁湾

成年期:

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衰退期:

太平洋

终了期:

地中海

遗痕: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

6、世界气候分布规律(什么是气候的纬向、非纬向和垂直地带性)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近于东西向延伸、呈南北更替的带状规律性。

纬向地带性差异是由太阳热力因素造成的,即地球是一个运动中的椭球体,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的缘故。

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呈纬向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结构,因受海陆位置、地形结构、地势起伏、洋流性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破坏,使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大陆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类型引起的气候差异。

气候的垂直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亦称“垂直带性”,一般指高山地区自然地理现象随高度递变而呈现的规律性。

高山垂直递变现象的产生同温度向上迅速减低、降水与湿度在一定限度内向上增加有关。

在不同的地理地带中,垂直带有不同的表现图式。

在同一地理地带内,因山体大小、坡向、高度、距海远近等的不同,垂直带的表现图式也不尽相同。

第二章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

1、什么叫自然带(P50)

自然带也称“自然地带”或“地理地带”,是指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P60)

地域分异规律概说

景贵和

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层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

分成相互更替的各级单位的现象。

……反映地球表层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

合体分异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或空间地理规律。

(1986)

黄秉维

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层大小不等的、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地段之间的相

互分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差异。

其中,带有普遍性的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有

序性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1999)

R.哈特向

地域分异包含了地域间的相互联系和空间的相互作用,这个意见是正确的。

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全球自然地理环境首先表现为地带性差异和非地带性差异。

如前所述,陆地上主要可分为11个自然带,这是全球第一级地带性差异;此外全球地表又可分为六块大陆和四片大洋,这是全球第一级非地带性差异。

区域性的分异规律是在基本的分异因素——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地带段性是地带性因素在非地带性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纬向地带的变型;地区性(大地构造—地貌规律性)是非地带性因素叠加了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至于垂直地带性,也是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见下图)。

地域分异规律相互关系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P58-59)

所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成一个整体:

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

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内在联系性2.空间组合性3.动态演变性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分异性。

一般而言,最基本的差异包括纬向差异性和非纬向地带性差异。

此外,还有由上述两者派生出的垂直地带性差异。

第三章 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海洋人类活动

1、四大洋的自然地理特征

太平洋

1、地球表面面积最大的大洋

2、海底地形复杂多样,尤其是具有以到户、海沟系为代表的明显过渡带

3、是世界上最温暖的海洋

4、具有完整对称的大洋环流,具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

大西洋

1、东西狭窄,南北延伸,呈“S”形的水平轮廓,北大西洋海岸线比较曲折,南大西洋岸线比较平直简单。

2、典型的大洋中脊纵贯

3、大陆架所占面积辽阔

4、气候类型上南北大西洋具有明显的对称性,但北大西洋水温普遍比南大西洋高。

5、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暖流,对大西洋本身及相邻的大陆都有极大的影响

印度洋

1、水平轮廓北边封闭,南边开敞

2、洋地有一条“入”字形的中央海岭

3、主体部分主要位于赤道带、亚热带范围内,因此称为热带性海洋

4、印度洋北部形成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洋流

北冰洋

1、世界上世界最小,最浅的大洋

2、世界上最寒冷的大洋

3、大陆架面积辽阔

2、洋流的分布特点

3、海洋资源的定义

狭义概念:

是指在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中所蕴藏的能量以及海底的矿产资源。

广义概念:

除了指上述的物质与能流量外,还包括港湾、航线、水产养殖空间、海洋上空的风、海底地热、海洋景观、海洋空间以及海洋的纳污能力等。

4、海岸带生态退化的原因

(1)海岸带地区的开发活动,改变了海岸地区的植被类型与生境

(2)海岸地区的水体污染,使海岸带区域承受了巨大的环境负担

(3)近海渔业过度捕捞,改变了海岸生态系统的种群结构并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变化威胁海岸带地区安全

5、海洋污染类型

石油污染:

是海洋污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世界进入海洋的石油污染多达三四百万吨。

重金属污染:

全世界每年进入海洋的汞约10×104t,铜约25×104t,铝约30×104t,锌约390×104t。

有机物污染与赤潮:

是近岸最普遍的污染现象。

有机物分解后使海水出现富营养化,加快了海水中某些海藻的生长,从而导致赤潮产生。

固体废物:

有些是通过江河自然排入的,有的是人们在海上或海滨活动中无意丢弃的,有些是专门用船只把垃圾从陆地运往海上的。

放射性污染:

源于大量向海洋中倾泄核废料、核潜艇的海上失事等海洋放射性污染破坏了海洋的生态系统。

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1、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P102)

(1)知识成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以知识为主导的、以信息服务业为主体的知识经济将替代传统制造业经济。

(2)劳动力的主体将不再是工作在装配线上的工人,而成为信息工作者。

(3)经济活动不再以现金交易为主流,而代之以信息的流动,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

(4)经济活动不局限于一国之内,基本上是跨国经济或全球经济。

(5)经济组织形式主要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是制度经济,跨国公司、政府和工会是经济舞台的共同统治者。

(6)由于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技术扩散的高效性,信息社会中,无论个人或公共部门都将变得空前富裕,且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空间组织形态也会发生空前快速的变化。

2、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P114)

(1)完成发展观念的转变。

(2)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

(3)与贫困做斗争。

(4)确立“环境友好”和“生态友好”的发展方式。

(5)生态与环境的保护。

第五章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

1、种族与民族的区别

(1)内涵之别

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遗传特征的人群。

而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外延之别

同一种族,可以分属不同的民族。

(3)标志之别

种族一般是以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头型、面型、鼻型、血型等体型特征为标志划分的。

而民族则是以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等社会因素为标志划分的。

(4)属性之别

种族是人类历史的早期,人类各集团长时间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属生物范畴。

而民族是社会实体,属历史学和社会学范畴。

(5)数量之别

世界上的种族,主要有三种,白、黑、黄种人。

而民族的种类很多,根据粗略统计,大致有2000多个,并且民族人口的数量差别很大,人口超过一亿的民族全世界有18个,其中汉族人口最多,达10亿人口以上,人口少的像印尼的托瓦拉族,人口只有几十人。

2、世界城市化问题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城市贫民

主要发生在各国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这个时期城市对农村的剥夺比较明显,城乡居民收入的差别明显,因此农民向城市迁移。

长期的失业、不稳定的就业和与之相关的低收入家庭成为不可避免。

这些城市贫民的集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即城乡结合部。

那里居住环境恶劣,缺乏道路、自来水、电力、煤气和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那里还是火灾、洪水、泥石流、地震等灾害的破坏作用最严重的地区。

(2)城市犯罪

与城市贫民相联系的就是城市犯罪。

低收入和失业是激化社会矛盾的根源,社区环境的恶化和城市管理的薄弱是滋生犯罪的土壤,因此,大城市犯罪现象相当普遍

(3)城市交通

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城市初期形成的道路—街区格局成为城市交通量增长的障碍,城市的道路在已有的城市建筑格局下很难扩展;早期由铁路及其车站构成的市区平面格局现在成了分割城市(平面)交通的因素。

交通堵塞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城市问题。

(4)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是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和噪音污染等。

1)空气污染造成城市居民疾病的增加(少年人口呼吸道疾病、老年人口的哮喘等)。

2)水污染使城市居民饮用水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或者造成城市可用水资源的短缺。

3)固体垃圾则是恶化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处理它时所采取的燃烧方式会使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大量增加,而掩埋方式又会占用大量土地,并且破坏土壤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4)城市噪声来自城市建筑施工、城市交通、城市工业和铁路机场的运行,噪声达到70分贝便酿成危害,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中有上亿人受到的污染,有几千万人的健康受到了伤害。

3、世界上更多的地区仍然是传统经济分布的地区,原因是什么?

(P160)

(1)符合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地区并不多;

(2)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创新只能是小部分地区和少部分人的经济形态;

(3)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包括农业的工业化生产)仍然是它们必需经历的发展过程;

(4)世界经济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分工格局下实现的,一部分地区先进,另一部分地区被先进地区所带动。

第六章 亚洲

1、地形的主要特征

(1)亚洲是世界上地势最高

(2)起伏极端和地貌类型最为复杂的大洲。

(3)地势与地形结构特点可以概括为中高周低,山脉组合形式成群成带。

中部高耸且多崇山峻岭和高原,四周低下,多中低山地、丘陵和平原;山脉结构多成群成带,且与山间高原和盆地紧密结合。

这些对到亚洲的人口和经济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2、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亚洲气候的突出特征:

(1)强烈的大陆性。

主要表现为冬冷夏热、春秋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集中,多数地区大陆度均在50%以上。

(2)典型的季风性。

其特征是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凉冷干燥。

(3)类型的复杂性。

除温带湿润海洋性气候和冰原气候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气候类型在亚洲均有分布。

(最好有气候分布图)

(4)各气候要素变化的极端性。

这既是气候大陆性的一个反映,也是其气候复杂性的一种表现,如亚洲具有世界上少见的冷、热、湿和干燥的极端地区。

成因:

(1)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

1°17ˊN~77°43ˊN

  B.海陆位置:

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侧向着海洋,西侧为欧洲陆地,南侧为印度洋,北侧为北冰洋。

  

(2)大陆轮廓,面积:

  轮廓完整,面积庞大(4400万平方千米),使沿海与内陆间的地面状况,海陆位置的差异呈经向地带性分布,中部(土兰平原)常年受大陆性气团的控制,气候寒冷、干燥。

  (3)地形:

  A.帕米尔—青藏高原为中心,山脉向三面延伸(山脉起屏障作用)

  西亚:

东西向山地,阻挡南部气流深入内陆。

  东亚:

南北走向,阻挡东部气流深入内陆。

  B.青藏高原——使西风带分支(南、北)在青藏高原东侧汇合,汇合点以西为“死水区”,死水区以东风力强。

  (4)洋流:

  黑潮暖流(大陆东部海洋)、亲潮寒流(在日本群岛北部)、印度洋上季风漂流(给中南半岛带来丰沛的雨量)。

  (5)大气环流:

  影响亚洲的气压活动中心:

  冬季:

蒙古高压(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

  夏季:

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

  影响亚洲的气团有:

Pc(极地大陆性气团)、Pm(极地海洋气团)、Tc(热带大陆性气团)、Tm(热带海洋气团)、Ac(冰洋大陆性气团)、Am(冰洋海洋气团)、E(赤道气团)。

3、日本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国际环境

1.和平

2.GATT、IMF体制下,世界贸易空前扩大

3.资源、能源的稳定供应(两次石油危机除外)

自然条件

1.适宜的气候(温暖湿润)

2.海岸线长,天然良港多,充分利用海洋国家的优势(通过船舶的

大型化和专用化,大量进口海外优质、廉价资源)

3.高度利用国土(填海造陆等)

经济要素

1.人口与劳动力:

丰富低廉,教育水平、技术水平高,勤奋、忠实

2.资本:

高储蓄,高效率,建立间接金融制度

3.技术:

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技术,不断进行消化和改良

4.市场:

自由、竞争性市场

5.产业组织:

国际性大企业,与革新性中小企业建立灵活分工体系

6.政府:

引导,保护,公共投资

社会、制度

1.战后改革

·缩小军费开支

·民主化措施(实施垄断禁止法,解体财阀,进行农地改革,

推行劳动民主化)

2.社会因素

·中流意识

·自由社会(言论自由,信息发达)

4、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的原因)

(1)日本生产所需的原燃料由海外输入,产品输向国外,将工业布局在港口可以缩短周期,获得巨额利润。

(2)充分发挥岛国优势,适合修建深水码头,海运价格便宜,促进工业向沿岸集中。

(3)本身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就已有工业地带用填海造陆解决用地问题,造价低廉。

该地区人口集中全国最大消费地区。

(4)该地区交通和公共设施齐全,为新工厂布局提供便利

5、印度焦达纳格布尔高原、IT业产业大国的原因(P217)

印度钢铁工业分布在印度焦达纳格布尔高原的原因:

其生产布局的主要条件是区内拥有储量巨大且配套齐全的各种原料和燃料,本身又是重要的工业基地,钢铁消费量独占全国之半数,因而具有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区的显著特点。

IT业产业大国的原因:

(1)政府的大力扶持:

建立了一系列利于IT产业发展的政策,并建10个科学园。

(2)国际市场的推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世界对软件工程师、电气工程技术和各种软件的需求急剧增长,为印度IT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也为印度的科技人才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质优价廉的专业人才:

印度拥有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够操英语的科技人才库,而且素质高、成本低。

印度的软件研究与开发和编程人员的工资仅分别相当于美、英等国的1/6和1/8。

6、石油海峡(P228)

石油海峡就是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位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南部之间,形似人字型,是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

沿岸产油国的石油绝大部分通过这一海峡输往西欧、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等地,合计承担着西方石油消费国60%的供应量,西方国家把霍尔木兹海峡视为“生命线”。

如果将这一海峡封锁住,西方世界的主要石油来源就被切断了,西方的工业、交通等就会陷入瘫痪。

因此,人们称它为“西方世界的生命线”。

美日欧等西方国家的石油供应主要就依赖波斯湾经霍尔木海峡的通道进行运输,因此有“石油海峡”之称。

7、从地理角度阐述西亚战争频繁发生的原因

(1)、石油资源丰富;因为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的地区,这就引起了美国等强国的虎视耽耽,从而引发了战争。

(2)、水资源短缺;因为中东地区处与沙漠当中,甚至有些地区3个国家同用一条河流,所以引发了夺水战争。

(3)、地理位置;中东地区沟通了欧洲,亚洲,非洲3洲;地中海,红海,波斯湾,黑海,里海5海,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4)、宗教信仰冲突;因为中东地区大部分国家都信仰伊斯兰教,但也有一些国家信仰其他宗教,所以引发了冲突,最著名的就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宗教冲突。

(5)、地处三大洲交界处,易受到多方面影响。

(6)、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地理位置更显重要,其中的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黑海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战略要地,使西亚成为西方国家长期争夺的对象。

8、中东

中东包括17个国家,即除阿富汗、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之外的其他16个西亚国家和之毗邻的非洲国家埃及。

西亚亦称西南亚,是指东起阿富汗西迄土耳其和塞浦路斯的亚洲广大西部地区,共有20个国家,它们是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联酋、卡塔尔、巴林、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

总面积701×104km2,人口28580万人。

9、波斯湾

波斯湾简称海湾,位于阿拉伯的半岛和伊朗高原之间,经过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曼湾同阿拉伯海相通,轮廓上,海湾略作西北—东南走向。

受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扎格罗斯山区过来的河流带来的泥沙填积在海湾里,所以海湾深度不大,水温和盐度都比较高,沿岸有很多的珊瑚礁,以盛产石油和天然气闻名于世,有石油湖之称,在巴林岛和科威特沿海采集珍珠,波斯湾交通运输非常繁忙,来往油轮络绎不绝。

第七章 欧洲

1、地形特征

地形特征:

以平原为主、冰川地貌突出,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

大致可以波罗的海东岸至黑海西岸的连线为界将地形分为东西两部分:

(1)东部以平原为主,地形较为单一。

(2)西部山地平原交错,地形比较复杂。

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欧洲的南部

和北欧的冰岛是世界上火山众多、地震频繁的地区之一。

2、气候特征

温带气候占优势,海洋性显著。

欧洲有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为地中海气候。

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500~1000mm之间,降水量由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其中,高大山脉的西部迎风坡是降水丰沛区,平原及半岛内陆是降水稀少区。

年温差小,冬季一般在-15℃以上,夏季在15~20℃之间。

气候类型区分布的地带性特征突出。

原因:

(1)地带性特征比较突出,主要是由其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地形特征决定的。

(2)温带海洋性气候、高山气候区的分布,主要是受到海陆位置、地形特征、洋流、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3、英国钢铁工业布局的特点(和日本比较)

(1)生产企业数锐减,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从1963年到1984年英国钢铁厂总数从185个减少到30个,其中单一炼铁厂全部关闭,单一炼钢厂由150个减至25个,钢铁联合企业由21个减至5个。

(2)布局趋于集中。

英国钢铁工业经过不断的生产积聚和技术改造,在旧有的老钢铁工业区内现已形成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