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空调节能基本原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68347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空调节能基本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央空调节能基本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央空调节能基本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央空调节能基本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央空调节能基本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央空调节能基本原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央空调节能基本原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央空调节能基本原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央空调节能基本原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央空调节能基本原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央空调节能基本原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央空调节能基本原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央空调节能基本原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央空调节能基本原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央空调节能基本原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央空调节能基本原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央空调节能基本原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空调节能基本原理.docx

《中央空调节能基本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空调节能基本原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央空调节能基本原理.docx

中央空调节能基本原理

中央空调节能基本原理

     在中央空调系统中,水泵和风机流量Q、压力P、转速n和功率N满足如下关系:

     流量Q与转速n成正比的关系; Q=an

     压力P与转速n2成正比的关系;P=bn2

     功率N与转速n3成正比的关系:

N=gn3

   由此可见,如果采用变频器,在改变输出频率的同时,改变输出电压就能保障电动机稳定运行。

在降低电源频率时,即可降低水泵和风机转速,减少水泵和风机的流量(风量),从而按立方关系大幅度降低水泵电机和风机的功率消耗,实现有效节能。

   见表1。

表1.变频调速的节电比率如下表:

 

冷量

2.5

2.5

2.5

2.5

2.5

2.5

温差℃

2.5

2.75

3.13

3.58

4.18

5.0

水流量Q

1.0

0.9

0.8

0.7

0.6

0.5

泵转速n

1.0

0.9

0.8

0.7

0.6

0.5

水压力P

1.0

0.81

0.64

0.49

0.36

0.25

电机轴功率N

1.0

0.73

0.51

0.34

0.22

0.13

节电率

0

0.27

0.49

0.66

0.78

0.87

 

中央空调节能技术路线

      水系统节能的技术途径是将定流量运行改变为变流量运行。

      调节旁通阀开度的变流量方法,其目的仅在于实现空调主机的定流量运行,保护主机安全,并不能节省能量。

      增减运转水泵数量的变流量方法,调节粗放,节电效果不好。

      能够有效的节能的变流量方法,是改变拖动水泵、风机转动的交流电动机的工作频率,即改变水泵、风机的转速。

 

应用变频调速技术,使水泵电机和冷却塔风机按照实际的需要,降低工作频率运行,实现变流量工作,这就是水系统节能的基本原理。

      由于水泵、风机消耗的电功率与其工作频率的三次方成正比,即,变频运行的节能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寻求并建立水系统运行参数与主机制冷/制热效率之间的耦合关系,也就是通过优化空调主机的工况,及时调节水系统的温度、流量,提高主机的效率,这就是主机节能的基本原理。

中央空调系统潜在的节能空间为什么与工频运行时的温差大小有关?

•        中央空调水系统节能的基本原理是:

在保持流量与温差之乘积即转移的热量不变的前提下,用大温差、小流量代替工频时小温差、大流量工况,以大幅度地减少转移等量热量时的水系统运输耗能(当然,这里的大温差、小流量是有约束条件的)。

•        若工频时,流量为1,温差为1,转移的热量=1×1=1。

变频调速后,流量减小为0.5,温差扩大为2,则转移的热量=0.5×2=1不变;但水泵消耗的电功率则锐减至

  (0.5)3=0.125,节能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        GB5001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6.4.1条

(2)空气调节冷水供回水温差:

5~10℃,一般为5℃(其他国家的地区也常用较大设计温差,并在国内一些工程中使用例如建筑物取6~9℃,区域供冷为8~10℃。

   考虑到我国目前制冷设备常用冷热量的名义工况,推荐为5℃)。

7.7.2条(3)冷却水进出口温差应按冷水机组的要求确定:

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宜取5℃,溴化锂吸收式冷水

机组宜为5~7℃(当考虑室外气候条件可采用较大温差时,应与设备生产厂配合选用非标准工况冷却水量的设备)。

     如某系统工频运行时冷却水温差均值为3.5℃,则其潜在节能空间按(3.5/5)3=0.343计,约65.7%。

  

中央空调及其节能

1 空调

  空调,即空气调节,指使房间或封闭空间的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给定要求的技术。

  空调可分为舒适性空调和工艺性空调。

·舒适性空调满足人的居住,工作和活动时对环境舒适性的要求。

一般把冬季18~24℃,夏季22~28℃作为舒适性空调的标准。

·工艺性空调满足生产、科研过程对环境空气参数的要求。

  工艺性空调对温度变化范围、湿度、空气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有特殊要求。

1.1 空调作温度调节时的主要物理过程

空调作温度调节时的物理过程的主线是热量转移。

有时说冷量转移,实际上,冷量转移与热量转移是等价的。

(1)      中央空调热季制冷时,热量转移的过程可示意如下。

·室内空气中的热量,通过风机盘管传热作用转移到冷水中;冷水升温,室内空气降温。

·制冷机消耗外部能量做功:

把冷水中的热量搬移到冷却水中;冷却水升温,冷水降温。

·冷却水中的热量,经冷却塔喷淋气化、风机吹风蒸发作用,转移到室外环境大气中;室外空气升温、湿度加大,冷却水降温。

需要说明的是:

·空调运行时转移的是热量,不是携带热量的水和空气。

室内空气并没有流到室外去;冷水和冷却水是相互隔离的。

·冷却水带出的热量大于从空调室内移出的热量,其差额部分就是制冷机耗能做功产生的热量。

·上述热量转移过程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通道中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中断或消弱热量转移;否则,该处就会因为热量堆积而引发故障。

·热量转移的最终归属应该是一个可以无限吸纳热量的“无底洞”,通常就是环境大气和地下水。

(2)      中央空调冷季制热时,热量转移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先把煤、油、燃气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通过携带热量的热水,把热量经风机盘管转移到空调室内。

·另一种是热泵方式。

热泵是通过四通换向阀实现蒸发器与冷凝器功能互换的高效制热机。

热泵消耗一部分外界能量做功,把室外大气、地下水等较低温度的低位热能,提升温度使之成为可以直接利用的高位热能,然后通过携带热量的水或空气,把热量转移到室内空气中。

(3)      转移热量的计算

热量转移时,如果工质(水)的相态没有变化,经传热器转移的热量Q=kF△t。

式中,k=cp为常数。

c为水的比热容,p为水的比密度,F为循环水的体积流量(m3/s),△t为流经传热器前、后水的温度差(℃)。

   循环水系统经传热器转移的热量取决于流量F和温差△t的乘积。

这是以小流量、大温差代替大流量、小温差转移等量热量的依据。

1.2    中央空调系统的耗能

(1)      运输耗能

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是无需耗能,可以自发完成的。

但对中央空调来讲,这种自发的过程无法实用,必须对携带热量的冷水、冷却水施加推动力,使之作快速的长程运输,这是用水泵、风机完成的。

水泵、风机的耗能,常称水系统耗能或辅机耗能。

以压缩式制冷机为主机的中央空调系统,水系统耗能占系统总耗能的份额(平均值)约27.5%。

运输耗能的经济性指标是水输送系数,定义为提供给水系统的热(冷)量与输送水消耗电能量之比。

(2)      补偿耗能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

要想完成上述热量转移,必须消耗外界能量做功以作补偿。

这种补偿耗能就是制冷机,热泵的耗能,也称主机耗能。

制冷机补偿耗能的经济性指标是性能系数(COP)和能效比(EER),两者都定义为制冷量与净输入功率之比,且净输入功率都以W为单位。

同一台制冷机,在制冷量和净输入功率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使用制冷量的单位不同,所得的经济性指标值不一样。

若以kcal/h为单位COP=1时,制冷量改用W为单位,则COP=1.16;制冷量以BTU/h为单位,则EER=3.97。

· 热效率为了100%的一台100KW电炉,产生的热量是100KW。

一台效率为100%、净输入电功率也为100KW的制冷机,其制冷量也是100KW吗?

回答是否定的。

压缩式制冷机消耗电能做功,实现人工制冷的逆卡诺循环,将热量从低温端搬移到高温端。

开利离心式制冷机,额定输入电功率为211KW,制冷量为了1055KW,COP=5。

制冷机的制冷量总大于净输入功率,这并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

制冷机耗能用于搬移热量,并不是用于制造热量。

· 各种功、功率、冷量、热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如下。

1Cal(卡)=4.1868J(焦),1kcal=103cal=Cal(千卡,大卡);

1kW=860kcal/h=3412BTU/h,1BTU(英制热量)=1055J=252cal;

1HP(英制马力)=745.7W,1PS(公制马力)=735.5W;

1USRT(美国冷吨)=3.5169kW=3024kcal/h,

1JRT(日本冷吨)=3.86kW=3320kcal/h,

1BRT(英国冷吨)=3.923kW=3373kcal/h.

2        中央空调

中央空调也称集中式空调,用一台或几台制冷/制热机组集中供冷/供热,是集中进行空气处理、输送和分配的空调技术。

当空调房间数为40~500间时,中央空调的耗能约为分散式空调的63%~74%。

按空气处理设备的不同,中央空调可分为

·集中系统:

用风管集中进行空气的处理、输送和分配。

·半集中系统:

各空调房间内的空气处理由各自的风机盘管完成。

·混合系统:

即有集中系统,又有半集中系统。

2.1  中央空调系统

2.1.1 大、中型中央空调系统,从布局上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1)空调机房

  制冷制热机组及其控制、辅助设备,低压配电柜,水系统的阀门,水泵、旁通阀、分水

箱、集水箱、各种传感器等等,通常被安装在一个机房内,也称制冷制热站。

(2)      循环水管网

其主体是分布在建筑物中的循环水管道,还有冷却塔,加压泵等。

管网连通制冷制热机组与末端装置,制冷制热机组与环境大气,是热量转移的通道。

(3)      末端装置

半集中系统的末端装置多为风机盘管,二(三)通阀,装在空调房间内,实现管网中冷/热水和室内空气间的热交换。

末端装置还有新风机、排风机、空气过滤器、加湿机、去湿机等。

2.1.2 中央空调系统,从功能上看,可分为另三个部分

(1)      冷热源,即空调主机

(2)      冷/热水循环系统

冷/热水循环系统为闭式系统,在最高处设置膨胀水箱,在机房内设置定压补水装置。

 a  按冷/热水管道的设置不同,冷/热水管网可分为:

 两管制:

用同一套管网,热季循环冷水,冷季循环热水,不能同时供冷又供热。

 三管制:

供水管路为两套,分别供冷和供热,末端装置可选择用冷或用热;回水管路为同一套。

四管制:

用两套不同的供、回水管路,分别供冷和供热。

b  按水流在末端装置中的路程不同,冷/热水管网又可分为:

·异程系统:

水流经过各末端装置的路程不相等。

·同程系统:

水流经过各末端装置的路程相等。

 

      

c  按有无加压泵,冷/热水管网还可分为:

·一次泵系统:

只用一次泵推动冷水在用户装置与主机蒸发器之间循环。

·一、二次泵系统:

一次泵推动冷水通过主机蒸发器循环,二次泵(加压泵)向用户提供冷水。

 冷/热循环水,从主机流出的,称供水;流入主机的,称回水。

(3)冷却水循环系统

  冷却水系统,只在热季制冷工况下才需运行。

  冷却水为开式系统,冷却塔与大气连通,需要经常补水。

  冷却水,从主机流出的,称出水;流入主机的,称进水。

2.2 中央空调系统示意图

图中, 主机为双台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热季工况运行,主机在供冷的同时供给生活热水;冷/热水循环系统为两管制,同程式,一、二次泵系统,一次泵二用一备,二次泵一用一备;

冷却水泵二用一备;

图中标注的参数为额定工况下的运行参数。

3  中央空调系统节能

3.1 空调耗能的宏观态势和政府的节能方针

目前,我国中央空调耗能己占建筑耗能的60%以上,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一些大、中城市空调用电占高峰时段用电量的35%以上。

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国家发改委在2004年发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规划》指出,“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相近发达国家的2至3倍”;“我国公共建筑和房住建筑全面执行节能50%的标准是现实可行的;与发达国家相比,即使节能50%后,仍有50%的节能潜力”;“中央空调系统应采用风机,水泵变频调速技术”。

国家标准《集中式空调系统经济运行》(征求意见稿)指出,“为适应空调负荷的变化,对制冷压缩机、水泵、风机应采用节能调节措施,如台数控制、变速装置等,不宜使用节流、旁路排放等方法”;“在满足生产工艺和舒适性的条件下,合理降低建筑物空高的温、温度标准,适当增大供回水温差。

3.2 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空间

传统的中央空调系统的设计,以当地气象资料的极端条件为环境因素,以最大需冷(热)量为负荷因数,再加上一定的安全系数,选择冷热源的容量和水系统的运输能力。

并以此作为典型工况。

这种典型工况与实际工况相差甚远。

据介绍,我国大多数宾馆的中央空调,全年之中有70%以上的时间都运行在设计负荷的50%以下。

中央空调一开机,水泵和风机就50Hz满负荷情况下运行,而不管实际需要转移热量的多少。

其结果是造成水系统多数时间都在大流量、小温差下运行,既浪费了运输能量,还在制冷工况下加重了主机的耗能。

(1)中央空调系统潜在的节能空间,与工频运行时温差的大小有关。

水系统节能的原理是:

在转移等量热量的条件,以大温差、小流量代替小温差、大流量工况,由于水泵、风机消耗的电功率与流量的立方近似成比例,从而大幅度地降低转移等量热量时的运输耗能。

如:

工频运行时,设流量F=1,温差Δt=1,转移的热量Q=KFΔt=1,水泵消耗的电功率P=mF3=1(取k=1m=1);变频调速运行时,若F=0.5,Δt=2,则转移的热量Q=0.5×2=1,不变,而这时水泵消耗的电功率P=(0.5)3=0.125。

(2)扩大温差、降低流量不能任意进行,是受约束的。

GB50019—2003的推荐值是:

 

冷水供回水温差一般为5℃,热水供回水温差一般为了10℃。

电动压缩冷水机组的冷却不进出口温差宜取5℃。

澳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的冷却水进出口温差宜取5~7℃。

如:

某中央空调工频时冷却水温差的均值为3.5℃,冷却水泵潜在的节能空间可按(3.5÷5)3=0.343计,约可节电65.7%。

(3)热季制冷工况下的大温差、小流量运行,有利于主机节能。

冷水、冷却水系统,在流量不变即流速不变的情况下,水泵消耗的电能,没有用来增加水系统的动能和重力位能,仅用以克服管阻做功,其最终会造成冷水、冷却水升温,这将加重制冷主机的负荷。

而小流量运行,可降低这部分有害的热量的产生。

这是优化水系统运行参数能使主机节能的主要原因。

(4)空调负荷侧的需冷/热量,与季节、气象、时段、昼夜、周日、客流等诸多因素有关,是随机变量。

若以P。

表示典型工况下系统总的额定功耗,P(t)表示系统运行时实际需要的功耗,那末中央空调系统理论上可节约的能量为∫[P。

-P(t)]dt,即为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中央空调水系统的自动控制

 

自动控制是采用控制软、硬件使被控对象自动的按照给定规律运行。

按控制目的不同,中央空调自动控制有运行控制、保护控制、节能控制等。

1.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按系统中是否有被控变量反馈到输入端,控制系统可分为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两大类。

1.1 开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的输入量是预先给定的,不受输出量的影响,即没有反馈回路。

原理框图如下:

  开环控制多用在控制要求不高,环境条件和系统参数比较稳定的场合。

·手动变频调节循环水流量,是一个开环控制系统。

  手动调节电位器电压(0~10V)作为参考输入量,变频器在输入电压控制下,自动变频变压,控制水泵转速进而控制循环水流量。

·简单编程控制循环水流量,也是一个开环控制系统。

  按不同的时段设置不同频率值,作为参考输入量,以后的控制过程同手动变频。

1.2 闭环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有反馈回路,把被控变量反馈到输入端并与参考输入作比较,得到误差信号;误差信号加入控制器;控制器按减小误差的方向改变被控变量。

原理框图如下:

闭环控制具有将误差减至最小的趋向,对环境条件和系统参数的变化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但在有些情况下,闭环系统的误差校正作用,会导致系统不稳定。

·用压差传感器测得的冷水供回水压差,控制旁通阀开度,是一个闭环系统。

  设参考输入值为Po;当压差传感器测得的实际压差即反馈信号P>Po时,误差信号有输出,控制旁通阀电机向开度加大方向转动,使P=Po。

·冷却塔风机的开/停控制,也是一个闭环系统。

  设参考输入值为温度T1、T2。

当温度传感器测得的实际冷却水进水温度即反馈信号T>T2时,误差信号有输出,接通冷却塔风机;T

·循环水自动变频调速节能控制,是一个典型的闭环系统。

 设参考输入值为温差Δto。

反馈环节为两个温度传感器测得的实际水系统温差Δt;误差信号e=Δt-Δto;控制器为I/O模块、智能控制模块、控制算法和变频器;控制器按减小误差的方向改变水泵转速,进而改变流量,控制温差=Δto。

2.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2.1 稳定性

系统要能正常工作,首先必须是稳定的。

处于平衡工作状况的系统,受到外部环境变化(如温度、湿度变化,负荷量变化)或系统参数变化(如模拟电路工作点偏移)等作用时,经过一段暂态过程,能恢复平衡状态或建立新的平衡状态,则系统是稳定的。

对稳定系统来讲,在动态过程中,允许发生振荡现象,但振荡幅度必须是逐渐衰减的,振荡过程不能很长。

·在闭环系统中,被控系统和控制元件的时延,是产生不稳定的根源。

2.2 精度(准确度)

系统精度用稳态误差表征,定义为系统响应的稳态值与期望值之差。

·系统开环增益较大时,精度较高。

·提高系统精度时,有可能使系统不稳定;提高系统稳定性时,有可能降低精度。

2.3 瞬态响应(快速性)

系统输入阶跃信号时,输出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瞬态响应。

实际控制系统的瞬态响应,多数为如图的阻尼振荡过程。

           

用延迟时间τ和超调量σ反映系统的快速性。

·延迟时间τ定义达到稳态值所需时间。

系统惯量越大,τ值越大,系统响应越迟钝。

·超调量σ定义为响应曲线最大值与稳态值之差,常用百分比表示,σ=(最大值—稳态值)/稳态值 。

合适的超调量是一个快速响应系统必须的。

2.4 稳健性

一个控制系统,如果具有低的灵敏度和良好的抗干扰性,称为是稳健的。

·这里的灵敏度指系统参数改变对系统响应的影响。

闭环系统的灵敏度低于开环系统,稳健性较好。

·抗干扰性指系统在外界干扰(如电磁干扰,温度短暂上升干扰)时,能对干扰影响加以抑制,而对有用信号,仍能迅速、准确响应的能力。

2.5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和稳健性要求常常是互相矛盾的,需要折衷处理,或有所侧重。

3.PID控制

  在闭环系统中,按误差信号的比例、积分和微分量进行控制,称PID控制。

  当被控制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难以建立,系统参数经常变化时,应用PID控制方式,可以得到较为满意的控制效果。

PID控制得到广泛应用。

3.1 连续时间PID控制

·控制器输入输出关系式为:

        u(t)=Kp[e(t)+1/Ti∫e(t)dt+Tdde(t)/dt]

拉氏变换式为:

U(s)=KpE(s)+KiE(s)/s+KdsE(s)

传递函数为:

U(s)/E(s)=Kp+Ki/S+Kds

结构图如下:

              

·Kp为比例系数

比例控制能迅速改变误差大小,在调整初期起主要作用。

比例控制只能减小误差但不能最终消除误差,比例系数过大可能会引起不稳定。

·Ki为积分系数

ki=kp/Ti   Ti为积分时间常数。

 积分控制因累积特点在控制后期起主要作用,可提高控制精度。

 积分作用过强,会加大超调量,甚至出现振荡;降低积分作用,会使消除静态误差的过程变慢,但有利于提高稳定性。

·Kd为微分系数

  Kd=KpTd,Td为微分时间常数。

  微分控制是一种超前控制,用以减小误差的扩大,主要作用是降低系统调整时间。

  微分控制只对快变化敏感,在系统稳态运行时不起作用。

·选择合适的kp、ki和kd三个参数,是PID控制能否实际应用的关键。

3.2 数字增量式PID控制

(1)数字PID控制,指对随时间连续变化的模拟量输入信号作离散采样处理,即用A/D变换器变换为数字量信号;控制器处理数字信号;控制器输出的数字信号,再用D/A变换器变换为模拟量信号送给执行装置。

数字PID控制器无须模拟电路完成信号加减、比例放大、积分、微分等运算。

(2)增量式PID控制器的输出是控制量的增量。

增量控制具有抗积分饱和的优点,即在计算积分作用时,不必计算偏差的累积和;增量控制使手动状态切换到自动控制状态时,无须初始化;因控制误动作造成的影响较小。

(3)数字增量式PID控制算式是:

Δu(k)=Kp[e(k)-e(k-1)]+Kie(k)+Kd[e(k)-2e(k-1)+e(k-2)]

式中,kp、ki、kd分别为比例、积分、微分系数;

     ki=kp·Ts/Ti,Ts为采样周期,Ti为积分时间常数;

     kd=kp·Td/Ts,Td为微分时间常数;

    Δu(k)为控制器当前的增量输出;

    e(k)为当前采样周期的误差;

    e(k-1),e(k-2)分别为前一个、前两个采样周期的误差。

(4)改进型数字式PID控制

·系统在启动、停止或给定值大幅变化时,短时间内会出现大偏差,加上系统本身的迟延,在积分项作用下,会造成过量超调和振荡。

为此,可采取积分分离方法,即:

          e(k) >A,取消积分作用,为PD控制;

          e(k) ≤A,引入积分,为PID控制。

 A为设定值。

·为避免系统频繁动作以及因此引起的不良后果,可采用不灵敏区的控制方法,即:

        Δu(k)= Δu(k),当|e(k)|>B;

Δu(k)=0,当|e(k)|≤B.

B为不灵敏区宽度。

3.3 PID控制参数的整定

(1)   工程上常用试凑法整定PID参数

被控量是温度时,可按Kp=1.6~5,Ti=3~10min,Td=0.5~3min先行设置。

然后观察系统实际运行的响应曲线,按比例、积分、微分的次序反复试凑,直至满意。

(2)工程上常用的另一种方法是响应曲线法

·在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的拐点处,作切线,求出等效延迟时间τ和等效时间常数Tm,如图示。

      

按下表,求得各参数。

(T为采样周期)

·投入运行,观察效果适当修正。

4.模糊控制

PID控制难以胜任非线性、时变的复杂系统的控制。

模糊控制是一种模仿人的思维方式和控制经验,避开数学模型,从控制经验中提炼出控制规则的一种语言变量控制器。

4.1模糊控制系统结构框图

(1)模糊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

模糊控制是一种精确控制。

其输入是具有确定值的清晰偏差量e,其输出也是具有确定值的清晰输出量u;u的控制作用使偏差e尽量减小。

(2)模糊控制器通过三个功能块完成控制功能。

·模糊化:

将输入误差量的确定值转换为模糊语言变量。

如e=+1.0,Δe=+0.2;模糊语言变量为:

偏差为正,偏差值为中等,偏差趋势为继续在正的方向上增大,增大速度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