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73221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

《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docx

护理学基础重点原创

护理学基础重点

第二章医疗环境(重点)

1.:

物理环境:

1室温为18℃~22℃,新生儿室、老年病房、手术室、产房则应保持在22℃~24℃。

2湿度是50%~60%。

3通风时间为20~30分钟,每天1~2次,可随上述因素的变化而调整。

4 强度达50~60分贝时,人会感到吵闹、烦躁。

若长时间处于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会导致神经衰弱、头晕、耳鸣、血压升高、食欲下降;使心肌缺氧,诱发冠心病;使女性月经失调;引起听力下降,严重会耳聋。

适宜的声波为40分贝。

工作人员要做到四轻:

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5 病床距离不得少于1米,最佳距离2.5米。

2.熟悉病人出、入院护理:

入院:

1入院卫生处置时有虱的先灭虱,

  病人病情危重,需随时观察,以便进行抢救。

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后、器官移植等。

  ①专人24小时严密观察病情。

  ②制定护理计划,及时准确地填写特别护理记录单。

  ③备好急救用品。

  ④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

  病人病情危重,需绝对卧床休息。

如大手术后、休克、昏迷、瘫痪等。

  ①1小时巡视一次病人,观察病情。

  ②制定护理计划,及时准确地填写特护记录单。

  ③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满足病人身心需要。

  病人病情较重,生活不能自理。

如大手术后病情稳定者等。

  ①2小时巡视一次病人。

  ②按常规护理。

  ③给予必要的生活、心理帮助,满足病人身心需要。

  病人病情较轻,生活基本能自理。

如一般慢性病、疾病恢复期等。

  ①每日巡视两次。

  ②按常规护理。

  ③给予健康指导,满足病人身心需要。

3.床单位的处理

整理用物,将污被服撤下送洗衣房。

床垫、被褥、枕芯放在日光下曝晒6小时,或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消毒液擦洗床头桌椅。

浸泡消毒面盆、痰杯、便器。

开窗通风。

铺备用床。

平车推送病人

注意事项:

1.护士站在病人头侧推车,以便观察病人有无不适。

2.推车时小轮在前,因为小轮转弯灵活,便于转换方向。

3.推车不可过快,避免碰撞。

4.上下坡时,病人头部应在高处一端,减少不适。

5.运送骨折病人时,先在平车上垫木板,注意骨折部位的固定。

第三章病人舒适的护理(重点)

1.掌握卧位的分类和概念,掌握常用卧位的适用范围及要求:

(一)仰卧位

1、去枕仰卧位:

1昏迷和全身麻醉未清醒的病人;2椎管麻醉及脊髓穿刺的病人

2、仰卧屈膝位:

常用于腹部检查、导尿、会阴冲洗

3、仰卧中凹位:

(休克卧位)常用于休克病人

4、头低脚高位:

1胎膜早破的产妇,防止脐带脱垂;2下肢或骨盆骨折后行骨牵引术的病人;3严重失血性休克的病人;4十二指肠引流及胆汁引流的病人;5体位引流的病人,利于肺底部的分泌物向外引流

操作方法:

将床尾处的床脚垫高15~30cm

5、头高脚地位:

1脑水肿的病人,降低颅内压,预防或减轻脑水肿;2颅脑手术后或头部外伤的病人,减轻颅内出血;3颈椎牵引的病人

(二)侧卧位

1灌肠术、肛门检查和配合胃镜检查等;2长期卧床的病人,侧卧位于平卧位交替,预防压疮;3臀部肌注

(三)半坐卧位

1颜面及颈部手术后,利于减少局部出血;2腹部手术后;3盆腔手术后及盆腔或腹腔有炎症者;4心肺疾患和呼吸困难者;5疾病恢复期

操作方法:

先摇起床头支架40°~50°,再摇起膝下支架。

(四)端坐卧位

心包积液、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病人

操作方法:

床头支架抬高60°~70°,膝下支架抬高15°~20°。

胸前置床桌,上放一枕。

必要时背部盖毛毯以保暖,加床档防止坠床。

(五)仰卧位

腰背部检查:

腰背部手术及腰背部或臀部有伤口,不能平卧和侧卧的病人

(六)膝胸卧位

1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及治疗的病人;2矫正胎位不正及子宫后倾的病人

(七)截石位

会阴、肛门区域的检查、治疗及手术,产妇分娩

注意保暖和遮挡病人。

2.了解疼痛的机制和分类:

分类:

(一)根据疼痛发生的原始部位:

1皮肤疼痛:

皮肤黏膜受损,疼痛局部浅表,烧灼、刺痛感,痛点定位清楚

2躯体疼痛:

肌肉关节、筋膜等组织受损引起的深部疼痛,疼痛迟钝

3内脏疼痛:

痛点定位不清楚,传导较慢

世界卫生组织将疼痛程度分为四级。

0级:

无痛。

Ⅰ级:

(轻度疼痛):

有疼痛感但不明显,可忍受,睡眠不受影响。

Ⅱ级(中度疼痛):

疼痛明显,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要求使用镇痛药。

Ⅲ级(重度疼痛):

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严重受干扰,需要用镇痛药。

WHO三阶梯癌症治疗方案:

第一阶梯:

从非阿片类镇痛剂开始(阿司匹林)

第二阶梯:

弱阿片类(可待因)

第三阶梯:

强阿片类(吗啡)

第八章热、冷疗法(重点)

1.掌握冷热疗法的生理效应:

冷疗法:

1.减轻局部充血和出血

2.减轻疼痛

3.控制炎症扩散

4.降低体温

热疗法:

1.促进浅表炎症消散和局限

2.减轻深部组织充血

3.缓解疼痛

4.保暖

下列部位禁用冷疗。

A枕后、耳廓、阴囊处不宜用冷,以防冻伤

B心前区不宜用冷,以防反射性心率减慢、心律失常等

C腹部不宜用冷,以防引起腹痛腹泻

D足底不宜用冷,以防引起反射性冠状动脉收缩

5.对冷过敏者忌用。

2.掌握下列操作:

热水袋、烤灯、热水坐浴、酒精擦浴、冰袋:

热水袋:

[用物]

热水袋

水温调节至60℃~70℃。

对婴幼儿、老年人、昏迷、麻醉未清醒者、用热部位感觉麻痹者,水温应调至50℃以内。

烤灯:

调节灯距,以病人自感温热为宜,灯距一般为30~50厘米,照射时间为20~30分钟。

热水坐浴:

水温为38℃~41℃,坐浴时间为15~20分钟。

酒精擦浴:

25%~35%的酒精

冰袋:

②将冰块装入冰袋(冰囊)内1/2或1/3满,排除袋内空气,夹紧袋口。

第九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重点)

1.掌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正常值及其评估:

体温:

成人体温平均值及正常范围

部位

平均温度

正常范围

口温

37.0℃(98.6℉)

36.3℃~37.2℃(97.3℉~99.0℉)

肝温

37.5℃(99.5℉)

36.5℃~37.7℃(97.7℉~99.9℉)

腋温

36.5℃(97.7℉)

36.0℃~37.0℃(96.8℉~98.6℉)

体温评估:

3.发热过程

发热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

特点:

产热大于散热。

临床表现:

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有时伴寒战、肌肉酸痛、无力。

(2)高热持续期

特点:

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

临床表现:

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增快,心率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

(3)退热期(体温下降期)

临床表现:

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4.发热类型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或鉴别诊断,常见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和不规则热。

脉搏:

正常成人每分钟60~100次,正常情况下,脉搏与心率是一致的,

脉搏评估:

1.脉率异常

①心动过速:

成人脉率每分钟超过100次。

常见于发热、疼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②心动过缓:

成人脉率每分钟低于60次。

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低等。

2.节律异常

①间歇脉:

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

②脉搏短绌:

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小于心率。

其特点是:

心率快慢不一、心律完全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

常见于心房纤颤。

3.强弱异常

①洪脉

当心输出量增加,周围动脉阻力较小时,则脉搏强而大,称为洪脉。

常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②丝脉或细脉

当心输出量减少,周围动脉阻力较大时,则脉搏弱而小,扪之如细丝,称为丝脉。

常见于心功能不全、休克等。

呼吸:

正常呼吸的频率是16~20次/分,呼吸与脉搏之比为1:

4。

男性、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

呼吸评估:

1.频率异常

①呼吸增快:

呼吸频率超过24次/分。

②呼吸减慢:

呼吸频率低于12次/分。

2.深度异常

①深度呼吸(库斯莫尔呼吸)

呼吸深大而有规则。

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酸中毒等。

②浅快呼吸

呼吸浅表而不规则,有时呈叹息样。

常见于呼吸肌麻痹、某些肺部疾患。

3.节律异常

①潮式呼吸(陈-施氏呼吸)

②间断呼吸(比奥呼吸)

4.声音异常

①蝉鸣样呼吸

吸气时产生一种极高的象蝉鸣样的声响。

常见于喉头水肿或异物。

②鼾息呼吸

呼吸时发出一种粗大的鼾声。

常见于昏迷、呼吸道肿瘤等。

血压

收缩压为90~140mmHg(12~18.6kPa),舒张压为60~90mmHg(8~12kPa),脉压为30~40mmHg(4~5.33kPa)。

血压评估:

3.脉压差的变化

(1)脉压增大?

?

常见于主动脉硬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静脉瘘、甲状腺功能亢进。

(2)脉压差减小?

常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末梢循环衰竭。

2.掌握测量T、P、Bp、R的注意事项:

(一)体温:

1.口温:

(1)病人曾进冷热饮食或吸烟或进行面部冷热敷治疗者,需间隔30分钟后再测。

(2)禁忌症:

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病人、口腔疾患、行口鼻手术者、张口呼吸者。

(3)若不慎咬破体温计,先清除口腔中的玻璃碎屑,再吞服大量蛋白水(蛋清)或牛奶。

因为蛋白质与汞结合,可延缓汞的吸收。

2.腋温:

(1)适用于婴儿或其他无法测量口温者。

(2)局部洗浴后,需稍停片刻再测。

(3)禁忌症:

腋下有创伤、炎症或行手术者、肩关节受伤或过度消瘦者。

3.肛温:

(1)坐浴、灌肠后应间隔30分钟再测。

(2)躁动病人、婴幼儿测温时,护士应守候在一旁,以防体温计折断。

(3)禁忌症:

直肠肛门疾患、或行手术者、腹泻、心肌梗塞的病人。

(二)脉搏:

③对于脉搏短绌的病人,诊脉时应由两位护士在同一时间内,同时开始测量,分别听心率、测脉率,计数1分钟。

记录方式为分数式,即心率/脉率,如100/72次/分。

(三)血压:

需密切观察血压者,应尽量做到四定:

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5)排除影响血压值的外界因素:

①袖带太窄,需较高的空气压力才能阻断动脉血流,使测得的血压值偏高;袖带太宽,大段血管受阻,使测得的血压值偏低。

②袖带太松,使橡胶袋呈球状,以致有效测量面积变窄,使测得的血压值偏高;袖带太紧,使血管在未充气前已经受压,致测出的血压值偏低。

③肱动脉的位置高于心脏水平,使测得的血压值偏低;肱动脉的位置低于心脏水平,使测得的血压值偏高。

④读数时视线高于水银柱,则读数偏低;读数时视线低于水银柱,则读数偏高。

⑤放气速度太慢,使得四肢静脉充血,致舒张压测量值偏高;放气速度太快,则未注意到听诊间隔,影响了血压测量值的准确性。

⑥血压计的水银量不足,则测得的血压值偏低。

3.掌握测量、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方法:

测量口温、腋温、肛温的不同点如下:

1.口温

(1)口表水银端斜放于舌下热窝处。

(2)嘱病人闭口用鼻呼吸,勿用牙咬体温计。

(3)测温3分钟。

2.腋温

(1)腋下有汗应先擦干。

(2)体温计的水银端放于腋窝正中,紧贴皮肤,屈臂过胸。

(3)测温10分钟。

3.肛温

(1)病人取侧卧、俯卧、屈膝仰卧位,露出臀部。

(2)用肥皂液或油类润滑肛表水银端。

(3)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小儿1.5~2厘米。

(4)测温3分钟。

4.掌握叩击、体位引流的定义、方法、禁忌:

(一)叩击

(二)体位引流

方法:

①确定引流体位:

选择体位的原则是病变的部位处于高处,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便于分泌物顺体位引流而咳出。

②引流时间:

通常在餐前引流,每次15~30分钟,每日2~4次,依具体病情而定。

③若有两个以上炎性部位时,一般先从痰液较多的部位开始,然后进行另一部位。

④为了加强引流效果,引流前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引流的同时辅以叩击,嘱病人尽力咳痰。

禁忌:

心血管疾患者、极度衰弱、年老体弱、术后患者等禁用。

5.熟悉缺氧程度的评估、氧气表的结构、吸氧种类、氧疗副作用的评估:

缺氧程度:

1轻度缺氧 

PaO2>6.65kPa(50mmHg),SaO2>80%,无紫绀、呼吸困难不明显、神志清楚,一般不需氧疗。

2中度缺氧

PaO2-4~6.65kPa(30~50mmHg),SaO260%~80%,有紫绀、呼吸困难、神志正常或烦躁不安,需氧疗。

3重度缺氧

PaO2<4kPa(30mmHg),SaO2<60%,出现明显紫绀、呼吸极度困难、三凹征、神志处于昏迷或半昏迷状态,必须进行氧疗。

吸氧种类:

(1)鼻导管法

(2)双侧鼻导管法

(3)鼻塞法

(4)面罩法

(5)氧气头罩法

(6)氧气枕法

(7)氧气帐法

氧疗副作用:

当吸氧浓度高于60%、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即可出现氧疗的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如下:

(1)氧中毒

(2)肺不张

(3)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4)呼吸道分泌物干燥

(5)呼吸抑制:

常见于低氧血症并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的病人,由于此类病人的通气调节主要依靠缺氧的刺激来调节呼吸,如果吸入高浓度氧气,就解除了缺氧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使呼吸中枢受到抑制,甚至会出现呼吸停止。

安全用氧,做好四防,即防火、防热、防油、防震。

PaO2正常值95~100mmHg、SaO2正常值95%、PaCO2正常值35~45mmHg

(6)氧气筒内的氧气不可用尽,当压力降至5kg/cm2时,应停止使用,以防外界灰尘进入氧气筒内,再次充气时引起爆炸。

对未使用或已用尽的氧气筒应分别悬挂“满”或“空”的标志,便于急用时搬运,提高抢救速度。

贮液瓶内的吸出液应及时倾倒,不宜超过2/3满,以免倒流入吸痰装置。

第七章病人的清洁护理

2.常用漱口溶液:

a)一般情况:

冷开水、生理盐水、多贝尔溶液

b)中性:

1:

5000呋喃西林

c)抑菌:

偏酸性,2-3%硼酸溶液

d)真菌感染:

偏碱性,1-4%碳酸氢钠

e)溃疡炎症、口臭:

1-3%过氧化氢溶液

f)绿脓杆菌感染:

0.1%醋酸溶液

g)厌氧菌感染:

0.5%甲硝唑溶液

床上洗头方法

水壶内盛40~45度热水

床上擦浴:

一桶内盛50℃-52℃热水,用50%酒精按摩背部按摩

6.掌握压疮的定义

根据所采取的体位不同,受压的部位也有所不同:

a)仰卧位:

枕后、肩胛骨、肘部、骶尾部、足跟。

b)侧卧位:

耳廓、肩部、肘部、髋部、膝部、踝部。

c)俯卧位:

耳廓、颊部、下颌、肩峰、乳房、髂嵴、膝部、脚趾。

d)坐位:

坐骨结节。

第Ⅰ期(瘀血红润期):

局部红、肿、热、麻木或触痛。

此期为可逆性改变,只要及时去除诱因,就可恢复。

第Ⅱ期(炎性浸润期):

红肿部位如继续受压,局部的血液循环得不到及时改善,局部红肿向外浸润、变硬,受压皮肤的表面呈紫红色,有小水泡形成,极易破溃。

第Ⅲ期(浅度溃疡期):

水泡继续扩大,表皮破溃,露出创面,有黄色渗出液。

感染后创面有脓性分泌物覆盖,致使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成,疼痛加剧。

第Ⅳ期(坏死溃疡期):

坏死组织侵入真皮下层和肌肉层,感染严重者,可向深部和周围组织扩散,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坏死组织呈黑色。

如不及时控制感染,可引起脓毒败血症,危及病人生命。

预防:

a)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

(1)鼓励和协助长期卧床的病人经常更换卧位,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必要时30分钟翻身1次,恢复受压部位的血液供应,可建立翻身卡,

(2)减轻骨隆突处的压力。

(3)对于使用夹板、石膏、牵引固定的病人,应加强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注意骨隆突部位的衬垫,及时听取病人的主诉,适当调整夹板或器械的松紧。

b)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

c)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

d)按摩背部及受压局部。

e)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护理措施:

a)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

b)增强全身营养。

c)注意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d)重视创面的护理。

e)加强局部治疗与护理。

1.首先应避免局部组织继续受压,保持创面的清洁和干燥。

未破溃的较大水泡可用注射器在无菌操作下抽出液体,保留表皮,用无菌敷料包扎或采用暴露疗法。

2.浅度溃疡期的创面可用红外线灯或鹅颈灯照射,以保持干燥和促进血液循环。

3.坏死溃疡期应用外科换药法处理创面,去除坏死组织,保持引流通畅,应用敏感抗生素。

也可采用局部吹氧法,抑制厌氧菌生长,改善局部组织有氧代谢。

第十章饮食与营养,

铁(Fe)1.携带和贮存氧气及二氧化碳,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维生素A1.夜盲症 

维生素D佝偻病 

维生素E红细胞溶血、尿中排泄肌酐增多

维生素K出血倾向

维生素C1.坏血病,

维生素B1(硫胺素)脚气病

维生素B2(核黄素)舌炎、唇炎、

维生素B61.婴儿缺乏时出现惊厥和过敏2.成人缺乏时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维生素B12和叶酸巨细胞性贫血

膳食种类

低盐膳食每日可用食盐不超过2g(含钠0.8g)

无盐低钠膳食每天控制在0.5g以下

胆囊造影试验膳食1.造影前一日中午进高脂肪餐,使胆囊排空

2.造影前一晚,进纯碳水化合物少渣膳食,无脂肪和蛋白饮食,以减少胆汁分泌。

3.造影当日晨禁食、水、药,拍片后服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一般是二个煎鸡蛋。

半小时到1小时再拍片观察胆囊收缩情况

隐血试验膳食检查有无消化道出血试验前三天禁食肉类、肝、动物血、含铁剂的药物及绿色蔬菜等,以排除食物对试验的干扰

甲状腺131I试验膳食2周内禁食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鱼、虾、海米等

2、鼻饲:

适用于以下各种病人:

(1)各种神志不清或昏迷病人;多选

(2)严重烫伤和脑外伤病人;

(3)某些口腔手术和食道手术后的病人;

(4)某些神经科疾病吞咽困难的病人;

(5)各种胃肠道造瘘病人;

(6)早产儿或病情危重的病人以及拒绝进食者。

禁忌症:

1.食道静脉曲张;2.食道梗阻;3.食道和胃贲门手术的病人。

测量插管深度,一般约45~55cm。

对昏迷病人,因吞咽和咳嗽反射消失,不能合作,在插管前应将病人的头后仰,当胃管插至15cm时,用左手将病人头部托起,使其下颌靠近胸骨柄,以增大咽喉部通道的弧度,便于管端沿后壁缓缓下行至预定长度。

检查胃管的位置,有三种检查方法:

①用针筒抽出胃内容物,用试纸检查是否呈酸性。

②用注射器快速注入10~20ml空气,同时在胃区用听诊器听气过水声。

③置管子末端于水中,看有无气泡逸出。

在胃内不应有气泡。

鼻饲饮食的量应遵医嘱,每次200ml。

第十一章胃肠及排尿活动的评估与护理

1.熟悉尿液的评估:

对尿液进行评估时,应评估尿量、尿的外观、气味、酸碱度、比重等。

1.正常尿液的观察:

一般成人正常排尿1500ml。

正常的尿比重为1.010-1.025,PH值约为6.5。

2.异常尿液的观察:

(1)尿量及次数

多尿:

若每日尿量大于2500毫升,

少尿:

若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毫升,为少尿,可见于心肾疾病。

无尿:

若24小时尿量少于100毫升,为无尿,可见于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2)外观(颜色、透明度)

肉眼血尿:

呈洗肉水样,多见于机型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尿路感染及泌尿系统肿瘤、结核等。

血红蛋白尿:

呈浓茶色、酱油色,常见于急性溶血、恶性疟疾和阵发性睡眠型血红蛋白尿。

胆红素尿:

呈深黄色,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乳糜尿:

呈白色乳样尿液,多见于丝虫病。

导尿时第一次放尿不应超过1000ml,以防腹压突然降低而引起虚脱;或因膀胱内压力突然降低引起膀胱粘膜急剧充血而发生血尿。

女将导尿管轻轻插入尿道4~6厘米,男20-22cm,见尿流出后,再插入1厘米,松开左手,下移固定尿管于尿道口,使尿液流入弯盘

第十二章药物疗法

三查:

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

七对:

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

(做到五准确)

受热易被破坏的生物、生化制品如疫苗、胎盘球蛋白等应置于2~10℃环境中冷藏保存

易燃易爆的药物如95%乙醇、95%乙醚等要单独密闭保存,远离火源

易挥发、潮解、风化的药物如乙醇、糖衣片、酵母片、甘草片等应瓶装密封保存

易氧化、光解的药物如氨茶碱、维生素C、盐酸肾上腺素等应放在有色瓶中盖紧,针剂应放在有黑纸的盒内

(6)应按有效期先后,有计划地按顺序使用药物,以免造成浪费。

Co./comp.复方必要时(长期医嘱)

tab.片剂需要时(限用一次)

pil.丸剂St.立即

cap.胶囊g克

a.m.上午mg毫克

p.m下午ml毫升

12n.中午12时gtt.滴

m.n.午夜p.o.=peros口服

q.d.orQ.d.每日一次H.皮下注射

每日二次I.D.皮内注射

每日三次I.M.ori.m肌内注射

每日四次I.V.ori.v.静脉注射

隔日一次静脉点滴

q.n.orQ.n.每晚一次a.c.饭前

q.h.orQ.h.每小时一次p.c.饭后

q.4h.每4小时一次h.s.临睡时

(4)所用药液量不足1ml时,则用滴管计量;1ml为15滴;

2、皮下

注射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缘;大腿前侧与外侧;两侧腹壁。

呈30~40度角,。

3、肌内

(1)臀大肌:

a)十字法:

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棘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一侧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区;b)联线法:

取髂前上棘与尾骨联线的外1/3为注射区。

注意事项:

(6)婴幼儿应选择臀中肌、臀小肌处注射,以免损伤坐骨神经。

3.股静脉:

位于股三角区,在股神经和股动脉的内侧。

14.掌握药物过敏试验方法及结果判断标准(青霉素):

方法:

1.皮试液的配制

用物准备:

注射盘内、1ml、5ml注射器各1支、生理盐水5ml、青霉素80万μ1支、抢救用品(0.1%盐酸肾上腺素1支)。

配制步骤:

(1)80万单位青霉素1支+4ml生理盐水→20万单位/ml

(2)取0.1ml+0.9ml生理盐水→2万单位/ml

(3)取0.1ml+0.9ml生理盐水→2000单位/ml

(4)取0.1ml+0.9ml生理盐水→200单位/ml即为皮试溶液

2.实施

(1)抽取皮试液→查对→选择部位→消毒→注入皮0.1ml(含青霉素20单位)。

(2)20分钟观察局部反应,嘱病人不要抓搔或揉按局部。

判断标准:

(1)阴性:

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红晕及自觉症状。

(2)阳性:

局部皮丘隆起增大,红晕、硬结直径>1cm,有伪足,发痒,严重时可有全身反应(胸闷、气促、过敏性休克等)。

(3)假阳性反应:

如酒精过敏,可在对侧相应部位经75%酒精消毒后注入0.1ml生理盐水或不消毒直接做青霉素皮试以排除假阳性反应。

15.掌握过敏反应发生的原因(青霉素)、临床表现(青霉素)、预防和急救处理原则:

原因:

临床使用的青霉素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的天然青霉素G(钾盐和钠盐);一类是半合成青霉素。

其抗菌作用强、毒性低,但对少数过敏体质的人能引起各类型的变态反应,可达3-6%。

青霉素为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组织蛋白或多肽分子结合成全抗原,刺激机体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