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2863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

则其天者全其性者得矣解释:

那么它的天然(品质)保全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

4、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5、以子之道,移之官理解释:

把你的(种树)经验,挪到当官治民上

6、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关于文章内容的问题,老师已经板书在白板上,我们将在梳理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逐个地解决:

1、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

2、为什么即使别人模仿他种树的秘诀也达不到和他一样的效果?

3、为什么放纵比督促的结果好那么多呢?

4、为什么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这与本文主题有什么关联,在本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5、文章所用的是什么手法?

四、授业:

提示:

真有这个人吗?

仅仅写了他种树吗?

写了一个有种树绝技的人,通过揭秘他的种树经,并与他人种树的对比,由此阐明了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

在最后两段找,找出一个与“种树经”相应的词。

ppt:

种树绝技——种树经——养人术

那还是没能说明他写作本文的用意啊。

我们回忆一下柳宗元传记散文的特点:

其传记散文往往借题发挥,指斥时弊,思想深刻,感情厚重,堪称奇文。

2

联系背景:

在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此后,虽出现过“永贞改革”、“元和中兴”、“会昌中兴”,但不过昙花一现,作为中晚唐政治痼疾的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相争却愈演愈烈,民不聊生,而且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立足之居”。

苛捐杂税繁重,“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

针对当时这种官吏烦政扰民现象,作者巧妙地借郭橐驼有关种树的议论进行指斥,想要启发上层统治者要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的正常发展。

2、那么他到底希望统治者如何管理百姓呢?

我们一起来看他的种树故事。

他的种树绝技“绝”在哪里?

(分析:

“或移徙,无不活”,我们常说“树挪死,人挪活”,但郭橐驼种的树移植了还能活,这也是他奇特之处。

“硕茂,早实以蕃”,他种的树枝繁叶茂,结果早且多,说明他种的树质量高,品质优。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别人怎么都模仿不如他,这是他的独门本领。

总结:

郭橐驼种树有“三绝”:

一绝——树挪能活;

二绝——树品质优;

三绝——独门本领。

3、(指着白板问题2)为什么即使别人模仿他种树的秘诀也达不到和他一样的效果?

我们揭秘郭橐驼的“种树经”。

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语段。

(在ppt展示出郭橐驼的种树经)大家觉得这段话中最关键的语句是什么?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这两句话连起来,正好能组成一句假设复句,是什么意思?

——顺应天性总结:

顺性养树

4、(指着白板问题3)为什么放纵(是不是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比督促的结果好那么多呢?

我们来看两者的对比。

督促的表现在哪里?

(ppt展示他植者的情况)

勤虑害树

5、(指着白板问题4为什么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这是他植者植树和官吏为政相似的表现

如果说郭橐驼是“顺性养树”,那么他植者做法的本质就是“勤虑害树”,官吏治民的实质就是“繁政扰民”。

与之相反的,在这种国力衰落,老百姓民不聊生。

唐王朝急需休养生息的政策来重振国力,老百姓也需要宽松的政治统治以求安居乐业。

如《寡人之于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6、(指着白板问题5、文章所用的是什么手法?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虽名为“传”,但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篇借“传”立说的讽喻性寓言。

所谓寓言,即寓意于言。

也就是通过讲故事来阐明道理。

《种树郭橐驼传》是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阐明治国之道的。

即文章以郭橐驼种3

树为喻进一步阐明为政要顺应民心,要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政治观点。

这反映了柳宗元期望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使老百姓能各务其业而不受烦扰的改革愿望。

五、传道:

柳宗元写这个寓言有他自己的目的,但是所谓“小寓言大智慧”,寓言是可以常读常新的,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处境的人读同一则寓言,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郭橐驼的“种树经”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大家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

1、有学生联系到“教育培养子女”问题。

学生对眼下盛行于大学中的“父母陪读”现象提出质疑,认为这种做法利大于弊,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同时又觉得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一个人长大了若不能怀恋自己童年的痴拙,若不能默然长思或仍耿耿于怀孩提时光的往事,当是莫大的缺憾。

童年还在,在大人的回忆里,在70后、80后怀旧的歌声中。

童年已经没了,因为当今社会,已经不允许一个人有太长的童年。

失去了天真的童年,还是真正的童年吗?

问学生对父母,对老师有没有好的建议:

独立思考!

若联系到应试制度:

孔雀与变色龙的故事。

2、哎,如果我们在作文中,总是写我的爸爸,我的妈妈,那阅卷老师会觉得你的视野稍微狭窄了些。

如果我们跳出自身的圈子,能够关注社会生活、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来谈谈,思维就会越开阔,大家可以相互讨论。

②有学生联系到最近暴发的“印度海啸”现象,认为正是由于人们不能理智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顺应自然规律办事,对沿海地区进行过度开发利用,比如搞建筑、开发旅游项目等活动,破坏了沿海的红树林和近海的珊瑚礁,致使海岸线上失去许多对海浪袭击具有阻挡作用的天然屏障,所以海啸造成的灾难特别巨大。

③有学生联系到“大跃进”现象,认为当时提出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七年赶上英国,十年超过美国”等口号是很荒谬的,虽然当时人们改造旧中国的热情值得赞赏,但做法却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所以造成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④有学生联系到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不能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妄图搞独裁,结果被人民战争所打败。

六、高考中的应用。

高考题型回放2008年全国卷2

南太平洋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

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

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

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4

的海滩。

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等待时机的老鹰又再回来了,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做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从这个作文题目和故事,我们展开联想,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我首先想到的是不要对弱者过分帮助,这种帮助可能会害了他们从这个点出发,可以想到很多事例,比如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等等此外我还想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正是引入了竞争机制,让弱者在市场的竞争中生存,通过竞争变得更加强大如果只是国家一味的保护,最后这些企业都不会变得强大我还联想到了中国的股市,这个很热门关于政府救市还是不救市的争议也很大,也有很多可以写的东西

但是首先我感觉这个思路有点太普通此外关于中国经济和股市可能不是很多高中生能够想得出来写得明白的,我不想用大学阶段的知识来写高考作文

此外,我又想到,可以用好心办坏事这个点来展开从这个点出发,又想到两个方向,一个是中国长期以来的君子小人之辩的反思有很多灾难往往都是君子造成的,一些人自以为道德高尚,就可以无所不为,做了很多给国家民族带来危害的事情比如王莽的改革,他的理想是好的,但是脱离实际,最后国灭身死这个点完全可以写此外我还想到的是一些历史和现实中的小事,我觉得王莽的事情可能用800字左右很不容易说清楚,所以还是选择一些小事情来写我想到了两件事情,一件是辽宋时期的一个事情,这个例子是我在高二的时候课外阅读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就知道的,属于我高中积累的知识范围一个是生活中帮助贫困同学的事情,这两个事情正好做到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于是我决定按照这个思路开始写

想好这些以后,我开始考虑文章的结构:

开头过程结尾按照传统的办法:

开头用开门见山的手法,直接点题;

中间分析和举例,一个历史事例,一个生活事例然后结尾总结,指出我们应该怎么样做才是正确的

第三步:

开始写文章

(全文共计913字,符合高考作文字数要求):

善良人的缺憾

海龟与老鹰读后感

这个为海龟赶走老鹰的人无疑是出于好心,但他并不了解海龟的生活习性,善意的帮助反而给小海龟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种事情,无论在历史和现实中都并不少见

历史上辽宋对峙的时候,辽国占据了宋王朝的燕云十六州,并且不断入侵,给宋王朝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也让中原人民的生民财产受到了巨大的损失这个时候,一个辽国的汉人发现:

在辽国的后方,一个叫金的民族战斗力十分强悍他虽然身在辽国,却十分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够繁荣昌盛于是,他秘密向宋王朝建议扶持金国,并且制定了两国南北夹击消灭辽国的战略这个战略十分成功,没过多久,辽国就在金宋夹击之下灭亡了但这位爱国人士希望宋王朝振兴的希望却彻底落空,因为宋王朝不得不直接面对一个比辽国更加强悍,更富有侵略性的国家很快,金国南侵,宋王朝半壁江山沦陷,两位皇帝也被金人俘虏5

【篇二: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一、学习要点:

1、柳宗元的贡献与成就2、主题思想

3、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二、出处与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镇)人。

世称柳河东。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尉、监察史里行等职。

顺宗时,官礼部员外郎。

他参加了主张政治革新的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

王叔文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调任柳州刺史,病逝于任所,因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并称“韩柳”。

他的作品对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和社会生活中的不和理现象能无情地加以揭露和批判,说理透辟,笔锋犀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他的山水游记刻划细致,寄托深远,往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量。

他写作的一些讽刺寓言,篇幅虽小,寓意深刻,也为后人广泛传诵。

有《柳河东集》。

本文是作者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时写的,当时政出多门,藩镇割据,战乱纷起,赋役繁重,民不聊生。

柳宗元当时很想干一番事业。

反对宦官专权,反对藩镇割据,主张改革弊政,倡导古文运动,本文就是他写的一面指陈当时政治弊病的寓言式史记文。

实际是一偏议论性文章。

主要揭露统治者乱政繁令的吏治弊病及其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福星。

三、讲解课文:

偻:

脊背弯曲,指驼背。

病偻:

生驼背的病。

隆然:

指脊背高起。

隆,高起。

伏行:

俯下身体走路。

有类句:

有点像驼背的样子。

乡人:

同乡人。

号:

取绰号。

固当:

当,固,的确。

为观游:

修建观赏游览场所。

争迎取养:

争着把他接到家中,拥用他种树。

取养:

拥用。

硕茂:

高大茂盛。

早实以蕃:

结的果实早而且多。

蕃,繁多。

以蕃:

以,而。

他植者:

其他种树的人。

窥伺:

暗中观察。

效慕:

仿效学习。

莫能如:

没有人能比得上。

如,及。

柳宗元改革曾参加过什么集团?

说明文章的体裁?

文章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病:

作动词,生?

?

病。

用作动词。

名:

称呼,动词。

业种树:

以种树为主。

动词。

早实:

结果。

【篇三: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瘘”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读与教师导读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重点与难点:

本文寓意及关键字词。

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及有关内容,学生初读课文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

激趣导入:

ppt显示丑女林无敌的剧照。

(学生自读无盐故事)

真可谓奇人自有异相,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郭橐驼这个人。

二、课题及作者(板书)

三、简介作者及有关内容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

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

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

柳宗元的诗文具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论文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

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

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四、题解:

1.体裁2.针对性讽喻性极强

五、教师范读全文(或放录音),

六、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个别答疑。

七、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提导诵读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指导诵读第一段

1.学生质疑

2.教师强调应掌握的字词:

瘘、信、类、固当、名(为?

起名,动词)

3.指名学生口译第一段

4.提问:

?

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介绍身世侧重介绍名字,“驼”并不雅,为何驼要自称?

(豁达——身残而自信)

二、学习第二段:

2.教师提问重点字词:

业(以?

为业,意动用法)

3.学生口译,师生共同订正

4.提问:

驼种树本领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a、际遇——争迎取养b、高超——不怕“移徒”,c、且硕茂,早实以蕃d、他植者莫能如也)

本段写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侧重于侧面描写)

三、指导学生诵读第三段

1.指名学生阅读

2.学生质疑

3.教师就字词句提问并强调:

蕃、植、本、舒、顾、抑、耗、思、离、怜、卒、不抑耗其实而已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句式:

a.故不我若也(宾语前置)

b.吾又何能为哉(宾语前置)

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

他认为种过错后应采取什么态度?

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

结果如何?

本段用了什么方法传驼?

对比、映衬(对对比、映衬的解释)

总括分述

1.木之性(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3.顺其自然(议论)对比映衬

4.他植者违返(反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自谦明理)

四、布置作业:

完成文后练习三、四题

第三课时

要点:

学习第四、五段并总结全文

一、检查练习三、四题,完成第五题。

二、学习第四段,指导朗读。

1.字词:

勖尔植(勉励)早缫而绪(而通“尔”。

丝的头绪)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使?

繁衍)故病且怠(懈怠)。

2.学生翻译,师生订正

3.提问讨论:

“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祸——呼、鼓、聚、击、召,参看《教学用书》)

“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作者怎么会从“养树”联想到“养人”?

(传其事以为官戒)

回顾历史背景:

背景: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繁政扰民如勤忧害树。

四、总结全文

1.指明学生归纳主题:

本文讲?

(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

真正意图:

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

让他们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

2.教师小结: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形象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

五、课外拓展:

阅读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六、结合实际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

七、文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既然已,勿动勿虑。

“已”通“矣”,了。

2、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而”通“尔”,你们。

(二)词类活用

⑨移之官理可乎?

做官

⑩而卒以祸。

祸,造成(受到)祸害⑾字而幼孩。

养育

2、名作状:

①旦视而暮抚。

旦,在早上;

暮,在晚上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日,一天天

3、使动用法:

①非有能硕茂之也。

使?

硕大茂盛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使?

早使?

多③鸣鼓而聚之。

聚集,使?

聚集④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蕃,使?

繁衍安,使?

安乐(安顿)

4、为动用法:

①其培之也。

为?

培土

②忧之太勤。

担忧

③虽日忧之。

④传其事以为官戒。

作传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理,非吾业也。

“?

也”表判断

2、倒装句宾语前置

①不知始何名。

名何——叫什么

②故不我若也。

若我——如我

③吾又何能为哉!

能为何——能够做什么

④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以何——用什么

3、省略句

①移之官理可乎?

移之(于,到)官理可乎?

②然吾居乡。

然吾居(于,在)乡。

③而卒以祸。

而卒以(之,指代“好烦其令”。

“以之”,因此。

)祸。

④传其事以为官戒。

传其事以(之,它,指代“本传”)为官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