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289557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2.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

《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艾滋病防治与血液安全孙新华.ppt

艾滋病流行现状、工作进展与血液安全,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艾滋病预防控制管理处2006年8月,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于感染了HIV而造成的,以免疫系统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美国1981年首先发现5名同性恋中患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数月后又在另外数例同性恋中发现卡波济氏肉瘤,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静脉吸毒人群中。

科学家注意到这两种罕见的疾病都与免疫功能减退有关,主要表现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数量减少。

同年6月美国CDC最先向全世界报道AIDS,1983年5月法国科学家Montagnier首次分离鉴定了该病病毒。

艾滋病,艾滋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对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构成了威胁,成为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将其作为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民族兴衰的战略问题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艾滋病工作机制和社会环境。

全球艾滋病流行现状截至2005年底,到2005年底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总计3860万(33404600万)成人3630万(31404340万)妇女1730万(14802060万)15岁以下儿童230万(170350万)2005年新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总计410万(340620万)成人360万(300540万)15岁以下儿童54万(4267万)2005年一年艾滋病死亡人数总计280万(240330万)成人240万(200280万)15岁以下儿童38万(2950万),到2005年底估计的成人和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存活人数,总计:

3860万(33404600万)感染者人数最多的国家:

印度570万;感染率最高的国家:

斯威士兰33.4%(资料来源:

2006年UNAIDS),中、西欧72万5595万,北非和中东44万2572万,次撒哈拉非洲2450万21602740万,东欧和中亚150万100230万,南亚和东南亚760万5101170万,大洋洲7.8万417万,北美130万77210万,加勒比33万2442万,拉丁美洲160万120240万,东亚68万42110万,估计2005年新感染艾滋病的成人与儿童数,总计:

410万(340620万),中、西欧2.2万1.83.3万,北非和中东6.4万321万,次撒哈拉非洲270万230310万,东欧和中亚22万1565万,南亚和东南亚83万53230万,大洋州7200350055000,北美4.3万3.46.5万,加勒比3.7万2.65.4万,拉丁美洲14万100000420000,东亚9.7万5.529万,2005年每天有超过11000人新感染艾滋病病毒,95%以上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大约1500人是15岁以下的儿童大约10000人是15以上的成人其中:

约50%是妇女40%以上是15-24岁的青年人,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和特点,流行形势,我国1985年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

截止到2006年5月底,全国累计报告: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65024例,其中艾滋病病人36058例,死亡9280人。

根据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最新评估结果显示:

目前我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65万,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人。

2005年新发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约7万人,死亡约2.5万人。

平均每天新感染190多人。

1985年,1989年,1995年,1998年,流行范围的变化,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1998年全国所有省份报告有HIV感染者。

流行特点,1、疫情仍呈上升趋势吸毒人群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从1996年的1.95%上升到2004年的6.48%;暗娼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从1996年的0.02%上升到2004年的0.93%;高流行地区孕产妇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从1997年的0上升到2004年的0.26%。

1985-2005年全国报告HIV感染者按年份分布(2005年报告数降低,因2004年开展了大筛查),流行特点,2、艾滋病流行范围广,地区差异大截至2006年5月底,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累计超过30,000例的有:

河南和云南省;超过20,000例的有:

广西;超过10,000例的有:

新疆和广东省(区);低于100例:

青海、西藏2个省(区)。

不同地区的吸毒、暗娼人群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

全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地理分布地图(截至2006年5月31日),3、三种传播途径并存,吸毒和性传播是新发感染的主要途径评估结果显示,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中,经注射吸毒传播占44.3%,经性传播占43.6%,经采供血/血制品传播占10.7%,母婴传播占1.4%。

4、艾滋病发病及死亡情况严重20042005年,全国报告艾滋病病人数占累计报告病人总数的60.7%,报告艾滋病死亡人数占累计报告艾滋病死亡总数的63.4%。

流行特点,截至2005年底全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传播途径构成图,5、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监测资料表明,疫情正由吸毒、卖淫、嫖娼等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在云南、河南、新疆等省(区)的部分地区中,孕产妇、婚检及临床检测人群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已经达到或超过1%。

流行特点,6、存在艾滋病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疫情监测,有45.5%的注射吸毒者共用注射器,11%的吸毒者有危险性行为,艾滋病在吸毒人群和暗娼、嫖客人群之间的传播加剧。

感染者的流动成为加快传播重要因素。

大量人口流动、性乱行为增加以及很多城市增长的性病发病,也都是促进艾滋病蔓延的重要因素。

流行特点,1静脉吸毒据公安部门公布,目前我国注册吸毒人数已达100万。

全国涉毒县为2084个(总县数72.7)。

经静脉吸毒者HIV感染率约为20-30,共用注射器比例很高。

2人口流动频繁据统计中国每年流动人口的总量为2.2亿,以农村流向城市为主,多数为青壮年,流入地对流动人口的卫生服务远跟不上流动人口增长的速度。

1998年以来,每年出国旅游数百万人,国内旅游人数6.6亿人次。

每年入境旅游二千万人次。

我国艾滋病的主要流行因素,3.不安全性行为

(1).暗娼人群:

哨点监测资料表明,暗娼的HIV感染率由1995年的0.02上升到2005年的1.2:

性病病人的HIV感染率由1995年的0.02%上升到2005年的1.5%。

(2).男性同性恋人群:

根据研究估测我国男性同性恋者约为1500万。

19982001年四次调查发现,该人群HIV感染率在2.517.7之间。

在4个城市进行的调查表明有近38的对象在同性性活动中支付或索取金钱。

4.大众HIVAIDS知识较缺乏中国CDC在2002年对13个省的公众抽样调查,对于HIV的传播和预防的平均知晓率在32.8-40.3之间。

5.采供血机构不按照,流行趋势解读,既往非法采供血者:

经采供血造成HIV传播基本控制。

目前的任务是对HIV感染者提供医疗服务和社会支持。

注射吸毒者:

在未来的数年里,经注射吸毒方式传播仍将是中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异性性接触:

艾滋病在未来的数年里性乱行为增长,性乱以多种形式存在,其中HIV感染增加会持续上升,将逐步成为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男性同性性性接触:

涉及同性恋的人员数量很大,HIV已经进入这一人群。

绝大多数男性同性/双性恋实际上是以同女性组成婚姻家庭的形式存在,对女性构成威胁。

母婴传播:

随着经性途径感染的人增多,女性感染者将增加,母婴传播将会增加。

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政府高度重视,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已初步形成,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多次就艾滋病防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并看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

2004年,国务院成立了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

下发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

召开了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

实施了“四免一关怀”等一系列积极防治艾滋病的政策措施。

200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九项重要措施。

11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吴仪副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今后艾滋病防治工作做了全面部署。

全国31个省(区、市)和88的地(市)级政府都成立了艾滋病防治协调领导机构。

卫生部、公安部、财政部、司法部、铁道部、全国妇联和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团体)建立了协调工作机制,有关部门制订了艾滋病防治战略规划。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8月,25个省份制定了基层领导干部培训计划,25个省份制定了落实“四免一关怀”的相关配套政策。

积极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组织生产6种国产抗病毒药物,以较低价格进口了2种药物,基本满足了目前的治疗需求。

目前正在考虑二线药物的问题.制定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明确了6种抗病毒药物为甲类药物,并在乙类药品中新增5种抗病毒药物。

启动了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信息系统。

目前,抗病毒治疗覆盖了31个省(区、市)的605个县(区),累计治疗20453人,中医药治疗逐步扩大。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试点工作已经推广到28个省的271个县(区)。

在河南、安徽等8省启动了儿童抗病毒治疗试点项目,为150名儿童提供了儿童剂型抗病毒治疗。

全国共有因艾滋病致孤儿童8644人,其中学龄致孤儿童4730人,获得免费上学的学龄致孤儿童4385人(免费入学率92.71%)。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由2003年15个省扩展到2005年上半年全国31个省的2850个门诊,累计检测467287人,发现阳性6868人。

加强疫情监测和筛查,建立了网络指标信息系统,增设国家级和省级疫情监测哨点。

到2006年5月,国家级艾滋病监测哨点增加到552个,对9类人群开展监测。

建立了57个确认实验室和3756个筛查实验室。

2004年,在全国开展对既往有偿采供血人群和监狱、劳教所羁押收教人员的艾滋病筛查工作。

监测哨点(截止2006年5月),国家级HIV监测哨点分布,1996-2004年国家级HIV监测哨点,举行了“预防艾滋病宣传海报进村入校启动大会”,为全国74万个村、5万个居委会、2100所大学和9万所中学发放了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政策的宣传海报。

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在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开展了针对妇女和青少年的“面对面”防治艾滋病宣教活动和“青春红丝带”行动。

开展了中国职工红丝带健康行动。

中央党校把艾滋病防治知识列入讲课内容。

6月28日国艾办在中央党校利用电教网络对31个省2000多个县以上的领导干部进行了艾滋病知识大宣讲,启动了全国的宣讲活动.铁路、民航和交通部门在大中城市的地铁、机场、火车站等场所张贴艾滋病公益广告。

开展了全国农民健康促进行动。

2005年国艾委十个成员单位和全国工商联联合启动了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

充分发挥社会知名人士的宣传作用。

学生知识竞赛,上街宣传,各省累计发放宣传材料1.2亿份;累计接受艾滋病培训及“面对面”宣传教育人数达3490万人。

感染者参与预防艾滋病和反歧视宣传,更多的HIV感染者愿意公开自己的身份,参与艾滋病防治活动。

卫生部等6部委下发了预防艾滋病推广使用安全套实施意见,明确了在高危场所推广使用安全套的策略、方法和部门职责。

各级疾控预防机构成立了2686个“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共有队员19938人,组织、开展对以性传播为主的高危人群预防干预工作。

推广行为干预和综合预防措施,卫生部、公安部和国家药监局启动了美沙酮门诊试点工作,目前以批准185个门诊。

清洁针具交换试点项目扩展到91个。

批准的美沙酮门诊分布情况,美沙酮维持治疗,截止到2006年7月1日,101家美沙酮门诊开诊。

累计治疗15678人,目前在治人数10754人。

其中15个门诊对2525人进行了HIV血清学检测,阳性率21.11%7个门诊对1499人进行了HCV血清学检测,阳性率55.84%乐山市门诊对参加维持治疗1年以上92位HIV阴性者复查,无一阳转,1995年2005年暗娼最近一个月商业性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情况,(数据来源:

国家级HIV监测哨点),2003年3.9亿2004年8.1亿2005年8.01亿2006年8.5亿?

(含每年中央经费1亿元)地方财政也加大了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省级财政2003年为0.98亿元,2004年为1.9亿元,2005年为2.8亿元。

加大防治经费投入,人民币百万元,20042005年经费分类情况(万元),血液安全经费情况,2004年,中央艾滋病转移支付地方经费1694万元,用于12个省的血液安全工作。

2005年,中央艾滋病转移支付地方经费2273万元,用于27个省和兵团的血液安全工作。

中央本级经费(万元),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取得初步成效,2003年卫生部相继在全国28个省127个县建立了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各示范区政府为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咨询检测、行为干预、母婴阻断、医疗救助和关怀支持等一系列综合服务,率先落实国家各项防治措施和政策。

达到了挽救艾滋病患者生命、保护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对于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模式,营造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遏制艾滋病的流行蔓延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第一批51个示范区覆盖人口3760万第二批76个示范区覆盖人口4565万共覆盖27省/自治区、1直辖市及新疆兵团(除北京、天津、上海、台湾、香港、澳门),颁布实施艾滋病防治条例,2006年1月28日,国务院第122次常务会议通过了艾滋病防治条例。

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该条例并于3月1日起实施。

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第三十五条:

血站、单采血浆站应当对采集的人体血液、血浆进行艾滋病检测;不得向医疗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供应未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人体血液、血浆。

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应当在原料血浆投产前对每一份血浆进行艾滋病检测;未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浆,不得作为原料血浆投料生产。

医疗机构应当对因应急用血而临时采集的血液进行艾滋病检测,对临床用血艾滋病检测结果进行核查;对未经艾滋病检测、核查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液,不得采集或者使用。

第五十三条、第五十五条、第五十七条、第六十条等明确了在采集、生产、销售、使用血液、血浆等过程应承担的有关法律责任。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目标和工作指标:

到2007年底,建立和实施采供血机构、医疗卫生机构输血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和执业资格制度,上岗人员100实行艾滋病和性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

临床用血90以上来自自愿无偿献血。

临床用血100以上来自自愿无偿献血,阻断艾滋病经采供血传播。

(三)加强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的管理1、坚决取缔、打击非法采供血液或原料血浆活动。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举报制度,开展经常性的打击非法采供血液(血浆)、组织他人出卖血液(血浆)或者制售血液制品的活动;严禁高危人群献血液(血浆)。

2、完善血站、单采血浆站、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和血液及其制品的质量监督和控制体系。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要加强对血站、单采血浆站设置规划、规范化管理和质量监督;逐步实施血液集中检测;对所有临床用血进行艾滋病检测。

要积极推进单采血浆站GMP认证工作。

新开设的单采血浆站必须符合GMP标准。

要继续实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总量控制,建立对原料血浆采集、收购和血液制品生产年度审核制度,加强原料血浆采集、收购和血液制品生产的监管,要加强血液和血液制品、艾滋病诊断试剂的质量控制,逐步建立原料血浆投料前“检疫期”制度;血液制品生产必须采取有效的病毒去除或灭活措施,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3、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管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卫生机构要将科学用血纳入医师继续教育考核内容,建立、完善临床科学用血评价体系和监督处罚制度,严肃查处医疗卫生机构非法自采和自供临床用血。

三、防治策略和行动措施,艾滋病对我国血液安全的挑战,1、艾滋病流行的地区越来越大、波及的人群越来越多、艾滋病的疫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快速播散;2、大部分的单采血浆站分布在目前艾滋病经吸毒和性传播有流行的地区,特别是后者更难以识别;3、原料血浆的质量需要更加严格控制,特别是“窗口期”问题,血浆制品污染后可能产生的群体事件后果将更加严重;4、公众对健康的追求和维权的意识以及社会监督的力度在不断增强,对我们的血液(血浆)及其制品的安全性要求更高。

1、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部分地区非法采供血造成群体性污染和传播的事件;2、最近几年发生的不规范医院“自采自供”血液行为造成用血病人中感染甚至死亡的事件;(黑龙江北安农场、吉林德惠)3、由于原料血浆采集、检测、生产等多环节问题造成大量原料血浆受污染,原料和产品不合格而浪费的事例。

几个案例,血液感染艾滋病带来的问题,输用血制品感染血友病累计报告265例,估计约有2000例感染者输血感染估计约有10000多例感染者卖血感染估计约有5.5万例感染者治疗补偿赔偿生活安置其他攀比问题丙肝、乙肝等,加强血液管理,控制艾滋病经血传播,开展无偿献血,强化采供血机构管理,规范采供血行为。

加强临床用血培训,推广临床科学合理用血。

加强监督执法检查,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办事,严肃责任追究制度。

加强实验室建设,严格质量控制、血液筛查、试剂质量,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艾滋病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控制艾滋病的蔓延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我们愿意与大家共同探讨研究防治艾滋病的策略和措施,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携手共进,为早日遏制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与蔓延而共同努力!

中国控制艾滋病目标到2010年,把我国艾滋病病毒人数控制在150万人以内,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