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 南通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2896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 语文 南通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 语文 南通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1 语文 南通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1 语文 南通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1 语文 南通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1 语文 南通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1 语文 南通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1 语文 南通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1 语文 南通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1 语文 南通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1 语文 南通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1 语文 南通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1 语文 南通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1 语文 南通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1 语文 南通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1 语文 南通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1 语文 南通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1 语文 南通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 语文 南通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docx

《1 语文 南通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 语文 南通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 语文 南通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docx

1语文南通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

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忸怩    裨官野史     戏谑(xuè)   长吁短叹(yù)

B.羁靡   英雄辈出     狡黠(xié)   叱咤风云(zhà)

C.妨碍     既往不咎    果脯(fǔ)   一针见血(xiě)

D.荣膺     惹事生非    商埠(bù)   安土重迁(zhòng)

1.(3分)C(A项,稗官野史,长吁短叹(xū);B项,羁縻,狡黠(xiá);D项,惹是生非)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为了解学生的体质状况,今年南开大学在自主招生复试中加入了体质测试内容,考

   生须参加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项目的测试。

 B.近日,广电总局发出通知: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要按照“谁办网谁负责”的原则,

   对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推进先审后播管理制度。

 C.电子商务的技术风险很大,病毒可通过网络快速扩散,一旦某程序被病毒感染,则

   整个互联网交易系统甚至整台计算机都会受到病毒威胁。

  D.目前市场上的口罩五花八门,有些口罩虽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空气中的粉尘进入呼

     吸系统,但它本身带有的挥发性气体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2.(3分)A(B项,搭配不当,“推进”与“制度”搭配不当;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整台计算机甚至整个

  交易互联网”;D项,成分残缺,“解决”后面缺中心语“的问题”)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5分)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做学问有三种方式:

一是像蜘蛛一样,整天忙于从自己肚子里吐丝织网;二是像蚂蚁一样,整天忙于把食物从外面搬回自己的窝里;三是像蜜蜂一样,忙于采花粉,酿造成蜂蜜。

请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三种方式,每条不超过15个字。

 3.(5分)①自我封闭,不知借鉴;

②机械搬用,不知创新;

③吸收消化,创造新知。

评分建议:

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4.仿照画线句补写两个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并保持语意连贯。

(4分)

一年四季,语文相伴。

语文是一位画家,________        ___①____   _______;语文是一位音乐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她用轻快的旋律奏响夏季农家丰年曲;语文是一位诗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她用豪放的才情吟诵秋的壮阔;语文是一位摄影家,_______       ____②_____       ______。

4.(4分)示例:

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她用柔和的笔触勾勒出生机盎然的春柳图。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她用奇妙的镜头捕捉到诗意寒冬的美好。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赵犨传

 

赵犨,其先天水人。

幼有奇智,龆龀之时,与邻里小儿戏于道左,恒分布行列为部伍战阵之状,自为董帅,指顾有节,如夙习焉,群儿皆禀而从之,无敢乱其行者。

其父目而异之,曰:

“吾家千里驹也,必大吾门矣!

”唐会昌中,壶关作乱,随父北征,收天井关。

未几,从王师征蛮,斩获甚众。

本道录其勋,陟为马步都虞候。

及黄巢陷长安,天子幸蜀,中原无主,人心骚动。

于是陈州数百人相率告许州连帅,愿得犨知军州事。

其帅即以状闻,于是天子下诏,以犨署陈州刺史。

既视事,乃谓将吏曰:

“贼巢之虐,遍于四方,苟不为长安市人所诛,则必驱残党以东下。

况与忠武久为仇雠,凌我土疆,势必然也。

”乃遣增垣墉,浚沟洫。

实仓廪,积薪刍。

又招召劲勇,置之麾下。

以仲弟昶为防遏都指挥使,以季弟珝为亲从都知兵马使,分领锐兵。

黄巢在长安,果为王师四面扼束,食尽人饥,谋东奔之计,先遣骁将孟楷直入项县。

犨引兵击之。

贼众大溃,斩获略尽,生擒孟楷。

巢党悉众东来,陈人惧焉。

犨恐众心携离,乃于众中扬言曰:

“今贼众围逼,众寡不均,男子当于死中求生,又何惧也?

汝但观吾之破贼,敢有异议者斩之!

”由是众心靡不踊跃。

无何,开门与贼接战,每战皆捷,贼众益怒。

蔡人济以甲胄,军无所阙焉。

凡围陈三百日,大小数百战,虽兵食将尽,然人心益固。

犨因令间道奉羽书乞师于太祖。

太祖素多犨之勇果,乃许之。

重围遂解。

龙纪元年三月,又以平巢、蔡功,就加平章事,充忠武军节度使,仍以陈州为理所。

由是中原尘静,唐帝复归长安,陈、许流亡之民,襁负归业。

犨设法招抚,人皆感之。

犨兄弟三人,时称雍睦。

一日,念仲弟昶同心王事,共立军功,乃下令尽以军州事付于昶,遂上表乞骸。

后数月,寝疾,卒于陈州官舍,年六十六。

(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赵犨传》,有删改)

赵犨,他的祖先是天水人。

小时候特别聪明,刚换乳牙的时候,与邻居小孩儿在路旁玩耍,常常排列行列如同军队行军布阵的样子,自己当大元帅,指挥照应有章程,(赵犨(chōu))好像早就熟悉这些,小孩们都遵循并听从他,没有敢扰乱行列的人。

他的父亲看到后非常惊奇,说:

“真是我家的千里马啊,他肯定能光大我家的门楣!

”唐会昌年间,壶关叛乱,跟随父亲北征,收复天井关。

不久,跟随王师征讨少数民族叛乱,斩首与俘获很多。

根据府道记录的他的功

劳,晋升为马步都虞候。

到黄巢攻陷长安,天子临幸蜀地,中原无主,人心骚动。

于是陈州数百人一起报告许州连帅(忠武军节度使),希望能让赵犨主管陈州军事。

连帅就将情况报告皇上,于是天子下达诏书,任命赵犨担任陈州刺史。

到任以后,就对将士官员们说:

“反贼黄巢的暴虐,遍于四方,(黄巢)假使不被长安的百姓诛杀,那么一定会驱使他的残余势力向东进犯。

况且长期与忠武军为仇敌,侵犯我土疆,按照情势是必然的。

”于是派遣力量增高城墙,挖深沟壑,充实仓库,收集柴草,又招募彪悍勇猛的士兵,置于自己的指挥下。

任命大弟弟赵昶为防遏都指挥使,小弟弟赵珝(xǔ)为亲从都知兵马使,分别率领精锐部队。

黄巢在长安,果然被王师四面包围控制,粮食耗尽士兵饥饿,谋划向东逃跑的计划,先遣骁将孟楷径直攻入项县。

赵犨率领军队攻击他。

反贼大溃退,几乎全被斩首与俘获,活捉孟楷。

黄巢纠集全部部下向东奔袭而来,陈州老百姓十分害怕。

赵犨担心老百姓人心涣散,于是在老百姓中宣传说:

“现在反贼包围逼近陈州,虽然敌众我寡,男人应当在绝处求生,又何必害怕呢?

你们就看着我如

何破敌吧,敢有不同意见的斩首!

”从此老百姓的内心没有不踊跃的。

不久,开门与反贼交战,每战都胜利,反贼们更加恼怒。

蔡州人帮助提供了军备,军队不再有缺乏的东西。

(黄巢)一共包围陈州三百天,大小战斗数百场,虽然军队粮食将要耗尽,但人心却更加稳固。

赵犨于是命令人从小路带着鸡毛信到京师向太祖求救。

梁太祖一向赞赏赵犨的勇敢果断,于是答应了他(求援的请求)。

重重包围于是化解了。

龙纪元年三月,(赵犨)又因为平叛黄巢、蔡州秦宗权的功劳,加封平章事,担任忠武军节度使,仍以陈州为办公场所。

从此中原太平无战事,唐帝又重归长安,陈州、许州流离失所的老百姓,肩负背驮回乡重归旧业。

赵犨设法招抚他们,百姓都非常感激他。

赵犨兄弟三人,当时被称为和睦的榜样。

一天,赵犨想起大弟赵昶(chǎng)与自己同心侍奉朝廷,一起建立军功,于是下令把陈州的军政大权全部交给赵昶,就上书朝廷请求退休。

过后数月,患病卧床,逝于陈州官舍,年六十六岁。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①陟为马步都虞候        陟:

       ②凌我土疆,势必然也    凌:

③蔡人济以甲胄          济:

       ④遂上表乞骸            乞骸:

5.(4分)①陟:

提升 ②凌:

侵犯 ③济:

帮助 ④乞骸:

自请退职

  评分建议:

一点1分;只要能结合语境,同义或近义的词亦可赋分。

6.为了预防黄巢的军队东下陈州,赵犨采取了哪些措施?

请分点概括,每点不超过6个字。

(2分)                      

6.(2分)①加固城池;

②充实粮草;

③招募勇士;

④分兵防守。

  评分建议:

两点1分,三点2分,意思对即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犨从小就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与邻里小孩玩排兵布阵的游戏,他的父亲目睹

     后大为赞赏,认为他将来一定会光大门庭。

  B.赵犨富有远见,勇于担当。

他在代理陈州刺史的时候,就料定黄巢必将兵败东犯。

     当孟楷直入项县时,他果断出击,大获全胜。

  C.赵犨善于稳定民心,严明军纪。

他带领军民苦守陈州三百天,终在外援的帮助下,

     迫使黄巢的军队解除了对陈州的重重围困。

  D.赵氏兄弟相处和睦,所以赵犨晚年上书朝廷,请求将陈州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与自己

     同心协力处理政事并建立军功的二弟赵昶。

7.(3分)D(无中生有,赵犨只上表请求辞职退养,且时间顺序有误,上表是在将权交给赵昶之后。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如夙习焉,群儿皆禀而从之,无敢乱其行者。

(4分)

8.⑴(4分)(赵犨(chōu))好像早就熟悉这些,小孩们都遵循并听从他,没有敢扰乱行列的人。

  评分建议:

“夙”、“习”、“禀”、语句通顺各1分。

(焉:

可作代词“之”,亦可作兼词“于之”)

 

(2)苟不为长安市人所诛,则必驱残党以东下。

(3分)

  ⑵(3分)(黄巢)假使不被长安的百姓诛杀,那么一定会驱使他的残余势力向东进犯。

  评分建议:

被动句、“东”、语句通顺各1分。

 (3)太祖素多犨之勇果,乃许之。

(3分)

  ⑶(3分)梁太祖一向赞赏赵犨的勇敢果断,于是答应了他(求援的请求)。

  评分建议:

“素”、“多”、语句通顺各1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春·梅

晁冲之①

  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

东君②也不爱惜,雪压风欺。

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佳期。

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③何似,茅舍疏篱。

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

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

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注】①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

 ②东君:

司春之神。

  ③玉堂:

指华贵的宫殿。

此词咏梅之孤高与环境冷落而有所寄意。

作者选择一系列色淡神寒的字词,刻画梅与周围环境,宛若一幅水墨画,其勾勒梅花骨格精神尤高,给人以清高拔俗之感。

全词风格疏淡隽永,句格舒缓纡徐。

起首一句,以修竹作陪衬,极言野梅品格之孤高。

二、三两句,极写梅的孤洁瘦淡。

芳洁固然堪赏,孤瘦则似须扶持,以下二句就势写梅之不得于春神,更为有力:

“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风欺。

”梅花是凌寒而开,其蕊寒香冷,不仅与蜂蝶无缘,连候燕也似乎“怕春寒、轻失花期”。

因燕子在仲春社日归来,其时梅的花时已过,故云。

一言“东君不爱惜”、再言燕子“无情”,是双倍的遗憾。

“惟是有”一转,说毕竟还有“南来归雁,年年长开时”,其词若自慰,其时无非憾意,从“惟是有”的限制语中不难会出。

这几句,挥洒自如,灵动飞扬,笔力不凡。

下片化用林逋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在野“江梅”的风流与冷落。

过片三句言“清浅小溪如练”,梅枝疏影横斜,自成风景,虽在村野(“茅舍疏篱”),似胜于白玉堂前。

“伤心”两句感叹“梅妻鹤子”的诗人林逋逝后,梅就失去了知音,“疏影横斜”之诗竟成绝响。

“微云”三句,以问句的形式,言林逋逝后,即有“微云淡月”,暗香浮动,也无人能赏,只不过孤芳自赏而已。

结尾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将梅之孤高自许的风流标格推向高潮,从而收束全篇,造成余韵深长。

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1)有人认为词中“故人”是指宋代诗人林逋,请说说这一推断的理由。

(3分)

9.⑴(3分)①词中多处化用了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②林逋这两句诗在宋代影响深远,无人能及;

③“梅”、“林逋”已成为隐逸的象征,契合词作者此时的心境。

 评分建议:

一点1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2)上阕写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写出了梅怎样的品格?

(3分)

  ⑵(3分)化用、对比衬托、正面和侧面(直接和间接)描写相结合(2分,答出两点即可。

答“拟人”“渲染烘托”亦可赋分)。

写出了梅花孤傲、坚强的高洁品格(1分)。

(3)下阕借梅花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4分)

⑶(4分)①“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②“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表达了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思;

③“对孤芳、分付他谁”借林逋去世后无人欣赏梅的孤芳,表达了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

④“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表达了坚守自己高洁品格的情怀。

  评分建议:

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如未能结合词句作答,酌情扣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    ▲   ,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

   ⑵    ▲    ,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卫风·氓》)

   ⑶茅飞渡江洒江郊,      ▲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⑷角声满天秋色里,      ▲      。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⑸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

 ⑹舞幽壑之潜蛟,      ▲      。

(苏轼《赤壁赋》)

   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10.⑴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⑵匪我愆期  ⑶高者挂罥长林梢 

⑷塞上燕脂凝夜紫 ⑸弃掷逦迤  

⑹泣孤舟之嫠妇 ⑺云归而岩穴暝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早  餐

【美】约翰·斯坦贝克

我每想起这件事,心中总有一种愉快、满足之感,因它有着无与伦比的美。

那是凌晨时分,东边的山峦仍是一片令人生厌的蓝黑色。

但山背后却已晨曦微露,一抹淡红渲染着山峦的边缘。

当这缕红光婀娜升空时,色泽越变越冷、越淡、越暗。

当她接近无边天际时,就逐渐和漆黑夜空水乳交融了。

天很冷,虽未刺骨严寒,但也冻得我拱背缩肩,两手插兜。

我拖曳双足,沿着山谷乡间的土路前行,突然看见前方有一座帐篷。

橘红色的火苗在一只生锈的小铁炉的缝隙中闪烁。

“烟筒”喷出的灰色浓烟直直升起,好一会才在空中飘散。

火炉旁有位青年妇女,不,是位姑娘。

她身穿褪色的布衣裙,外面罩着背心。

走近后才发现她那只弯曲着的胳膊正搂抱着一个婴儿,他被暖暖和和地包在背心里面吮奶。

这位母亲不停地转来转去干活,而婴儿一直在吮奶。

这既不影响她干活,也没影响她转动时轻捷优美的姿态,她每个动作都准确娴熟。

我走近时,一股煎咸肉和烤面包的香味——世界上最令人感到愉快和温暖的气味——扑面而来。

东边的天空这时已亮起来。

我走近火炉,伸出手去烤火,一触到暖气,全身立刻震颤一下。

突然帐篷的门帘向上一掀,走出个青年,后面跟着一位长者。

他俩都穿着崭新的粗蓝布裤和钉着闪亮铜钮扣的粗蓝布外套。

两人长得十分相像。

青年蓄着乌黑短髭,长者蓄着花白短髭。

他俩默默地站在一起望着逐渐亮起的东方,一同打了个哈欠,一同看着山边的亮处。

他们一回身看见了我,就一同向我问好。

两人一同来到火炉边烤手。

姑娘不停手地、聚精会神地干活。

她那梳得平平整整的长发扎成一束垂在背后,干活时,发束随着她的动作甩来甩去。

她把几只马口铁水杯、几只铁盘和几份刀叉放在一只大包装箱上,然后从油锅里捞出煎好的咸肉片,放在一只平底大铁盘上,卷曲起来沙沙作响的咸肉片看上去又松又脆。

她打开生锈的铁烤箱,取出一只摆满用发酵粉发得松松的大面包的正方形盘子。

热面包香气扑鼻,两位男人深深地吸了口气。

长者回头对我说:

“你吃过早饭吗?

“没有。

“那就跟我们一起吃吧!

这就是邀请了,我同他们一块走到包装箱旁,围着箱子蹲在地上。

青年问:

“你也去摘棉花吗?

“不。

“我们已经摘了十二天了。

姑娘从火炉那边说:

“还领到了新衣服呢!

两个男人低头瞧着新衣裤,一同笑了。

姑娘摆上那盘咸肉,大个的黑面包,一碗咸肉汁和一壶咖啡,然后自己也蹲在纸箱旁。

婴儿的头部暖暖和和地包在背心里面,还在吮奶,我听见小嘴吮奶时的咂咂声。

那位长者把嘴填得满满的,细细咀嚼了很久才咽下去。

“真好吃!

”接着他又把嘴填满。

青年说:

“我们吃了十二天好的了!

这时,每个人都在狼吞虎咽,都把再次放在自己盘上的面包和咸肉又一下子吃得精光,一直吃得肚里饱饱的、身上暖暖的。

阳光现在有了色彩。

那两个男人坚毅地面对东方,晨曦把他们的脸照得闪闪发亮。

两位男人一同站起身。

长者说:

“该走了。

青年转向我:

“你要是愿意摘棉花,我们可以帮个忙。

“不啦,我还得赶路。

谢谢你们的早餐!

长者摆了摆手:

“不用谢,你来我们很高兴!

”他俩一同走了。

东方的天际这时正燃起一片火红的朝霞,我独自顺着那条乡间土路坚毅地向前走去……

(选自《世界经典微型小说》,有删改)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独特的山区晨景,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4分)

11.(4分)从低到高(或由近及远),从视觉、内心感受等角度描写,运用比拟、比喻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评分建议:

每点1分。

12.统观全文,简要分析女人形象。

(6分)

12.(6分)①外表美丽:

年轻,长发飘逸,姿态“轻捷优美”。

②俭朴勤劳:

穿着“褪色的布衣裙”;天冷早起,“不停手地”干活,且动作准确娴熟。

③做事认真:

头发“梳得平平整整”,干活“聚精会神”。

④慈爱知足:

干活时不忘包好孩子,且让孩子舒服地吃奶;领到粗布新衣而感到满足。

评分建议: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13.小说在结构安排上很有特色,请作简要说明。

(4分)

13.(4分)①全文采用倒叙手法:

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或答成“开头总领全文”亦可);后文予以叙述,介绍美事。

②主体按照双线推进:

一条线为时间线——“凌晨时分”,“东边的天空这时已亮起来”,“阳光现在有了色彩”,“东方的天际这时正燃起一片火红的朝霞”;一条线为情感线——“令人生厌”,“全身立刻震颤一下”,“身上暖暖的”,“坚毅”。

评分建议:

每点2分,“特色”、“说明”各1分。

14.小说中的“我”认为这件事具有“无与伦比的美”,请探究文中“美”的内涵。

(6分)

14.(6分)①环境美:

天气虽然寒冷,但山区晨曦却给人美感。

②人情美:

母子之间的融合,父子之间的默契,陌生者之间的关切。

③哲理美:

劳动创造美;新生展现美;底层闪耀质朴纯真美。

评分建议:

每点2分;答“生活美”“劳动美”等,酌情赋分。

 

六、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忆夏志清

夏志清走了,在2013年的岁尾。

随着他的离去,一个文学批评的夏志清时代似乎正在隐退。

夏先生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就是《中国现代小说史》。

这是一本很有态度的文学史。

在冷战时期,夏志清没有受到政治势力的影响,而完全依据文学审美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在他看来,文学的判断力至关重要。

而他的判断,除了欧洲古典主义、英美形式主义的评价尺度外,还体现出敢于裁断、挑战流俗的批评勇气和言之成理、落笔审慎的批评态度。

夏志清是在阅读了乔伊斯、普鲁斯特等现代小说之后再看五四小说,眼光颇高,他也没有像一般的史书那样四平八稳、缺乏观点,而是在书中明确表达了喜欢与不喜欢,好小说与坏小说,甚至鲜说“之一”。

夏志清的学生之一、著名学者刘绍铭曾说:

“《中国现代小说史》让人佩服的地方倒不在其史料丰富,而在于夏志清作为一位文学评论家的见识。

他当年盛赞的几位作家——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周作人——后来的文学地位日渐被重视,到今天仍然有许多读者。

2007年底,学者李凤亮曾在朱崇科陪同下去夏先生纽约寓所与其作了数小时学术访谈,事后整理成两万字长稿,从洛杉矶寄给他。

一个月后李凤亮接到夏志清的修改稿,夏先生对访谈中一些过头话都作了认真仔细的修改。

朱崇科回忆说:

“当时已经86岁的夏先生精神矍铄,是一个坦率机智的人,‘童’言无忌。

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他都口无遮拦。

他经常毫无保留地自我表扬,他经常重复的话是‘我聪明得一塌糊涂’。

夏先生自哥伦比亚大学退休,选中了青年学者王德威为接班人。

夏先生几十年来一直对他爱护有加,大力栽培,两人情同父子。

2013年12月11日,王德威去疗养院看望了夏志清。

王德威回忆说:

“我去看他的时候,他正在吃东西,抱怨三明治太不好吃了。

这时医生来了,他当着大家的面直截了当问医生:

‘我到底怎么样?

’医生说:

‘你很好。

’他说:

‘你别讲假话了,我们都是现代人,我不相信这套的。

我已经永垂不朽了,因为我写了《中国现代小说史》。

哈哈!

’”

夏志清的离去,留下文学批评史上一段绝唱。

正是因为他激越不羁的批评个性,形成了他批评的独到发现与巨大冲击力。

今天文学批评界所缺的,不是裹脚布式的长篇大论,恰是那种批评的真诚甚至偏见。

15.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追忆夏志清先生的?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15.(6分)①生活态度上:

童真乐观,直面人生,幽默风趣,较为自负。

②学术研究上:

西为中用,见解独特,治学严谨,奖掖后进。

评分建议:

每点3分;“方面”1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16.文中多处直接引用他人的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16.(6分)①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夏志清治学、性格、人品等方面的情况。

     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趣味性。

评分建议: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7.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处“批评的真诚甚至偏见”?

(6分)

17.(6分)①“批评的真诚”:

完全依据文学审美作出评价,具有敢于裁断、挑战流俗的勇气和言之成理、落笔审慎的态度。

②“批评的偏见”:

观点可以激越,明确表达喜好(或答成“避免四平八稳、缺乏观点的长篇大论式批评”亦可)。

③这句话充分肯定了夏志清在文学批评史上的价值。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一位摄影师在挪威冰湖捕捉到一只青蛙被冻住、无法动弹的画面。

报道分析称,当地气温突然回升,青蛙可能以为冬天已经过去,于是决定去湖对面寻找伴侣。

然而,湖面可能一夜之间就又冻住了,青蛙于是被冻在湖中央。

那位摄影师认为这个难得的画面是如此的美,看上去是一只青蛙在睡觉,但再也不能跳起来。

他推测,青蛙当时正打算从冰面上钻回水里,被冻住了。

他感到格外伤心:

“可怜的小家伙显然没有能做到,就死去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

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

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