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2897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3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Word格式.docx

(2-5-5)

$(d,t)=乞,z=d,t=0

h(d,t)=0,z=d,t>

当地下水面随时间而变化时,即地下水埋深d为时间t函数d(t),则地下水面处负压为零,即

(2-5-6)

h(d(t),t)=0,z=d(t),t0

(2)地下水埋深较大的情况,在计算范围内,下边界土壤剖面含水率保持初始含水率,

在上述条件下,如初始含水率上下一致,耳(z)-耳,得「i(z)=0则

胡i

q=—D(旳【k(m)二k(R)z=d,tO(2-5-8)

cz

k(0i)--离地表距离d处断面通量。

(3)不透水边界。

下边界为流量等于零的边界,即

hh

q--k(h)

(1)=0,1,z=d,t,0(2-5-9)

dzdz

上述表明,研究入渗时边界条件是较为复杂的,所以,计算方法也较为复杂。

第二节土壤水入渗线性化方程的近似解

在垂直入渗情况下,一维土壤水分运动的基本方程可写作:

化行d(日严(2-5-10)

:

z:

z

如降雨或灌水前的初始含水率(在土壤剖面上含水率均匀分布)为0i,则初始条件为

二(乙0)-(2-5-11)

在地表有一薄水层时,表层含水率等于饱和含水率0s;

在地下水埋深较大时,计算时

段内入渗水不会到达下边界。

为此,下边界土壤含水率不变,等于初始含水率,则边界条件

可以写作以下形式:

E(0,t)“sZ=O,t>

0丿(2-5-12)

日(°

°

t)=©

ZT旳,tA0

由于式(2-5-10)为非线性方程(因为扩散度D(0)及水力传导度k(0)均为待求

平均扩散度D代替D(0),

含水率0的函数),求解比较困难,为了简化计算,近似地以并以⑴孚严代替字,则式中(25)可简化为

2•

(2-5-13)

(2-5-14)

otj—C0少

D「-N-:

z:

式中(2-5-13)为常系数线性方程,可以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对式(2-5-13)采用拉普拉斯变换后可得象函数方程:

2——

dNZP-

—.—U

dz2DdzD

式(2-5-14)的通解为

(2-2-15)

 

(2-2-16)

(2-2-17)

根据边界条件式(2—5—16)、式(2一5—17)确定常数:

代入式(2-5-15),得象函数的表达式为

N~

--iE

(2-5-18)

二Z,P'

s-

PP

进行逆变换后,得含水率的表达式为

eJ皿〕+e畔erfc

7十Nt

2

l2^Dt丿

l2』Dt/

1—2—2查得。

式(2—5-19)

(2-5-19)

补余误差函数可自表

中D可用下式计算:

5/3-

D」D…f®

入-71。

3

(2-5-20)

若已知D与0的关系式,代入式(2—5—20)积分,

即可求得D。

采用式(2-5-19)求得的土壤剖面上含水率分布如示意图2-5-2所示。

由于地表的入渗强度i二-Dkb〕,为了推

圉2-^-2人邃条件下,剖血上含水率分布示总图

求入渗强度,首先根据二的象函二的表达式求—

(2-5-51)

-Z

2D

'

2

NP

D(4D

在入渗初期,t:

0.2-Dy,

N2

相当于P204D

(2-5-21'

P4:

4D

,则式(2-5-21)可近似写成:

宀基7PU1

P■.DD、P

经逆变换得:

1

胡_(兀-3)严

z、、二D

入渗初期:

[当D(0)取平均值D时]

)'

(2-5-22)

i=-Dk忑…7

Sz

(2-5-23)

入渗时间较久,即当

P」也之,

204D

t时

cQcQ

)式,贝U=0,所以=0

.1-..

zz

则入渗时间久时,入渗强度(iTks)为

i—Dk忑二k忑(2-2-24)

自式(2—5-23)、式(2—5-24)得入渗速度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如图(2-5-3)所示。

第三节Green—Ampt模型的入渗解

Green—Ampt模型5^是1911年提出的一种简化的入渗模型,它是建立在毛管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入渗模型。

假定土壤是由一束直径不相同的毛管组成,水在土壤入渗过程中,湿

润锋面几乎是水平锋面,且在锋面上各点的吸力水头均为

Sm。

锋面后面的土壤含水率为均

一的,如图(2-5-4)所示。

所以k(0)也为常数,这种模型又称活塞模型。

根据达西定律:

H+S+7

q=—krJ=m——(2-5-25)

H――地面以上水层厚度;

Sm――锋面处土壤负压;

z一锋面推进距离。

图2-5-4Green---AmpiA.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应等于土体内增加的水量q=dA-,

dt

式(2-5-26)积分:

所以

式(2-5-27)为z〜t关系式,原则上可以求得任何时刻当然也就不难求得该时刻的累计入渗量:

(2-5-28)

W\~-^0z

Ht0时,式(2-5-27)可写作:

t时入渗总量

Z=,2门厂〒0—厂Smt

(2-5-29)

I对t求导,得:

式(2-5-27)'

表明,入渗初期,入渗深度z与•..t成正比。

(2-5-30)

当t大时,式(2-5-26)中

Z>

>

H+Sm,因此H—Sm一Z:

1,则由式(2-5-25)可

知:

(2-5-31)

第四节水平入渗条件下的Philip解法

水平入渗条件下的Philip解【51]是一种半解析法,即前半部用解析法,利用博茨曼

(Boltzmann)变换,将偏微分方程转换为常微分方程;

后半部采用迭代计算,求解常微分方程。

由于求解过程中未作过分简化,求得结果较为严密。

、水平入渗的常微分方程推求

水平入渗的基本方程

c9

ft

limy-补

t=0,x0,

t0,x=0,

t0,x—'

(2-5-32)

将式(2-5-32)中基本方程改写为以坐标x(0,t)为变量的方程,根据第二章中方程

(2-5-34)

(2-5-35)

(2-5-36)

(2-5-37)

(2-2-17),在水平入渗时应为

(2-5-33)

采用Boltzmann变换,引入变量从入(0),且令

v-X(V,t)t2

则XV,t-'

Vt2

m丄V门

.:

t2

将式(2—5-36)、式(2—5—37)代入式(2-5-33)得:

经整理后得微分方程

(2-5-38)

由边界条件已知:

为了求得入〜0的关系式,将式(2—5—38)常微分方程自0i至0积分得:

八dV

-二dv--2D*L(2-5-39)

<

d'

因•二Xt3,即可由入〜B求得B(x,t),从而求得剖面上任何时间,任何距离的含水率分布。

若能实测入(B),则代入上式可求得D(0)关系曲线。

、迭代计算法

在D(0)已知时,式(2-5—39)为入〜0关系式,它的关系曲线如图2—5—5所示,

00^0i等份成n份,步长为=(00-0i)/n,若等分点按顺序其含

0n-1,0n。

相应各等分点相应入值为入1,入2,…入n,两个相邻等分

1/2,D1+1/2,…D(n-2)

亠_入_r宀(2-5-40)

Dr+1/2取平均值,定义

式(2-5-43)表示入〜0关系曲线所包含的面积。

式(2-5-44)表示0=0r+1/2时,0r+1/2〜0n之间入〜0曲线所包含面积的近似值。

由图可知面积为

r矩形面积后的一小

(2-5-45'

S「+1—-为入〜0的曲线与入r,入r+1/2之间所包含面积减去块面积。

由式(2—5一43)及式(2-5-45)得:

当△0取得足够小时,则Sr+1可以忽略,所以

—J"

则式(2一5一42)可以改写为

J1:

J1丄

J21

=J1-'

1L.:

l

7丄

由图形可知:

A9

2J1

(2-5-46)

(2-5-49)

J1

r-

2"

根据式(2—5—46)和式(2—5—49),若已知J1/2及D(0)则可交替使用此二式,求得入1,入2…入r…,入n-1。

因此,为了求得入〜0关系值必须首先求得J1/2及D〜0关系曲线。

由上述可知J1/2代表了入〜0曲线所包含面积的近似值,由式(2—5—49)可知:

若将面积看作一系列的长为(0一0n),高为d入的水平方向的矩形,则

od

J1=v一片d'

(2-5-50)

入---和D(0)的函数。

对于初始值J1/2,我们可将D(0)考虑为在整个含水率变化范围内的平均值,由式(2

—5—50)可知:

若用加权平均值来代替上式中D值,以D'

表示:

(2-5-51)

其中等号右端系数2是为使等式衡等,D'

=D'

(若将D'

代替D(0)即可算得该系数)。

将式(2-5-51)写成有限差的形式:

因D'

为常数,直接利用入渗问题线性化解,以,二xt^代人得:

(2-5-58)

(J)=2n.cD2

2/

有了Ji/2就可以由式(2一5—56)和式(2-5-49)重复交替计算求得入〜0关系曲线,但由于J/2是估算值,存在偏差,求得的入〜0曲线必然也有偏差,为了使迭代计算尽快收敛,采用两种不同方法计算Jn-1/2,不断地修正Ji/2,以使两种方法求得的Jn-1/2值足够

的接近,以便得到一个比较精确的入〜0曲线。

第一种方法采用

jFj^J1-■nJ^(2-5-59)[即式(2-5-49)]

勺n一21

第二种方法采用

t

2y2

式中A(y)定义为

(2-5-64)

二2erfy

A(y)的函数表见表(2-5-1)。

对y较大时,A(y)可以渐近级数表示:

(2-5-68)

当厶0足够小时,且假定J1/2是正确的,则JFn-1/2与JSn-1/2应该是相等的,但由于计算

中采用了近似值两者误差为.訂;

,若在所要求精度范围内即可,否则进行第二、第三、……,

N--式-(2—5-70)两边相等(或误差在所要求的精确度范围内)时送代次数。

为了加速收敛,Jl/2还有另一改进公式:

(2-5-71)

P=2,3,,N

由于在其他著作中采用了与上述不同符号,代公式。

这里介绍一下用其他符号表示的Philip的迭

Philip

定义Ir+1/2为

所以,

(2-5-72)

r:

其他以I为参数的各式中均比J为参数的多除一个A0。

—r丄小

22

Dr计算平均扩散度。

(3)根据公式J”2=2n•△B(D'

n)1/2计计算第一次送代初值(Ji/2)1,并由公式(2—5—46)计算入1,由(J1/2)i和入i即可计算(Ji+i/2),再代入公式(2-5-49)求入2,依次类推,最后求得(丿尸“人。

n

(4)由以上计算同时可求得入n-1和Dn-1/2,代入公式(2-5-60)计算(JS1)1。

n一

(5)计算误差△i=(JF1)1-(JS1)1,若△“满足要求,以上计算结束,否则要进行第

匕nP

二、三、…次的送代,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6)进行多次送代时,重复以上

(2)〜(5)步骤,直至迭代误差△很小,且入1,入2,…、不再随Ji/2改变时为止。

若计算结果不理想,可能是选用△B不合适,则可重新选用

△B值,重复以上步骤进行迭代计算。

11

(7)计算出入〜B关系曲线后,因-=xt2,故X='

t2,对于给定的时间t,由入可计算x值,即得0〜x关系曲线。

也即求得了B在剖面上的分布。

Philip水平入渗解的理论可用于水平土柱法测定土壤水扩散度。

土壤水分在较长的(理

论上说是半无限边界)均质土柱中发生水平运动时,一维土壤水平运动方程如式(2-5-32)

所示,经Boltzmann变换可得[如前述方程(2-5—39)]:

屮ed日fde

——

1心丿

入(0)―--,t的函数。

1当水平土柱首端供水,根据观测水分运移资料,即可绘出入〜0曲线,(■C)二xt_2),

Q

吕-(Rdr为由初始含水率0i至0x之间入〜0曲线所包含的面积,如图2-5-5所示。

d■'

()d为在入〜0曲线上对应含水率0X点的斜率。

因此,通过水平土柱试验即可求得土壤

d,

水扩散度D值。

第五节垂直入渗条件下的Philip解法

一维垂直入渗基本方程写成z(0,t)为函数时为

&

对一类边界定解条件为

■---iz■?

0,t=0,

炉=日0Z=0,t>

0(2-5-75)

0=3ZT°

O,t:

Philip级数解的形式[52]

13

=送・(日)2(2-5-76)

i二

ZRt「二t2•2二t1•3一厂t2■■-

(2-5-77)

相应边界条件为

1航=2卞一…一%=0

9时的位置z。

以下我们以待

(2-5-78)

若求得式(2-5-77)中系数ni(9)值,则可求得在一定定系数法求解ni(9)。

式(2-5-74)可改写为

将式(2-5-80)代入式(2-5-79)归并后得:

丄m:

1二t22二t3二存八i二存=0(2-5-81)

im

式中前四项系数n1,n2,n3,n4分别为

D

d(旳

n3=0得:

(2-5-85)

n4=0得:

閉(日)丿d日

「d日徑凹丫,2屮3(日)_屮2(日)[23(0)八护1(日)丿]小2(日)d=(0)」

(2-5-86)

根据以上各式,若已知n1(0)则可逐步求得外n2(9),n3(B),…,即可求得方程(2—5—74)的解。

由于收敛较快,求得前四项就足够精确了。

上述n1(0),n2(0),n3(0),n4(0)都较复杂,n1(0)即为水平入渗时的入,为了求解这些值并不容易,为此Philip采用了递推公式求解。

以下以求得n2为例

说明求解方法。

2-5-6关系福线

DFAC中h可以下式表示:

为了求解系数,我们可以写出与式

(2-5-39)类似的近似系数一般方程,则

I■-df

fdv-:

—一:

(2-5-87)

直d日

a,3—均为9的已知函数。

式(2—5-87)左边可以写作式(2—5

—88),如图2—5—6所示。

1;

fd=「fdv‘2fd:

(2—5

r'

~n雹r

—88)

式(2一5—88)中右端第二个积分为

由图2—5—6可知,该积分近似等于

h,其中h为四边形BCDE的平均高度。

9取得足够小时,DE可以看作为一直线,在梯形

(2-5-89)

1FX1f

hr二f「[fri—f「fr13fr

44

将式(2—5—89)、式(2—5—91)代入式(2—5—88),经整理后得

(2-5-94)

将式(2一5—94)代入式(2—5—93)经整理后得:

式(2-5-95)为Philip的第一个递推公式。

第二个递推公式,将r改为r—l,则式(2-5-94)为

A0

fd—1f

由式(2—5—94),若r=n—I,则

(2-5-101)

当r=n时,fn并不趋于无穷大,则由式(2—5-101)和式(2-5—99)可知,一=0。

以上两递推公式如果已知初始和边界条件即可交替使用,求得f〜0曲线。

如果边界条件为0=00时,f=0,且f0=0,则可由式(2-5-95)求得11/2,由式(2—5—99)又可求得I,当r=1时,代入式(2-5-94)求得f2。

重复以上过程即可求得f〜0曲线。

当f=入,n,^,3等不同项的系数时,都可求得对应的与0关系曲线。

在某一t时,可以求得不同

0的z值,则可求得对应于不同t时的0〜z关系曲线,即求得任何时间剖面上含水率分布0(乙t)。

入渗量计算如下:

渗入土壤的水量应等于流出水量与剖面上含水量变化之和,在半无限情况下,底部含水

率将保持初始含水率,即为0n,导水率也为常量k,因此由下部流出水量

如将土柱剖分为n等份,步长为△z,取横断面为1个单位时,经t时土柱顶部含水率

为B0,对半无限土壤剖面含水量增量近似表示为

精确值可用积分表示:

上式表示0=0n以上B〜z曲线所包含的面积,这面积也可表示为

Wzd)(2-5-103)

式(2-5-102)与式(2-5—103)相加即为t时间内渗入剖面总水量,即

I二.zdrknt(2-5-104)

r

1234

将Philip解的表达式•2t八3t"

4住•…代入式(2—5—104),并

加以整理得,

I=At2kntBtCt2Dt(2-5-105)

也」6

A二q「drB「冷2rdr

A、B、C、D等均为常数。

式(2—5—105)中右边第一项相当于水平入渗,所以水平入渗量为

(2-5-106)

丨k=At2

入渗率的计算如下:

水进入土壤的速率即为z=0处的水流通量,即为

I以式(2—5—105)代入:

按式(2—5—107)求得的入渗率当t较小时误差较小,但时间长后,计算值与实验资

料偏离较大,Philip对其进行了修正,但修正式并不适用于t小时情况。

Miller和Klute用

Hagan等人的结果,用下式计算与实验值接近。

1丄

iAt2if(2-5-108)

A,if——均为土壤特性常数。

A值大小决定于土壤初始含水率,一般称为吸水率。

if为稳定入渗速度,相当于土壤饱

和时的水力传导度(即渗透系数)ks。

入渗初期,入渗速度很大,ks远较1/2At-1/2为小,可

忽略不计。

随着时间增大,入渗速度迅速减小,在入渗时间很久,上78,式(2—5—108)

中右端第一项趋近于0,i=if,即为稳定入渗速度。

入渗速度在时间上变化如图2-5-3所示。

A值可通过初期入渗总量Ih确定:

lh=At2(2-5-109)

故A=1ht2(2-5-109)

入渗率理论公式中的常数需通过试验确定。

在生产中常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入渗率i和入

渗量I。

第六节土壤水入渗的经验公式

前节介绍的理论公式,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