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307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docx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

 人民日报:

在大有作为的时代更加奋发有为

  ——一论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国经济社会领域正发生着一场深刻变革。

  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的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孕育新的希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

这是对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对未来的关键抉择。

  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成功走过两步,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赛程过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

“等不起、慢不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峻切。

  现实的压力让我们清醒地看到,尽管改革发展的成绩巨大,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突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

在“后危机时代”,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近4000美元。

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个阶段既拥有继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环顾全球,成功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不在少数,能够持续推进现代化进程并最终获得成功却不多见。

不少国家在迈入现代化进程后,最初的发展势头相当不错,后来却出现停滞甚至发生逆转,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对发展方式作出调整。

对于我国而言,要成功应对挑战,保持现代化的连续性,就必须把握全局、抓住机遇,使发展方式的转变,由市场的自发走向改革的自觉。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敏锐洞察,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马克思在谈到农业领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曾经说过,那些新近开垦、以前从未耕种过、相对地说比较不肥沃的土地,无须施用肥料、甚至只要进行粗放耕作,也能长期获得收成。

因此人们就会出于历史惯性和眼前利益,选择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倘若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体制机制不改,倘若“以GDP论英雄”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变,倘若价格形成机制依然不能真正反映资源稀缺和环境代价,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会“久推难转”、“转而不快”,重速度轻效益、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财富增长轻民生投入的现象,就难以得到根本扭转。

这也恰恰可以充分说明,为什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都伴随着对生产关系的新的调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

只有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才能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

通过深化改革,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关键性作用,发挥政绩“导向之手”的引领性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一定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其动力都来自于生产力的进步提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知识、技术转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积极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

通过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国际竞争条件下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

对社会主义中国而言,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顺应人民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证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人民从发展中共享成果,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无论从我们的发展经历,还是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历程来看,能不能抓住机遇,推动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不断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造就国家发展新引擎,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

  机遇稍纵即逝,转变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进入21世纪,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新形势、新环境、新课题。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把我国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要求。

现代社会的宏观经济调控关注四大目标:

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这四大宏观经济目标并不是同时确立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逐步确立的:

在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中,增长是最重要的目标;当人类社会生产进入社会分工阶段、产品交换成为重要社会活动后,价格稳定成为重要目标之一;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就业目标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各国间贸易、金融往来的日益频繁,国际收支平衡就成为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

那么,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这四大目标能否概括经济发展的全部呢?

20世纪60年代,罗马俱乐部及其他学者通过分析人口和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制约,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纳入人们的视野。

进入21世纪,在资源环境、气候变化等问题日趋严峻的形势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节能减排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

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到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顺应了人类社会进步的要求,反映出我们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对改革开放事业认识的深化,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大国中首屈一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社会中原有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

在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同时,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在产业协调发展取得进展的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的有效保护相对滞后;等等。

这些矛盾和问题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决不能满足于经济总量增长取得的巨大成绩,而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有所作为。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总结和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主要任务。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既提出“保增长”,又提出“调结构”,通过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较快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

这是我国经济能够在世界经济中率先实现企稳回升的重要原因。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同时,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因此,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收入分配结构是否得到改善,是判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效果的关键。

这是因为,促使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诸多矛盾,如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以及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都可以从收入分配不合理上找到根源。

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二是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中低收入阶层数量过大,收入增长缓慢;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地区收入差距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起飞初期都不同程度地实行过高积累、高投资的政策,并以此取得经济成功。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把经济搞上去,在积累和消费结构上需要适当向积累倾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社会财富这块“蛋糕”越做越大。

在这种形势下,分好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就变得越来越关键——这不仅是做大“蛋糕”的根本目的,也是继续做大“蛋糕”的必要条件。

  党的十七大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一系列全面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包括: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等。

这是我们在新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而关键的内容。

十七大提出的收入分配政策落实得如何,将直接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质量和进度。

在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工作中,各级政府发挥好应有作用尤为重要。

首先,应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增加居民收入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

其次,制定和落实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具体措施,监督社会各方面认真执行。

第三,通过实施相应的财政税收和转移支付政策,在收入再分配过程中注重实现公平,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第四,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方面提供覆盖面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的公共服务,保证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妥善处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而宏观调控更加关注短期宏观经济目标,在有些情况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宏观调控之间可能存在矛盾。

要想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就必须注意处理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第一,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保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坚实基础。

只有更加积极主动地调整经济结构,才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只有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物质基础。

没有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难以顺利进行。

  第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而宏观调控的直接任务是保持中短期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更多的是战术性问题。

处理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要求我们在经济工作中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注重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既克服短期困难、解决突出矛盾,又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处理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宏观调控关系的实质,就在于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充分空间和良好环境,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核心。

要对国际国内经济状况及时作出科学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既把握阶段性大趋势,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和连续;又及时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有效对策。

在国际国内环境出现重大变化时,还应科学有效地作出政策调整。

  第四,无论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是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都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推动。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

  由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宏观调控的侧重点不同,在不同环境中会出现“两难”问题。

例如,近年来出现的某些地方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现象引起社会较大关注。

如何使广大居民的住房需求得到基本保障并逐步改善和提高居住条件,同时又保持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继续发挥其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就需要从处理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宏观调控关系的角度来权衡和判断。

又如,如何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培育新的增长点,淘汰落后产能,防止重复建设,增强增长的可持续性,也需要从处理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宏观调控关系中去寻求答案。

在很多情况下,处理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就能够把“两难”变成“双赢”。

1.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十七大报告中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一般是对产出总量而言,强调的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指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

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

我国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多年来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实践表明,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物质化”的发展转变到“人本化”的发展,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广泛应用高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要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

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

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我区经济增长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问题比较突出,2005年单位GDP能耗全国最高。

因此,我区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的过程中,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处理好产业转型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关系、追求当前利益与谋划长远发展的关系,决不能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努力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由就工业抓工业向跳出工业发展工业转变。

从更广视野、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把工业化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准确把握工业与服务业、农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之间的依存关系,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三化”的良性互动。

在推进宁夏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注重追求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历史来说,在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

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这是一种客观规律。

所以,在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本质上蕴涵了人与自然对立的理念。

近代欧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进、货币向资本的转化,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日益凸显。

这一时期,西方学术界和公众认同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发展离不开人对自然的统治和奴役。

有工业主义精神之父之称的圣西门曾明确指出,工业革命的本质在于“把人力作用于物”。

由此,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判断社会的进步主要依据经济指标的量度,它意味着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机器转动次数的多少,烟囱冒烟有多长,产品的利润有多高。

这种单一的、片面的增长方式,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投资、大规模生产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富悬殊、社会不稳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开始逐渐显现。

而平民教育、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进步因素,则被当作经济增长的代价而牺牲掉了。

显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长远看来不利于人类自身文明的进步和生存条件的改善,需要引起检讨和反思。

我国经济发展也如世界工业化国家一样,经历了一个对经济发展规律从自然遵循到自觉遵循的长期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国策、方针指导下,蕴藏在人民群众和产业结构中的巨大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在百废待兴,几乎走上崩溃边缘,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的基础上,刚刚复苏的中国经济,必然强调快发展大发展,必然强调国民生产总值。

正是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伴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展状况也有了很大改观,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社会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和体现。

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但是,与此同时,还存在着问题的另一方面,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先天脆弱性;人口数量压力巨大,活动频繁,规模庞大;资源和生存空间相对紧张;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地资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均的一半。

此外,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主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继续增加,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并逐渐向农村蔓延。

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些企业或单位片面追求GDP数量的增长,只注重经济效益,极力推行掠夺性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从总体上看,以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加之我国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产业结构层次都比较低,经济体制不合理,导致地区间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原因,造成经济增长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对环境污染加剧。

据统计,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3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5%.因此,这样的快速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大,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这些情况表明,传统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能再仅仅靠GDP数量的增长,而应当纳入到社会这一大系统中去统筹兼顾,要有更为全面、更为辩证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强调了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转变,为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新的世纪经济运行特点的认识的深化,十七大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

这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

现代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指的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强调的是更多的产出,是量的增加。

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更多的产出和量的增加,更注重质的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的改善等等。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见物不见人的陈旧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辨证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谈不上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标,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

对我国来说,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要积极地扩大经济总量,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城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等都难以解决;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难以充分体现。

但同时,另一方面,我们所要实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