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3143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Word格式.doc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8.“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

”这是( )。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论的观点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9.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定了( )。

  A.剩余价值论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问题D.科学的实践观

  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跟感觉相近的特性”的观点,是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1.“凡可状皆有也;

凡有皆象也;

凡象皆气也”。

这是( )。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主义的观点

  1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3.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本质意义上是使人( )。

  A.提供认识社会的一个选择模式

  B.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正确认识社会现象

  C.正确掌握一切科学文化知识

  D.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1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

  16.“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

  17.哲学的党性是指( )。

  A.哲学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为一定阶级服务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和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

  D.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18.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19.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20.历史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的发展具有与自然界发展的不同特点

  B.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顽强而持久的反抗

  C.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

  D.自然灾害的危害和人的自私观念作祟

  21.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

  A.人的自身需要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社会关系D.人的自然属性

  22.“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 )。

  A.不符合“人之初,性本善”的看法

  B.违背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天性

  C.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根本属性

  D.违背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2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

  A.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B.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

  C.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制约

  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24.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这两重性是指( )。

  A.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

  B.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

  C.人既存在正当的个人利益又存在自私观念

  D.人既有社会性又有阶级性

  25.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

  A.两个不同的阶段B.两条不同的道路

  C.两种不同的结果D.两种不同的状态

  26.“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是越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必然性就越大”,这句话指的是( )。

  A.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

  B.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的自由

  C.自由是必然的根据

  D.必然是自由的限度

  27.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

  C.不可知论D.二元论

  2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

  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29.“守株待兔”的故事中农夫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 )。

  A.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没有在事物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

  D.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联系当作了必然联系

  3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

  A.实践主体的素质的差异B.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

  C.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D.实践受到实践主体的认识水平的制约

  31.“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个观点( )。

  A.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B.是旧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C.是唯物史观的正确观点D.是机械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3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问题是()。

  A.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B.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C.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D.区分一元论与二元论的标准

  33.《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34.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

  35.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是()。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36.恩格斯指出:

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

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

这说明()。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反映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37.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B.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

  38.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39.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在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4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的关系是(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41.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这一观点是( )。

  A.否认历史规律的重复性B.否认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

  C.否认了历史事件的具体性D.否认了历史规律的普遍性

  42.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途径或方法是()。

  A.从本体论和认识论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B.从唯物论和辩证法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C.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D.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4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规律

  44.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D.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45.“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就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每登高一步,就接近顶峰一步。

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

”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

  A.它揭示了真理的客观性B.它揭示了真理是发展过程

  C.它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D.它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46.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或基本要素是( )。

  A.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B.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C.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资料D.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47.社会文明具有多种形态,其中在人类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

  A.政治文明B.精神文明

  C.物质文明D.生态文明

  48.哲学家依照他们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而形成了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这两大阵营划分的标准是( )。

  A.是否承认世界的同一性B.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D.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49.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

“所以立天地者,水也。

成天地者,气也。

水土之气,升而为天。

  C.形而上学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50.“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事物的质具有不确定性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二、判断题。

判断下列所给出命题的正确与否,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

  1.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 )

  2.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

  3.爱因斯坦说:

“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5.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定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问题。

  6.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7.哲学的党性是指哲学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为一定阶级服务。

  8.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形而上学。

  10.“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个观点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1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2.唯物主义真理观和唯心主义真理观的区别是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13.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劳动发展史。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联系的、发展的观点。

  15.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最根本的是看这一事物是否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可。

  1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对立统一的观点。

  17.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18.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是指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9.“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外因论的观点。

  20.一些新加入公务员队伍的基层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害怕矛盾、进而回避矛盾的表现违背了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三、多项选择题(本部分41题,每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正确答案。

  1.下列命题属于辩证法的有( )。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

  B.万物莫不有对

  C.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D.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什么不是必然的

  2.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有( )。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种子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3.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

  A.肯定不包括否定B.否定中不包含肯定

  C.肯定中包含否定D.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4.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 )。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B.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D.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

  6.割裂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会导致( )。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B.唯心主义先验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D.形而上学不变论

  7.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一命题表明(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意识依赖于存在

  C.意识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D.意识来源于人脑这一高度完善的物质存在

  8.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

  A.人的认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能通过实践改变世界

  B.客观世界是人的认识的创造物

  C.数学和逻辑是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D.认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9.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是( )。

  A.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主观世界

  B.主观世界能动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C.主观世界派生客观世界

  D.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辩证统一的基础

  10.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是( )。

  A.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B.人类世界不断改变着自在世界的界限

  C.自在世界可以转化为人类世界

  D.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11.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上来判断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纸上谈兵B.水中捞月C.望梅止渴D.实事求是

  1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D.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13.唯心主义都认为( )。

  A.世界是精神的产物B.精神决定物质

  C.世界是不可知的D.世界是“绝对观念”的产物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体现为( )。

  A.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中国哲学

  B.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C.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

  D.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15.现代西方哲学存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它们的态度是( )。

  A.反对科学主义,赞同人本主义

  B.注意批判吸取它们中某些合理、有启发性的东西

  C.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发展和科学精神

  D.反对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

  16.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17.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

  A.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B.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C.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直接联系

  18.主张思维能认识现实世界的有( )。

  A.所有唯心主义B.有些唯心主义

  C.所有唯物主义D.有些唯物主义

  19.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

  B.具有形而上学性

  C.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

  D.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0.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 )。

  A.唯心主义回答都是否定的B.唯物主义回答都是肯定的

  C.有些唯心主义回答是肯定的D.不可知论者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21.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科学主义的有( )。

  A.存在主义B.生命哲学C.逻辑实证主义D.实用主义

  2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 )。

  A.直观性B.非科学性C.辩证性D.机械性

  2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表现在( )。

  A.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B.现代西方哲学的观点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立的

  C.不能无视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D.现代西方哲学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参考价值

  24.下列各项属于人本主义思想的有( )。

  A.意志是万物的本原和墓地B.生命本身是权利意志

  C.超人哲学D.在社会和人生态度上提倡悲观主义

  25.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坚持“科技优先”的方针,其哲学依据是(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D.科学技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26.下列论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

  A.理念生万物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展开

  C.万物归于理D.物是观念的复合

  27.下列论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

  A.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B.天命主宰人间世界

  C.人为自然界立法D.存在就是被感知

  2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表现为()。

  A.变“科学之科学”为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B.把旧哲学变革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把抽象的原理变革为具体的哲学原理

  D.把仅仅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变革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29.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已经过时

  B.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C.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新的概括材料

  D.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总结

  30.唯心主义在现代哲学中其基本形态是( )。

  A.现代实用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C.人本主义D.科学主义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

此题是一道事实辨析选择题。

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关系的确认和理解。

自在世界又称天然的自然界(“自在之物”),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和人类产生后人的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即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指人改造过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为我之物”)。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对立统一关系,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日益转化为体现了人的目的,并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

这一过程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也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同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类世界又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使天然自然成为人化自然。

这样,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分化和统一。

  2.【答案】B。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把握。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回答该题,首先明确“才能”所属的范畴。

才能属于知识、认识范畴。

而作为认识范畴的才能,其高低“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B项)。

它既不“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C项),更不“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D项)。

但是,人的才能一定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有关系,而不是没有关联。

由于A、C、D都是错误的选项,因此,答案为B。

  3.【答案】B。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划分二者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