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1333228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PPT 页数:154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5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5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5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5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4页
亲,该文档总共1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1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ppt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课程的性质与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属于新兴学科,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实践性与当代社会的需求性。

课程以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为基础,融合文学、美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建构了具备独立的逻辑框架和知识系统的理论体系,还与学科前沿探索、田野实践、专题研究紧密结合,呈现出面向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课程以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运用以田野实践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视角,对经典之外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弥补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小传统”的缺失,使学生对民族传统的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为学生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语境中保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课程以田野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方法训练则为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研究基础。

本课程的核心在于提高文化素养,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传承,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

目录,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基本知识(6学时)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它人类文化遗产的关系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4学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丰富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时性基本价值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时性基本价值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3.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4学时)了解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了解现中国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成绩理解中国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4学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研究的意义了解文化学与艺术学上的分类研究掌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体系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6学时)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原则与方法(8学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目录,重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难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它人类文化遗产的关系;如何将所学理论与方法与实际相结合。

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目录,推荐教材:

王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推荐参考书:

傅谨:

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06王文章主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09贾银忠主编: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民族出版社2008.11向云驹: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12于海广、王巨山主编: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05陈理主编:

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民族出版社2007.11孙克勤主编:

遗产保护与开发,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01高天星:

中国节日民俗文化,中原农民出版社2008.01,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书,参考网站:

http:

/,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第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基本知识,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与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它人类文化遗产的关系文化的各种定义分析。

学科前沿成果动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民俗教育学术研讨会要点综述。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提出时间并不长的新概念。

对这个概念的解释,关涉到以后各章对具体问题的阐释。

因此,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是掌握本书的基础。

本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为重点,首先介绍了提出这个概念的背景和过程,进而分析了与这个概念相关的一些概念,如文化遗产、有形文化、无形文化和文化空间等概念;在了解这些概念之后,又研究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个概念的解释。

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课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解释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的界定。

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又分别比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的联系、区别,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类型遗产的区别中,提出并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变异性、综合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基本特点,还结合中国的国情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并建议据此制定相关政策、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其他人类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效用案例:

小河淌水,(女)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男)哥象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女)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攸攸。

(男)月亮出来照半坡,照半坡,望见月亮想起我阿妹。

一阵清风吹上坡,吹上坡,妹啊,妹啊,妹啊,你可听见阿哥叫阿妹。

(男女混合唱)哥呀,妹呀,你可听见啊妹(哥)叫啊哥(妹)。

小河淌水是云南民歌,云南是多民族省份,民歌素材丰富、风格多样。

总体是抒情、优雅、生活化的格调。

白族民歌和弥渡山歌就是印有古代文化遗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弥渡山歌小河淌水就是其中传承下来的佼佼者。

小河淌水是弥渡山歌中的一种样式,表达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爱慕及近乎呐喊的呼唤。

曲调抒情、委婉、深情、率真。

青年男女,劳动之余,即兴歌唱,随境成词,歌由心生。

最初是独唱,后发展为对唱,现有叙事的倾向。

音乐有彝族、白族、汉族民歌的元素。

是长期民族交融的文化反映。

世界从小河淌水,认识了文化云南。

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1、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1965年,美国白宫首先提出了“世界遗产信托基金”建议案,倡导通过国际合作保护“世界杰出的自然风景区和历史遗址”。

1972年,美国颁布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人类环境行动计划建议,应当尽快制定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公约。

这些具有前瞻性的建议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和采纳,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同时颁布关于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建议案。

这两个法案使“世界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这些概念在国际上流行开来。

2、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和深化,随着保护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工作的深入,同时也是为了克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疏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也被提到联合国的议事日程。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原了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确定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保护对象。

1989年1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25届巴黎大会上通过关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建议书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

建议案并没有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而是以“民间传统文化”来指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谓。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fortheSafeguarding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该公约不但详细地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括的范围,还通过了申报书编写指南。

至此,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已比较完备,也为联合国各成员国提供了可供操作的申报细则,标志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世界各国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达到了新的水平和阶段。

特别应该提及的是,中国作为缔约国之一,不仅坚决地支持和执行该公约的相关规定,而且还积极地参与了该公约的起草和修订,为推进世界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中又进一步阐释了其意义: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作为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以及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根本因素,已为国际所公认。

这一遗产在国家和国际发展,各文化间互相容忍、相互协调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此种文化遗产的诸多形式受到文化单一化、武装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人口外流、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威胁,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为了达到抢救、保存、保护和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跨越了四个重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

关于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建议案;第二个阶段:

建立“活的文化财产制度”;第三个阶段:

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告制度;第四个阶段:

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释义,1.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几个概念,从词源的角度讲,遗产的英语对应词为“heritage”,它源于拉丁语,意思是“父亲留下来的财产”。

20世纪下半叶后,它的含义则发展为“祖先留下来的财产”,外延也由一般的物质财富发展成为看得见的“有形文化遗产”和看不见的“无形文化遗产”及充满生命力的“自然遗产”。

美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等经历了类似的变化,并出现了“物质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世界遗产”、“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等概念。

国内有的学者将文化遗产的特征概括为:

历史性(即“它在帮助我们还原历史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艺术性;科学性;纪念性(“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纪念性价值”),这个概括基本上总结出了文化遗产的特征。

文化遗产,“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这一组概念是由日本首先开始使用的。

1950年,日本文化财保护法规定,要保护无形文化财和地下文物。

1975年的新版文化财保护法。

该法将民俗资料分为有形文化财和无形文化财,并予以保护。

文化财保护法规定,有形文化财指的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建筑物、绘画、雕刻、工艺品、书法作品、典籍,、古代文书、考古资料及有较高价值的历史资料等有形文化载体;无形文化财指的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传统戏剧、音乐、工艺技术及其他无形文化载体,而且,也把表演艺术家、工艺美术家等这些无形文化财的传承人一并指定。

从内容上看,“有形文化遗产”就是“物质文化遗产”,更为注重保护静态的、成形的文化产品;“无形文化遗产”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注重保护动态的、使文化产品成形的因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定的无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对应的英文都是“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而“世界遗产”(WorldHeritage)指的则是有形文化遗产,“世界无形文化遗产”指的是“非物质遗产”,其英文对应词为IntangibleHeritage。

文化空间,文化空间是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频繁出现的语汇,对文化空间的保护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有之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仅在第一批公布的19个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就有俄罗斯的塞梅斯基口头文化及文化空间、乌兹别克斯坦的博逊地区文化空间等。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手册“文化空间”界定:

“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从这些解释来讲,“文化空间”主要指有价值的文化活动的空间或时间,应该符合的标准是:

这些空间或时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空间或时间,而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活动、民间文化活动所得以举行的空间或时间,有实践性;这些传统文化活动、民间文化活动的举行是有规律的,即举行这些活动的地点和时间在传统的约定俗成过程中,都有重复性。

通俗地说,就是经过大家认可的、约定俗成的、定期定时举行文化活动的场所。

国内有学者认为,反映上古先民原始崇拜的稀有的活动、仪式,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空间”中最有原始文化意蕴和学术价值的,亟待加以保护。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大量的“文化空间”的项目,而且这些项目历史悠久,有濒临失传的危险。

鉴于我们对“文化空间”的认识和研究上的滞后,我们要积极开展对“文化空间”的宣传、研究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物质与非物质的关系,“物质”与“非物质”主要是指载体上的不同形态:

是否有固定的、静态化的形态;是否需要依赖活态的传承人予以传承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并不是说与物质绝缘,没有物质因素,而是指重点保护的是物质因素所承载的非物质的、精神的因素。

实际上,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物质为依托,通过物质的媒介或载体反映出了其精神、价值、意义。

因此,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是:

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了遗产的物质存在形态、静态性、不可再生和不可传承性,保护也主要着眼于对其损坏的修复和现状的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产,注重的是可传承性(特别是技能、技术和知识的传承),突出了人的因素、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主体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最深的根源,一个民族或群体思维和行为方式的特性隐寓其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的、有形的因素与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因素的复杂的结合体,虽然它们是水乳交融、彼此难以分割的关系,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后者。

此外,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只是相对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物质的因素,物质文化遗产中也有非物质的、精神价值的因素,只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而已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强调实物保护的层面,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强调知识技能及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解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地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内容包括:

“一、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表演艺术;三、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传统手工艺。

”该公约还进一步阐明了“保护”的具体内容:

即“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由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代表了中国政府意见的、具有权威性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附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这样的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这里的“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

(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2)传统表演艺术;(3)风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应该包括:

(1)各种口头表述,包括对群体有意义的诗歌、史诗、神话、民间传说及其他形式的口头表述,也包括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2)传统表演艺术,包括传统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木偶、皮影以及宗教和民间信仰仪式等表现形式;,(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包括重要的节庆、游戏、运动和重要集会等活动,有原始感的打猎、捕鱼和收获等习俗,日常生活中的有意义的居住、饮食、习俗,人生历程(从出生到殡葬)的各种仪式、亲族关系及其仪式、确定身份的仪式、季节的仪式、宗教和民间信仰仪式;(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包括时空观念、宇宙观,对宇宙与宗教的信仰,巫术,图腾崇拜,记数和算数的方法,历法纪年知识,关于天文与气象的知识和预言,关于海洋、火山和气候的知识与对策,农耕活动和知识,植物的知识等;(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和文化创造形式,包括传统的冶炼等传统工艺技术知识和实践,医药知识和治疗方法,书法与传统绘画,保健与体育知识,畜牧产品、水产品、果实的处理,食品的制作和保存,烹饪技艺,传统工艺美术生产、雕刻技术,包含设计、染色、纺织等环节在内的纺织技艺,丝织技术,包含文身、穿孔、彩绘在内的人体传统绘饰技术等;,例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就是典型的具有文化空间的表现形式(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与文化空间联系在一起的也有物质空间,比如侗族唱大歌就在鼓楼,鼓楼就是文化空间,要是换了一个地方就不对味了。

文化空间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乌兹别克斯坦的博逊地区TheBoysunDistrict)的文化空间就很有代表性,那里的传统文化、宗教和生活习俗都保持得很好,人们定期、定时地在那里求雨,举行宗教活动与各种仪式,并伴以特有的歌曲、音乐和舞蹈,这些均被列为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虽然这些文化遗产主要存在于民间,但也不排除存在于宫廷、上层社会和精英文人中间,其中很多都是濒临生存危机的一些文化遗产。

上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理解,主要依据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阐释,并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形态和保护实践而加以概括,相信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其范围将会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也更具对保护实践的指导意义。

贵州从江第十届大歌节,侗歌之乡小黄村,(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东方音乐明珠木卡姆,“保存”与“生存”的双重使命,文化“遗产”的属性与特点,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遇到的便是“遗产”问题。

何谓“遗产”?

辞海的解释:

“死者留下的财产。

包括财物和债权。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

如:

文学遗产;医学遗产.”这里,第一种解释是“遗产”的本义,第二种是它的引申义。

但无论是哪种,它都,包含有这样的涵义:

“遗产”之所以被称之为“遗产”,是因为它的原主体消失.故而需要确定新的主体,以便进入财产的正常运转。

因此,并不是所有历史存留的财产都是遗产,也不是所有历史存留的文化成果都称得上文化遗产。

当存留的财产有着明确的法定继承人时,这个财产就不属于遗产,只有当原主体消失,又没有明确的法定继承人时,它才能称之为遗产。

同样,当一种历史文化成果仍然活在当代人的文化行为中时,这个成果就不能称之为遗产,只有当它丧失了必要的社会主体时,才可以称之为文化遗产。

同样,当一种历史文化成果仍然活在当代人的文化行为中时,这个成果就不能称之为遗产,只有当它丧失了必要的社会主体时,才可以称之为文化遗产(如诗歌或现代小说)。

即使那些能够称之为遗产的东西,也不一定都是需要特别保护的。

(如红楼梦、儒家思想、唐诗、宋词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类型的遗产是无须特别保护的,那就是文化价值不高的东西。

因此,遗产而又需要特别保护,是因为它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但其生存又受到严重威胁;而生存受到威胁,又是因为在现实的文化系统中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继续传承下去。

我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前,昆曲的观众己经少到了零点,若不加以特别的保护,要不了多久,它的最后一个团体可能也难以为继,传承就更谈不上了。

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人类遗产的关系,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关系,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明确了“自然遗产”的构成:

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判定自然遗产的四个标准:

(1)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3)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4)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的真实体现。

由此可以知道,自然遗产所关注的主要是有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濒临生存危机的自然对象。

自然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在于:

1自然遗产是通过自然力量的作用形成的,由于从审美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普世价值,所以才需要保护,其形成的动因和过程都是大自然自身的变化,并没有主观的人的因素的参与;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无论其创造,还是其传承,都需要有人的参与,离开了人的参与,根本就谈不上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2自然遗产的产生和存在主要是大自然自身变化的结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人类的创造、继承和发扬,否则就可能会消逝。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1条明确地规定了世界文化遗产应包括的范围:

(1)文物:

从历史、艺术和科学角度来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部件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组合体;

(2)建筑群:

从历史、艺术和科学角度来看,在建筑样式、统一性及其与环境景观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连接的建筑群体;,(3)遗址:

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来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自然与人类结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的地区。

两者的共同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都是人类的创造,离开了人的参与,它们既不能产生,更谈不上长期存在;二者也有重合的地方。

两者的区别是关注点的不同:

世界文化遗产所关注的主要是人工的、有形的、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这些遗产基本上是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的主要是精神、技艺和创造等非物质形态的因素。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关系,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和其他损害性行为国内示范法条规定:

“由传统艺术遗产的特有因素构成的、由某国的某居民团体(或反映该团体的传统艺术发展的个人)所发展和保持的产品,尤指:

(1)口头表达形式,如民间故事、民间诗歌、民间谜语;

(2)音乐表达形式,如民歌及器乐;(3)活动表达形式,如民间舞蹈、民间游戏、民间宗教仪式;(4)有形表达形式,如民间艺术品、乐器、建筑艺术形式。

”,“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个概念之间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彼此也难以完全涵盖对方。

二者有共同的地方和共通的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便是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中也有一部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它们之间相互交叉的部分便是其共同点。

两者的不同之处: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属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部分是由民间的百姓创造,并通过他们传承下来的,但也包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官方创造和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如南京云锦),这后一部分文化遗产却不属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通常,这些文化遗产是在官方主导下,动用了民间的智慧、技艺创造出来,但并不允许在民间使用和流传,只是在宫廷或上层这些特定的范围内运用,并在官方指定的团体内传承。

(2)属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并不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法条所规定的“有形表达形式,如民间艺术品、乐器、建筑艺术形式”,其形式本身便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的关系,文化景观遗产是199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提出来的概念,作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观遗产包括了“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和“关联性文化景观”三种类型,其主要意义是“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与以往的单纯层面的遗产相比,它更强调人与环境共荣共存、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所以,“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和“关联性文化景观”中的一小部分既有景观价值,又体现了独创性的技艺的部分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菲律宾安第斯山上的稻米梯田、英国的布莱那维工业景观等。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