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333628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3.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9页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9页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9页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9页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9页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9页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9页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9页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9页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9页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9页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9页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9页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9页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ppt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以及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静脉输液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口腔护理静脉采血动脉采血输血,目录,静脉输液操作规范,操作准备1.护士准备:

着装整洁2.物品准备:

治疗车、输液架、治疗巾、碘酒、酒精、输液器、止血带、胶布、剪刀、治疗本、输液卡、棉签、盐酸肾上腺素、5ml空针、弯盘、消毒桶、医疗垃圾袋、锐器收集盒、液体、血管钳、夹板、绷带患者评估1.询问患者疾病史及药物过敏史2.评估患者穿刺部位血管状况,操作实施要点1.核对输液卡、药物,检查液体、输液器及棉签有效期、包装有无漏气2.加药,消毒瓶塞、插输液器排气至输液器乳头3推车至床尾核对患者,液体排气,舒适体位,铺巾选血管4.扎止血带(穿刺点上方68cm),消毒穿刺部皮肤(直径大于10cm)、5.二次核对,再次排气检查气泡,穿刺(1530角进针)、松止血带、松拳、开调节器、固定6.调节滴数(成人4060滴)、再次核对、签名、挂牌7.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将呼叫器置于可触及处8.观察患者有无输液反应9.分类处置、整理、洗手10.输液毕,关调节器、除去胶布,用消毒棉球按压穿刺点上方,拔针,按压片刻,嘱病人不可搓揉,以免局部渗血引起皮下淤血或血肿。

11.按要求处理用物。

指导患者1.告知患者药物作用及副作用2.告知患者输液滴数,交待输液肢体保护和保暖事项等操作注意事项1.对长期输液患者,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2.输液过程中注意防止空气进入血管形成气栓。

3.根据患者病情、药物、年龄调节输液速度。

4.患者发生输液反应后应及时处理。

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静脉输液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原因:

输入致热物质临床表现:

发冷、寒战、发热。

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并伴有头疼、恶心、呕吐、脉速等。

发热反应,发热反应的预防:

严格掌握输液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严格无菌操作认真检查药品、输液器的质量严格“三查七对”注意配伍禁忌加强巡视,静脉输液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发热反应的处理发热反应轻者,立即减慢滴数或停止输液,报告医生发热反应严重者,立即停止输液,保留输液器和药液,必要时送检验科做细菌培养对高热者,遵医嘱予降温、抗过敏、激素等治疗记录生命体征及表情变化予患者和家属心里疏导,静脉输液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急性肺水肿,原因:

输液速度过快;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临床表现:

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严重者痰液可从口、鼻腔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罗音,心率快切节律不齐,静脉输液并发症预防及处理,静脉输液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急性肺水肿预防:

遵医嘱或者根据患者年龄及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加强巡视,保证输液安全急性肺水肿处理:

立即停止输液,端坐,高流量(68L/min)氧气吸入加入20%-30%乙醇湿化处理的氧气,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轻缺氧症状,遵医嘱用镇静、平喘、强心、利尿、扩血管药。

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完善各项记录,静脉炎,原因:

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输液过程未能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临床表现:

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有时伴有畏冷、发热全身症状。

静脉输液并发症预防及处理,静脉输液并发症预防及处理,静脉炎级别临床分级标准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出现。

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长度2.5cm(1英寸),有脓液流出,静脉炎的预防:

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静脉输液时选择合适的血管,输注化疗药、血管活性药等时,应先用盐水建立静脉通道处理:

发生静脉炎,应立即更换穿刺部位,患肢抬高,采用50%硫酸镁湿热敷,疗效较好。

超短波理疗,如合并感染,遵医嘱予抗生素治疗。

静脉输液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空气栓塞,原因:

静脉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气;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临床表现:

患者感到胸部异常不适或有胸骨后疼痛,随机发生呼吸困难和严重的发绀,并伴有濒死感。

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

心电图呈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静脉输液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空气栓塞,预防:

输液前排尽空气;输液过程中,及时巡视,及时更换液体处理:

当发现空气进入人体内时,立即夹闭静脉管路,防止空气进一步进入,让患者处于头低足高左侧卧位,同时通知医生,配合医生做好应急处理。

立即给患者吸氧遵医嘱用药患者病情稳定后,详细据实记录空气进入的原因、空气量及抢救处理过程观察并记录,直至证明患者完全脱离危险为止,静脉输液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皮内注射,1、着装整洁。

洗手带口罩。

2、用物准备:

治疗盘内盛:

无菌注射器(1毫升)及针头(4-5号)、无菌持物钳、75%酒精、棉签、弯盘、纱布、药物、污物缸、急救药盒(注射器1副,肾上腺素1支,砂轮1个)。

3、稀释好皮试药物。

操作实施要点,携用物至床旁,核对,选择注射部位(前臂掌侧下段或上臂三角肌下缘),消毒皮肤(75%乙醇,消毒直径大于5厘米),二次核对,排气,穿刺,注射(5角进针),拔针,再次核对,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20分钟后观察结果。

皮试结果判断阴性:

皮试20分钟后皮丘消失或无红肿,全身也无反应。

阳性:

局部皮肤出现红晕,硬块,皮丘直径大于1cm,也可出现寻麻疹。

皮内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局部组织反应虚脱过敏性休克,皮内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原因:

药物刺激性较强或者皮试阳性的表现临床表现:

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局部组织反应,皮内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局部组织反应的预防:

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正确配置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皮内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局部组织反应的处理:

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泡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皮内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原因:

与体质虚弱、饥饿、情绪高度紧张有关临床表现:

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严重者意识丧失,虚脱,皮内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虚脱的预防:

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心理,从而配合治疗;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皮内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虚脱的处理:

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

病人发生虚脱现象,护理人员首先要镇静,给病人及家属以安全感,将病人取平卧位,保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病人清醒后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

少数病人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必要时静推5%葡萄糖等措施,症状可逐渐缓解。

皮内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原因:

未询问药物过敏史;病人对注射的药物发生速发型变态反应临床表现:

呼吸道阻塞症状(胸闷、气促、哮喘与呼吸困难,伴濒死感)循环衰竭症状(面色苍白,出冷汗、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面部及四肢麻木,意识丧失,抽搐或大小便失禁等)其他过敏反应表现,可有荨麻疹、恶心、呕吐、腹泻与腹痛等,过敏性休克,皮内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预防:

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皮试观察期间,嘱病人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注射盘内备有0.1%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急救药品,另备氧气、负压吸引装置等,过敏性休克,皮内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处理:

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药,就地抢救,同时报告医师和护士长将患者立即平卧,保持气道畅通、吸氧,做好气管插管或切开的准备工作,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使用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抗组胺药等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尿量等变化,注意保暖。

患者未脱离危险期,不宜搬动发生呼吸、心脏骤停时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术抢救记录应在6小时内完善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安抚工作,过敏性休克,皮下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出血硬结形成低血糖反应,皮下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出血临床表现:

拔针后少量血液自注射点流出。

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

出血预防措施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注射完毕后,重视局部按压工作。

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皮下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出血处理方法

(1)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

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2)拔针后注射点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

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

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却出血凝块。

皮下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皮下硬结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痛痒,可触及硬结。

皮下硬结预防措施

(1)避免应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作皮下注射。

(2)注射深度和角度适宜。

针头刺入角度不宜超过45度,以免刺入肌层。

(3)操作前应检查针头是否锐利、无倒钩。

(4)注射点选择要尽量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射,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注射。

(5)注射药量一般以少于2ml为宜。

推药时,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6)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3处理方法:

已形成硬结者,可用50%硫酸镁湿敷或取新鲜马铃薯切片外敷硬结处。

皮下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低血糖反应临床表现:

多发生在胰岛素注射期间。

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注射部位过深,在运动状态下注射,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导致血流加快使胰岛素的吸收加快。

皮下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低血糖预防措施

(1)严格遵守给药剂量、时间、方法,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反复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知识的宣教。

(2)准确抽吸药液剂量。

(3)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

如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患者,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少进针角度注射。

(4)避免注入皮下小静脉血管中。

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

(5)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

(6)注射胰岛素后,密切病人情况。

3处理方法:

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严重者可遵医嘱静脉推注2550%葡萄糖。

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局部硬结感染神经损伤晕厥过敏性休克,肌肉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局部硬结的原因:

久病卧床,体弱消瘦患者;局部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注射深度不够,药物注入脂肪层,不易被吸收,形成硬结;注射油剂,刺激性强药物或经常在同一部位注射,局部组织屡受刺激临床表现:

注射局部皮肤发红,凸起。

接触时,患者有疼痛感。

在同一部位再次注射时患者疼痛明显,并且护士推药困难,肌肉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局部硬结的预防:

对体质较差,局部循环不良者,注射后可行局部冰敷,活用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局部外敷,以利药物吸收注射难于溶解的药物前,充分振荡摇匀,是药物完全溶解后,再行注射注射难于吸收的药物,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给肥胖患者注射时,应作深部肌肉注射长期注射患者,应有计划的轮换注射部位,肌肉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局部硬结的处理:

中药外敷,经临床实践证明芒硝大黄外敷治疗肌肉注射硬结症效果良好;50%硫酸镁湿热敷,金黄散调和蜂蜜湿敷都可以治疗肌肉注射所引起的硬结;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肌肉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感染的原因:

注射器过期或者抽药过程中污染活塞、乳头、针头;皮肤消毒不彻底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化脓、全身血象升高、体温升高,肌肉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感染的预防:

注意检查注射器的有效期,不适用过期产品,注射器及针头如有污染立即更换。

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处理:

给予抗感染治疗,必要时手术切开引流,肌肉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神经损伤的原因:

注射部位定位不准;药物药量过大或者推药速度过快临床表现:

表现为注射当时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

坐骨神经是臀大肌肌肉注射时最易损伤的神经,临床表现患侧肢体肌肉萎缩,走路跛行,肌肉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神经损伤的预防:

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准确选择肌注部位,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2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进行肌注处理:

在注射药物的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反射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停止注射发生后可行理疗、热疗,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外敷中药,并辅以针灸、按摩等治疗坐骨神经损伤,肌肉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晕厥的原因:

心理因素和疼痛反应,精神紧张过度或药物刺激性强、推药速度过快而引起剧烈疼痛使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头部供血不足而引起;患者体质虚弱或过度疲劳而使应激能力下降临床表现:

心跳加速、呼吸短促、面色苍白、出冷汗,肌肉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晕厥的预防:

注射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虚弱、饥饿、情绪紧张者,注射时应采用卧位处理:

注射药物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药物过敏还是晕厥。

如发生晕针现象,护理人员首先应镇静,将患者取平卧位,保暖,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

少数患者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症状可逐渐缓解,口腔护理的并发症,口腔黏膜损伤及牙龈出血窒息吸入性肺炎脱管(带有气管插管)误吸(带有气管插管),操作实施要点,核对医嘱,准备用物(根据病情备适宜药液),推车携用物至床旁,核对病人,体位,铺治疗巾,湿润口角,漱口,观察口腔情况,有活动义齿取下,清点棉球数量,嘱病人咬合上下齿,纵向擦洗左外侧牙齿(顺序由臼齿到门齿),右侧面牙齿外侧面,嘱病人张口,擦洗左上内侧面、左上咬合面、左下内侧面、左下咬合面,方法均为由内向外纵向擦洗至门齿,弧形擦洗左侧颊部。

同法擦洗右上内侧面、右上咬合面、右下内侧面、右下咬合面,弧形擦洗右侧颊部,擦洗硬腭,从内向外横向擦洗,擦洗舌面,擦洗舌底及口腔底,从内向外纵向擦洗,观察口腔,如未擦净重新擦拭,协助病人漱口,用纱布擦拭口角及唇部,如有口腔溃疡,涂药。

口唇涂润滑油,撤治疗巾及弯盘,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点棉球数,整理用物,记录,向病人交代注意事项,口腔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口腔黏膜损伤及牙龈出血的原因:

擦洗口腔过程中护理人员操作动作粗暴,止血钳夹碰伤口腔黏膜及牙龈,尤其是患肿瘤进行放疗的病人和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更易引起口腔黏膜损伤及牙龈出血。

为昏迷病人牙关紧闭者进行口腔护理时,使用开口器方法欠正确或力量不当,造成口腔黏膜、牙龈损伤、出血。

漱口液温度过高,造成口腔黏膜烫伤。

患有牙龈炎、牙周病的病人,操作时触及患处易引起血管破裂出血。

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损伤可有局部充血、出血、水肿、炎症、疼痛、溃疡形成;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牙龈出血持续不止。

口腔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口腔黏膜损伤及牙龈出血的预防:

为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尤其是对放疗及血液病病人,防止碰伤黏膜及牙龈;正确使用开口器,对牙关紧闭者不可使用暴力使其张口操作中加强对口腔黏膜的观察,发生口腔黏膜损伤者,应用朵贝尔液、呋喃西林或0.1%-0.2%双氧水含漱。

溃疡面用西瓜霜等喷敷,必要时用2利多卡因喷雾止痛或将氯己定(洗必泰)漱口液用注射器直接喷于溃疡面,每日34次,抗感染效果较好。

漱口液应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口腔黏膜。

口腔黏膜损伤及牙龈出血的处理:

若出现口腔出血者,可采用局部止血,如明胶海绵、牙周袋内碘酚烧灼或加明胶海绵填塞等方法。

必要时进行全身止血治疗,如肌内注射(简称肌注)卡络柳钠(安络血)、酚磺乙胺(止血敏),同时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口腔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口腔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窒息的原因:

医护人员为昏迷病人或使用了某些抗精神病药物致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行口腔护理时,由于粗心大意棉球遗留在口腔导致窒息。

有假牙的病人操作前未将假牙取出,操作时假牙脱落,严重者造成窒息。

为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因病人不配合操作,造成擦洗的棉球松脱,掉入气管或支气管造成窒息。

临床表现:

轻者呼吸困难、缺氧、面色发绀,重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小便失禁、鼻出血、抽搐、昏迷,甚至呼吸停止。

口腔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窒息的预防:

操作前清点棉球的数量,每次擦洗时只能夹一个棉球,以免遗漏棉球在口腔,操作结束后再次核对棉球的数量,认真检查口腔内有无遗留物对于清醒病人操作前询问其有无加压,昏迷病人操作前仔细检查牙齿有无松脱、假牙是否活动等。

对于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病人尽量在其较安静的情况下进行口腔护理操作,最好取坐位,昏迷病人应采取侧卧位,棉球不宜过湿以防误吸。

口腔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窒息的处理:

病人发生窒息,应迅速有效清除吸入的异物,及时解除呼吸道梗阻,同时迅速报告医生。

如果异物已进入气管,病人出现呛咳或呼吸受阻,先用粗针头在环状软骨下12cm处刺入气管,以争取时间行气管插管,或在纤维支气管镜下取出异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解除呼吸困难。

做好记录并详细交班,口腔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吸入性肺炎的原因:

多发生于意识障碍的病人,因漱口液或口腔内分泌物误入气管所致。

临床表现:

病人可出现咳嗽、咳痰、气促等,若病人神志不清,吸入时常无明显症状12h后可发生高热、呼吸困难、发绀等,两肺闻及湿啰音,严重者可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胸部X线片可见两肺散在不规则片状边缘模糊阴影。

口腔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吸入性肺炎的预防:

为昏迷、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禁忌漱口,应采取侧卧位,棉球不可过湿,防止病人将溶液吸入呼吸道。

病人气促、呼吸困难时,可给予氧气吸入。

处理: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积极抗感染治疗,并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采取对症处理;高热可用物理降温或用小量退热剂;咳嗽咳痰可用镇咳祛痰剂。

口腔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原因:

人机对抗、病人躁动、不配合;护士操作时人力不够临床表现:

脱管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脱管(带有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预防:

做好患者的评估,如患者出现人机对抗、躁动,需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必要时予以约束带约束及镇静药镇静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治疗、护理动作轻柔,至少2名护士同时2完成此操作,1名护士一定要固定好气管插管定期检查气管插管距门齿刻度是否正确无移位处理:

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生;必要时进行重新气管插管,给予吸氧;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分析脱管原因,并报告护理不良事件,脱管(带有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原因:

口腔护理时,棉球太湿;气囊未充气临床表现:

呛咳,肺部听诊湿啰音和水泡音,严重时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甚至心跳呼吸骤停,误吸(带有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预防:

口腔护理棉球不宜过湿操作前,先将口腔内分泌物吸引干净操作时,气囊充满气体,以防口水顺气管插管流入下呼吸道造成肺部感染处理:

发现后立即采取侧卧位,头低足高,并同时通知医生扣拍背部,必要时负压吸引若误吸物排出,及时清理口腔内痰液、呕吐物,若误吸物未排出、危险未解除,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观察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分析误吸原因,制定预防措施,误吸(带有气管插管患者),静脉采血并发症预防及处理,静脉采血法主要用于协助临床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常见并发症有:

皮下出血晕针或晕血误采动脉血,静脉采血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皮下出血或局部血肿1.临床表现穿刺部位疼痛、肿胀、有压痛。

肉眼可见皮下瘀斑。

静脉采血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皮下出血或局部血肿预防措施合理选择血管,宜选择粗、直、充盈饱满、弹性较好的静脉,尽量做到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对血管壁的损伤。

上肢静脉采血时,如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若上衣袖口较紧,要求患者脱去衣袖后再采血,避免较紧的衣袖影响静脉回流,引起皮下出血。

采血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并观察采血局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采血后要注意用棉签采用正确方法按压按压510分钟。

静脉采血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皮下出血或局部血肿处理措施早期冷敷。

减轻局部充血和出血,使毛细血管收缩,可防止皮下出血或血肿扩大。

2.48小时后改为热敷,以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性水肿,加速皮下出血的吸收和消肿。

静脉采血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晕针和晕血1.临床表现晕针或晕血发生持续时间短,恢复快,一般24分钟后自然缓解。

先兆期:

患者多主诉头晕、眼花、心悸、恶心、四肢无力等。

发作期:

突然昏倒、意识丧失、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脉搏细弱等。

恢复其:

意识恢复清晰,自诉全身无力、四肢酸软,面色由苍白转红润,四肢转温,心率、脉搏恢复正常。

静脉采血并发症预防及处理,2.预防措施采血前应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心理情绪、是否进食、有无晕针晕血史等,并作好解释工作,给患者以心理安慰。

采血时与患者适当交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姿势,以利于机体放松,尤其是易发生晕针或晕血的患者可采取平卧位。

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刺激。

静脉采血并发症预防及处理,3.处理措施发生晕针或晕血时,应立即停止采血,迅速将患者抬到空气流通处或吸氧。

患者坐位时立即改为平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指压或针灸人中穴、合谷穴。

口服葡萄糖液,适当保暖,数分钟后即可自行缓解。

静脉采血并发症预防及处理,误穿刺入动脉1.临床表现以股动脉为例。

当穿刺针穿入血管时,不用回抽,血液自动上升到注射器里。

血液呈红色,较静脉血更鲜红。

静脉采血并发症预防及处理,2.预防措施正确掌握股静脉的解剖位置,即股静脉在股动脉内侧约0.5cm处。

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

用消毒液消毒示指和中指,于股三角区扪及股动脉,并用手指加以固定;右手持注射器,针头和皮肤成90或45,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刺入,见抽出暗红血液,表示已达股静脉。

静脉采血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处理措施如抽出为暗红色血液,提示刺入股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

紧压穿刺点510分钟,直至无出血,再重新穿刺对侧股静脉进行采血。

动脉采血法的并发症,动脉采血法主要用于血气分析。

常见并发症有感染、皮下血肿、筋膜间隔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假性动脉瘤形成、穿刺口大出血等。

并发症:

筋膜间隔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感染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形成穿刺口大出血,输血的并发症,输血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常见并发症有:

(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二)过敏反应(三)溶血反应(四)急性肺水肿(五)出血倾向,Thank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