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后感.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34197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和自由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爱和自由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爱和自由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爱和自由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爱和自由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爱和自由读后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爱和自由读后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爱和自由读后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爱和自由读后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爱和自由读后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爱和自由读后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爱和自由读后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爱和自由读后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爱和自由读后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爱和自由读后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和自由读后感.docx

《爱和自由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和自由读后感.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爱和自由读后感.docx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1篇】

四年前就看過孫老師的這本《愛和自由》,當時看的時候就覺得這種教育方式很好,可是書看完了就完了,沒有很深入的去執行,概念式的東西在頭腦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

曾經工作的早教機構雖然也主張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孫老師在書裏所說的傳統的觀念是那麽根深蒂固,那條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長大,總覺得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困擾着我。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強烈的無力感,自己和孩子都很痛苦。

一直想不明白:

作爲媽媽自己好像已經盡全力了,但是爲什麽教育的路還是那麽痛苦呢!

直到我聽到了孫老師的講座,走入愛如是,參加讀書會,再從新拿起《愛和自由》

《愛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孫老師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話特别的觸動我:

人們從不會爲一個孩子長不大而擔憂,但卻從不認爲精神的種子曾在兒童内心存在過,從不認爲兒童内在也有一個自然、有序的成長過程,它隻需要我們提供一個适合發展的環境。

在兒童的精神上,我們一直在充當一個角色——“造物主”。

在傳統教育中我們從不懷疑孩子是教出來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權威自居,我說的都是對的,都是爲你好,你那麽小你什麽都做不了,你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

成人固守着自己的信念,沒辦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觀察孩子,更沒辦法觀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給孩子提供成長所需要的環境!

然後成人就開始抱怨這孩子真不乖,帶孩子真是折磨人啊。

這也許就是我前面說到的所謂的“問題”。

如果不能了解兒童時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種“灌輸”,而是需要條件的準備,兒童會自己吸收這一規律,那麽這些問題就會一直困擾着我們。

我走進愛如是後,我仔細觀察身邊的孩子,他們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己喜歡的工作中,老師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現出的那種工作時的平靜,遊戲時的喜悅,發生沖突時情緒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

我從心底覺得在這種環境裏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類的發展中有一個法則,就是愛。

這個世界上最高貴的,最大的真理就是愛。

無愛和非正常成長史這個世界最大的罪惡。

”作爲媽媽我們總是說自己多愛孩子,可是我們的愛是有條件的,不穩定的,變化莫測的,一切按照我們的計劃進行時我們是愛孩子的,孩子要什麽我們都會滿足;孩子“搗亂”的時候,發脾氣的時候,我們自己身體很累的時候,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都是不愛孩子的。

對于這一點我深有感觸,經常會跟孩子說你怎麽這樣,你爲什麽不能體諒一下媽媽?

那種感覺非常的無力也非常的無奈。

現在每當我想說這句話的時候我知道那是因爲我缺愛。

在我有情緒,我不舒服的時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愛,在得不到的時候我希望從孩子哪裏得到。

我深深了解這種缺愛,不能獨立,依賴帶來的痛苦。

我想結束這種痛苦,更加不願這種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續。

随着自己和寶貝在愛如是一天天的學習,我很明顯的感覺到我們之間微妙的變化,我們開始定規則,開始分享情緒,開始平等的對我們的沖突發表意見,孩子知道媽媽不會再那麽情緒化,對媽媽的愛有一種笃定感。

我也越來越明白“愛你如是,非我所願”這八個字的意義。

書還是那本書,看書的人和看書的感覺已經不一樣了,這是一本需要反複閱讀反複感受的書,相信随着自己的成長每一次的閱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獲!

【第2篇】

愛,是什麽?

無數人試圖尋找這個答案,可每個人是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無法用語言說清,愛是生命的秘密。

父母對于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确的表達方式,讓埋葬在孩子内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自由,又是什麽?

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是一樣的,是沒有确切答案的。

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種免于恐懼、免于奴役、免于傷害和滿足自身欲望、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舒适和諧的心理狀态。

簡單地說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自己的行爲。

在我看來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說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高境界了,很向往自由!

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自由可以說是一種尊重。

尊重生命原本的樣子,不給孩子過多的束縛,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要說實話面對孩子,有時候我卻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估計這也是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吧?

因爲這個尺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上加難。

這本書表達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

對孩子的愛和尊重。

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己許多的觀念強加給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遺憾和未能實現的夢想都寄托給孩子,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爲自己夢想中的那一個。

孩子背負着父母深重的寄托,生活的很累很累。

真的理解孫老師曾說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

”我們凡是應該從孩子的立場爲孩子着想,從容的面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梁。

書中說到其實教的整個目的就是爲了發展人自身的潛力,“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爲智力發展的标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之前兒童不用急着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種感覺就行了。

對此觀點我表示贊同。

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他們的感覺來源于内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紙張上去做好規劃,因爲你給他什麽他就會接受什麽。

不要妄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爲“神童”,小小年紀就要求他們會背很多的詩詞歌賦、數學計算等,這樣的孩子雖說知識廣博,但他的心智發展并不好,缺乏洞察力、不會去思考,隻會一味的死記硬背,毫無自己的創新性,整個創造思維被你們給抹殺掉了,試問這樣的孩子會有好的發展前景嗎?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是附着在心理成長的”。

我認爲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與挑戰,從而走向成熟和優秀再邁向卓越!

尤其是剛入園的新孩子,他們需要學會自我調整心态,讓自己慢慢的去适應幼兒園裏的一切,逐漸心智發展的就會很順暢。

所以家長也要配合好我們老師的工作,要保證自己的心态正常,孩子才會不那麽恐惶,俗話說的母子連心,大概也就是這樣的吧。

孩子在幼兒園時,其成長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

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的充滿愛和自由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讓孩子的潛能得以發揮。

在六歲之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會一味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們就變得自律與順從。

而不是我們一味的壓制和束縛孩子,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膽怯,不知道到底什麽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己的思維,一味的聽從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麽他的人生也不會是快樂幸福的!

隻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内在潛能,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才會成爲一個專注、寬容、堅強和完整的人!

【第3篇】

愛是什麽呢?

“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謵菏拢灰圆涣x爲樂,隻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這是看《愛和自由》最初打動我的地方,短短的幾句話卻讓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從事幼兒教育四年來,自認爲是位充滿活力與愛心的老師,但是看完孫瑞雪老師的《愛和自由》,我突然領悟我們的愛對于我們的寶貝來說是一種“虐待”。

我們成人有太多的不可以,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能力達不到我們所需要的成果,爲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我們的安排,孩子總是問爲什麽,而我們的理由就是:

“因爲我愛你們。

”可是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成長規律。

幼兒教師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兒園發生事故,哪怕是小擦傷也好也會讓我們覺得無法向家長交代,因此我們處處小心,時時留意,這個不許,那個不讓,始終讓孩子在我們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們整天對寶貝們說:

“孩子們不能這個樣子,不能碰那個東西會劃傷你的手,你們就聽老師的吧,老師是爲你們好,老師愛你們。

”我相信,這是大多數老師都在做的事情。

看完《愛和自由》,作爲後老師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爲是有原因的行爲,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裏健康成長的孩子。

同時,我們在自我改變的同時,也要把這種思想傳遞給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家長,我們的教育需要家長的大力配合,隻有家園密切合作,我們才能給予我們的寶貝真正的愛與自由。

看完《愛和自由》還有的一個感觸就是關于知識,我們是引領幼兒前行的教師,我們怎樣去“教授”知識呢。

,我認爲我們應該改變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帶着孩子去認識,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大量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課堂學習的過程。

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爲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哂玫浆F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

孫老師說愛與自由并重,我們要把愛帶給身邊的每個孩子,同時,也适當放手給他們自由,隻有愛沒有自由,孩子就會失去自我,隻有自由沒有愛,孩子便會冷漠。

愛與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導和體恤,讓孩子們要學會相信,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是在指責中長大的,現在我們忘記了自己的童年,忘記自己童年的故事,忘記自己童年的願望,忘記自己被束縛後慢慢被磨蝕的沒有個性的痛苦!

這是我們的遺憾,因此我們更應該讓我們周圍的環境充滿愛、自由與溫情,對寶貝更是應該用心去關愛,彌補我們的遺憾。

人類的創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對一個孩子來說。

如果他6歲以前能夠成長得非常好,他就越容易進入更高狀态的人類的思想、人類的情感和人類的一切科學理論,如果我們被某一種東西禁锢的話,我們隻能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内。

親愛的老師們讓我們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熱愛孩子,讓他們充滿快樂,我們給與孩子愛與自由,孩子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美好的未來。

因爲“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

【第4篇】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

每個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那愛到底是什麽?

“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隻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書中是這樣定義“愛”的。

受此啓迪,我感覺:

愛是尊重,愛是珍視尊嚴。

這本書以愛和自由爲全書的立足點,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的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利用蒙氏的各種訓練方法,并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選擇。

作者用各種事例诠釋了“愛和自由”對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

作者相信這樣孩子就可以全面發展,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

同時,也簡要地提到了約束孩子不良行爲的方法。

總體來講,作者比較審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實踐着兒童教育,并總結出一些經驗。

作者所謂的“愛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給孩子的,主角還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對象。

作者要求成人盡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給他們科學的愛,給他們盡可能充分的自由。

但無論加上什麽樣的修飾詞,這種施予和授予的關系沒有變,孩子是被動的,是從屬地位的。

這意味着,成人有權力決定給什麽樣的愛,給什麽樣的自由。

給什麽,怎樣給,取決于成人認爲怎樣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發展”。

這種施舍的“愛和自由”是功利主義的,并且會因社會的壓力而不斷修正、變化,最終就是妥協和放棄。

孩子得到的是被動的愛,缺少的尊重。

在此我想來和大家聊聊蒙式教育,教育的創始人蒙台梭利有以下教育觀點:

1、遵循兒童具有與生俱來的吸收性心智

2、注重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敏感期

3、重視自發性活動的自然法則

4、支持兒童的發展要在适宜的環境下,通過自身活動獲得

這裏有幾個關鍵詞:

遵循、注重、重視、支持,在這幾個詞中,彙總一個詞:

“尊嚴和獨立”:

,其實,生命的尊嚴和個體的獨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

蒙氏主張這種尊嚴和獨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賦予人類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

蒙氏極力想說明,如果你認識不到,不尊重這種天賦人權,你就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

而愛、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給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權利,是從“尊嚴和獨立”生發出來的。

如果不認識到這點,所謂的“愛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僞善的,也是善變的。

僅僅“愛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嚴和獨立”地發展,他需要責任,需要平等。

不背負責任,很難談到尊嚴;沒有平等,獨立也是不完全的。

而缺少真正的尊嚴和獨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環境中成長,很難期望他人格的健全。

孩子當然需要愛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擔負各自的責任。

這樣,人格才能健康發展,并走向成熟。

書中談到了神遊一詞,讓我深受啓發。

其實,兒童是最明白自己需要什麽的,當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碼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卻備受阻礙的時候,兒童智能通過幻想來實現自己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離,神遊就此形成。

書中有一個例子:

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開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裏憑借老師講述的植樹過程來構思一篇植樹的作文時,神遊就此開始。

您可以嘗試去看一下《愛和自由》這本書。

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視,養育一個正常的孩子,需要我們成人反思自己,成長自己。

“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休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我在努力嘗試,并且相信會越做越好!

“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

如果我們珍視孩子的尊嚴,那我們就該成爲維護尊嚴的榜樣。

從我開始,從你開始,從此刻開始!

【第5篇】

《愛和自由》是孫瑞雪的一本關于“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

它飽含着作者對兒童至深的愛。

她曾經說過“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爲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

兒童的智力來自于感覺,他們的感覺經驗成人無法代替:

個性跟創造力之間是畫等號的,創意不能教”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觀現實,苦難使他失去把握事務本質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難的童年經曆作鬥争,都在尋找自尊和證明自己……本書将蒙氏思想中的一些關鍵要素,如精神胚胎,孩子的工作,感覺練習,敏感期,智力的形成等作了通俗化的介紹,并用相應的事例做了說明,雖然有些事例似是而非,但增強了可讀性。

“當給兒童自由時……”,這句話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書的立意。

作者所謂的“愛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給孩子的,主角還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對象。

作者要求成人盡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給他們科學的愛,給他們盡可能充分的自由。

但無論加上什麽樣的修飾詞,這種施予和授予的關系沒有變,孩子是被動的,是從屬地位的。

這意味着,成人有權力決定給什麽樣的愛,給什麽樣的自由。

給什麽,怎樣給,取決于成人認爲怎樣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發展”。

這種施舍的“愛和自由”是功利主義的,并且會因社會的壓力而不斷修正、變化,最終就是妥協和放棄。

讀完這本書,我們可能會記住一些叮囑,會改善你的一些行爲,給孩子“愛和自由”。

但如果内心深處,可能還是把這些作爲望子成龍的手段,而不是從本質上放棄功利的想法,充分尊重孩子作爲一個生命,有權利做自己的決定,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并爲自己的行爲負責,那麽這些改良能堅持多久呢?

當升學的壓力和誘惑擺在你面前,能給孩子多少真正的選擇自由呢?

如今,我已經是一位小學教師,對于孩子的“愛和自由”更需要理解和相關的知識。

有時候我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會忍不住經常問自己,我該怎麽讓兒童能更加好的學習,更加做到在遊戲中學習。

我們班的孩子很調皮,有時候會讓我忍不住發火,但是我愛他們,愛的那樣深切,愛的那樣無奈,更讓我不知道該如何來面對他們。

在那個時候,我就會用一些規矩來壓制他們,雖然我也知道這樣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并不是很好,但是在愛和自由中,我不知道該如何抉擇,那時候的我甚至認爲愛和自由不能存在。

但是孫瑞雪卻不這麽認爲,她說“因爲愛而願意順從,因爲有意志而能夠順從。

她說無人打擾的兒童是作爲一個精神自由的人存在的,他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感知到這個環境需要遵守什麽樣的規則,他應該采用什麽樣的姿态。

而那些對環境無法感知的兒童是因爲他受到的壓制太大了,當壓制大到足以使他的痛苦時,他不但不能把握這個環境,而且他一旦發現這個環境中沒有人約束他,他就開始破壞,發洩自己。

自由狀态中的兒童,因爲收到了尊重,因爲他所有的舉止和動作都是依賴于自己的斷定,那些不守紀的現象就變成偶然的現象了。

但是在我們的國家中,家長還是比較注重孩子的知識和道德,這樣我們必然走到了一條歧路上。

原來愛和自由真的可以并存,而且非常重要。

愛和自由可以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的更有趣,學的更加自信,學的更加開心。

作爲教師,讓孩子學的開心是最重要的,如果他在痛苦中學習還不如不學。

現在起,我該試着讓孩子在自由中學會自我學習,在我的愛中幸福的過完每一天。

【第1篇】

四年前就看过孙老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

曾经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张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老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无力感,自己和孩子都很痛苦。

一直想不明白:

作为妈妈自己好像已经尽全力了,但是为什么教育的路还是那么痛苦呢!

直到我听到了孙老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加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老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特别的触动我:

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

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

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

成人固守着自己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提供成长所需要的环境!

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

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

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直困扰着我们。

我走进爱如是后,我仔细观察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中,老师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平静,游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情绪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

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

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

无爱和非正常成长史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

”作为妈妈我们总是说自己多爱孩子,可是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变化莫测的,一切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时我们是爱孩子的,孩子要什么我们都会满足;孩子“捣乱”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自己身体很累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都是不爱孩子的。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怎么这样,你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妈妈?

那种感觉非常的无力也非常的无奈。

现在每当我想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知道那是因为我缺爱。

在我有情绪,我不舒服的时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爱,在得不到的时候我希望从孩子哪里得到。

我深深了解这种缺爱,不能独立,依赖带来的痛苦。

我想结束这种痛苦,更加不愿这种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续。

随着自己和宝贝在爱如是一天天的学习,我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之间微妙的变化,我们开始定规则,开始分享情绪,开始平等的对我们的冲突发表意见,孩子知道妈妈不会再那么情绪化,对妈妈的爱有一种笃定感。

我也越来越明白“爱你如是,非我所愿”这八个字的意义。

书还是那本书,看书的人和看书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感受的书,相信随着自己的成长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第2篇】

爱,是什么?

无数人试图寻找这个答案,可每个人是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

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葬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

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是一样的,是没有确切答案的。

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

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

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很向往自由!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尊重。

尊重生命原本的样子,不给孩子过多的束缚,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说实话面对孩子,有时候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估计这也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吧?

因为这个尺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上加难。

这本书表达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

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己许多的观念强加给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遗憾和未能实现的梦想都寄托给孩子,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

孩子背负着父母深重的寄托,生活的很累很累。

真的理解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

”我们凡是应该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容的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书中说到其实教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之前儿童不用急着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种感觉就行了。

对此观点我表示赞同。

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感觉来源于内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纸张上去做好规划,因为你给他什么他就会接受什么。

不要妄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小小年纪就要求他们会背很多的诗词歌赋、数学计算等,这样的孩子虽说知识广博,但他的心智发展并不好,缺乏洞察力、不会去思考,只会一味的死记硬背,毫无自己的创新性,整个创造思维被你们给抹杀掉了,试问这样的孩子会有好的发展前景吗?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的”。

我认为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与挑战,从而走向成熟和优秀再迈向卓越!

尤其是刚入园的新孩子,他们需要学会自我调整心态,让自己慢慢的去适应幼儿园里的一切,逐渐心智发展的就会很顺畅。

所以家长也要配合好我们老师的工作,要保证自己的心态正常,孩子才会不那么恐惶,俗话说的母子连心,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

孩子在幼儿园时,其成长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

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发挥。

在六岁之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一味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们就变得自律与顺从。

而不是我们一味的压制和束缚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胆怯,不知道到底什么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己的思维,一味的听从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么他的人生也不会是快乐幸福的!

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才会成为一个专注、宽容、坚强和完整的人!

【第3篇】

爱是什么呢?

“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从事幼儿教育四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老师,但是看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一种“虐待”。

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可以,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能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而我们的理由就是:

“因为我爱你们。

”可是这样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