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天津市滨海新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35203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天津市滨海新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天津市滨海新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天津市滨海新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天津市滨海新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天津市滨海新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天津市滨海新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天津市滨海新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天津市滨海新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天津市滨海新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天津市滨海新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天津市滨海新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天津市滨海新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天津市滨海新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天津市滨海新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天津市滨海新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天津市滨海新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天津市滨海新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天津市滨海新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天津市滨海新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天津市滨海新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滨海新区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卷高一年级

语文试题(B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懵懂(méng)谛听(dì)草窠(kē)瞋目而视(chēn)

B.笑靥(yè)伺候(cì)拓本(tà)专横跋扈(hèng)

C.忖度(cǔn)吸吮(shǔn)畏葸(xǐ)水流湍急(tuán)

D.孝悌(tì)眩晕(xuán)押解(jìe)窈窕淑女(tiǎo)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项,懵懂(měng);C项,水流湍急(tuān);D项,眩晕(xu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洗漱嫡亲蹿掇毛骨悚然

B.歆享烟霭仓皇惊涛骇浪

C.凋零舟楫斟茶箭拔弩张

D.松弛时辰躁动秘而不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项,撺掇;B项,惊涛骇浪;C项,剑拔弩张。

点睛: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可以用括号内的词代替而不影响愿意表达的一句是()

A.不久,我就知道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就是他企图构造(构建)的所谓的统一场论。

B.课间走廊拥挤,互相碰撞一下本来是小事,如果斤斤计较,引起争执(争端),那就不好了。

C.各位校友请到阅览室题书作画,我们将保存(惠存)各位的作品,作为永久纪念。

D.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定会创造更便利的联通条件,促进地区间贸易空前活跃(踊跃)。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B项,“争端”一般用于较大的场合;C项,“惠存”用于他人;D项,“踊跃”和“贸易”搭配不当。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史记》就是这样运用“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原则,对我国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进行了总结,深得史家赞赏。

B.据初步统计,目前社会上已有近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人已逐渐将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险金。

C.任何一扇关闭的心门,只要你用上真诚这把钥匙,它都会向你轻轻地启开。

D.对于在如何使学生掌握现代化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问题上,该校的老师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A项,成分残缺,“具有”后面加“的”;B项,不合逻辑,“近”和“左右”矛盾;D项,结构混乱,“对于”“在……”句式杂糅。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的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雨霖铃·寒蝉凄切》作者柳永,北宋词人。

他能够成为以描写乡村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与他生活环境及仕途经历有很大关系。

C.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后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

在16世纪的作家中,他既是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也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著有《随笔录》。

D.《史记》,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答案】B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戏剧与戏曲

“戏”字在几千年前的商周钟鼎文中就出现了,意思是指一种祭祀性仪式。

秦汉时期,娱乐性表演又称“百戏”,包括乐舞、杂技、魔术、马戏等。

后来,娱乐性的玩耍也叫“游戏”。

所以“戏”原本有仪式、百戏、游戏的含义。

戏剧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

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

有了“故事”,戏剧便区别于广泛意义上的“戏”与“百戏”。

故事内涵在戏剧中的存在和被强调,意味着文学性成分的增强,于是,便有了剧本。

尽管戏剧是一种剧场中的表演艺术,没有剧本也可以有戏剧,但是,文学的参与使思想内涵深化了。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性的戏剧艺术。

它把中国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的手段在舞台上综合运用起来,表演故事,有别于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

前些年,流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

一是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是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一是中国的梅兰芳体系(或称中国戏曲表演体系)。

简单地说,所谓斯坦尼体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所谓布莱希特体系,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在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

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

实际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与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严密。

如果要讲体系的话,那么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

在世界戏剧史上,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中国戏曲有古老的传统,通常以公元12世纪左右的杂剧和南戏为戏曲成熟的标志,从那时起,戏曲的艺术传统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到现在已有800余年历史。

目前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剧目数以万计,戏曲工作者数十万人。

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如此庞大的艺术队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

选自周华斌《什么是戏曲》

6.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戏剧中,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所以没有剧本就没有戏剧。

B.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与话剧、歇剧、舞剧不同,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戏剧。

C.西方戏剧的代表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体系,而中国戏剧的代表是梅兰芳体系。

D.虽然“戏”字出现很早,但中国戏曲的成熟至今还不到1000年。

7.根据《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从表演体系来说,与其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B.布莱希特体系

C.梅兰芳体系

D.写意体系

8.对“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作者所持的态度是()

A.作者赞同这种说法,因为这是种流行的说法。

B.作者赞同这种说法,因为斯坦尼和布莱希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

C.作者不赞同这种说法,因为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

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D.作者不赞同这种说法,因为斯坦尼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都不属于戏剧表演体系。

【答案】6.D7.A8.C

【解析】

6.试题分析:

A项,原文“没有剧本也可以有戏剧”;,B项,原文只是说“有别于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戏剧”无中生有;C项,原文“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严密”。

7.试题分析:

原文“斯坦尼体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电视剧《红楼梦》符合这一体系。

点睛:

考核概念的外延的题目命题方式是用文章以外的内容考核文章中的概念,首先对文章的概念进行分析,然后看列举的事例是否符合文中的概念的内涵的要求。

8.试题分析:

原文“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严密”。

三、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计曰: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赵王遂行,相如从。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前,曰: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曰: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之群臣曰: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亦曰: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

“不若也。

”相如曰: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度:

估计

B.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许:

允许

C.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右:

右边,下面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卒:

死了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吾羞,不忍为之下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上面所选文言内容,主要写的是“渑池相会”与“将相和”两个历史事件。

B.蔺相如面对秦王的威势和想要杀他的秦王左右,敢于“张目叱之”。

显示出他作为一个谋士的英武气质,令人敬佩。

C.廉将军原先认为攻城野战之功应该比口舌之功大;出生高贵的人应该比出生低贱的人地位高。

后来他觉得自己的见识错了。

D.蔺相如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是打算等国家安定了以后再收拾廉颇。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答案】9.A10.C11.D

12.

(1)相如回过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

“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2)我这样退让的原因,是先考虑国家的利益而后考虑个人恩怨啊!

【解析】

9.试题分析:

B项,许:

答应;右:

之上;卒:

最终。

10.试题分析:

A项,动词,成为/动词,在;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C项,介词,用;D项,助词,主谓之间取独/助词,不译。

点睛:

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11.试题分析:

“安定了以后再收拾廉颇”无中生有。

12.试题分析:

注意重点词语“顾”“书”“为”“所以”“先”“私”和判断句的翻译。

第II卷(非选择题)

四、

13.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望海湖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请分析“怒涛卷霜雪”的写作手法。

(2)下片中的“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展现了怎样一幅场景?

【答案】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是对钱塘风物人情的描写,表现钱塘富庶,民风淳朴,生活安逸,体现的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

【解析】

(1)试题分析:

答出“比喻”的手法,然后解释“把溅起的水花比作霜雪”,再分析艺术效果“形象生动地写出江水的气势”。

点睛: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如此题主要考核比喻的修辞手法。

(2)以主要的意象为中心描绘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画面的特征“富庶,民风淳朴,生活安逸”。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2)群山万壑赴荆门,______________。

(杜甫《咏怀古迹》)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5)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无以致千里

(2).不积小流(3).生长明妃尚有村(4).莫道不消魂(5).帘卷西风(6).一蓑烟雨任平生(7).剑阁峥嵘而崔嵬(8).斜阳草树(9).寻常巷陌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不要出现错别字。

注意“致”“峥嵘”“蓑”的写法。

五、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遥远的岛

【芬兰】别卡宁

在天气晴朗的日子,辽阔的水面上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一座孤独的小岛。

打从汉奈斯和别卡记事的时候起,他们就一直对那个岛怀着永不减退的兴趣。

岛上密密层层地长着一片茂密的、异常高大的松林,小岛因而宛若一束绝妙的花束,插在一望无垠的大海花瓶里。

它从早到晚一直沐浴在阳光之中。

当太阳的巨轮在东方天际刚一露头,转瞬间,阳光就已经在爱抚小岛上那些参天大树的树梢了;而当红日西沉的时候,它又仿佛依依惜别,用熊熊燃烧着的余晖把那些树染得红艳艳的。

风和暴雨在小岛上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猖獗。

不管风从哪边吹来,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的轻信态度迎接它。

风暴大作时,海浪撞击着岸边的岩石,浪花四溅,几乎一直飞上松树梢头。

风在浓密的树冠间狂暴、凶狠地猖狂肆虐。

阴雨的时候,小岛仿佛裹在一片灰蒙蒙的雾幕里,看起来神秘得像是一个谜。

秋天,树林被红红黄黄的斑点装扮得绚烂多彩。

渐渐地,树叶都落光了,小岛上挺拔俊秀的松树却仍然像往常一样,在秋日浪花飞溅的寒波上巍然耸立着,朝气蓬勃,郁郁葱葱,青翠欲滴。

而冬天,当大海冰封,雪为万物盖上一层白毡的时候,小岛就穿上一身冰霜的盛装,宛如披上豪华的王袍,上面缀满了千百万颗灿烂发光的钻石,变幻莫测,异彩纷呈。

他们竭力探听小岛上的情况,常常向父亲提出一连串无穷无尽的问题,然而得到的却只是一些很简短的回答。

小岛实在是太没有价值了,怎么能引起一个成年男人的兴趣呢。

不过孩子们从远处用自己的眼睛眺望着小岛,他们绝不能相信,它是像父亲所断言的那样索然无味。

他们从前就已发现,世界上有不少事物,它们的美不能打动父亲的心。

孩子们的思想里片刻也忘不了这个小岛,直到有一天他们觉得:

他们简直是非到那儿去一趟不可了——这是不足为奇的。

不过怎么去呢?

路很远,父亲极其严格地禁止孩子们用船,他们也不敢违抗他的命令。

那么怎么办呢?

因为要到那个小岛,只能从海上去——坐船或者是从冰上走过去。

这么说,没有任何别的办法了——得等到冬天。

这期待已久的日子、实现理想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两个孩子用因急不可耐而发抖的手拿出了滑雪板,偷偷地上路了。

他们的心在战栗。

一月的寒风冷彻骨髓,刺痛他们的面颊,使他们感到像火烧似的。

遥远的太阳的寒光照得人眼花,可是毫无暖意。

滑雪板滑得很顺利,孩子们看到前面就是在寒冷的闪光中变化万千的目的地,于是越来越鼓足劲头,继续向前滑去。

他们所有的念头、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到了那个奇迹的岛上,而随着每一次挥动滑雪杖,它离他们就越来越近了。

他们曾那样日夜梦想的奇遇,令人头晕目眩的童话中的奇遇,当他们的脚踏上小岛的一瞬间,这一切就都要实现了!

所有他们读过的童话,所有他们梦想过的奇迹,千千万万的童话和奇迹,今天一定都会成为现实。

他们的嘴笑得闭不拢,向太阳和灿烂发光的雪面冰凌微笑着。

他们忘记了世界上的一切,只除了一点:

今天是他们的节日,滑雪板正带着他们向遥远的小岛飞驰。

当太阳的最后一束光线在遥远的小岛上逐渐熄灭的时候,孩子们回来了。

他们回来的时候十分疲倦,神情严肃。

虽然在深红色的夕照中,岛上寒冷的闪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耀眼夺目,但他们不再眺望了,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真实情况,赤裸裸的、阴郁而令人痛苦的真实:

遥远的神话般的小岛原来只不过是一片不成样子的可怜的荒野,遍地砾石,遍地都是暴风雨遗留下来的痕迹。

那儿只有普通的泥土和石头,最常见的石头和泥土——和他们的脚每天踩着的泥土完全一样,甚至还要差一些,更加粗糙,更加贫瘠。

岛上的树林里也是一些最普通的树木,最常见的松树——高大的褐色的树干耸立在乱石之间,生着弯曲的、被暴风雨折断的树枝。

不,他们再也不想看那个小岛了。

无论是今天,还是旁的日子——永远,纵令生活突然变得千百倍阴郁、枯燥无味和毫无意义。

这天晚上,他们躲在自己的床上悄悄地哭了,背着父母,甚至互相隐瞒着。

他们伤心地痛哭,不能回答自己,为什么他们这么难过,为什么睡梦不肯来临。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两个小孩的心理变化过程。

16.从全文来看,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7.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遥远的岛”的理解。

18.有人认为孩子们的探险活动是失败的、没有价值的,也有人认为这是颇有意义的、很有价值的。

请结合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5.好奇(憧憬)、执着(信念)、兴奋(激动)、失望(痛苦)。

16.①文章将远方的小岛描绘得美丽、神奇,为两个孩子对小岛的向往和最终设法走上小岛的行为作了充分的铺垫;②与后文揭示的小岛的真相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意思对即可)

17.一是指水面上那座孤独的小岛;二是指梦想的地方(奇迹)

18.学生可以从这些方面谈:

怎样认识现实与梦想;怎样了解事物的真相;怎样对待父母的教诲;怎样获得审美的情感等。

例如:

要真正认识一个地方单靠远远的观望是不够的,还要到实地去走走。

(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

【解析】

15.试题分析:

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

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

此题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16.试题分析:

从内容的角度答出“描绘得美丽、神奇”的景色,再从结构的角度答出“铺垫”,再分析“对比”的手法。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18.试题分析:

小说中的探究题往往就文中的某个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答题时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不要信马由缰。

注意观点明确,论证理由充分。

六、

19.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真正的勇敢,绝不是永没有怯懦的时候,只是永不被怯懦吞噬罢了;真正的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真正的坚持

(2).绝不是永没有消沉的时候,只是永不被消沉淹没罢了

【解析】试题分析:

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

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

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

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外形,这样才能进行仿写。

②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

七、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获得幸福的权利。

”那么你可曾想过:

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不惜采取一切手段?

请你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一谈怎样获得幸福。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幸福的真谛

细雨的凝珠越过窗棂打在窗边的珠帘上溅起朵朵的灵动的花,洒落在我的裙边上,落在浮动的琴键上,奏起美妙的绝唱,好幸福!

清晨,倚坐在窗前,品一杯清茗,手捧一部微微泛黄的史册,聆听先圣们篇篇动人的故事,仿佛在与历史促膝而谈。

壮年度异端,如今归来已是两鬓皆白了。

在边塞数十载,大漠的风雕刻出手掌的龟裂,大漠的霜雪染白了他的须发,苏武那个孤独的汉使,寂寞的守望着他的高原,听不到他的哀叹,听看到光秃秃的汉节。

那是一种对国家的忠坚。

不慕权贵,不受异国封赏,苏武深知此行的目的,即使回不到深爱的土地,也无法拒绝他对远边祖国的爱恋。

为汉守节,这是苏武一生最大的幸福。

面对倭寇来犯,面对国家领土受侵,郑成功与众多爱国志士大举抗敌。

没有先进的武器,郑成功与敌人肉搏,没有高大的航船,郑成功选用竹筏,在背水一战中,他用不屈的信念,以顽强的意志视死抗敌。

他的一声怒吼,如爆发的猛虎,冲向敌人的航船,将敌人逼入绝境之地,保卫了祖国的完整统一,让台湾这块如宝石的土地投入到祖国的怀抱,为中国的版图留下了绝美的轮廓线。

收复失地,这就是郑成功一生的幸福。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从医救民的鲁迅认识到要挽救国人先应疗心,他毅然弃医从文,以手中小小的笔作枪杆子,发起革命的号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先生用最有力的号角唱响历史的绝音,以彷徨中的呐喊为无数中华儿女指明了战斗的方向。

他纵然失望,但并没有绝望,在呐喊中激起了国人心中万千信念,共同努力,用实践去完成国家的富强。

呐喊先行,这是鲁迅先生最大的幸福。

轻轻扣上书册,望向窗外辽阔的大地,我思绪万千,如今在财利熏心的时代里,是否我们太易满足,而渐渐忽略了幸福的真谛。

历史的先驱用自己的传奇为我们演绎的不正是幸福的真谛?

以大我来追求的不正是一生幸福的真谛?

以国家的昌盛为此生真幸福是我悟出的幸福的真谛,你呢?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名言式的材料作文,注意材料的内容“追求幸福、获得幸福的权利”“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很明显的给出写作的重点,“获得幸福”要采取正当的手段。

点睛:

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

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