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37154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蚜虫在植物上的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B.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C.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D.种群密度增长的种群可能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答案】D

【解析】蚜虫在植物上的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但是不影响死亡率,B错误;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未来的数量变化趋势,C错误;决定种群密度的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所以种群密度增长的种群可能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正确。

2.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血糖浓度高低会作用于胰岛,影响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血糖浓度相对稳定,①正确。

汗腺分泌量不会影响运动强度,②错。

土壤动物存活率不会影响降雨量,③错。

害虫数量与天敌鸟类数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④正确。

故D正确。

【考点定位】反馈调节

【名师点睛】反馈调节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为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3.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C.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虫、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虫和衰老蚜虫

D.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一个种群只能是一种生物,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构成了群落,A错误;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含有多个物种,不是一个种群,B错误;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虫、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虫和衰老蚜虫,属于一个种群,C正确;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有多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命系统层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那边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

B.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采用标志重捕法

C.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D.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B

【解析】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A正确;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B错误;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C正确;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D正确。

【考点定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5.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

1,则出生率越高

B.在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C.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为Nt=N0λt,其中的λ是指增长率

D.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关键是速度的快慢

【答案】A

【解析】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

1,则交配的几率最大,出生率越高,A正确;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而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和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因此在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与种群密度不一定呈正相关,B错误;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为Nt=N0λt,其中的λ是指该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C错误;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关键是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D错误。

6.在培养某种细菌的过程中,随时间的延续,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耗尽,但由于突变,出现了能利用原有细菌的代谢产物生活的新类型。

这种情况下的细菌数量增长曲线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在培养某种细菌的过程中,随时间的延续,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耗尽,所以种群呈现S型增长曲线,甚至数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后来由于突变,出现了能利用原有细菌的代谢产物生活的新类型,则细菌的数量又呈现了新的一轮的增长,即数量又不断的增加,故选B。

7.每年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之一是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其主要目的是降低病原微生物的(  )

A.出生率和死亡率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D.种群密度

【答案】D

【解析】每天定时开窗通风的目的是让病原微生物随风流通,减少屋内病原微生物,所以从种群特征上说,目的是降低病原微生物的种群密度,所以选D。

8.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泰山上的所有蒲公英

②东平湖的全部生物

③华山上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④凤凰山上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①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据此答题。

泰山上的所有蒲公英属于种群;东平湖的全部生物属于群落;华山上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更不是生态系统;凤凰岛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能正确区分三者,并能根据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9.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t1时该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最多

C.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D.t2时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

【答案】D

【解析】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图,t2时种群增长率为0,可以确定该种群的数量变化符合S型曲线,A错误;t2时种群的数量为K,B错误;由于增长率大于零,故种群的数量在t1~t2时逐渐增多,C错误;t2时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名师点睛】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是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10.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B.可以用样方法调查某棵树上蚜虫的种群密度

C.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湘江近岸区和江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因此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是一个种群,A项正确;蚜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项正确;火灾后的草原,其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因此所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项正确;湘江近岸区和江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是由于水平方向上的环境条件差异导致的,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1.下列各项中,能构成一个种群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B.一块稻田中的全部水稻

C.一个农场中的全部植物D.一个湖泊中的全部动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一个农场中的全部植物和一个湖泊中的全部动物,所包含的生物均不只一种,因此都不能构成种群,A、C、D三项均错误,一块稻田中的全部水稻,均由同一种生物构成,属于种群,B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于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故λ>1,则种群数量增加,λ<1,则种群数量减少。

由于第一年到第五年间λ>1,种群数量一定增加,故A错误;第5年到第10年,λ>1,种群数量仍增加,故B错误;第15年到第20年λ<1,种群数量下降,故C错误;第20年到第30年间,λ=1,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为0,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科学方法是生命科学学习与研究的精髓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林德曼用调查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发现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B.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等用同位素示踪法最终探明了光合作用中碳的转化途经

C.摩尔根及其同事运用类比推理法,合理地解释了果蝇红白眼性状的遗传现象,并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D.采用样方法和取样器取样法可分别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林德曼用调查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发现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A正确;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等用同位素示踪法最终探明了光合作用中碳的转化途经,B正确;摩尔根及其同事运用假说演译法,解释了果蝇红白眼性状的遗传现象,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C错误;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取样器取样法,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学研究方法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如图中曲线1和2分别代表物种1和物种2的耐热范围,在什么温度下物种2竞争过物种1()

A.温度在t1以下B.温度在t1~t2范围内

C.温度在t2以上D.温度变化幅度很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图形:

1、曲线1代表物种1,物种1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t1~t2之间,曲线2代表物种2,物种2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也是在t1~t2之间.

2、从曲线图的走势看,温度在t1~t2之间物种2的耐受能力大于物种1.温度在t1以下,t2~t3之间物种1的耐受能力大于物种2.

解:

从曲线图的走势看,温度在t1~t2之间物种2的耐受能力大于物种1,所以在什么t1~t2温度之间物种2竞争得过物种1.

故选:

B.

考点:

种间关系.

15.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某荒地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调查结果

B.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酶和底物应分别在同一温度下预热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不能辨别视野中哪条染色体携带致病基因

D.用微电流计测量静息电位时,要将微电流计的两极分别置于膜外和膜内

【答案】A

【解析】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应适当,样方过少结果不准确,A错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酶和底物应分别在同一温度下预热,然后再混合,B正确;基因在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因此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不能辨别视野中哪条染色体携带致病基因,C正确;用微电流计测量静息电位时,要将微电流计的两极分别置于膜外和膜内,D正确。

16.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

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C

【解析】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难于辨别个体数目,双子叶植物较易辨别个体数目,故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A错误;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标记重捕法,B错误;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C正确;种群密度直接反映或估算种群数量大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17.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A.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B.年龄组成C.出生率和死亡率D.水稻的均匀种植

【答案】A

【解析】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特征,A错误。

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B正确。

C正确。

水稻的均匀种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需要熟知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

项目

定义

特点或意义

种群

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

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

出生率、

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迁入率、

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年龄

组成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①类型

②意义:

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性别

比例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

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18.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为1:

1,原因是()

A.雌配子:

雄配子=1:

1

B.含X的精子:

含Y的精子=1:

1

C.含X的配子:

含Y的配子=1:

1

D.含X的卵细胞:

含Y的卵细胞=1:

1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在XY型性别决定中,雌雄个体产生的配子是不一样多的,如以人为例,男性一次可以产生几亿个精子,而女性一次一般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所以一般雄配子要远远多于雌配子,A错误;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个体(XX)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全部是X,雄性个体(XY)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雄配子X和Y,这两种雄配子与雌配子结合的机会也相等,所以产生的两种性别的个体比例为1:

1,B正确;在XY型性别决定中,雄性个体形成的配子中含X的配子:

含Y的配子=1:

1,而雌性个体形成的配子全部是X,没有Y,C错误;在XY型性别决定中,雌雄个体产生的配子是不一样多的,一般雄配子要远远多于雌配子,所以含X的卵细胞要远少于含Y的精子,D错误;答案是B。

考点:

本题考查性别决定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9.如图为某种淡水浮游动物垂直移栖的统计图示,多边形的宽度为不同深处的个体相对数,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该浮游动物在日出前后集中于岸边

B.该浮游动物昼夜移动可能与温度有关

C.该浮游动物昼夜移动可能与溶解氧含量有关

D.该浮游动物昼夜移动可能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4:

00、8:

00和20:

00时,浮游动物多数集中分布在0-2m的水中,因此浮游动物在日出前后集中于岸边是不正确的,A错误;正午12:

00和16:

00时浮游动物在水深5-10m处分布较多,说明该浮游动物昼夜移动可能与温度有关,B正确;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所以白天有光照时,较深处的水生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浮游动物能向水较深处移动,说明该浮游动物昼夜移动可能与溶解氧含量有关,C正确;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所以白天有光照时,较深处的水生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使浮游动物能向水较深处移动,说明该浮游动物昼夜移动可能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D正确。

20.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

C.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

D.密闭培养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

【答案】C

【解析】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虫捕数中的标记数偏小,最终计算出的结果偏大,B错误;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密闭培养瓶中活酵母菌的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S型增长,但是由于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最终会逐渐减少而灭亡,D错误。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点睛】本题关键要能区分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二、非选择题

21.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了解草原生态系统,对草原生物种群进行了各项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牧草进行丰富度的调查,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调查时应注意: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小组还采用____________法对草原田鼠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

田鼠天性警觉,经捕获后难以再次捕获,则最终估算的结果比真实值________。

(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以下两图:

①图甲中虚线表示在__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

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经繁殖n代后D点种群数量是原来的k倍,则该田鼠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时的数量为________。

②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投药后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图乙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则图乙能代表图甲中____________点年龄组成。

(3)田鼠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生态系统成分),随着田鼠活动的日益猖獗,则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将________。

【答案】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标志重捕偏大理想ak/2经鼠药的选择作用,田鼠种群中抗药个体不断增加,所以投药后田鼠的数量先下降,然后很快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A、B、C消费者减弱

【解析】试题分析:

(1)应该采用样方法调查优质牧草的丰富度,为减小调查结果的误差,调查中应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取足够的样方等.采用标记重捕法对草原田鼠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田鼠天性警觉,经捕获后难以再次捕获,则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少,说明最终估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大.

(2)①图甲中虚线表示“J”型增长曲线,是在理想状态下产生的.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经繁殖n代后D点种群数量是原来的k倍,即K值为ak个,田鼠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时的数量为

②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投药后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是经鼠药的选择作用,田鼠种群中抗药个体不断增加,所以投药后田鼠的数量先下降很快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③图乙中幼体多,成体少,所以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而甲图中D点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而图甲中A、B、C点的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3)田鼠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随着田鼠活动的日益猖獗,使得该草原生态系统的就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则恢复力稳定性将减弱.

故答案为:

(1)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标志重捕法偏大

(2)①理想②经鼠药的选择作用,田鼠种群中抗药个体不断增加,所以投药后田鼠的数量先下降很快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③ABC

(3)消费者减弱

22.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

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

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物种

分组

第七天

第14天

第21天

蝉大眼蝽

对照组

0.20

0.62

0.67

处理组

0.20

0.10

0.13

豌豆蚜

对照组

2.00

4.00

2.90

处理组

2.00

8.70

22.90

鳞翅目幼虫

对照组

1.00

1.31

0.82

处理组

1.13

2.19

2.03

(1)调查豌豆蚜、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__。

(2)蝉大眼蝽与鳞翅目幼虫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________,其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细胞呼吸,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________。

(4)用农药彻底消灭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等害虫,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__(填“降低”、“提高”、“无影响”)。

【答案】样方法捕食和竞争利马豆生长、发育和繁殖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降低

【解析】试题分析: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生物的种间关系:

①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②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③寄生:

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④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1)豌豆蚜、鳞翅目幼虫属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所以调查豌豆蚜、鳞翅目幼虫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

(2)蝉大眼蝽可取食鳞翅目幼虫,且蝉大眼蝽与鳞翅目幼虫都捕食利马豆,故蝉大眼蝽与鳞翅目幼虫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4)用农药彻底消灭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等害虫,其目的是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是这样做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不同的生物应该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如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

23.某同学在150mL烧杯中盛入100mL培养液,滴入一滴大肠杆菌培养液。

然后每隔一段时间用滴管取样计数,结果如下表:

时刻

0

30分

60分

90分

120分

150分

180分

个/mL

10

20

40

80

160

320

620

(1)该同学在烧杯中培养的大肠杆菌菌群属于___________(个体/种群/群落)层次的生命系统。

“620个/mL”是表示第180分钟时的___________(菌群数量/种群密度)。

(2)再继续观察一定时间,并用坐标曲线描述计数结果,将得到___________(J/S)型曲线。

(3)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时刻是___________(R/P)。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