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3849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docx

《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docx

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安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高安二中、樟树中学2017届高二(下)期末联考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纪录片《公司的力量》的解说词中这样说道:

“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

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

”这说明

A.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罗马法导致公司组织的诞生

C.罗马法具有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D.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

2.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时代周刊》将1937年的年度人物选定为蒋介石,而不是连任的总统罗斯福或新登基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

理由则是,“中国近代发生的事情,不仅仅构成一个警告,更是一个最后的信号,即白种人的负担将由一个更愿意承担的日本接过去。

”《时代周刊》这一理由反映了

A.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对于蒋介石主持抗战大局的认可

B.美国对中国已经开始的全中华民族抗战持悲观态度

C.美日远东格局的改变将直接决定于国民政府的态度

D.美国对日本在远东地区的“积极进取”持肯定态度

3.1931年11月1日至5日,中共中央代表团主持召开了中央苏区党组织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赣南会议),会上,中央认为苏区工作是“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强调“要集中火力反右倾”。

这表明

A.王明“左”倾错误在苏区全面泛滥   B.党的苏区工作犯了主观主义错误

C.中共中央对共产国际路线的抵制   D.毛泽东的路线并不被共产国际认同

4.本世纪初美国披露的档案证实:

“在朝鲜战场上,苏联没有出动一兵一卒,但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制定却一直受苏联的牵制和制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使其最终放弃动用核武器,并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全境的企图。

”这反映出

A.苏联曾对美国构成实质性威胁    B.“一边倒”战略保障了中国安全

C.美苏“冷战”中同时伴有“热战”   D.社会主义阵营的优势非常

5.“直到19世纪初……一位官运亨通的首相同时要得到国王和议会的支持,否则便会在政治航道上触礁翻船。

”该材料说明当时英国

A.国王“统而不治”B.责任内阁制尚未成熟

C.首相主要对国王负责D.三权分立制确立

6. 明惠帝将都察院改为御史府后说,御史“专纠贪残,举循良,匡政务教化为职”。

嘉靖皇帝曾对左都御史说“御史的职责在于勉励贤善,抑制邪恶”。

这说明明朝统治者要求御史尽到

A.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B.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C.奸邪屏迹,善人汇进         D.廉洁自律,匡扶正义

7.江西官员张华1889年刊刻了一本反洋教的通俗图册,题名《天猪教》。

他认为一切洋教都是“鬼叫”(鬼教的谐音)或“天猪教”(天主教的谐音),教会侵略是想来“谋中国的江山”,应该加以诛灭。

对张华反洋教斗争的评析,最准确的是

A.具有盲目排外倾向           B.以传统文化为反洋武器

C.愚昧百姓维护清朝           D.卫道与反帝相结合

8. 赵学林教授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         B.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

C.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

9.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在联合发出的《关于放开工业生产资料超产自销产品价格的通知》中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产品。

这说明

A.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扩大        B.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C.计划经济体制完全崩溃        D.企业经营管理出现混乱

10.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给那些对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关税率。

到1935年底,美国与14个国家达成了这样的协议,到1945年达成协议的国家总数增至29个。

它反映了美国政府

A.以贸易合作强化反法西斯同盟      B.结束新政恢复自由贸易

C.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      D.干预国际贸易转嫁危机

11.针对欧盟15个成员国7515名被访者,欧盟委员会在21世纪初公布了一项最新民意调查结果,近三分之二的公民赞成全球化。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

A.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B.全球化促进了欧盟的发展

C.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一次全球扩张D.欧洲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12.1944年蒋介石免去“四大家族”中卷入“美金公债案”的孔祥熙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职位;1947年又因“黄金风潮案”,迫使牵涉舞弊的另一“四大家族”代表宋子文辞职。

1948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经济管制督导员”,蒋介石亲选蒋经国主管,“扫除腐败势力”。

这反映出蒋介石

A.反腐具有明显人治色彩         B.为长期抗战重视反腐

C.认识到家族政治的弊端     D.重视反腐的制度建设

13.在20世纪初“公民”一词便开始在中国得到运用,随后便广泛地出现在各种出版物上,各种新式人物都会引用这个词语来作政治表达……不过,从这些实例来看,其使用者主要仍是政客,其他人士使用率并不高。

这直接反映了

A.公民政治在清末民初发达         B.当时政治权力斗争激烈 

C.民众的政治参与意愿强烈         D.公民政治取得实质性进展

14.18世纪,有人曾经用“‘最奇妙的’、‘伟大的和非凡的’、‘效果超乎人们想象的’、‘对文明世界的面貌带来巨大变化’、‘一场革命正在发生’”这样一些语言来描绘某个变革的发生。

这场“革命”

A.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推动了英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C.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D.确立了垄断资本对世界的                  

15.鸦片战争后时人写道:

“东南各省所植甘蔗获利颇丰。

自通商以来,洋舶所带洋糖,色泽莹白,人咸爱之。

旧日之糖,销路日微,销数日绌,糖商折阅,无可挽回。

”对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最为准确的解读是

A.外国商品凭借质量和成本优势在中国市场进行倾销

B.机器大生产淘汰传统手工业虽是无情但显历史进步

C.旧式手工生产方式在时代潮流演变中的退缩与无奈

D.欧风美雨浸润之下中国传统手工业逐渐在进行转型

16.孔子的政治理想是: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

这反映出孔孟

A.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      B.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

C.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D.仁政成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 

17.美国历史学家亨顿写道:

“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

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

”与材料观点最为吻合的是            

A.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冲击有限

B.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C.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未激化

D.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

18.“艺术应该从所有的思想领域中解放出来,自由和偶然哺育着灵感。

(某画家)从纸上的一滴墨水点或咖啡点出发去寻求变化,冲动的抒情取代了理性的劳作。

于是,与个人笔触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也损失了精细准确的画面。

”与该描述相符合的美术作品是

A.《格尔尼卡》B.《日出·印象》C.《自由引导人民》 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9.如果现在有人问:

“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

”那么康德回答就是:

“并不是,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

”此话意在说明

A.人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认可        B.启蒙运动一直会延续

C.人的主体地位并未真正确立        D.理性是启蒙时代核心

20.对西方持否定态度的刘锡鸿1877年作为副使出使英国,抵达伦敦两个月后,他对英国政治评价道:

“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応(应)之事。

”据此分析,刘锡鸿

A.肯定了英国政体中体现的民主和法治精神

B.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和儒家价值观

C.主张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进行全面批判

D.从反对学习西方向支持学习西方制度转变

21.建国初,东北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编写了《农民识字课本》,课文采用类似《三字经》的韵文体:

“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

这说明新中国初期的扫盲教育

A.强调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B.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C.奠定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础   D.注重对公民的政治思想教育

22.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代表中共湖南省委致中央的信中说:

“中国客观上早已到了1917年”,“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

”“工农兵苏维埃完全与客观环境适合,我们此刻应有决心立即在粤湘鄂赣四省建立工农兵政权;此政权既建设,必且迅速地取得全国的胜利。

”据此可知

A.毛泽东对八七会议的决策有所突破B.该信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该信件应写于湘赣边秋收起义以后D.毛泽东的主张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23.有学者说:

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挟持幼主,权倾朝野。

顺治朝修史夸赞他的功绩,回避其杀害功臣的事实;康熙帝夺回权力后修史记录了他擅权欺君的罪行;乾隆朝修史时则为称述先祖功业肯定了他的功绩。

这位学者意在

A.强调史学理论是影响历史解释的重要因素

B.倡导对同一历史人物必须要有不同的评价

C.指出政治需要损害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D.说明史学家的个人经历和立场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同

24.“关公战蚩尤”是流传较广的一则神话。

据考证,该神话以片段形式散见于御祭文、类书、道藏经、笔记小说、盐法类政书、地方志书中,有多种文本流传。

它先经佛教原创,后有道教加工、俗世确立信仰,最终进入地方编年史,成功地对接了正史。

这说明

A.神话因荒诞而缺乏研究价值    B.神话能反映人们的价值追求 

C.佛道合流颠覆社会意识形态     D.研究神话叙事必须溯源而循

25.我国自古农业发达,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历法制订历来备受重视、成果很大。

下面有关我国历法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夏朝时,我国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B.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C.殷历采用的干支纪日法是世界上沿用至今、历时最长的纪日方法。

D.春秋时,我国历法开始采用17年插入9个闰月的置闰方法。

二.材料解析题(共50分)

2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

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于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吞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 以下是美国史学家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目录(节选)

第一章“近代中国”的概念

1.1“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3.1政治结构

3.2经济制度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1西欧人的来临(地理大发现,探险家、商人、传教、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5.2俄罗斯的推进

第六章 国运转逆:

由盛到衰

第二编 外患内乱(1800—1864年)

第七章 广州贸易体系

第八章 鸦片战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拔地变化”的具体表现。

(6分)

(2)1600—1800年,作为传统制度的延续,中国社会内部却孕育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依据材料二及所学加以概括(4分)

(3)据材料二第五章,对“近代中国”开端这一问题的认识,你认为作者的研究视角是什么?

依据材料5.1加以说明。

(8分)

27.(20分)老龄化问题是当今很多国家面临的棘手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管子·入国》述周代实施“养疾之政”,专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病”;有“八十者,一子不从政(意为不服徭役);九十者,其家不从政”一说。

汉代《王杖诏令册》规定:

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北魏,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准许死囚在家“侍亲缓刑”,等家里老人去世后再服刑。

《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贞观政要·孝友》又称,房玄龄“事继娘,能以色养(和颜悦色之意),恭谨过人”。

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

明太祖朱元璋曾先后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对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老。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史料汇编》等

材料二 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

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

日本厚生省、大藏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

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养老政策的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重视养老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

(6分)

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五四期间,当陈、胡高举“理性”大旗将国人从封建王国拉到“科学”、“民主”家园中来的时候,却不自觉地偏离“理性”精神而走向偏激一途,刚走出“中国文化中心”的困境,即又跌入“西方文化中心”的陷阱。

“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口号和主张便是这种非“左”即右难题的直白。

这反映出特定时空条件下主体文化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的崩溃所导致的民族文化走向上的偏离。

——摘编自薛其林《百年巨变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进路》

你是否认同作者关于新文化运动走向的分析,请结合所学知识,阐明你的理由。

(12分)

 

 

高安二中、樟树中学2017届高二(下)期末联考

历史答卷座位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共50分)

26.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拔地变化”的具体表现。

(6分)

 

(2)1600—1800年,作为传统制度的延续,中国社会内部却孕育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依据材料二及所学加以概括(4分)

 

(3)据材料二第五章,对“近代中国”开端这一问题的认识,你认为作者的研究视角是什么?

依据材料5.1加以说明。

(8分)

 

27.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养老政策的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重视养老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

(6分)

 

28.你是否认同作者关于新文化运动走向的分析,请结合所学知识,阐明你的理由。

(12分)

 

高安二中、樟树中学2017届高二(下)期末联考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B

D

A

B

C

D

B

A

C

D

A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B

C

D

C

C

B

D

A

C

B

D

二、材料解析题(共50分)

26.

(1)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

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

文化:

礼崩乐坏,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6分)

(2)因素: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掀起了一股反对封建专制、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社会思潮。

(4分)

(3)评分参考:

研究视角:

2分说明:

6分。

其中:

5—6分,说明充分,史实准确;2—4分,说明欠充分,史实基本准确;0—1分,说明不充分,史实不准确。

示例:

研究视角:

全球史观,即对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考查应该放在世界视野下展开。

(2分)

说明:

16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此后西欧的探险家、商人、传教士的东来,西学东渐对当时的清朝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并推动近代中国的到来。

(6分)

解析:

(1)联系所学,结合材料信息“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可知”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联系材料“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上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材料“孔夫于称之为“礼崩乐坏”,”可以得出文化上礼崩乐坏,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因素:

联系材料“社会和思想状况”以及所学,可以从思想和经济两个方面回答,其中思想方面可以联系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经济方面联系资本主义萌芽。

(3)第一小问研究视角可以从史观入手,第二小问说明根据材料信息“西欧人的来临(地理大发现,探险家、商人、传教、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进行回答。

 27.

(1)特点:

周朝在徭役和医疗方面优待老人及其家庭;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北魏,创“存留养亲”制度(宗法伦理道德规范直接提升为法律规范);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并注重精神养老;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明代制定官员60岁退休的政策并对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老。

(每点2分,答到5点10分)

原因: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家提出的“忠、孝、仁、义”等伦理思想对世人影响较大;统治阶级把孝道作为宗法制的理念,用以更好的维护其统治;老年人是记载和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答到2点得4分)

(2)经验:

养老保障法制化;养老金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分担;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支持老年人再就业;政府多个部门齐头并进,保障老年人权益;加强老年人保障的社会宣传。

(每点2分,答到3点6分)

 

【试题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周代……专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病”“八十者,一子不从政(意为不服徭役);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得出周朝在徭役和医疗方面优待老人及其家庭,据材料一“汉代……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得出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据材料一“北魏,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得出北魏,创“存留养亲”制度,据材料一“《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事继娘,能以色养(和颜悦色之意)”得出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并注重精神养老,据材料一“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得出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据材料一“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对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老”得出明代制定官员60岁退休的政策并对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老;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得出儒家思想家提出的“忠、孝、仁、义”等伦理思想对世人影响较大,统治阶级用孝道维护其统治,老年人是记载和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

(2)据材料二中“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得出养老保障法制化,据材料二“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得出养老金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分担,据材料二“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得出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支持老年人再就业,据材料二“厚生省、大藏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得出政府多个部门齐头并进,保障老年人权益,据材料二“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得出加强老年人保障的社会宣传。

28.角度一。

认同特定的时空条件导致新文化运动走向上出现“偏离”。

(2分)

从特定时空条件看,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辛亥革命未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必须借助西方启蒙思想激发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以挽救民族危亡;作为封建精神支柱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迫使资产阶级激进主义分子采取矫枉过正的手段,以求彻底变革思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力量,推动资产阶级激进主义分子提出更为激进的利益要求。

(6分)从内容看,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科学,全面否定儒家思想。

(4分)

角度二。

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新文化运动走向并未“偏离”。

(2分)

从特定时空条件看,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等运动失败后,向西方学习的继续深化;是在民族危机加深情况下,先进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继续探索。

(6分)从内容看,并非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部否定,而是对传统文化中维护封建制度等与现实不相适应部分的否定;仍然是传统文人治国平天下理念在新历史条件下的体现。

(4分)

角度三。

作者有其合理性,但有些偏颇。

(2分)阐释综合前两个角度。

(10分)

解析:

第一小问表态,由材料可知,材料对新文化运动走向的分析是“这反映出特定时空条件下主体文化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的崩溃所导致的民族文化走向上的偏离”,表态可选择认同,或者不认同。

第二小问理由,认同偏离,则理由必须放在特定时空之下,借助西方启蒙思想激发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激进派提出更为激进的利益要求;加上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全面否定儒家思想。

如果选择了不偏离,则理由在于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等运动失败后,向西方学习的继续深化;先进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继续探索;加上新文化运动并非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部否定,是传统文人治国平天下理念在新历史条件下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