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3946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docx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含答案) 

1.(2012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落 叶 修睦 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

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

请简要分析。

 

答:

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2.(201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

“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3.(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7分) 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C)

 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 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DE)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

(唐•郑谷《阙下春日》) 

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 

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

(宋•刘子翚《海棠花》) 

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

(宋•杨维桢《燕子辞》)

 E.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睿《都城春日》) 

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

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不少于150字)(10分)(略) 

4.(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

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

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3分) 

答案

(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

对偶、借代;炼字:

“逢”“忙”等;色彩:

碧与黄映衬;情感:

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鹧鸪天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

水边的平地。

②忘机:

消除机心。

机心,巧诈之心。

③沙鸥相对不惊飞:

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4分)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

(2分) 

答案:

(1)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

“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2)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弃了旧钓矶。

 

6.(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

樱桃的一种。

②昼门关:

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

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色彩渲染、意象叠加。

 

(2)雨后生机勃勃。

体现在樱朱、豆青、草绿、水满、蚕动。

 

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 

答案:

(1)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的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8.(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明府:

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

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2)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案:

(1)(4分)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9.(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宋)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

即吴淞,江名。

 

(1)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分) 

(2)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 

答案:

(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10. (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

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

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4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4分) 

答案:

(1)意象内涵:

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

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

表达的感情:

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2)相同点:

1、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

2、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

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

不同点:

1、愁情及其程度:

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

2、表现手法:

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

①破讷沙:

沙漠名。

②鸊鹈泉:

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边塞  诗。

(2分)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 

答: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

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

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12.(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 规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

子规:

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有。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5分) 

答案:

(1)答案要点:

“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3分) 

(2)答案要点:

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

意象分析示例:

①子规。

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

②贪夫、远客。

意指客居他乡之人。

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

③锦水春残。

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

④楚天月光。

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5分) 

13.(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曳碧云斜。

 

(1) 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2分)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4分)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4分)  

答案.

(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14.(浙江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7分) 

                未展芭蕉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唐)钱珝                         (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 

答案:

(1)还未展开   芳心 

(2)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15.(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注]①玉花:

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

请简要赏析。

(3分) 

(2) 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3分) 

答案:

1‟“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 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

钓翁“时振玉 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

“但”宇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 2 )  后阙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云水暮, 归去远烟中”谊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 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 “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 “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16.(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初见嵩山   张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

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是心情?

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6分) 

答案:

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

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答出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

答案:

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

方法:

(1)解释该句的意思。

(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

(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

(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①韦苏州:

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解析:

同:

孤独。

异:

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

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4分)

答:

解析:

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

①鲁连:

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

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千人评此诗:

“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4分)

(要点一:

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诗句: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

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结合诗句: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

(福建卷)(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

①杜鹃,又名子规。

②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2分)

(1)【要点】“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2分)(意思对即可。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4分)

答:

(2)【答题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4分)(意思对即可。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鹧鸪天【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

①劳劳:

遥远。

②修禊:

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

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

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4分)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3分)

答案:

(1)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含蓄的表达了愁苦的思想之情

(2)修禊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苦,也就令人愁眉不展了。

(湖北)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临江仙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3分)

答案:

(1)(3分) 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

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

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5分)

答案:

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

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

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

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

“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

“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湖南)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8分)

钓船归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

际柴扉。

溶溶漾漾白鸥飞。

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夕阳长送钓船归。

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

(1分)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处。

(3分)

答:

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江苏)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眠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

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⑴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分)

答案:

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解析:

这句从写作对象上看,应是写“山”,写“山”的静,因为有一“静”字紧跟其后,而且还像“太古”一样“静”,如果考生就把这句翻译一遍——山像太古一样静——那一定是能得分的。

⑵“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分)

答案:

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

这两句明显写的是两方面的事,一句一事一心境:

前句“门常掩”是因为“世味”,表明对“世味”的厌恶;后句“簟[竹席,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已便”是因为“时光”——正值盛夏时光——醉卧竹席,已是非常地适宜:

给人的是一种闲适、恬淡之感。

⑶《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解析:

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

由此,考生答题时,就要形成这样的思路:

哪些地方是“平淡”的,这“平淡”里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顺着这样的思路答下去,至少失分不是很严重。

(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

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5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6分)

8、答:

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