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408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

《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课外文言文段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

③食不给音: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

(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

“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冕小儿,恬若不知。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

“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

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只有剩骨B.满坐寂然C.坐佛膝上D.可爱者甚蕃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D.以刀劈狼首

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

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

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

“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九)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善哉!

晋平公问师旷,说:

“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

“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

“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

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

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

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讲得好啊!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

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一0)程门立雪《宋史》

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

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

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

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

“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

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用四字短语作答)

(一二)七录《明史"

张溥传》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

“七录”。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①所读书必手钞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汤数次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A,可以已大风挛瘘疠B.钞已朗诵一过

C.情不能自已D.扁鹊已逃秦矣

3.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

“七录”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5.张溥。

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

(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

”(用一句名言回答)

(一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吾曰:

非然也。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

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我说:

不是这样的。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D.莲,花之君子者也

惟弈秋之为听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一四)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这曰:

“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王生不说,曰:

“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李生说之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王生惊觉,射曰:

“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

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

“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

”王生不高兴,说:

“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

”李生劝他说:

“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

”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

“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

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

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

”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

“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

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

①吾悉能志之音义

②李生说之曰音义

③不应而还音义

④迨年事蹉跎音义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王生不说B.盍改之乎C.吾悉能志之D.才美不外见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句:

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公问其故B.广故数言欲亡C.故为之说D.桓侯故使人问之

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

(用原文回答)

(一五)问说《孟涂文集》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①非学无以致疑②而或不达于事

③非问无以广识④舍问,其奚决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人不知而不愠D.面山而居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不超过10个字)

(一六)教学相长(节选)《札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

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

所以说: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②教学相长()

③虽有至道()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教学相长也

②译文: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

参考答案:

(一)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二)1.①不,没有②阻止2.D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有。

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三)1.①dà

n;

吃。

②zhé

往往,总是。

③jǐ;

供应。

④Chá

说别人坏话2.B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岳阳楼记,揭示主题。

(四)1.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2.D3.C4.韦编三绝

(五)1.D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读书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4.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六)1.①私下的意思②总是(常常)③入迷④安祥的样子2.C3.C4.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七)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4.略

(九)1.①向②怎么;

开玩笑③在黑暗中走路④点燃蜡烛2.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一0)1.离开睡醒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一一)1.①到,及②雇用③供给,资助④大学问2.见译文3.D4.凿壁借光;

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勤学苦读。

(一二)1.①钞通“抄”②才③洗④命名2.A、C3.见译文4.C5.一丝不苟天才出自勤奋

(一三)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2.只听弈秋的教导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一四)1.①zhì

同“识”记②shuì

劝说③xuá

同“旋”,转身④cuōtuó

光阴消逝2.D.3.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4.C5.要点:

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

(一五)1.①提出疑难②也许,或许③增加知识④判断,解决2.C.3.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4.好学尤当勤问

(一六)1.①zhī;

味美②zhǎng;

增加,促进③虽,suī;

即使;

道理,dà

o;

道理④kù

困惑,理解不透2.①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

②所以说: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3.教;

学;

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4.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教学相长。

(一七)1.C.2.涂通“途”;

邪通“耶”。

3.①读书具分别炻日,就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算法呢!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4.说明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不论事务有多繁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

(一)细柳营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

“天子且至!

”军门都尉曰:

“将军令曰: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吾欲入芝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

”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

”嗟乎,此真将军矣!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来源 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3分)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孟子少时,诵

(1),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

(2)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

“何为中止?

”对曰:

“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

(1)[诵]背诵。

(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

(3)[讠宣]xāun,遗忘。

(4)[戒]警告。

[练习]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2、①孟子辍然中止()②呼而问之:

”()

3、 处士笑而然之()何有于我哉?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②此: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呼而问之B、以此戒之C、多作自能见之D、自是之后来源:

  [阅读提示]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三)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

  顷岁

(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

(2)以文字问之。

云:

“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3);

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

  

(1)[顷岁]近年来。

(2)[乘间]乘机,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