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40978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docx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微专题19人口迁移学案

微专题19 人口迁移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节次

考试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人口

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a

1.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的因素

(2)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c

b

一、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1)概念:

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流向

原因

19世纪

以前

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地区→未开发地区

欧洲→美洲

非洲→美洲

中、日、印度等国→东南亚、美洲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

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转向外籍工人(增多)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及石油产区(西亚)

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性

2.国内人口迁移

(1)概念:

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2)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原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②农业经济脆弱;③战争频繁;④自然灾害多

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区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

由东部地区迁往西北和东北地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①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②农村存在大量劳动力;③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

迁移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的变化

①从农村到城市;②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a级知识归纳

人口迁移的条件

①首先要有空间位移;②要有居住地的变更,通常以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作为标准;③居住地要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通常在1年以上。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气候

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通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的迁移

美国老年人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

分布及其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矿产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影响人口迁移

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产城市的形成

2.经济因素

3.社会因素

(1)文化教育: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2)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3)政治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政策

可以起到鼓励或限制作用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社会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如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b级知识归纳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c级特别提醒

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也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

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真题

设问

1.(2017·4月浙江选考)未成年人和老人迁入城市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2.(2016·浙江文综)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3.(2016·浙江文综)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4.(2015·10月浙江选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发生了大规模迁移,其根本原因是

考向

和规律

1.考向: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原因及我国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2.命题规律

题型:

以选择题为主

材料特征:

多以我国近代或近期人口的迁移为背景呈现所需信息。

其呈现方式有文字材料、统计图表、示意图等。

设问特征:

设问主要涉及人口迁移的特征、原因或是影响等方面,需要考生对人口迁移有整体的认识或较全面的总结。

选项或答案特征:

主要围绕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设置选项,正确解答考题应主要根据材料具体分析,不能将课本的知识进行生搬硬套,否则很容易错答。

例题

 结合我国人口统计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达到2.45亿。

材料二 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各地区常住人口占全国常住人口比重变化图。

(1)造成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3)分析目前我国人口流动给流入地和流出地带来的有利影响。

答案 

(1)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2)主要方向:

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

(3)流入地:

既满足了东部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流出地:

提高了人口迁出地区的收入水平,改善了人口迁出地区的发展条件。

解析 

(1)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有关。

(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常住人口比重在上升,而中西部地区常住人口比重下降较大,这说明中西部地区有大量人口向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

(3)人口迁移带来的有利影响要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分别来分析。

1.下列人口迁移属于生态移民的是(  )

A.农村人口进城务工

B.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C.三江源牧民迁入城镇

D.三峡工程库区居民外迁

答案 C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发生了大规模迁移,其根本原因是(  )

A.建设项目的布局B.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C.地理环境的差异D.交通运输的发展

答案 B

下图为“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

读图完成3~4题。

3.深圳户籍人口中四川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四川省的(  )

A.生态移民较多B.人才素质高

C.自然资源短缺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4.我国目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

A.调节了地区间人才余缺

B.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

C.减缓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D.扩大了地区间经济差异

答案 3.D 4.A

解析 第3题,四川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外出务工经商。

第4题,我国的人口迁移可以加强人才交流和地区联系,缩小地区间经济差异,但同时使交通等基础设施承受巨大压力。

5.影响我国现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因素B.社会经济

C.国家政策D.自然环境

答案 B

6.人口的迁移往往造成的影响有(  )

①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 ②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人地矛盾 ③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 ④在迁出地,对环境造成压力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C

下图为“目前迁往某城市的七类人群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迁入该城市的人群中,受婚姻家庭因素影响的有(  )

①投父母者 ②购房者 ③投夫(妻)者 ④特殊人才 ⑤应届高校毕业生 ⑥郊县农民 

⑦投子女者

A.①③⑦B.①④⑥

C.②⑤⑥D.③④⑦

8.人口大量迁入对城市产生的积极影响有(  )

A.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B.推进城市化进程

C.解决城市交通困境

D.改善城市住宅质量

答案 7.A 8.B

读“1982~2005年中国人口净迁出、净迁入重心演化轨迹图”,完成9~10题。

9.由图反映(  )

A.人口迁入地集中在中部经济地带

B.人口迁出地集中在东部经济地带

C.人口净迁入重心的位移变化比净迁出重心的位移明显

D.1990~2000年京津地区人口迁入量减少

10.1995~2005年我国人口净迁入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最主要原因是(  )

A.东北传统工业区振兴

B.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C.渤海都市圈的崛起

D.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 9.C 10.D

解析 第9题,读图可知,人口净迁出重心的经纬度变化明显小于人口净迁入重心的变化。

第10题,由图中坐标可知,1995~2005年我国人口净迁入重心向长三角地区移动,主要原因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电视剧《闯关东》是一部宏观展现山东人闯关东历史的民族史诗。

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历尽艰辛,闯荡到东北大地谋求生存。

在这股移民大潮中,尤以山东人最多,是我国近代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被称为“闯关东”。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由此导致了两地人口迁移的方向出现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材料三 见下图。

(1)依图填写下列甲、乙间迁移线路上数码所示的主要城市名称,并扼要说明这些城市相同的地形特点。

(2)下列选项不是吸引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的是(  )

A.东北地区土地辽阔,有利于农民开荒种地

B.政府开放封禁政策,加大了山林、草原的开发

C.山东当时战局混乱

D.东北地区当时人均收入水平高

(3)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

(4)“闯关东”和“雁南飞”时期对东北地区产生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答案 

(1)①天津 ②沈阳 ③长春 ④哈尔滨 平原,地势平坦。

(2)C

(3)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即大批山东人返乡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以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由人口迁出省变为了人口迁入省。

二是移民受到迁返故地的潜在意识和亲情、乡情的吸引。

(4)“闯关东”的影响:

利于东北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发展。

“雁南飞”的影响:

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劳动力的减少,影响了农村地区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

解析 

(1)由甲到乙,经过的大城市主要有天津、沈阳、长春、哈尔滨等,上述城市均位于地势平坦的平原。

(2)注意题干要求的是东北地区的吸引作用。

东北地区土地辽阔,森林浩瀚,加之政策上开放封禁,因此山东人为了生计而大量迁入。

(3)“雁南飞”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此外,还受亲情、乡情、故土的吸引。

(4)“闯关东”时大量人口进入未开发地区,促进了资源开发,推动了经济发展。

而“雁南飞”时大量农村人口外流,一方面可缓和人地矛盾,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另一方面劳动力减少,会影响农村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

读“现代化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模式图”,完成1~2题。

1.曲线②表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乡村→乡村B.城市→乡村

C.城市→城市D.不固定

2.目前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所属的模式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曲线②表示城市间人口迁移,人口主要从城市向城市迁移。

第2题,现阶段,我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

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之比。

下图为“2006~2014年(预测值)我国东部某省(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总数达到最高值的年份是(  )

A.2014B.2012

C.2010D.2008

4.推断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下降

B.产业升级和转移

C.城镇房价增长快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一个区域人口总数的变化受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共同影响,如果两者之和为正值,人口总数增加,反之减少。

分析图中信息可知,2012年以前,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之和为正值,说明人口总数增加,2012年以后,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之和为负值,说明人口总数减少。

第4题,该省(市)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早年因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快,吸引内地省份劳动力,人口机械增长较快,近年因产业升级和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人口机械增长率下降。

(2017·4月浙江选考)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引发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

随着近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和老人随青壮年劳动力举家迁入城市定居。

完成5~6题。

5.应对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措施是(  )

A.扩大粮食的进口规模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C.实施大规模休耕制度

D.鼓励劳动力大量回流

6.未成年人和老人迁入城市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①提高城市化水平 ②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③降低城市平均工资水平 ④增加城市公共服务压力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5.B 6.D

解析 第5题,农村人口老龄化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为了保障粮食供应,必须加强国内粮食生产的稳定,不能实施大规模休耕制度,同时扩大粮食进口规模也不能作为最主要措施,故A、C选项错;由于城市就业机会多和经济收入高等原因,外出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难以重新再回流至农村(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故D选项错;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可以缓解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是应对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的合理措施。

第6题,从人口迁移角度来看,农村的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迁入城市,居住在城市生活,是城市化过程的表现之一,故①正确;未成年人和老人均属于非劳动年龄人口,对城市产业结构和平均工资水平均无影响,故②③错;未成年人和老人给教育、医疗卫生和交通等公共服务带来压力,故④正确。

下图示意2000年黑龙江流出人口构成。

读图,完成7~8题。

7.2000年黑龙江省流出人口(  )

A.男女性别比例略有失调,青年受高等教育机会低

B.迁移目的地选择主要受距离影响

C.迁入地选择广泛,全国分布比较均匀

D.以社会型迁移(拆迁、婚姻、投亲等)为主

8.黑龙江省流出人口结构的影响有(  )

A.恶化人口性别结构B.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C.降低社会抚养比D.劳动力短缺

答案 7.A 8.D

解析 第7题,黑龙江人口迁入地选择广泛,相对集中在辽宁、山东、内蒙古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或资源开发地,距离最近的吉林并不是人口迁入地最大地区。

流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应该是务工、经商移民为主;女性略多于男性,以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故A对。

第8题,流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加剧了黑龙江省的人口老龄化,提高了社会抚养比,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造成劳动力短缺,土地利用效率下降。

流出人口男女相比差别不大,对人口性别结构影响不大。

(2018届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联考)每年10月老王从太原飞来,次年4月再从海口飞回。

他背后有上百万这种“候鸟”养老模式的老人群体。

据此完成9~10题。

9.此类人口流动的原因与下列选项相似的是(  )

A.我国60年代知青上山下乡

B.三峡库区百万大移民

C.我国每年的春节返乡潮

D.美国东北部老人向南迁移

10.针对“候鸟”现象,目前海口地区急需完善的是(  )

A.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B.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C.整治环境污染

D.加快大户型房产开发

答案 9.D 10.B

解析 第9题,太原冬季寒冷,到海口过冬是气候因素,与美国东北部老人向南迁移相似,D正确。

第10题,由材料可知,“候鸟”现象主要出现在老人群体,急需完善的是医疗服务,B正确。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1~12题。

11.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1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答案 11.C 12.B

解析 第11题,由统计图坐标读出各省市的迁入、迁出人口比重的高低,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迁出人口比重低,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

从而比较得出人口机械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而两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差不大,C项正确。

A、B项迁出、迁入人口总量还与各省人口总量有关,D项人口自然增长率本题无此信息。

第12题,我国2005~2010年人口迁移以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迁出地区由于乡村人口迁出,人口总量减少,城市化水平也有所提高。

文字材料信息显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延缓了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剧了迁出地区的老龄化水平。

故B项正确。

人口性别比指的是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数。

下面为“1998~2000年我国迁移人口和未迁移人口的性别比示意图”。

完成13~14题。

13.关于迁移人口和未迁移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35~40岁女性人口迁移最多

B.30~52岁迁移人口中男性约是女性的1.4~2倍

C.儿童不迁移

D.未迁移人口中性别比差距大

14.河南省是劳务输出大省,人口外迁将使该省(  )

A.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减少

B.粮食商品率降低

C.城市化水平降低

D.生态环境恶化

答案 13.B 14.A

解析 第13题,结合图示可知,迁移人口中性别比差距较大,35~40岁迁移人口较多,性别比较大,女性人口迁移较少;30~52岁迁移人口中男性约是女性的1.4~2倍。

第14题,从图中看出迁移人口中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多于女性,将使劳务输出省份的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减少。

15.(2017·东阳调研)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

如今,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概述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由图一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图二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图一:

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图二:

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中,西、南部郊区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部郊区,这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城市功能区的优化,有利于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

解析 从图一看,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逐渐趋向合理,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

从图二看,中心城区的常住人口规模小于郊区,增长幅度也低于郊区。

这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促进郊区城市化进程;也有利于促进上海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

16.(2017·丽水诊断)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不包括市辖区内)。

下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八大经济区域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

年份

比重(%)

地区

2010年

2005年

东北地区

6.20

6.95

北部沿海

13.22

11.97

大西北地区

4.13

3.13

黄河中游地区

11.14

7.98

大西南地区

13.53

10.98

长江中下游地区

11.01

9.71

东部沿海地区

19.86

20.58

南部沿海地区

20.91

28.70

(1)据材料一分析,1982~2010年间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变化特点。

(2)据材料二,说出全国八大经济板块流入人口最多的地区,并分析该地区人口大量流入带来的有利影响。

(3)2005~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逐年增加,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 

(1)流动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比重持续增加;1990年之前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每年的增幅相对较小;1990年之后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数量每年的增幅明显变大。

(2)南部沿海地区。

有利影响:

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3)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等。

解析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大,且规模呈持续增长状态,其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南部沿海地区。

现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迁移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因此,人口迁入增加了南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使其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青壮年人口比重有所上升,增强了社会活力,同时劳动力的增多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3)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使得我国向中西部迁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同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不断地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使得中西部劳动力就业更加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