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二中学年高三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41719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揭阳二中学年高三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东省揭阳二中学年高三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东省揭阳二中学年高三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东省揭阳二中学年高三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东省揭阳二中学年高三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广东省揭阳二中学年高三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广东省揭阳二中学年高三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广东省揭阳二中学年高三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广东省揭阳二中学年高三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广东省揭阳二中学年高三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广东省揭阳二中学年高三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广东省揭阳二中学年高三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广东省揭阳二中学年高三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揭阳二中学年高三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docx

《广东省揭阳二中学年高三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揭阳二中学年高三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揭阳二中学年高三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docx

广东省揭阳二中学年高三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广东省揭阳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其(指周)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

”由此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是

A.建立大宗小宗体系

B.拱卫王室统治

C.明确宗室血缘亲疏

D.扩大统治范围

2.周代的礼制内容非常复杂,在众多规定中体现了“亲亲”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

其中,“尊尊”主要反映了

A.浓厚的宗族色彩

B.强烈的等级意识

C.浓重的神权色彩

D.发达的礼乐制度

3.《礼记·大学》载: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便众也,”这主要体现了

A.家国同构观念

B.宗法血缘关系

C.家庭伦理规范

D.以德治民思想

4.刘力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介平民。

下面对其社会生活的描述,最有可能接近真实的是

A.为妻子买了一件官营手工工场制造的精美绸衣

B.在长安夜市的酒楼上喝得酩酊大醉彻夜未归

C.经营盐铁买卖,生意非常兴隆

D.从长安城的“市”买了两斤粟米回家

5.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6.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

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

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近代民主制度特征

7.唐代学校分六种,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儿子和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学校来的“生徒”是其取士的主要来源之一,“生徒”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

由此可知

A.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

B.唐朝官员的入仕途径多样

C.唐朝的“生徒”人数众多

D.官僚体系已出现膨胀趋势

8.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

这主要反映了

A.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B.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9.据史书记载:

万历年间,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

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

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

该材料可以说明

A.官营手工业丧失了主导地位B.万历年间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民营手工业中出现细密分工D.封建政府鼓励发展民营手工业

10.《中国古时的城镇化:

最早的“城里人”是什么人?

》一文指出,唐宋城乡人口分别称作“坊郭户”和“乡村户”。

综合中外学者的推算,坊郭户占总人口的比例,西汉在30%上下,宋代在12%左右,明代约为9.7%,清代约为6%。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数量不断减少

B.全国人口不断下降

C.战争对城市的不断破坏

D.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

11.较之前的小说,《西游记》更以人物为情节的中心。

这—宗教题材的小说在形象构成的方式上给人以荒诞无稽的感觉,而实际上它却带有一个鲜明的倾向。

这一倾向是

A.怪诞化

B.脸谱化

C.世俗化

D.功利化

12.儒家的灾异理论认为自然界的灾异与皇帝的作为有很大的联系。

魏晋以来,皇帝通常以罪己的方式应对灾异事件;而到了清朝,皇帝则经常利用灾异督责大臣,痛斥官员的恶行。

这种变化表明清朝

A.专制制度腐败日趋严重B.儒家伦理对君主的约束力弱化

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D.皇帝推卸政治管理失误的责任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

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

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

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

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14.(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文翁在担任蜀郡郡守期间,对蜀地民风进行教化改进。

他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就学于太学,学成归来,让他们担任要职,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成为了郡守、刺史。

他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把条件差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将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涕力田(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

每次到各县巡查时,从学宫的学生中选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一起去,让他们宣传教化的法令。

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有钱人甚至花钱以求能成为学宫弟子。

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

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有学宫从文翁开始创立这种说法。

——摘编自《汉书·文翁传》

(1)根据材料,概括文翁改进蜀地民风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翁改进民风的意义。

15.(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驾崩,汉王叛逆,“从反者十九州”,都城长安局躇西北,“关河悬远,兵不赴急”。

而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足”。

遇荒年,关中经济难以供应时,君臣即领到洛阳“就食”。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下诏开工营建东都洛阳,“恃其富强,不虞后患”,“每月役丁二百万”,“结怨于民”,经十个月完成,“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

运河建成后,洛阳成为全国的漕运中心。

后来,唐朝也长期以洛阳为东都,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也先后定都于此。

——据王家范《大学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隋炀帝营建东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炀帝营建东都的影响。

三、论述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婚姻观念

中国

西方

婚姻目的

扩大亲属同盟,传宗接代

爱情是男女结婚第一位的、必不可少的动力。

维持美满婚姻的首要条件也是爱情

择偶标准

身家清白、门当户对,郎才女貌

两个人的互相契合。

其余的条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则可以不在考虑之列

夫妻关系

丈夫往往在婚姻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妻子则是处于从属地位。

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分工

夫妻共同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

家中的大小事情均由夫妻二人共同商定

——据《中西方婚姻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为家庭而非爱情》整理

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外婚姻关系的状况。

任选上表中一种婚姻观念,自拟论题,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中外关联、写明观点、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B

【解析】

由“以亲屏周”可知其目的在于拱卫王室统治,故答案选B。

AC涉及的是宗法制的内容,排除;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势力范围,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出D。

2.B

【详解】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礼乐制度之下,“尊尊”是指尊重应该尊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体现了强烈的等级意识,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宗族观念,而是强调强烈的等级意识,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浓重的神权色彩,而是强调强烈的等级意识,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发达的礼乐制度,而是强调强烈的等级意识,排除D。

3.A

【解析】

【详解】

材料表明,想要治理国家,必须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

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

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由此可见,材料充分体现了家国同构观念,故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家国关系,而非宗法血缘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除了有家庭关系,还涉及到与国家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德治的理念,排除D项。

4.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官营手工业产品不流通到市场,平民无法买到,故A项错误;汉代对“市”的管理严格,有时间限制,因此“彻夜未归”错误,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平民不能经营,排除C项;汉代的“市”是城市中商品交易的场所,因此D项正确。

5.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显著发展,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之后的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

南北经济的差距在缩小,但此时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依然高于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两宋时期,AC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济重心南移

【备考指南】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经验和劳动力,南方得到开发,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6.B

【详解】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长官都是丞相,从而相权有所分散,即通过分散相权来加强君权。

客观上,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之间互相制衡。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等可知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B正确;唐朝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皇帝权力至高无上,A错误;三省六部制下的三省之间是权力制约的,C错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仍然是君主专制,不是民主政治,D错误。

7.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儿子和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可知,社会低层的人也有机会通过走上仕途而步入社会上层,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四门学”的学生入仕途的途径,并没有体现多样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生徒”的人数多少,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平民入仕途的途径,并不能体现官僚体系膨胀的趋势,故D项错误。

8.B

【解析】

据材料“太皇太后委政内阁……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内阁的权力和地位逐渐提高,故B项正确;明成祖设内阁,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废丞相后政治腐败,故C项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D项错误。

故选B。

9.B

【详解】

根据材料“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

……佣直二铢而赢”可得出,当时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此时此地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对官营手工业与私营手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官营手工业的地位变化,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手工业领域的雇佣关系,没有体现分工,故C项错误;明朝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不会鼓励民营手工业,且材料也没有涉及政府的政策,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明代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期在江南地区的一些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

判断时要注意材料中有没有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或者劳动者受雇佣,按工取酬的信息。

10.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各个朝代城镇人口所占比例较小可推断,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农民所占数量大,而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减少了人口流动和限制了城镇发展,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城市数量随着经济发展有所增加,故A项错误;汉代到清代的人口不断增加,故B项错误;相对于中国古代长期的统一,战争不是主流,而且战争对城市的影响作用较小,并不是主要原因。

故C项错误。

11.C

【分析】

【详解】

据材料“《西游记》更以人物为情节的中心……带有一个鲜明的倾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游记》属于明清小说,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有世俗化特点,故C项正确;“怪诞化”属于人物形象的特点,不是文学作品的特色,故A项错误;《西游记》也没有脸谱化的特点,故B项错误;《西游记》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的故事,没有功利化的倾向,故D项错误。

故选C。

12.B

【解析】材料并没有涉及专制制度腐败问题,排除A;由材料“魏晋以来,皇帝通常以罪己的方式应对灾异事件;而到了清朝,皇帝则经常利用灾异督责大臣,痛斥官员的恶行。

”,可见皇帝把原先针对皇帝的灾异转化为针对臣子的灾异,说明儒家伦理对君主的约束力弱化,故选B;汉武帝起,儒家思想就正统地位,排除C;灾异理论不过是封建迷信,本身和专制管理失误未必有联系,排除D。

13.

(1)做法:

全面推行郡县制。

影响:

巩固了国家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为后世历代所沿用。

混合体:

郡国并行制。

(2)特点: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3)理解:

始终维护中央集权(或始终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

认识:

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系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详解】

(1)做法:

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后,将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两级:

郡和县,即全面推行郡县制。

影响:

根据所学郡长官为郡守,掌全郡政务的;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部分。

郡、县二级行政制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混合体:

根据所学可知刘邦采用是郡国并行制。

(2)特点:

根据材料二中“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可知行省制将中央集权同地方分权有效结合在一起。

影响:

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出行省制的积极影响即可。

即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方面分析。

(3)理解:

根据材料三内容“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结合所学可知,从秦朝的推行郡县制开始,历经元、明清朝等各代王朝推行的一些地方行政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认识:

根据所学从中央与地方关系进行分析。

主要从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方面回答。

14.

(1)措施:

选拔青年就学于太学;选拔太学生担任要职;修建地方学校(学宫),减轻学生负担;重用学宫学生,让学宫学生宣传教化;提高学宫学生的社会地位等。

(2)意义:

改善了蜀地的社会风气;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选拔了有才能的官吏;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解析】

(1)根据材料中“让他们就学于太学中的博士,有的学习法规法令”得出选拔青年就学于太学;“文翁让他们担任要职,按顺序考察提拔”得出提拔太学生担任要职;“修建学宫”“把条件差的县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得出修建地方学校,减轻学生负担;“将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悌力田”得出重用学宫学生,让学宫学生宣传教化;“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得出学宫学生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2)根据材料中“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教化”得出改善了蜀地的社会风气;“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得出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选拔了有才能的官吏;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中“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得出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15.

(1)隋朝国库充盈、国力增强;巩固政权、巩固统治的需要。

(2)影响:

运河建成后,洛阳成为全国的漕运中心即洛阳经济、政治地位得以提升。

但也造成了徭役沉重、劳民伤财等。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隋炀帝营建东都的背景要从经济方面、政治方面以及地理位置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例如,经济方面要突出隋朝国库充盈、国力增强,政治方面则要突出巩固政权、巩固统治的需要等。

(2)隋炀帝营建东都的影响要分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例如,积极方面可以突出运河建成后,洛阳成为全国的漕运中心即洛阳经济、政治地位得以提升。

反方面可以突出“每月役丁二百万”,“结怨于民”造成了徭役沉重、劳民伤财等。

16.示例一:

论题:

婚姻目的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经济文化传统。

论述:

中国较早进入农耕社会,宗法关系相对完整,突出了权力中心意识;宗法分封制进一步强化了宗法观念,尊祖敬宗的文化传统重视传宗接代;儒家不断强化伦理纲常的影响。

西方自古工商业发达,宗法关系相对淡薄;古代西方的民主政治、法治和人文主义精神培育了个人独立的传统观念;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不断深化进一步突出了个人的价值意识。

总之,中西方不同的婚姻目的是不同的经济文化传统影响的结果。

示例二:

论题:

择偶标准的不同折射出东西方不同的家庭观念。

论述:

中国古代经历了长期的农耕社会和贵族制,等级森严,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中国古代尊祖敬宗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光宗耀祖的思想观念;儒家重视家庭道德伦理的熏陶。

西方自古重视个人的独立和个体价值;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个人的独立和个体价值;民主政治的发展不断强化个人的自主独立意识。

总之,择偶标准的不同是中西方不同家庭观念的反映。

示例三:

论题:

夫妻关系折射出中西方男女不同的社会地位

论述,中国农耕经济长期发达,男子处于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了简单的家庭分工;儒家学说的伦理纲常不断强化男尊女卑的社会意识。

西方工商业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了个人的价值;民主政治,法治和人文主义传统培育了男女平等的社会意识。

总之,夫妻关系中男女不同的地位是中西方不同经济和文化传统的体现

(以上示例任答其一即可,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可同等得分)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出中外婚姻关系中婚姻目的、择偶标准和夫妻关系的不同。

从材料中的“扩大亲属同盟,传宗接代”和“爱情是男女结婚第一位的、必不可少的动力。

维持美满婚姻的首要条件也是爱情”来看,中外婚姻关系中婚姻目的不一样,中国尊祖敬宗的文化传统重视传宗接代,而西方突出个人的价值意识。

联系所学可知,这是由中西方不同的经济文化传统决定的,据此确定“婚姻目的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经济文化传统”的论题。

从材料中的“身家清白,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和“两个人的互相契合。

其余的条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则可以不在考虑之列”,说明在择偶标准方面,中国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而西方重视个人的独立和个体价值。

可以看出,择偶标准的不同是中西方不同家庭观念的反映,据此确定“择偶标准的不同折射出东西方不同的家庭观念”的论题。

以此类推,还可以确定“夫妻关系折射出中西方男女不同的社会地位”的论题。

本题的解答首先应当根据对材料信息的分析确定论题,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史实来论证阐述,论述过程要做到中外关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