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4263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上饶市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

(上饶市一中、上饶市二中、上饶县中、天佑中学、余干中学、玉山一中)

文科综合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3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诸子百家形成的源头,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这样写道: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据此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是

A.卿士阶层的瓦解

B.官僚政治的初步形成

C.铁犁牛耕的推广

D.周王室的衰微

【答案】D

【解析】材料认为先秦百家学派的起源王官,说明先秦时期的学术文化曾被贵族垄断,而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导致诸子百家兴起,故D项正确;诸子百家的兴起说明士阶层的形成,故A项错误;B项是秦朝时期,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铁犁牛耕的推广,故C项排除。

2.东汉时期,“上家(上户)累巨亿之赀,斥地侔(相等)封君之土......下户崎岖,无所跱足,乃父子低首,奴事富人,躬帅妻孥,为之服役”。

这则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奴隶集体劳作

B.精耕细作农业

C.封建租佃关系

D.政府赋税制度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上家(上户)累巨亿之赀,斥地侔(相等)封君之土”“下户......父子低首,奴事富人,躬帅妻孥,为之服役”中可以看出,“下户”当系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下户”为“上家”服役,这种服役带有严重的依附性质——“奴事富人”;因此“上家”与“下户”形成了租佃关系,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是东汉时期的状况,故A项排除;材料中体现不出农业的发展和赋税制度,故BD项排除。

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中国古代同一问题的历史叙述

记述

出处

“(上)欲用绪为右仆射,以问王俭。

俭曰:

‘南士由来少居此职’。

褚渊在座,启上曰:

‘俭年少,或不尽忆。

江左用陆玩、顾和,皆南人也’俭曰:

‘晋氏衰政,不可以为准则’上乃止。

《南齐书》

“伏闻天圣以前,选用人才,多取北人,寇准持之尤力,故南方士大夫沉抑者多,仁宗皇帝照知其弊,公听并观,兼收博采,无南北之异。

......及绍圣崇宁间,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复有沉抑之叹”

陆游《论选用西北士大夫札子》

据此判断,下列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A.政权中心籍贯分布稳定性强

B.学术中心逐渐由北向南转移

C.文化中心南移引发政治中心南移

D.政权中心逐渐呈现出南人化趋势

【答案】D

【解析】材料“江左用陆玩、顾和,皆南人也”“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复有沉抑之叹”说明政权中心逐渐出现南人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政权中心的转移,没有体现出学术中心和文化中心的改变,故BC项排除。

4.明清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判、诏诰表乃至律诗等。

“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不许敷衍繁文。

”这反映了

A.选才标准的根本变化

B.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

C.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D.宋明理学地位的巩固

【答案】B

【解析】材料“明清的乡试和会试”“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反映了明清时期科举制考试的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增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根本变化”;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宋明理学的地位,故CD项排除。

5.1862年5月8日,敌视太平军的《中国邮报》写道:

“断言太平军占领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大其词。

他们占领了生丝主要产区浙江湖州,长期以来运到上海的生丝大部来自他们的占领区;绿茶产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况。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秩序相对稳定

B.太平军占领区的农作情况比清政府统治时期好

C.该报是要揭穿那些敌视太平军的夸大不实之词

D.太平天国对列强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答案】A

【解析】材料“断言太平军占据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大其词”说明对于太平军占领地区经济破坏持反对态度,说明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秩序相对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比太平军与清政府,故B项排除;材料“敌视太平军的《中国邮报》”说明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点睛:

材料“断言太平军占据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大其词”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

6.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主要党派情况如下

党派

建立时间

概况

中华民国联合会

1912年1月

同盟会会员章炳麟与旧官僚程德全组建,该党对同盟会带有歧视色彩

统一党

1912年3月

中华民国联合会与立宪派名流张謇等建立,该党以反对同盟会为职志

民社

1912年1月

同盟会的会员孙武与黎元洪的亲信张伯烈联合成立,该党实际上是反孙、倒黄、捧黎、拥袁,以谋求升官发财

统一共和党

1912年4月

同盟会会员陈其美等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人组建,该党谋求“江浙集团”领导南京临时政府

 

这表明

A.各党派政治立场渐趋一致

B.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C.革命者放弃了反满思想

D.民国时期政治氛围宽松

【答案】B

...............

7.“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而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

”材料中的“分水岭”

A.表明中共具有较好的独立决断力

B.彻底清算了党内“左”倾教条主义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使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可以得出,“分水岭”事件是遵义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独立自主妥善处理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这表明中共具有较好的独立决断力,故A项正确;B项是指延安整风运动,排除;C项是指中共七大,排除;D项是指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排除。

点睛:

首先分析材料“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得出“分水岭”是指遵义会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

8.“一五”计划期间,国家财政中来自国外的贷款,只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2.7%。

在苏联帮助设计和装备的项目中,仍有20%至30%的设计工作量和30%至50%的机器设备由我国自己负担。

这体现了“一五”计划期间

A.国家的财政税收较为充裕

B.国家主要从农业部门获取资金

C.苏联对中国的援助相当有限

D.政府仍坚持和强调自力更生

【答案】D

【解析】材料“来自国外的贷款,只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2.7%”“20%至30%的设计工作量和30%至50%的机器设备由我国自己负担”表明“一五”计划期间,中国仍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充裕”;B项是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做法,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C项。

点睛:

材料“来自国外的贷款,只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2.7%”“20%至30%的设计工作量和30%至50%的机器设备由我国自己负担”是解题的关键。

9.雅典城邦有6000名陪审官,全体陪审官分为十组。

诉讼时,事先无人知道某个陪审官是否出庭,倘若出庭,也不知道他在哪个法庭。

这体现了雅典

A.法庭审判质量较高

B.司法程序的公正性

C.公民参政积极性较高

D.保护陪审官人身安全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事先无人知道某个陪审官是否出庭,倘若出庭,也不知道他在哪个法庭”中可以分析出,雅典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判案的更加公平、公正,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审判质量,故A项排除;CD项材料中也无法体现。

10.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70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如与美国福特公司签订了为下新城(又译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提供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

这反映了苏联

A.尽力引进西方工业化成果

B.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

C.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

D.具有稳步均衡发展的渐进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大力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推动了苏联工业化发展,故A项正确;西方经济危机发生于1929年10月24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苏联工业化建设,而是强调苏联大力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苏联工业化建设具有稳步均衡发展的渐进性,而是强调苏联大力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排除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70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结合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1.“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

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更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为全世界。

”这场“战争”

A.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而独立

B.使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C.解放了黑人奴隶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中可以分析出这场战争是指罗斯福新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来摆脱经济大危机,其在政治上的成功之处是调整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故D项正确;A项是独立战争,排除;B项是二战的影响,排除;C项是南北内战,排除。

点睛:

首先通过材料“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分析出罗斯福新政;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即可。

12.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中国厦门举行。

金砖五国协商制定了《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合作路线图》《金砖国家投资便利化纲要》《金砖国家电子商务合作倡议》《金砖国家创新合作行动计划》等,在税收、电子商务、本币债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金融机构和服务网络化布局等方面达成积极共识。

此举说明

A.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

B.金砖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一体化

C.金砖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失去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在税收、电子商务、本币债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金融机构和服务网络化布局等方面达成积极共识”中可以分析出,金砖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际经济多极化趋势增强,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错在“已经实现”;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点睛:

材料“在税收、电子商务、本币债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金融机构和服务网络化布局等方面达成积极共识”是解题的关键。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初唐时,饮茶之风尚局限于东南、西南等地,北方饮者较少。

8世纪初,饮茶风气开始在北方蔓延,“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

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全唐诗》中涉及茶事的诗作有600余首,诗人达150余人。

安史之乱后,陆羽流落江南,潜心研究茶事,阖门著述《茶经》。

时人记载陆羽作《茶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

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陆羽说: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摘编自刘静《陆羽<茶经>的传播与接收》

材料二《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的代表作。

1532年开始印行以来,从西方到东方,它在政界、宗教界、学术界等领域引起巨大反响,该书被欧洲历代君主奉为案头之书,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最精辟的解剖。

在《君主论》里,马基雅维利否定了公认的一般道德,他认为君主在行驶统治权时可以不受任何道德准则的约束,可以不择手段地实现自己的目的。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武力和军队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唯一的“专业”就是思考战争、军事制度和武装训练问题。

马基雅维利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来看待宗教,认为古罗马的宗教要比基督教更为可取,批评当时的基督教侵蚀了一个自由和生气勃勃的公民生活所需要的品质。

——摘编自靳芳菲《浅析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羽著成《茶经》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君主论》在意大利出现的背景和对欧洲的影响。

【答案】

(1)唐朝大一统和民族融合有利于饮茶之风蔓延;唐朝制茶业盛行;文人对饮茶的推崇;儒家思想的影响;江南经济的繁荣和安史之乱后南方相对稳定。

(2)背景: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政治上四分五裂;思想上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影响:

(积极)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了意大利的统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消极)成为西方殖民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思想武器;被后来法西斯分子利用,发动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陆羽著《茶经》的社会背景、《君主论》在意大利出现的背景和对欧洲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

(1)可以联系唐朝的社会状况,以及材料中的“8世纪初,饮茶风气开始在北方蔓延”“城市多开启店铺煎茶买之”“安史之乱,陆羽流落江南,潜心研究茶事”等信息来回答。

(2)根据材料“1469~152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政治上四分五裂;思想上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等方面分析《君主论》在意大利出现的背景。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宗教改革、欧洲民族国家、意大利的统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等方面概括积极方面的影响;从殖民主义和强权政治、法西斯世界大战等方面概括其消极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杨家子孙三代抗辽事迹在北宋已是家喻户晓,作为民间故事自南宋即已流传,盛行杂剧的元代,杨家将的故事更被广为演绎,至明代,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讲史小说出现,如《北宋志传》《杨家将》《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到清中叶,经过一两百年的不断刊刻,杨家将小说传播已相当广泛。

流传至今的杨家将剧目也甚多。

岳飞抗金故事在南宋即已流传。

元代有多种关于岳飞题材的杂剧,明代的现存剧目在抗御强胡、谴责投降外,突出忠孝主题。

清人钱彩所撰的《说岳全传》,为岳飞故事的集成之作。

《说岳全传》曾被清廷查禁,至晚清再度传播。

民国时期抗日军兴,岳飞故事又一再被演绎成戏剧、电影,借以宣传抗战。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从文学与民族意识或民族关系角度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论题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表述严谨)

【答案】示例一论题:

从古代文学中的胡汉关系看近代知识分子民族国家意识的构建。

阐述:

南宋处于激烈的民族矛盾之中,在此时出现了保卫中原的英雄人物,在后世的文学加工中,对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英雄人物予以歌颂,到了近代,岳飞抗金再次与晚清仁人志士的救国御侮相联系,原先的“胡”变成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这一文学叙述过程中,知识分子构建了民族国家意识。

示例二论题:

古代文学中的胡汉关系有对抗,也有融合。

阐述:

历史上游牧民族给农耕民族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农耕民族奋起抵抗,如杨家将抗辽、岳飞抗金,但同时,也有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学习较先进文明的一面,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清初皇帝吸纳汉文化等;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大众传媒的发展,关于胡汉关系的古代文学成为激发民众团结御侮的精神资源,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解析】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

首先从材料“杨家子孙三代抗辽事迹在北宋已是家喻户晓”“明代的现存剧目在抗御强胡、谴责投降外,突出忠孝主题”“民国时期抗日军兴,岳飞故事又一再被演绎成戏剧、电影,借以宣传抗战”中概括出一个主题;然后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论证观点即可。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5年,清政府实行宪政改革,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军机大臣铁良称:

“立宪非中央集权不可,实行中央集权非剥夺督抚兵权财权,收揽于中央政府则又不可。

”于是财权的集中自然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1906年5月,清政府成立了税务处,规定凡“各海关所用华洋人员统归节制”。

……1906年11月,户部“正名为度支部,以财政处、税务处并入”,并将原有的14个清吏司“从新厘定,以事各司”,改为田赋、漕仓等10个司。

……清廷一方面裁撤咸丰、同治以来陆续设立的一些财政局所,统一事权。

另一方面,在省级财政上细化管理,采取了分科办事。

……使人事权发生了较大变动,从而使中央财政管理体制趋于统一。

——摘编自伍振华《略论晚晴中央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

【答案】

(1)以财政集权为目的;各级财政管理职责明确化。

(2)提高各级财政管理的效率,促进“新政“推行;推动了财政管理体制的近代化;不利于缓和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解析】

(1)从材料“实行中央集权非剥夺督抚兵权财权,收揽于中央政府则又不可”“在省级财政上细化管理,采取了分科办事”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战后,自治领加拿大首先提出脱离英国,实行民族独立,南非联邦也积极响应。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在欧洲大陆上占据军事优势,千方百计排挤英国,英国在国家中的领导权被迫交给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处理德国问题的控制权由美国掌握,这反映了英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力量日趋下降,也反映了英国地位的全面衰落。

随着英国地位的全面衰落,其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在此之前,英国的对外政策特点是拼命地夺取殖民地,瓜分世界领土,夺取世界霸权,结果导致英德矛盾激化,一战爆发。

一战中,虽然德国战败了,但英国也遭到严重削弱。

战后日益衰落的英国面临着美、法、日的挑战。

英国在外交上非常奸诈,没有固定永远的朋友,也没有固定永远的敌人,而是根据形势的需要,推行均势外交。

这个特点给英国的远东政策和欧洲政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摘编自张开荣《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英国地位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一战后至二战前英国推行均势外交的具体体现。

【答案】

(1)原因:

一战削弱了英国的综合国力;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自治领不断脱离英国并独立;英国在欧洲的领导权遭到法国的排挤,对世界的领导权遭到美国的排挤。

(2)表现:

在巴黎和会上,主张限制德国又反对过分削弱德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扶德抑法,帮助德国复兴经济和恢复其政治大国地位;当德国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并不断侵略扩张时,推行绥靖政策,将祸水东引。

(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从材料“一战后,自治领加拿大首先提出脱离英国,实行民族独立,南非联邦也积极响应”“法国在欧洲大陆上占据军事优势,千方百计排挤英国,英国在国家中的领导权被迫交给了美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2)从材料“一战后至二战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在巴黎和会上,对德国的制裁;20世纪20年代扶德抑法;绥靖政策等方面来具体分析即可。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赵佗,战国末期赵国真定县(今河北正定人)曾任秦南海郡尉,秦亡,赵佗自立为南粤武王。

为了取得岭南越人的支持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他按照“和辑百越”的方针,推行许多措施。

吕嘉本为越人首领,颇得国中越人信服,官至丞相,吕嘉“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余人”。

赵佗还吸收其他越人在军队和政权中担任要职。

赵佗按越俗称“蛮夷大长老”,“弃冠带”,采用越人服饰,以越人之礼而见汉使。

赵氏王室带头与越人通婚,王室贵族率先与越人婚配,平民之间便可想而知了。

赵佗采用安抚、送礼的办法去笼络那些难以控制的越人部落,尖锐的民族矛盾缓和下来,达到了“越人相攻击之俗益止”的目的。

赵佗对原南海郡治所番禺进行扩建,并使许多县也建有城郭,这些城邑的建设,当时多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但位置大都在南北交通要道上,必然成为货物集散的场所。

汉高祖称赞赵佗治理岭南“甚有文理”,汉武帝经营岭南时,依然采用赵佗“和辑百越”的经验,实行“以其故俗治”的政策。

直到东汉末年,岭南地区基本处于较为安定时期。

——摘编自朱凤祥《论赵佗经略岭南的作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赵佗“和辑百越”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佗经略岭南的意义。

【答案】

(1)措施:

任用越人参政;尊重越人习俗;推动汉人和越人通婚;笼络部落,缓和民族矛盾等

(2)意义:

缓和了汉越民族矛盾;促进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传播,推动了汉越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开发,使当地社会秩序长期稳定;为后世处理民族矛盾和民族关系提供了历史借鉴。

【解析】

(1)从材料“吸收其他越人在军队和政权中担任要职”“弃冠带”,采用越人服饰,以越人之礼而见汉使”“赵氏王室带头与越人通婚”“采用安抚、送礼的办法去笼络那些难以控制的越人部落”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从材料“民族矛盾缓和下来”“越人相攻击之俗益止”“城邑……成为货物集散的场所”“汉武帝经营岭南时,依然采用赵佗“和辑百越”的经验”“岭南地区基本处于较为安定时期”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