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板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44294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1板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1板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1板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1板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1板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语文1板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语文1板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语文1板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语文1板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语文1板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语文1板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语文1板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语文1板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语文1板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语文1板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1板块.docx

《语文1板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1板块.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1板块.docx

语文1板块

《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课时数:

第一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初步了解课文结构。

4、感受作者对景岗翠竹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

备课时间:

2016-02-26授课时间:

2016-03-0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山吗?

见过井冈山竹子吗?

今天,我们就紧跟着红军的足迹,去看看井冈山的竹子。

一起读课题“井冈翠竹”。

知道井冈山这个地名吗?

(自由交谈,学生汇报预习资料)

师:

是啊,那是中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革命的摇篮,是一块“浸透鲜血的土地”在它绵延500里的林海里,长满了青青的竹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读文,边读其他同学边帮忙找出字音错误。

2、汇报交流想想: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落实基础知识

1、小组交流课后生字的组词,写法,易错点,形近字,多音字。

2、汇报生字学习结果,用“郁郁苍苍、殷切”练习说话。

3、听写生字,课后词。

四、再次读文,疏理课文层次

作者围绕井冈翠竹描写了哪几方面?

生:

1-2井冈翠竹的神采;3-9革命时期的神勇;10-1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奉献精神。

板书设计:

井冈翠竹

匪、嗥、硝、锁、粮、腥、茨、殷。

教学反思:

由于是开学第一天,学生预习不够充分,课文读得不够熟练,一些自己不认识、不理解。

 

《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课时数:

第二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含义。

2、学习本文丰富的表达方式。

背诵2、5、8自然段

3、感受作者对井冈翠竹的赞美之情,学习毛竹坚强乐观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井冈翠竹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

备课时间:

2015-02-26授课时间:

2015-03-02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作者围绕井冈翠竹描写了哪几方面?

生:

1-2井冈翠竹的神采;3-9革命时期的神勇;10-1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奉献精神。

二、品读感悟,探究交流

1、井冈山的毛竹是怎样的?

(1)学生谈感受

(2)引导学生体会“远处”“近处”“有的……好似……”的词语在本句中的表达效果。

(3)指导朗读,引导背诵。

2.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1)静心默读课文3-9自然段,想想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

(2)用“————”勾画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

“搭、做、盛、蒸、摆”。

用~~~~~~画出作者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在旁边标明修辞手法。

排比、反问、设问、引用等修辞手法。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重点理解下列句子:

①出示:

“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借助手中资料理解。

②出示:

“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井冈山的毛竹在革命年代里所起到的作用,体会作者对毛竹的赞美之情。

板书:

当年——坚贞不屈默默奉献

③出示:

“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

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加点词语体会句子在表达方面的特点。

(4)引导学生体会:

井冈山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不懈的无私的贡献及其精神对中国革命深远的影响。

三、总结提升,情感升华。

1、感悟文章主旨。

出示:

“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

2、师生互动,全班交流。

3、从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4、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作者歌颂的只是翠竹吗?

板书与作业设计

作业:

背诵2、5、8自然段。

 板书:

井冈翠竹

                      

抗敌的武器

       贡献大 援军的工具

                      深远的意义

       远看          革命战争年代

井冈翠竹

革命的竹子       (过去)生命力顽强(叶、枝鞭、根)

       近看 (外形)(功绩)      ↓

            

(现在)开发宝山(“踩、攀、盛、蒸”)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修竹滑道(搭起、翻越、找寻、踏遍)

     走上征途(滑、转、流、挤)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领悟到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延安,我把你追寻

第一课时(共一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查与延安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共一课时)

备课时间:

2015-2-26授课时间:

2015-3-3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

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

每一节各讲了什么?

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

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

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

“破旧的茅屋”指什么?

“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

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

“延安”指什么?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

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

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打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灵魂”指什么?

“展翅飞翔”指什么?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

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指导朗读。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

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

作业

写生字,课后词牢记基础知识

九、板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河

枣园窑洞土炕忘不了

追寻南泥湾艰苦奋斗精神

杨家岭宝塔脊梁不能丢

教学反思: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

课时数:

第一课时

主备人:

备课时间:

2015-2-26授课时间:

2015.3.3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4、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

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边出示图片,边谈话:

有这样一个人,他17岁离开家乡,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的诗句表达自己雄心壮志。

他脚步匆匆,四处寻觅,肩负使命的人,总不免五味遍尝,一路艰辛的他,终于走出一个别样的人生风色,走出了辽阔的一片天地。

引导学生融入情境,说说他是谁,导入新课。

2、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毛泽东,学习新课,投影出示标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介绍作者:

一位诗人的诗风与他的人生道路是息息相关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毛泽东。

2、引入写作背景,配音乐,出示1927年人们贫苦的生活状况以及大革命造成的血腥历史情景的图片,感受三十二年前的韶山,给本堂课营造一个悲壮的氛围。

三、朗读诗文,初步感受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

(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学生自由指出有疑问的字词,合作交流。

2、听朗诵,感知诗句内容,指导朗读:

听读之时,思考:

诗人营造出来的意境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可以这样说:

我从_______中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意境∕情感),所以我觉得朗读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节奏∕语调∕轻重音等)。

3、同学间读诗心得,交流感受。

4、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家乡之时的豪迈情怀,读诗。

四、深入意境,体会情感

(一)全诗虽然仅有四联八句,却向我们展示作者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

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一说诗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句?

(再读诗歌,之后交流)

1、首联:

是对32年前往事的回忆和作者对故乡怀有一片深情。

师:

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眼是哪个?

(咒)这表现出来诗人怎样的情思?

边讲边板书:

咒:

哀叹。

(在这里用来表示对岁月如流的怅恨。

“咒”字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感叹,这个动词炼得极好,十分新颖)

(学生齐读、指名读“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

2、颔联:

紧接上联,不但诗化、形象地概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武装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也象征全国军民与蒋介石的斗争。

师:

此联给你展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师:

这短短的几个字,概括了前32年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数字搏斗的历史,这怎能不让人不振奋人心。

(小组读、学生齐读“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

3、颈联:

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你觉得这句中最重要的是哪个字?

此联中,因为有了什么渲染诗人描绘出来的的场面更增添了革命者们的豪情壮志?

(无数人们的牺牲)是否所有死去的人的都称之为牺牲?

(二者虽结局是一样,但牺牲是为革命事业、为正义战争还战,是为了韶山、乃至中国革命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

师:

无数的牺牲,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换新天,人们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当家做主人。

)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你有何感触呢?

(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指名读、男生读、学生齐读“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向换新天。

”)

4、尾联:

故乡旧貌换新颜的景象,生动感人。

作者从历史的万千追忆中转回到现实。

此联中,表现诗人情感的字眼是哪个?

(喜:

欢喜)他喜从何来?

(作者具体描绘了以稻菽(为代表的农业生产的丰收景象,傍晚收工时,他们迎着黄昏缭绕的烟雾,高高兴兴地从田野上归来了!

(齐读、指名读“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

五、这首诗中有几处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你能找到么?

时间:

今——昔色彩:

红——黑情感:

咒——喜

作业

写生字,课后词牢记基础知识

六、板书设计

 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概述回忆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具体追溯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回到现实讴歌

教学反思:

表达讲话要看对象

主备人:

备课时间:

2015-2-26授课时间:

2015.3.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在不同情境下面对不同的对象讲话,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使他们能够重点突出,条理清楚,针对不同的对象讲话。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情况时的讲话技巧。

三、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根据讲话的对象创设不同的情景,学生准备考虑面对不同对象的礼貌用语。

四、第一课时(共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话题

(讲述孔子的学生劝说农夫的故事)同学们每天都在说话,不知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

说话总是双向的,不论是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还是和别人随意交谈,除了说话的自己以外,还有说话的对象。

为此,说话人就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看对象,从对象的不同特点出发,说不同的话,从而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达到说话的目的。

(设计意图:

从学生喜爱的故事入手,拉开师生交流的帷幕,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明确了本次表达的话题、目标和内容。

(二)片段练习,广开思路

1、学生根据每个片段的要求,谈谈自己的想法。

(1)张老师组织同学们,在助残日这天去慰问学校附近的残疾儿童刘明明,请你代表全班向明明说几句话,表达大家对他关心和鼓励的心愿。

要点提示:

注意对象特征;明确自己角色;正确表达心意;用语简明得体。

(2)爱因斯坦经常到大学里去作关于“相对论”的学术报告,一天,他的司机对他说:

“你的讲演我听了30遍了,能不能让我去讲一回呢?

”当应邀到一所无人与他相识的大学去演讲时,爱因斯坦的司机上台讲演并获得了成功,但准备离开时一位教授请教了一个复杂的问题,司机答不上来,但他灵动说了一句话,巧妙脱身了。

请问司机说了一句什么话?

要点提示:

沉着应对;机智善变;另辟蹊径;实现逆转。

(3)自习课上,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写作业,可是李阳同学却在不停地讲话,影响同学们学习,如果让你去劝说,你该怎么对他说呢?

要点提示:

注意对象;情理兼备;语言得体;力避生硬。

(4)根据下面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补上得体的话。

小明上数学课时,有一个问题没弄懂,下课后,他去问刘老师,敲开办公室的门后,他对刘老师说:

__________。

要点提示:

注意称谓;口吻得体;表意明确;用语礼貌。

2、学生发言,教师点评,重点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3、小结:

通过刚才的小练习我们知道在讲话中,要弄清五个问题:

(1)语境:

就是说话的场合和情境。

(2)话题:

明白自己是就什么问题发表意见。

(3)角色:

自己在这个语境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4)对象特征:

自己交际的对象的身份、年龄、文化等

(5)目的:

自己说话的意图。

那我们在讲话中还要注意哪些原则呢?

(师生共同总结)

(1)言之有“礼”,即文明得体。

(2)言之有“理”,即以理服人。

(3)言之有“物”,即内容实在。

(4)言之有“序”,即顺序合理。

(5)言之有“节”,即简明扼要。

(设计意图:

以学生自主交流为起点和依据,在互相交流和补充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讲话的原则。

在不同的环境中,面对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对象,做到文明得体,以理服人,言之有序。

使学生在交流、倾听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激发思维,提高表达能力。

(三).创设交际情境

1.(出示相关图片)开学典礼,你们同一年级的小同学“大手拉小手”,见到小朋友,你想向他们介绍些什么情况?

班里开主题班会,请一位英雄模范人物,你见到他,想说些什么?

班里召开家长会,来了很多家长,你要代表老师和同学对家长表示欢迎,你打算说哪些话?

如果有外地客人来学校参观,你是一位小记者,你打算采访些什么?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准备一段要说的话,说一说。

2.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

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3.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4.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5.全班互动交流,师生倾听,评价。

(四)总结:

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

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言谈效果。

(设计意图: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表达如果离开了生活的舞台,就等于缺少源头活水。

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评中有导,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在讲评中提升语言,运用语言,力求达到省时高效。

六、板书设计

              讲话要看对象

 

    言之有“礼”,即文明得体。

言之有“理”,即以理服人。

言之有“物”,即内容实在。

言之有“序”,即顺序合理。

言之有“节”,即简明扼要

教学反思:

 

郭占峰查

2016.2.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