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讲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4908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监测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环境监测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环境监测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环境监测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环境监测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环境监测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环境监测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环境监测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环境监测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环境监测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环境监测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环境监测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环境监测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环境监测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环境监测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环境监测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环境监测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环境监测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环境监测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监测讲义.docx

《环境监测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监测讲义.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监测讲义.docx

环境监测讲义

2013年环保工程师环境监测讲义1

第一章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

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

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目的: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分类:

 按监测目的分类:

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

  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监测手段:

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

  监测对象:

空气、水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

  监测数据的处理:

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prioritypollutants)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环境监测的要求:

准确可靠、快速灵敏、选择性好

  三高:

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分辨率

  三化:

自动化、标准化、计算机化

  在野外事故现场测定要求快速、简便

  优先污染物的特点:

难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毒性较大、现代已有检出方法

  环境标准的作用

  定义:

环境标准是标准中一类,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例如:

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所做的规定。

  作用:

  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基本手段、强化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环境规划的定量化依据、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

  环境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保仪器和设备标准

  分级:

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

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一)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二)既要技术先进,又要经济合理(三)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度协调配套(四)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

  水质标准:

  水环境质量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GB5084—85)

  排放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医院污水排放标准(GBJ48—83)

  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2—1999)甘蔗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6—83)石油炼制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1—83)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92)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控制功能高低依

  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细菌总数

  大肠杆菌群

  游离性余氯

  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按地表水域使用功能要求和污水排放去向,分别执行一、二、三级标准

  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及控制方式分为二类:

  第一类污染物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者。

  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污染物质。

  五、大气标准

  

(一)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

  标准分为三级:

一级标准:

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

二级标准:

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的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三级标准:

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能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根据地区的地理、气候、生态、政治、经济和大气污染程度划分三类地区:

  一类区:

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和疗养地等。

  二类区:

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名胜古迹和广大农村寨。

  三类区:

大气污染程度比较重的城镇和工业区以及城市交通枢纽、干线等

  

(二)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标准(GB9137—88)

  (三)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

  第二章

  

(一)水质污染分类

  化学型污染——由酸碱、有机和无机污染造成的污染;

  物理型污染——色度、浊度、悬浮固体、热污染、放射性;

  生物型污染——生活污水、医院污水。

  

(二)水体自净和水体环境容量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性质发生变化,水体自然地恢复原样的过程称为自净。

  自净能力决定着水体的环境容量(洁净水体所能承载的最大污染物量。

  生活污水(淀粉、蛋白质、脂肪等)——水解酶——好氧菌——氨基酸、脂肪酸、甘油、低分子糖——CO2、H2O、无机盐

  (三)污染状况(2002年中国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1.水环境质量2.赤潮3.溢油4.海洋生物质量

二、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水质监测的分类:

环境水体监测、水污染源监测、水质监测的对象

  环境水体:

地表水(江、河、湖、库、海水)、地下水

  水污染源: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医院污水等

  水质监测的目的:

  

(1)对江、河、水库、湖泊、海洋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因子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对生产、生活等废(污)水排放源排放的废(污)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废(污)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源管理提供依据。

  (3)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订对策提供依据。

  (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水环境保护标准、法规和规划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

  (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手段。

三、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的监测项目都加以测定,只能是对那些优先监测污染物加以监测。

  优先监测污染物:

  n标准中要求控制、在环境中难以降解;

  n危害大、毒性大、影响范围广;

  n出现频率高,有可靠检测方法。

  

(一)地表水监测项目

  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湖、库)、总磷、铜、锌、硒、砷、汞、镉、铅、铬(六价)、氟化物、氰化物、硫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粪大肠菌群。

  

(二)生活饮用水监测项目

  肉眼可见物、色、嗅和味、浑浊度、pH、总硬度、铝、铁、锰、铜、锌、挥发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砷、镉、铬(六价)、氰化物、氟化物、铅、汞、硒、硝酸盐、氯仿、四氯化碳、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游离余氯、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

  (三)废(污)水监测项目

  第一类:

是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包括总汞、烷基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镍、苯并(a)芘、总铍、总银、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

  第二类:

是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包括pH、色度、悬浮物、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动植物油、挥发性酚、总氰化物、硫化物、氨氮、氟化物、磷酸盐、甲醛、苯胺类、硝基苯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总铜、总锌、总锰。

 四、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1.国家或行业的标准分析方法:

其成熟性和准确度好,是评价其他监测分析方法的基准方法,也是环境污染纠纷法定的仲裁方法;《水和废水标准分析方法》(第四版)

  2.统一分析方法:

是经研究和多个单位的实验验证表明是成熟的方法。

  3.试用方法:

是在国内少数单位研究和应用过,或直接从发达国家引进,供监测科研人员试用的方法。

  标准分析方法和统一分析方法均可在环境监测与执法中使用。

  1.用于测定无机污染物的方法:

原子吸收法、分光光度法、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法、电化学法、离子色谱法

  其他方法:

化学法、原子荧光法、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ICP-MS)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等。

  2.用于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方法:

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其他方法:

有机污染物类别测定、耗氧有机物测定

  五、污染物形态分析

  1.污染物形态:

污染物形态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呈现的化学状态、价态和异构状态。

一定形态的污染物在环境中有其发生和演变过程,并且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转变为其他形态,具有不同强度的毒性。

  2.了解污染物形态的意义:

深入认识其环境行为、正确评价对环境的影响、设计污染物分析监测方案和治理方法

  3.对污染物形态进行分析常用的方法

  直接测定法:

专一性的化学方法或物理化学方法,测定样品中污染物的各种形态,如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离子态元素。

  分离测定法:

是将样品中不同形态的待测组分用物理法(离心、超滤、渗析等)或物理化学法(萃取、层析、离子交换等)先进行分离,然后逐一测定。

  干法:

是用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仪、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对颗粒状样品或生物样品进行非破坏性的形态分析。

  理论计算法:

是利用被研究体系有关热力学数据进行计算,确定其形态的方法。

一、地面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n基础资料的收集

  n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n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n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n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一)基础资料的收集

  

(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

如水位、水量、流速及流向的变化;降雨量、蒸发量及历史上的水情;河流的宽度、深度、河床结构及地质状况;湖泊沉积物的特性、间温层分布、等深线等。

  

(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

  (3)水体沿岸的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的用途;饮用水源分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水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期使用计划等。

  (4)历年水质监测资料。

  

(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1.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

  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面

  

(1)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

  

(2)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区域等功能区;

  (4)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混合处;

  (5)国际河流出入国际线的出入口处;

  (6)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

  2.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1)背景断面:

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2)对照断面:

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

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

  (3)控制断面:

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污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

  (4)削减断面:

是指河流受纳废水和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着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3.采样点位的设置

  设置监测断面后,应根据水面的宽度确定断面上的采样垂线,再根据采样垂线处水深确定采样点的数目和位置。

(三)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1)饮用水源地全年采样监测12次,采样时间根据具体情况选定。

  

(2)对于较大水系干流和中、小河流,全年采样监测次数不少于6次。

采样时间为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每期采样两次。

流经城市或工业区,污染较重的河流,游览水域,全年采样监测不少于12次。

采样时间为每月一次或视具体情况选定。

底质每年枯水期采样监测一次。

  (3)潮汐河流全年在丰、枯、平水期采样监测,每期采样两天,分别在大潮期和小潮期进行,每次应采集当天涨、退潮水样分别测定。

  (4)设有专门监测站的湖泊、水库、每月采样监测一次,全年不少于12次。

其他湖、库全年采样监测两次,枯、丰水期各1次。

有废(污)水排入,污染较重的湖、库应酌情增加采样次数。

  (5)背景断面每年采样监测一次,在污染可能较重的季节进行。

  (6)排污渠每年采样监测不少于3次。

  (7)海水水质常规监测,每年按丰、平、枯水期或季度采样监测2~4次。

  (四)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要根据监测对象的性质、含量范围及测定要求等因素选择适宜的采样、监测方法和技术,其详细内容将在本章以下各节中分别介绍。

  (五)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1.结果表达

  水质监测所测得的众多化学、物理以及生物学的监测数据,是描述和评价水环境质量,进行环境管理的基本依据,必须进行科学地计算和处理,并按照要求的形式在监测报告中表达出来。

  2.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概括了保证水质监测数据正确可靠的全部活动和措施。

质量保证贯穿监测工作的全过程。

详细内容参阅第九章。

  3.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实施监测方案的具体安排,要切实可行,使各个环节工作有序、协调地进行。

二、地下水监测方案制订

  

(一)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

  

(1)收集、汇总监测区域的水文、地质、气象等方面的有关资料和以往的监测资料。

例如,地质图、剖面图、测绘图、水井的成套参数、含水层、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流向,以及温度、湿度、降水量等。

  

(2)调查监测区域内城市发展、工业分布、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情况,尤其是地下工程规模、应用等;了解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面积和施用量;查清污水灌溉、排污、纳污和地面水污染现状。

  (3)测量或查知水位、水深,以确定采水器和泵的类型,所需费用和采样程序。

  (4)在完成以上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并根据地区特点与地下水的主要类型把地下水分成若干个水文地质单元。

  

(二)采样点的布设

  n对照监测井

  n控制监测井

  (三)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n采样时间

  n采样频率

  三、水污染源监测方案制订

  

(一)采样点的设置

  1.工业废水

  

(1)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废水排放口设置采样点监测一类污染物;在工厂废水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监测二类污染物。

  

(2)已有废水处理设施的工厂,在处理设施的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

如需了解废水处理效果,还要在处理设施进口设采样点。

  2.城市污水

  

(1)城市污水管网的采样点设在:

非居民生活排水支管接入城市污水干管的检查井;城市污水干管的不同位置;污水进入水体的排放口等。

  

(2)城市污水处理厂:

在污水进口和处理后的总排口布设采样点。

如需监测各污水处理单元效率,应在各处理设施单元的进、出口分别设采样点。

另外,还需设污泥采样点。

  

(二)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

  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排放量和污染物浓度随工厂生产及居民生活情况常发生变化,采样时间和频率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一、水样的类型

  

(一)瞬时水样

  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二)混合水样

  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的混合水样,有时称“时间混合水样”,以与其他混合水样相区别。

  (三)综合水样

  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称综合水样。

  二、地表水样的采集

  

(一)采样前的准备

  选择适宜材质的盛水容器和采样器,并清洗干净。

准备好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常使用船只。

  

(二)采样方法和采样器(或采水器)

  三、地下水样的采集:

井水、泉水、自来水

  四、废(污)水样的采集

  

(一)浅层废(污)水

  可从浅埋排水管、沟道中采样,用采样容器直接采集,也可用长把塑料勺采集。

  

(二)深层废(污)水

  可用深层采水器或固定在负重架内的采样容器,沉入检测井内采样。

  (三)自动采样

  采用自动采水器可自动采集瞬时水样和混合水样。

  五、采集水样注意事项

  

(1)测定悬浮物、pH、溶解氧、生化需氧量、油类、硫化物、余氯、放射性、微生物等项目需要单独采样;其中,测定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和有机污染物等项目的水样必须充满容器;pH、电导率、溶解氧等项目宜在现场测定。

另外,采样时还需同步测量水文参数和气象参数。

  

(2)采样时必须认真填写采样登记表;每个水样瓶都应贴上标签(填写采样点编号、采样日期和时间、测定项目等);要塞紧瓶塞,必要时还要密封。

 六、流量的测量

  

(一)地表水流量测量

  1.流速-面积法

  首先将测量断面分成若干小块,测出每小块的面积和流速,计算出相应的流量,再将各小断面的流量累加,即为断面上的水流量。

  2.浮标法

  是一种粗略测量小型河、渠中水流速的简易方法。

测量时,选择一平直河段,测量该河段2m间距内起点、中点和终点三个过水横断面面积,求出平均横断面面积。

在上游投入浮标,测量浮标流经确定河段(L)所需时间,重复测量几次,求出所需时间的平均值(t),即可计算出流速(L/t)。

  

(二)废(污)水流量测量

  1.流量计法

  2.容积法

  将污水导入已知容积的容器或污水池中,测量流满容器或污水池的时间,然后用其除受纳容器或池的容积,即可求知流量。

该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测量污水流量较小的连续或间歇排放的污水。

  3.溢流堰法

  适用于不规则的污水沟、污水渠中水流量的测量。

该方法是用三角形或矩形、梯形堰板拦住水流,形成溢流堰,测量堰板前后水头和水位,计算流量。

如果安装液位计,可连续自动测量液位

 七、水样的运输与保存

  

(一)水样的运输

  

(1)为避免水样在运输过程中震动、碰撞导致损失或沾污,将其装箱,并用泡沫塑料或纸条挤紧,在箱顶贴上标记。

  

(2)需冷藏的样品,应采取致冷保存措施;冬季应采取保温措施,以免冻裂样品瓶。

  

(二)水样的保存方法

  1.冷藏或冷冻法

  冷藏或冷冻的作用是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物理挥发和化学反应速度。

  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

  

(1)加入生物抑制剂HgCl2可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用H3PO4调至pH为4时,加入适量CuSO4,即可抑制苯酚菌的分解活动。

  

(2)调节pH值测定金属离子的水样常用HNO3酸化至pH为1~2,既可防止重金属离子水解沉淀,又可避免金属被器壁吸附;测定氰化物或挥发性酚的水样加入NaOH调至pH为12时,使之生成稳定的酚盐等。

  (3)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测定汞的水样需加入HNO3(至pH<1)和K2Cr2O7(0.05%),使汞保持高价态;测定硫化物的水样,加入抗坏血酸,可以防止被氧化;测定溶解氧的水样则需加入少量硫酸锰和碘化钾固定溶解氧(还原)等。

  (三)水样的过滤或离心分离

  如欲测定水样中某组分的含量,采样后立即加入保存剂,分析测定时充分摇匀后再取样。

  如果测定可滤(溶解)态组分含量,所采水样应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除去藻类和细菌,提高水样的稳定性,有利于保存。

  如果测定不可过滤的金属时,应保留过滤水样用的滤膜备用。

对于泥沙型水样,可用离心方法处理。

对含有机质多的水样,可用滤纸或砂芯漏斗过滤。

用自然沉降后取上清液测定可滤态组分是不恰当的。

为什么要进行预处理

  Ø环境水样所含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往往需要进行预处理,以得到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和消除共存组分干扰的试样体系。

  预处理的目的

  Ø破坏有机物

  Ø溶解悬浮性固体

  Ø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化合物。

  水样预处理的原则:

  n最大限度去除干扰物

  n回收率高

  n操作简便省时

  n成本低、对人体和环境无影响

  

(一)湿式消解法

  1.硝酸消解法

  对于较清洁的水样,可用硝酸消解。

  2.硝酸-高氯酸消解法

  两种酸都是强氧化性酸,联合使用可消解含难氧化有机物的水样。

  3.硝酸-硫酸消解法

  两种酸都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其中硝酸沸点低,而硫酸沸点高,二者结合使用,可提高消解温度和消解效果。

常用的硝酸与硫酸的比例为5∶2。

  4.硫酸-磷酸消解法

  两种酸的沸点都比较高,其中硫酸氧化性较强,磷酸能与一些金属离子如Fe3+等络合,故二者结合消解水样,有利于测定时消除Fe3+等离子的干扰。

  5.硫酸-高锰酸钾消解法

  该方法常用于消解测定汞的水样。

高锰酸钾是强氧化剂,在中性、碱性、酸性条件下都可以氧化有机物,其氧化产物多为草酸根,但在酸性介质中还可继续氧化。

  6.多元消解法

  为提高消解效果,在某些情况下需要采用三元以上酸或氧化剂消解体系。

例如,处理测总铬的水样时,用硫酸、磷酸和高锰酸钾消解。

  7.碱分解法

  当用酸体系消解水样造成易挥发组分损失时,可改用碱分解法,即在水样中加入氢氧化钠和过氧化氢溶液,或者氨水和过氧化氢溶液,加热煮沸至近干,用水或稀碱溶液温热溶解。

  

(二)干灰化法

  又称高温分解法。

其处理过程是:

取适量水样于白瓷或石英蒸发皿中,置于水浴上或用红外灯蒸干,移入马福炉内,于450~550℃灼烧到残渣呈灰白色,使有机物完全分解除去。

取出蒸发皿,冷却,用适量2%HNO3(或HCl)溶解样品灰分,过滤,滤液定容后供测定。

  本方法不适用于处理测定易挥发组分(如砷、汞、镉、硒、锡等)的水样。

二、富集与分离

  富集:

富集是分离的一种,即从大量试样中搜集欲测定的少量物质至一较小体积中,从而提高其浓度至其测定下限之上。

  分离:

分离是将欲测组分从试样中单独析出,或将几个组分一个一个地分开,或者根据各组分的共同性质分成若干组。

  

(一)气提、顶空和蒸馏法

  1.气提法:

该方法基于把惰性气体通入调制好的水样中,将欲测组分吹出,直接送入仪器测定,或导入吸收液吸收富集后再测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