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湿地生态研究进展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55679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湿地生态研究进展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湿地生态研究进展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湿地生态研究进展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国湿地生态研究进展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国湿地生态研究进展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我国湿地生态研究进展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我国湿地生态研究进展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我国湿地生态研究进展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湿地生态研究进展汇总.docx

《我国湿地生态研究进展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湿地生态研究进展汇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湿地生态研究进展汇总.docx

我国湿地生态研究进展汇总

中国湿地生态研究进展

摘要湿地是近年来环境学和生态学的研究聚焦点,本文在这相关研究的背景下从湿地空间分布、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湿地生态旅游、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恢复等方面,总结了我国湿地的现状,并对今后湿地科学研究的热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湿地生态空间分布安全评价退化修复

AdvanceinWetlandEcologyProcessResearch

Abstract:

Wetlandisinrecentyears,environmentalscienceandecologyresearchfocus,inthispaper,thebackgroundofthisresearchfromwetlandspatialdistribution,ecologicalsecurityassessmentofwetland,wetlandecotourism,wetlandecologicaldegradationandrestorationofsystematicallysummarizedthepresentsituationofwetlandinChina,andthefirststepprospectsofwetlandscienceresearchfocusanddirectioninthefuture,promotewetlandscienceofmultidisciplinestosetquantitativecomprehensivedevelopment.

Keywords:

wetlandecology,spacedistribution,safetyevaluation,

Degenerationrenovation

1.湿地分类研究进展

湿地是地球表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自然综合体[1]。

我国对湿地分类的研究主要是对滩涂和沼泽的研究,中国地理学家就对滩涂进行过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对其类型进行了分类[2]。

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对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普查,提出了中国的海岸分类系统[3]。

1995~2001年,国家林业局组织了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第二次调查时针对第一次调查中的湿地分类进行调整,直到2009年11月,中国《湿地分类》国家标准发布,并于2010年1月正式实施[4]。

2.湿地空间结构分析研究进展

2.1国外湿地研究进展

在国外湿地的空间结构研究始于1950年,当时主要是淡水湿地的研究。

通过建立生物保护的实践教育、休闲旅游、污水处理和其他功能的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网络分析城市湿地生态和环境净化功能,湿地微量元素的需求关系,并总结相关理论在规划程序中的应用,寻找有效的湿地保护和利用空间的规划模式。

2.2国内研究相关数据

我国是世界湿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一个地区内常常有多种湿地类型,一种湿地类型又常常分布于多个地区[5]。

2.3各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域分布

根据国土资料显示中国的地势地貌大致呈三级阶梯的趋势,国家湿地公园、国际湿地、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主要分布在第三阶梯。

第三阶梯的海拔低于500米,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带,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有利于湿地的形成。

在中国七大流域中,国际重要湿地、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内分布较多,在数量上占总数的70%以上;我国湿地在数量上可以看出,中部数量偏多,而东西两侧的湿地较少。

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拥有的国家级湿地国家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国际重要湿地数量分别为137个、102个和108个,分别占总数的39.48%、29.39%和31.13%[7]。

2.4各类型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空间结构类型

若将重要的国家湿地抽象的认为是点状要素,根据点状要素在空间的分布类型来进行测定。

利用GIS中Aver-ageNearestNeighbor的工具进行运算,其实际最邻近距离平均值与理论最邻近距离平均值之比为R。

计算结果显示,将国家湿地公园与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一起测算,得出R=0.597<1;单算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R=0.664<1;单算国家湿地公园,R=0.654<1;单算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时,R=0.907<1[8]。

由此可见,中国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都属于聚集型分布。

国家湿地公园比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聚集程度更高一些[9]。

3.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生态安全研究已成为当前生态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前沿课题[8]。

湿地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

与生态安全状况密切相关的是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因此,湿地的生态安全状况受到相较于之前更为广泛的关注[10]。

目前,有些学者从生态效益、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生态环境影响等相关方面对湿地评价做了很多研究,提出湿地研究要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整合及协调这一理论,并指出应该把对生态系统安全的研究引入到湿地评价的研究里。

故而,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目前已经成为湿地生态研究的新领域,是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在各种风险下依然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的辨识与思考。

3.1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尺度

任何自然或人为因素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因素的影响下进行的,正确理解湿地生态安全尺度,将会是对湿地生态安全评价进行有效研究进而建立湿地生态安全体系的基础[11]。

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湿地生态系统在不同阶段的结构和功能存在较大差别,其所含的各成分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不断地发生变化,却又在不同的阶段保持着各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并且随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改变。

崔保山等研究人员从时间“点”和时间“段”两个尺度对湿地生态系统自身健康评价指标做过比较,发现以时间“点”为特征的研究能够快速评价湿地的现状和特征;以时间“段”为特征的研究更便于认识湿地的动态变化特征,而所带来的缺点是因资料收集的不全面,造成了结果的不确定和不稳定性[12]。

在湿地生态安全中,合适的空间尺度对于生态安全研究的宏观生态问题与微观生态问题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大尺度的湿地生态安全问题的研究更容易在总体上把握生态安全的态势;同时小尺度的研究利于对生态安全所发生的具体表现和肌理进行更为深入和细致的探讨[13]。

不同尺度下,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特性会因为不同的影响因素而有不同的表现特征。

3.2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在建立湿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各国学者都曾进行过广泛的研究,在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方面,针对曾出现过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度量指标体系[14]。

但是,鉴于湿地类型、功能的多样性,湿地生态安全评价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近些年随着对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评价指标也由最初的单一生态安全因素逐步发展到对多因素的综合系统研究。

生态安全评价的单因子指标多数是针对因环境污染和毒理危害而产生的风险评价[15]、是能够表征系统安全水平的关键生物因子或环境因子。

湿地生态系统是受综合因素影响的,湿地生态系统的评价是安全与否,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4.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从所查找的文献资料来看,近10年来我国关于湿地生态旅游的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湿地生态旅游研究在我国越来越受到专业领域的重视,今后随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湿地旅游也将慢慢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

4.1湿地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

目前为止,对于湿地生态旅游尚没有统一的定义,研究学者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界定的。

关于湿地生态旅游的定义,大都是以1983年世界自然同盟生态旅游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提出的生态旅游(eco-tourism)定义为标尺[16]。

我国学者之后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湿地生态旅游进行了相关定义。

4.2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内容

4.2.1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对形成何种生态旅游产品,如何更好地把握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进展,以及如何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17]。

在这些一方面我国的研究较少,但仍然对构建合理的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指标定位型开发模式。

(2)常规路径型开发模式。

(3)系统拓展型开发模式。

分别为:

湿地自然生态旅游模式;湿地文化生态旅游模式;复合型湿地生态旅游模式;人工湿地生态旅游模式。

(4)社区参与型开发模式;

(5)形象导向型开发模式;

(6)可持续型开发模式;

(7)区块分割型开发模式[18]。

4.2.2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中的文化要素研究

根据湿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文化聚焦与展示来扩大生态旅游的知名度,提炼旅游特色。

条件优异的可制订与其地域相适应的湿地文化遗产、生态旅游产品等旅游对策。

4.2.3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国学者运用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以及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等理论来指导湿地生态旅游的规划,并提出为提升湿地生态旅游效益相应的可持续对策,构建出具有不同特征的湿地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19]。

5.湿地退化研究现状

湿地退化理论上是指由于自然或人类的乱砍滥伐等活动所造成的湿地生态系统内部功能紊乱、生物种类数量骤降、深入发展潜力衰退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5.1区域湿地生态系统面积退化

湿地退化所造成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可能将会导致其物种、功能和境外旅游等功能不同程度的衰退,其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整体面积的衰减[20]。

湿地是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减小速度最快的。

5.2湿地生态系统水文退化

湿地水文研究包括水-陆、气-地、人-地三大作用系统所制约的物理、化学与生物各种过程[21],水文退化加速沼泽湿地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率,这将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研究资料显示中国绝大部分湿地都是因为缺水导致了生态功能的退化,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十五块国际重要湿地面临着被列入国际《湿地公约》“黑名单”的巨大风险[22]。

6.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进展

湿地生态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相应的修复或重建,使其恢复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25]。

目前,我国学者对湿地生态恢复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集中于单项指标上,对湿地恢复效果的整体全方面评价的研究相对缺乏。

6.1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湿地恢复工程应遵循自然法则、社会经济技术和景观美学原则;坚持普遍性、地域性、可行性、全面性、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26]。

针对不同的退化湿地使其退化的主导限制因子,结合生态适宜性原理和生态系统结构理论,制定合理的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6.2完善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对于自然资源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海洋和森林生态系统均已通过立法而得到了相应保护,但对于湿地的保护与利用还未有相关的法律法规。

而关于湿地恢复的基础理论、定量评价、评价体系指标以及新技术方法更是很少涉及[27]。

通过立法来保护湿地资源,促进湿地资源的稳定开发和利用。

7.湿地科学综合全面发展

湿地科学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呈现出向综合与分化两极方向发展的趋势,更多的研究集中在湿地水文、土壤、植被、生物等单一因素上,缺乏系统全面的综合研究[26]。

未来的湿地科学将涉及更多的学科更多的理论,对中国湿地的空间类型划分、景观结构、地域特色、功能布局、生态经济等作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从生物、生态、环境、地理、景观、美学等多学科综合入手,加快湿地全面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林飞;李成明;成遣.基于3S技术的辽河三角洲湿地信息系统建立及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11):

10-13.

[2]刘兴土.我国的沼泽和利用[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8:

30-37.

[3]李玉凤,刘红玉.湿地分类和湿地景观分类研究进展[J].湿地科学,2014,12

(1):

102-107.

[4]卢秀力.景观引导下的湿地生态系统建设[D].福建农林大学硕士论文,2010.

[5]周晶,章锦河,陈静,李曼.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国际重要湿地的空间结构分析[J].湿地科学,2014,12(5):

597-605.

[6]盛正发.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20

(1):

95-96.

[7]赵磊,吴文智.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27

(2):

103-108.

[8]周晶;章锦河;陈静;李曼.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国际重要湿地的空间结构分析[J].湿地科学,2014,12(5):

587-605.

[9]蒋卫国,李京,李加洪等.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生态学报,2011,25(3):

408-414.

[10]彭少麟,郝艳茹,陆宏芳等.生态安全的涵义与尺度[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3(6):

27-31.

[11]刘艳艳,吴大放,王朝晖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J].地理信息科学,2011.1(5):

69-75.

[12]陈卓全.植物挥发性气体与人类的健康安全[J].生态环境,2012,13(3):

385-389.

[13]孙广友.中国湿地科学的进展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

666-672.

[14]杨邦杰,姚昌恬,严承高等.中国湿地保护的现状、问题与策略[J].中国发展,2011,11

(1):

1-6.

[15]王金荣.基于GIS、生态足迹模型的内蒙古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4.

[16]赵磊,吴文智 .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17]张庆辉,赵捷,朱晋等.中国城市湿地公园研究现状[J].湿地科学,2013,11

(1):

129-135.

[18]谢志华,吴必虎.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6):

748-753.

[19]燕然然,蔡晓斌,王学雷等.长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现状及存在问题[J].湿地科学,2013,11

(1):

136-144.

[20]刘红玉,李玉凤,曹晓,等.我国湿地景观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J].地理学报,2009,644(11):

1394-1401.

[21]王逸群.新疆伊犁湿地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12.

[22]杨阳;张亦.《我国湿地研究现状与进展》[J].环境工程,2014-07-22.

[23]刘平,关蕾,吕偲等.中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的技术特点和成果应用前景[J].湿地科学,2011,99(3):

284-289.

[24]陈志科,吕宪国.两个时期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景观格局的对比研究[J].湿地科学,2010,88

(1):

8-14.

[25]张秋根;李明俊.江西省湿地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9-30.

[26]杨阳;张亦等.我国湿地研究现状与进展[J].环境工程,2014-07-22.

[27]崔保山,杨志峰.湿地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33-1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