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56093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docx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随着不惜一切代价追求一味GDP的发展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政府近来反复强调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明确把“好”的标准提到首位,而不再简单地重复“发展是硬道理”。

这是一个信号:

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

面对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思想文化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

这种转变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支持?

没有相应的文化转型,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能够独立完成吗?

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于“好”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环保、低耗、节能等方面,是环境、能源等方面的指标。

节能、低碳、绿色、宜居等等已经被确立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宜居城市等,也成为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口头禅。

③这些当然都是必要的,但是还不够。

因为这些指标基本上还是着眼于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概念依然是“经济”:

如果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继续下去,中国的经济就无法持续增长。

但是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好”的全部含义么?

换言之,如果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能够持续下去,它就应该坚持吗?

我以为不是。

在经济增长的“好”背后还有一个更加根本性的标准,这就是“好生活”。

“好生活”的“好”是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它当然应该包括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又不仅仅是好的经济增长方式,它还应该包括好(合理)的政治体制、好(优良)的道德环境、好(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好(愉快)的心情等。

也就是说,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是协调一致、相互支持的。

因此,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光靠经济学就能解决的问题。

“好生活”的问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好生活的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及政治、经济、道德、哲学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能够概括这些层面的最合适术语,我以为是文化。

因此,好生活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文化问题。

④由于经济理性属于工具理性,它关心的核心问题是效益问题,因此它无法从根本上回答何谓好生活的话题。

或者说,它对好生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物质计量、工具理性、绩效考核的层次,无法进入实质理性、价值理性的层次。

从经济理性层次理解和判断一个社会的发展模式或国民的生活质量,很难对其好坏做出实质性的价值判断。

比如,一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践踏人权、漠视正义、忽略心灵感受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好的还是坏的?

如果说它是不好的,可它的效率不是很高吗?

它的速度不是很快么?

再比如,为什么保护环境、资源、人权、正义乃至好心情那么重要呢?

经济学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享乐主义者可能认为,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是好的,因为它能够迅速致富,在很短的时间内尽情地消费、挥霍、享乐,至于子孙后代则不在考虑之列。

比如中国古代的享乐主义者杨朱就认为:

我此时此刻的瞬间身体快乐才是最重要的,生命的质量表现为肉体感官刺激的强度,因此,此时此刻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我的贪欲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就是好的。

只有当你对这个世界的持久存在(阿伦特说的“尘世永恒”)和后代的福祉抱有深切的关怀,当你觉得在身体享乐之上还有更高的好生活的标准,你才会警惕和批判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

⑤至于正义、人权等和发展的关系,则是一个政治哲学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说也是文化的问题。

我们说以牺牲人权和正义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不好的,是因为我们认为人不是动物,不能把金银珠宝装饰的笼子当作自由的天空,把奢侈的物质享受当作幸福的全部。

人要活得像一个人,要有人的尊严,单是奢侈品无法给你这样的尊严。

这就要有合理的政治制度,要有民主和法制,要能够保障公民的人权。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认为人权、正义和尊严是好生活的基本条件。

享乐主义者和发展至上主义者可能嘲笑说:

“什么叫活得像一个人?

难道不就是住豪宅、开好车、戴名表、抱美女么?

人权、尊严、正义算什么呢?

”大街上的很多广告不就在宣扬这样的价值观么?

广告所塑造的所谓“成功人士”不就是这种类型的人么?

⑥可见,发展模式之争的实质是文化之争,价值观念之争,不同的好生活理念之争。

现在我们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讲“又好又快发展”,这表明我们认识到了原先的“发展就是一切”、GDP挂帅的发展模式是有问题的。

什么地方出问题?

我认为是这种发展模式背后的好生活理念有问题。

因此,应当深入探讨何为好生活,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进而解决我们应该选择何种发展模式的问题。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政府强调经济和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好”指的是不仅经济能够持续增长,而且要环保、低耗、节能等,从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B.作者认为对“好”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环保、低耗、节能等方面”的局限是只注重经济的持续增长,忽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的指标。

C.一段时间以来,政治家和知识分子说“口头禅”,说明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怀有消极的心态。

D.经济理性,只能判断经济效益,而不能判断一个国家国民的生活质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多处设问反问,不断抛出问题,推进文章,引发人们对发展模式背后的文化理念的思考。

B.文章层层深入,由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切入,引出对“好”的内涵的探讨,再到“好生活”的内涵与标准的思考。

C.文章在论证中,阐述过去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发展目的、路径、价值观等方面纠正了人们不正确的认识,并由此找到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模式。

D.文中引用杨朱的观点,说明在某些享乐主义者眼中,好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就是追求个体此时此刻的享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要彻底摒弃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

B.好生活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文化问题。

C.追求个体瞬间快乐的享乐主义导致了今天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

D.没有相应的文化转型,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无法独立完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白痴的生活

[爱沙尼亚]梅希斯·海因萨尔

维洛·林德意识到了自己是个白痴,这使得他的生活变得复杂起来,尽管周围人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就连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丝毫没有想到他有这种可怕的症候。

“这一切简直太离谱了!

”维洛暗想。

维洛开始频繁地照镜子端详自己的脸,可是除了忧虑的表情之外,并没有什么令人担心的样子。

而忧虑的表情对于一家之长、真正的父亲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家里人都认为这再正常不过。

事实上,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工作,不管他所做的事多么引人入胜,不管工作中取得了怎样辉煌的成就,都不能给他带来像白痴那样生活所享受到的快乐。

可他却不得不掩饰这见不得人的秘密。

有时候,劳碌地工作了一天之后,维洛发现自己在公园里张大嘴巴看着麻雀,有时更傻里傻气地纵声大笑。

他惶恐地看看四周,扮出一副正经八百的神情,然后匆忙离开。

与这种神魂颠倒完全不同的是,维洛做出了不少杰出的发明。

他受过两种高等教育:

一种是人文科学,另一种是实用艺术。

现在他在塔尔图家具公司担任厨房装饰工艺艺术设计师,在这一领域他颇受尊重,是当之无愧的知名专家。

此外,他还熟练掌握了五种外语,娶了哲学教授的女儿为妻,和她一起养育了三个孩子,他还善于结交朋友,其中不乏绝顶聪明和智慧超群的人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得不承认,所有这一切都起不到他所期望的那种作用。

所有的大智慧固然很有意思,使他开心,可在这中间他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快乐、那种生活中原本质朴而纯真的快乐。

三十五岁时,维洛终于明白:

如果揭开那并非天生而是后天获得的保护色,那么可以看出,在他心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活生生的白痴。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很悲伤,却又感到某种解脱。

从那时起,他开始享有静谧而怡然自得的独处时刻。

他有时提前下班,或者星期日一大早就悄悄溜出家门。

在这样的日子,维洛的眼睛格外闪闪发光,他几乎一路小跑着来到长途汽车站,随便登上某辆城郊汽车,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基亚尔尔肯纳或艾克。

不过,他最常去的地方是设在达比韦雷的垃圾场。

在那里他能摆脱掉一切束缚,自由自在。

他毫不掩饰内心的快乐,高兴地看看被扔掉的暖气片、熨斗还有旧杂志,随心所欲地挺直身子躺在发霉的破垃圾堆当中,放心地扯着嗓子大声喊叫,以迎合乌鸦的哇哇叫声。

当妻子偶尔问他经常外出到哪里去时,维洛早就准备好了答案:

因为家具市场竞争激烈,他不得不经常到图书馆去,以便提高专业水平。

他为了证实自己的话,会从公文包里取出各种专业书籍和图纸,再加上专业术语来解释分析。

妻子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也就相信了他。

这样维洛便可以继续过着自己原本状态下的隐秘生活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有了更加喜欢的地方。

那是一个被废弃的古老的庄园。

维洛一到庄园就钻到牲畜棚里,仰面躺在鸡群和羊群之间,静静地待在饲料和干粪堆上。

他欣赏着吃力咀嚼饲料的羊,觉得自己像在家里一样,体验着最幸福美妙的瞬间。

鸡在他瘦削的身体上悠闲地散步,用呆傻的目光看他,有时啄他外衣上的纽扣。

羊呢,不停地闻着维洛那沾满谷壳饲料的头发,用粗糙的舌头舔维洛那抹了盐的脖子。

他眨巴着眼睛,嘴角上流出口水。

有趣的是某一只母鸡会把维洛当成公鸡在他眼前迈着碎步走过,向他卖弄风情,竖起羽毛向他求偶,面对这种情景,他的心里美滋滋的。

他与这间破旧不堪的小房、鸡、羊,还有弥漫在阳光中的尘埃融合在一起,他每分每秒都在享受着极乐世界般的幸福。

外面天开始变黑了,维洛跑进庄园里的厨房,默默地坐在板凳上,凝视着日光渐渐把自己的阴影从污水桶向右边移动,直到破旧餐桌上仅仅留下一个小小的亮点。

这时小老鼠爬到餐桌上寻找面包残渣吃,它根本不在意这里坐着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在看着它。

小老鼠对于他这个生命体的存在毫不在乎,如此不加掩饰地无视他是一个生命体,使他顿时产生许多感悟。

每次维洛这样外出归来,情绪都格外高昂,眼里闪烁着特殊的光芒。

他热烈地亲吻妻子,和孩子们玩耍嬉戏。

而当夜幕降临时,他坐在办公桌前,开始设计用于遥远未来的另类家具。

在这些迅速绘制出的桌、椅、柜橱的草图中,可以捕捉到某种非同寻常的、完全新颖的、宏伟壮观的风格,维洛会立刻把这些图纸藏到办公桌的最里面,仿佛担心被不吉祥的毒眼看见似的。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紧紧围绕“白痴”展开情节,先点病症,后叙原因,再写“白痴的生活”种种表现及其意义,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B.维洛“不得不掩饰这见不得人的秘密”,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已成了一个症状十分严重的白痴,害怕别人知道后会厌弃他,远离他。

C.作者以动人的细节描写、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维洛与鸡、羊相处时的那种自然和谐、物我相融的状态,表现维洛在自然生物面前内心无比的惬意与幸福。

D.小说以离奇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当今社会某些人的矛盾复杂的内心,一方面为生存生活而迎合世俗,在生活中追求金钱、名利、地位等,一方面又极力追求着自我内心的快乐与自由。

5.小说题为“白痴的生活”,而第五段写的却是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主人公是否真的变成一个白痴?

请阐述理由并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他的“白痴行为”的看法。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8月10日,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台决策服务APP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重点工作之一,下一步工作组会进一步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体系,持续创新、改进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的业务应用。

(摘编自中国气象局网《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

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有删改)

材料二:

网格化预报就是针对每一个网格开展。

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

以北京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

目前,部分省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现3公里分辨率、2.5公里分辨率乃至更精细化的预报。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每天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上。

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

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3个要素,网格预报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

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网格天气预报“按需供给”》,有删改)

材料三:

(资料来源于2017年8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无“用武之地”了呢?

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赵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

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

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技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

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摘编自《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这一系统已经能够全面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预报的需要。

C.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更丰富,预报也更准确,十分有利于公众对其所处网格的天气的了解,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D.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并非再无用武之地,至少他们可以在智能预报初级阶段凭借多年经验“培养”机器。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原来的定点预报,只用某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一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因而相对于其他“点”而言,它总是不准确的。

B.前两则材料都是围绕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进行的报道,突出介绍了网格化天气预报的优越性,对其发展表示了认可。

C.网格化预报智能水平越来越高,意味着它的网格可无限缩小,即在空间上愈发精细,而它所预报的天气情况就更具体并且更有针对性。

D.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在时间上表现为更新和发布是更高频次的,目前已经能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并分钟级滚动更新。

E.相对于智能网格预报产品,预报员的优势是有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因为气象系统很复杂,对其研判需要思维的参与。

9.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的优越性。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

幼聪敏。

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

帝谓曰:

“汝何不读书?

”子良曰:

“娘今何处?

何用读书?

”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

郡阁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

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

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

四年,进号车骑将军。

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

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

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

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

武帝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

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

诏云:

“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

”子良所志也。

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袁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

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

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遣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上向城门。

寻薨,年三十五。

(选自《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斛”,泛指多斛。

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B.“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C.“东宫”,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

后多借指居住在东宫的储君,即太子。

D.“友悌”,与朋友相友爱。

“申之以孝悌之义”,即把孝顺父母、朋友友爱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萧子良孝顺有加。

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萧子良重义好古。

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子。

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搜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C.萧子良礼遇贤士。

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

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D.萧子良深受信任。

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

回头双鬓已星星。

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

只愁飞诏下青冥②。

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①光州:

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

使君:

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

②青冥:

青色的天空。

这里代指朝廷。

③不应:

不顾。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与后文再次离别形成对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

B.诗人没有料到短暂相聚后又要再次分离,上片中“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他不得不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内心的悲伤。

C.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友人久守边城的艰辛以及思归的急切之情。

D.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以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表达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许。

E.“横槊看诗成”与《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场景虽然不同,但都赞扬了他们的文韬武略。

15.清人有言:

“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希望后主刘禅能广泛听取下属的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应该“妄自菲薄”,说些不合道理的话,“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青泥岭上蜿蜒盘旋、曲折难行的山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2017年,一轮迅猛的纸张原料涨价潮呼啸而至,席卷整个用纸行业。

纸价普涨,新闻、图书出版业首当其冲。

②实施“阶梯电价”本应是大快人心的改革之举,但调查表明,不是所有的受访者都支持这项改革,这值得决策者深思。

③离开滨海这座小城才一年,许多高楼大厦就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给这座小城增添了不少现代都市气息。

④装备了一批火力强大的武器之后,叙利亚反政府组织如虎添翼,对叙中部哈马省等地的攻势更加猛烈,致使停战协议沦为一纸空文。

⑤我的表哥唱歌非常动听,在老家名气很大,但是到了群英荟萃的《中国好声音》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