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56143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宜昌市2018届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有语言,会说话,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它是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每个人说话是自由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说话时选择什么材料,遵循什么规则是不自由的,必须服从社会的习惯。

语言是说话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说出来的话则是人们运用这种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

语言好比打字机的字盘,说出来的话好比是打出来的文章。

一盘铅字可以打出彼此毫不相干的种种文章来,而字盘里的铅字却有一定的数目,排列也有一定的规矩。

说话的目的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说话时所用的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得靠语言来维持。

有了语言,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才能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共同斗争,协调在同自然力的斗争中、在生产物质资料的斗争中的共同行动。

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解体。

除了语言之外,人们还使用其他的交际工具:

文字,旗语,红绿灯等等。

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

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

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

旗语、电报代码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更加后起的交际工具,离开语言与文字,它们就不能独立存在。

这些交际工具都有特殊的服务领域,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

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不但动嘴,而且脸部的表情、手的动作、乃至整个躯体的姿态等非语言的东西也都会参加进来。

这就是说,交际的时候除了运用语言工具以外,还可以运用一些非语言的交际工具。

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被忽视了。

其实,我们平常说话,不可能毫无表情或动作。

可以说,语言的交际处于身势等各种伴随动作的包围之中。

有些时候,离开这些特定的伴随动作,语言的交际还可能发生故障。

在一定的条件下,身势等伴随动作还可以脱离语言而独立完成一些交际任务。

                 (摘编自叶蜚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没有语言、会不会说话是区别人类和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但说话不等于语言。

B.人们可以根据交流思想的需要自由讲话,可以适度杜撰词语,违反规则。

C.文字、旗语、电报代码等交际工具,多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更加后起的交际工具。

D.在交际过程中,身势等伴随动作可以脱离语言而独立完成一些交际任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字盘”这一比喻形象地论述了语言和说话的关系。

B.文章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强调阐述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社会性功能。

C.文章第三段通过与辅助交际工具的比较,突出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交际工具的本质特征。

D.全文围绕“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展开论证,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工具,说出来的话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是具体的“产品”。

B.如果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解体,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C.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交际中时空限制,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D.非语言手段包括面部表情、手的动作、身体姿态等,大多情况下是伴随语言发挥交际作用。

【答案】1.A    2.D    3.C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项,“可以适度杜撰词语,违反规则”说法有误;C项,“文字”不是“更加后起”的交际工具;D项,原文强调“在一定的条件下”。

故选A。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和文章思路的能力。

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事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的总称。

举例论证:

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

结构就是思路的体现。

D项,“层层递进”表述错误,故选D。

3.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C项,“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表述有误,原文说的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

故选C。

点睛:

这是一道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类的题目,题目一般以“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孟三爷的徒弟

陈德鸿

孙兴的接骨手艺是和孟三爷学的。

孙兴说,他15岁那年上山采松塔,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好几处骨头都断了,躺在地上动弹不得。

哀号到快天黑,让在山里住的孟三爷发现,当时就把骨头接上了。

等他好利索了,就拜了孟三爷为师。

有人马上摇头说,孟三爷那个孤老头子有两把刷子不假,可他连亲侄子都不传,咋能传给你呢?

鬼才信呢!

不信你去问呀!

孙兴涨红了脸说,起初孟三爷确实不答应,后来被我缠得没法,就说,你这笨手笨脚的,摘个松塔都能从树上掉下来,教也没用。

我当时就急了,说我掉下来是因为没舍得用刀砍树梢。

我说把树梢砍掉了,松塔好捡了,可松树就不长了。

孟三爷想了想,又问了我不少事,这才答应的。

孟三爷没了快俩月了,让我们找阎王爷问啊?

一个人说完,一群人都笑了起来。

都知道孙兴心善,不会说谎。

于是都知道了孙兴是孟三爷的徒弟,也都想看看他的本事,但却一直没有机会,毕竟,谁也不会故意把自己的骨头弄折。

谁也没想到,第一个来找孙兴的是饲养员老李头。

老李头说,队里有头骡子断了一条前腿,听说你是孟三爷的徒弟,能给人接骨,不知能不能给牲口接?

能,咋不能呢!

孙兴满口答应,心里却有点发酸,自己的第一个病人竟然是头骡子。

到了队里,孙兴让人把骡子的三条腿固定住,在那条断腿上捋了一会儿,喝了一大口葫芦里的酒,便往上喷,喷了几次,然后闭上眼,叽里咕噜说了几分钟谁也听不懂的话,猛地睁开眼说,好了,牵着在院里遛遛,明天就能下地干活了。

这,能成?

老李头半信半疑。

孙兴没回话,拍拍屁股走了。

走着走着,便见围观的人们傻了似的僵在原地,眼睛越瞪越大。

他不安地停下来,回头看了看骡子。

就在这时,身后响起了欢叫声。

开春时,队长媳妇小秀抱柴时滑了一跤,摔断了三根肋骨,疼得直吸气。

队长想用马车把她送到县医院。

小秀急了,这离县城几十里,到了还不把我颠簸死?

赶快去找孙兴呀!

这个,这个?

队长为难地挠着头,就是不动步。

啥这个那个的,不就是得露胸脯吗?

到县里就不露了?

小秀咧着嘴说,只要不疼,咋的都行。

队长的脸被呛得一阵红一阵白,只好找来了孙兴。

孙兴尽量避开小秀的胸部,用手在她的胸肋处上下左右捋了一阵儿,喷了几口酒,然后闭上眼睛,开始嘟囔起来。

十几分钟后,孙兴睁开眼睛,见小秀胸部凹陷的部位已经变得平整,便撩下她的衣服,挎上葫芦往外走,边走边说,好了,干啥也不耽误。

队长愣了一会儿,急忙追了出去,问,多少钱?

孙兴说,不要钱,给谁看都不要钱。

队长说,要不上秋多分你点粮食吧,谁都不能有意见。

孙兴停住脚说,我多,别人就分得少,这样的事我干不来,你最好也别干。

那你这是图啥呢?

队长问。

啥也不图。

孙兴说,我是孟三爷的徒弟,孟三爷就是这么教的。

孙兴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甚至有不少外县人也来找他接骨。

但不管是谁,什么身份,孙兴概不收钱,也不要物。

有人不解,孙兴便说,我是孟三爷的徒弟,孟三爷就是这么教的。

弄得问话的人一头雾水。

许多年后,一个记者不知从哪儿听说了孙兴的事,专程跑到村里来调查采访,找到了当年的队长家。

队长说,孙兴给人和牲口接骨那都不算啥,最神的是接高粱,有几棵高粱在地里断了三截,他对好断茬,挨个捋巴捋巴就给接上了,喷了几口酒,念了一会儿咒,就跟好的一样。

见记者摇头,旁边的小秀说,你还别不信,那几棵高粱到秋时都结了大穗,比别的都大呢!

我信,我信。

记者咂咂嘴,他念那咒是啥内容,你们知道不?

队长撇了撇嘴说,他嘟囔那玩意,怕是外星人也听不懂。

记者笑了,又问,酒里也应该有秘密,不知那酒葫芦还在不在?

在是在,不过已经在他坟里埋了快三十年了。

队长说。

可惜了。

记者说,凭他的神技,要是活到现在,早发大财了。

你说啥?

记者话音刚落,两个老人的眼睛便瞪了起来。

没、没说啥。

记者有些毛了,我、我是说他技术那么好,为什么没有传下来?

两个老人沉默了一会儿,队长叹了口气说,他倒是想传,有够资格接的人吗?

有吗?

别忘了,他可是孟三爷的徒弟。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朴实而不失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孙兴成为孟三爷徒弟的来龙去脉,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奠定了小说明快轻松的基调。

B.小说善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比如“他不安地停下来,回头看了看骡子“,一“停”一“看”形象生动地写出来孙兴第一次接诊后的略微不安。

C.小说善于运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比如通过队长的不解更加衬托出主人公的独特,而与此同时,也批判了队长只重钱物。

D.小说结尾部分的记者调查看似与主体情节无关,却是对主人公的赞赏、对主题的强化,也增加了主人公故事的传奇色彩。

5.结合小说内容概括并分析孙兴的形象特点。

6.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孙兴的传奇故事,却为何要以“孟三爷的徒弟”为标题?

【答案】4.C    5.①善良仁义。

不砍松枝,热心救治人、动物、庄稼可见。

②技艺高超。

救人、救动物、救庄稼样样精通,手到疾除。

③淡泊轻利。

一心只为救人,不图任何回报。

④行事谨慎知礼。

从救治小秀的细节可见。

   

6.①从表达效果来看,表意更为丰富,引发读者联想,激发阅读兴趣。

②人物形象上,交代人物的独特身份,表现了孙兴具有和孟三爷一样的才德兼备的特点。

③主题展现上,使主题更为深刻,赞赏了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技艺的传承,也表达了对无人承继的惋惜。

④结构上,照应文章内容,这一语句在全文中多次出现,重要性可见一斑。

【解析】

4.试题分析:

此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比如通过队长的不解更加衬托出主人公的独特”说法不正确,小说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衬托出孙兴的善良、淡泊。

还有“批判队长只重钱物”表述太过。

故选C。

5.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认真阅读文本,从文中找出描写孙兴的语句,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孙兴的性格特点,文本第四段“说我掉下来是因为没舍得用刀砍树梢。

我说把树梢砍掉了。

松塔是好检了。

可松树就不长了”和文本第二十段“我多。

别人就分得少。

这样的事我干不来。

你最好也别干”可以看出孙兴为人善良正直的性格特点;文本第九段“孙兴让人把骡子的三条腿固定住,在那条断腿上捋了一会儿。

喝了一大口葫芦里的酒,便往上喷,喷了几次,然后闭上眼,叽里咕啥说了几分钟谁也听不怪的话,猛地睁开眼说”和文本第十六段“孙兴让人把骡子的三条腿固定住,在那条断腿上捋了一会儿,喝了一大口葫芦里的酒,便往上喷,喷了几次,然后闭上眼。

叽里咕啥说了几分钟谁也听不怪的话,猛地睁开眼说”可以看出孙兴接骨的技艺精湛;文本“别人做不做梦我不管,在城里看病得先交钱。

没钱就不给看,我越干越不得劲。

没法干下去了”可以看出孙兴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根据文中语句可以分析孙兴的性格特点;也可采用叙述的方式个分析孙兴的性格特点。

点睛: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

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小说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

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答题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

本题同样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回答,注意结合文本分析,比如深化文章主旨,应写出深化了文章“赞赏了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技艺的传承,也表达了对无人承继的惋惜”的主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满分12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星球战士从某一地点突然消失,而瞬间出现在遥远的另一地点。

这样的科幻小说的场景实际上是存在的,这就是量子隐形传态。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物体的状态可以在某地突然消失,而以极快的速度在遥远的某地重现出来。

1993年,来自4个国家的6位科学家将这一神奇的现象在理论上揭示出来。

在这个科学方案中,量子纠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薛定谔的猫”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是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推演。

实验是这样的:

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

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

这时的猫处在既死又活的叠加态。

量子理论认为:

如果没有揭开盖子,我们永远也不知道猫是死是活,它将永远处于既死又活的叠加态;然而当你打开盒子的时候,叠加态突然结束,呈现单一的状态(猫要么死了,要么活着,再不是既死又活的叠加态)。

量子的状态跟这只猫的状态差不多,在被你看到真相之前,它是多种状态的叠加,一旦介入观测,就会坍缩成一种固定状态。

(《科学时报》、XX百科)

材料二:

2016年,我国成功将源于量子纠缠理论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这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最终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约翰·普瑞斯基尔基于量子叠加态的理论,在对自己“量子霸权”的解释中,为量子计算机设定了一个初步标准:

目前顶级的超级计算机能够完成5到2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所做的事情,但未来超过49个量子比特后,量子计算机的能力就会让超级计算机望尘莫及。

传统计算使用的运算规则是二进制的,用0和1记录信息状态,每一步能做到的只有2的一次方——2次运算。

量子计算机由量子状态来描述信息,它们拥有更快速的运算方式。

比如,2个量子态(也可以称作“2个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每一步可做到2的2次方——也就是4次运算。

3个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每一步可以对信息做到2的3次方——8次计算。

分解一个2048比特的数

传统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

时间

10年

24小时

硬件

占据1/4北美面积的服务器农场

小房间里的一台量子计算机内含一百万个量子比特

 

(摘自新华网、新浪科技)

材料三:

中科院院士、量子计算专家姚期智在“2017腾讯WE大会”会上说:

“如果能够把量子计算和AI放在一起,我们可能做出连大自然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9月29日,中科院的一个由密码学专家和物理学家组成的团队成功实现了持续半小时左右、在中科院与欧洲的奥地利科学院之间进行的量子加密视频通话。

美媒评价:

中国正用量子技术接管世界。

厄科特指出:

“谁控制了信息,谁就控制了世界。

”那么按照这种逻辑,未来将是属于北京的。

(新浪科技)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中“薛定谔的猫”在盒子中的状态,不能理解为50%的概率是死的,50%的概率是活的,而应该是“既死又活的叠加态”。

B.材料二运用了具体数字对比,说明了量子计算机在硬件和计算时间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传统计算机。

C.材料三中姚期智指出如果能够把量子计算机和AI结合,我们就可以突破自然规律的限制,凌驾于自然之上。

D.三则材料来源广泛,既有多个网页资料,又有报刊宣传,形式多样,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E.国内量子技术蓬勃发展,量子技术事业方兴未艾,国外媒介和专家都高度认同,并给予高度赞扬。

9.三则材料从哪些角度介绍了量子?

请分别予以概括。

【答案】7.D    8.AD   

9.①材料一运用科幻故事及“薛定谔的猫”的实验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量子纠缠及量子叠加态的知识。

(关键词:

量子纠缠及量子叠加态)②材料二介绍量子技术的运用(或介绍量子通信及量子计算机)。

③材料三展望量子技术的发展前景(或分析量子技术的意义或量子技术的未来在中国)。

【解析】

7.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

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作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来分析,概括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解答本题要联系上下文,从结构、内容角度分析。

D项,“持续半小时左右”的量子加密视频通话技术是由中科院团队成功实现的。

故选D。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对读,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关于手法首先看手法概括的是否得当,然后看分析的是否合理。

B项,“已经远远超过传统计算机”表述有误,原文是“未来超过49个量子比特”,说明现在还没有超过49个量子比特。

C项,“凌驾于自然之上”说法错误,原文为“我们可能做出连大自然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其目的是说明量子计算的巨大影响,而非“凌驾于自然之上”。

E项,“国外媒介和专家都高度认同,并给予高度赞扬”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厄科特并未“高度赞扬”,只是客观陈述一个观点。

故选AD。

9.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

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

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

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

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

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本文三则材料,三个角度,材料一运用科幻故事及实验介绍了量子纠缠及量子叠加态的知识;材料二介绍量子技术的运用;材料三展望量子技术的发展前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景让,字后己,赠太尉憕孙也。

性方毅有守。

宝历初,迁右拾遗。

淮南节度使王播以钱十万市朝廷欢,求领盐铁,景让诣延英亟论不可,遂知名。

沈传师观察江西,表以自副。

历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商、华、虢三州刺史。

母郑,治家严,身训勒诸子。

尝怒牙将,杖杀之,军且谋变,母欲息众讙,召景让廷责曰:

“尔填抚方面而轻用刑,一夫不宁,岂特上负天子,亦使百岁母衔羞泉下!

何面目见先大夫乎?

”将鞭其背,吏大将再拜请,不许,皆泣谢,乃罢,一军遂定。

大中中,进御史大夫,甫视事,劾免侍御史孙玉汝、监察御史卢栯,威肃当朝。

为大夫三月,蒋伸辅政,景让名素出伸右,而宣宗择宰相,尽书群臣当选者,以名内器中,祷宪宗神御前射取之,而景让名不得。

世谓除大夫百日,有他官相者,谓之“辱台”。

景让愧艴不能平,见宰相,自陈考深当代,即拜西川节度使。

以病丐致仕或谏公廉洁亡素储不为诸子谋邪景让笑曰儿曹讵饿死乎书闻辄还东都。

以太子少保分司。

卒,年七十二,赠太子太保,谥曰孝。

性奖士类,拔孤仄,如李蔚、杨知退皆所推引。

始为左丞,蒋伸坐宴所,酌酒语客曰:

“有孝于家、忠于国者饮此。

”客肃然,景让起卒爵。

伸曰:

“无宜于公。

”所善苏涤、裴夷直皆为李宗闵、杨嗣复所擢,故景让在会昌时,抑厌不迁。

清素寡欲,门无杂宾。

李琢罢浙西,以同里访之,避不见;及去,命贰其骗石焉。

元和后,大臣有德望者,以居里显,景让宅东都乐和里,世称清德者,号“乐和李公”云。

《新唐书•列传一百二》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病丐致仕/或谏公/廉洁亡素储/不为诸子谋邪/景让笑曰/儿曹讵饿死乎/书/闻辄还东都

B.以病丐致仕/或谏公/廉洁亡素储/不为诸子谋邪/景让笑曰/儿曹讵饿死乎/书闻/辄还东都

C.以病丐致仕/或谏/公廉洁亡素储/不为诸子谋邪/景让笑曰/儿曹讵饿死乎/书闻/辄还东都

D.以病丐致仕/或谏/公廉洁亡素储/不为诸子谋邪/景让笑曰/儿曹讵饿死乎/书/闻辄还东都

1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拾遗,唐代谏官名;分左右,左拾遗属门下省,右拾遗属中书省。

杜甫曾担任左拾遗。

B.先大夫,在古代既可指已故的大夫,也可指去世的父亲,本文中的“先大夫”兼有这两种含义。

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理公务。

这里的公务大多指政事,家庭事务不在此列。

D.辱台,“台”在本文指御史台。

唐制御史大夫往往拜相,若任命御史大夫百日内而改由他人拜相,则视为御史台的耻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景让正直刚毅有节操。

淮南节度使请求兼任盐铁使,李景让急切奏论不同意;告病还东都时没有一点积蓄。

B.李景让有主动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沈传师任江西观察使时,李景让上表奏请担任沈传师的副职;拜相失败后,主动拜见宰相,陈述委屈。

C.李景让以孝知名。

担任左丞时,蒋伸赞美他“有孝于家”;李景让错杀牙将,甘心承受母亲的严厉责罚。

D.李景让喜欢勉励士人,提拔孤立无援的人,但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

一方面,他推举引荐了李蔚、杨知退等人;另一方面他又避见李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让名素出伸右,而宣宗择宰相,尽书群臣当选者,以名内器中

(2)客肃然,景让起卒爵。

伸曰:

“无宜于公。

【答案】10.C    11.B    12.B   

13.

(1)李景让的名声一向在蒋伸之上,但是宣宗选择宰相时,将所有适合选任条件的大臣名字都写出来,把名字放进容器中。

(2)客人们都恭谨沉默,李景让拿起酒杯一饮而尽,蒋伸说:

“没有比李公更适合饮这杯酒的了。

【解析】

10.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此题要先理解,后断句。

本题四个选项有两处不同,分别是“或谏公”“书闻”,结合内容“或谏”意思是有人向朝廷进谏,下文的“廉洁亡素储”的主语是“公”,应该断开,排除AB,“书闻”是奏章递交朝廷,不能断开,故选C。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