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5771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4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docx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

 

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

  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

  9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委托课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

  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分析这六大素养,可以发现其中不少描述融入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比如,在文化基础主要表现描述中就包含“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在自主发展主要表现描述中包含“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在社会参与主要表现描述中包含“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等。

  “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最根本问题的回答和解决,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必须依靠科学的思考和方法。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解读与具体化,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方面。

”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带领研究团队承担这项教育部重大委托课题,遴选和界定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也是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林崇德介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据了解,该课题组会聚国内多所高校近百名研究人员,在总体设计、统筹谋划的基础上,综合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国际比较研究、教育政策研究、传统文化分析、现行课标分析、实证调查研究,全方位、多层次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反复修改完善,历时3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其间,访谈了12个界别的608名有代表性访谈对象,问卷调查了566名专家学者、校长和企业家等,汇总形成约351万字的访谈记录和大量调查数据。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我们梳理不同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发现这些教育方针相对来说比较宏观,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将它们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和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素养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

”林崇德坦言,尽管素质教育己深入人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长期存在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效。

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从而深入回答“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将从多个途径引导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各教育环节的变革。

林崇德表示,目前的课标体现“能力为重”的指导方针,重视工具性素养,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提出全面要求,但仍存在对素养缺乏明确界定、系统阐释,对跨学科素养相对忽视,论述的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相脱离等问题。

  目前,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管理等方面专家对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衔接转化的研究已经展开,重点基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落实的方式方法。

“不可能专门开一门核心素养课程,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各学科的教材与评价。

”北师大校长董奇认为,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完善落实是系统工程,还要广泛听取意见,进一步修订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过程永远都是进行时。

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答记者问

汪瑞林杜悦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是什么?

有哪些主要指标以及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就这些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研究背景和价值定位

  记者:

社会各界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和价值定位?

  答: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有三个背景: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

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

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

二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核心素养研究浪潮席卷全球。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也必须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在价值定位方面,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

  记者:

开展核心素养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主要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坚持科学性。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注重时代性。

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

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相关研究过程

  记者:

核心素养研究的专业性很强,请介绍一下研究过程。

  答: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业性强,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采取科学的程序和方法。

研究工作历时三年,联合课题组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

研究过程主要包括:

  1.精心开展研究,提出素养框架。

课题组成立以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整合型研究思路,整体设计研究方案,系统开展研究工作,为总框架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厘清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与理论结构,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价值定位;开展国际比较研究,分析比较15个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的程序方法、指标框架和落实情况;通过教育政策研究,梳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开展传统文化分析,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成德的思想和传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开展课程标准分析,了解现行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相关表述,明确课标修订任务。

同时,通过开展实证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准确把握各界对核心素养的期待。

课题组访谈了12个界别的608名代表人物,问卷调查了566名专家学者、校长和企业家等,汇总形成约351万字的访谈记录和大量调查数据,为建构符合国情特点和现实需要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提供实证依据。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召开专家论证会60余次,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的主要结论,初步提出了核心素养总框架。

此后,又召开征求意见会20余次,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社会人士的意见建议,对总框架初稿进行修改完善。

  2.开展转化研究,对接课标修订。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课题组提交了核心素养总框架初稿。

2014年7月,呈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对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进行了审议。

为做好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修订的衔接工作,2014年8月,呈请教育部基础二司委托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管理等方面专家,开展“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衔接转化研究”。

重点基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落实的方式方法。

2015年1月,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了衔接转化研究成果,赞同研究组提出的核心素养落实方式。

  3.广泛征求意见,认真修改完善。

为确保核心素养的科学性和适宜性,2015年4月和2016年年初,两次呈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将核心素养初稿及研究报告送教育部有关司局和单位征求意见。

同时,正式征求了全国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并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征求各省市教育学会和相关分支机构意见。

此外,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一线教育实践专家意见。

  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指标

  记者:

根据课题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

主要包括哪些指标?

  答: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责任担当等六大素养均是实证调查和征求意见中各界最为关注和期待的内容,其遴选与界定充分借鉴了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成果。

六大素养既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

六大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记者: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答: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应试应考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核心素养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

尽管素质教育己深入人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长期存在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效。

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完善评价标准入手。

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与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

  记者: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是什么?

  答:

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关注学生不同素养的协调发展。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具体的、系统化的描述。

一方面,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助于全面把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落实的主要途径

  记者: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答: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

  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落实途径:

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

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

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本报记者 汪瑞林 杜悦)

聚焦核心素养·专家解读

引领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

陶西平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教育的目标,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以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将有利于系统全面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的研究团队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刻理解“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新的视角,是引领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创新,必将进一步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明确核心素养框架

  开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解“全面发展的人”。

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指出的,“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首先必须承认和确立人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存在性,即自主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还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科学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另一内涵,即人的社会性。

马克思从对人的本质和实践活动的理解出发,强调文化所具有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并将其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这揭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又一内涵,即人的文化性。

因此,基于“全面发展的人”的内涵与本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团队在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从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三个方面凝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自主发展主要是指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社会参与重在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文化基础指的是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属性的观点,承接了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整合了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这三个方面虽有差异,但相辅相成、密切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其指向是全面发展的人。

这三者构成的系统,细致地解读党的教育方针,指出落实的具体方向。

  立足国情和时代要求,科学遴选界定核心素养指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注重科学方法、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遴选出的责任担当等六大素养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求和期待,其界定充分借鉴了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的优秀成果。

六大素养既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

  具体来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彰显了中国特色。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相比,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把国家认同作为基本要点,突出了宽和待人、孝亲敬长,热爱中国共产党、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中国特色鲜明的素养。

二是体现了时代特征。

提出了具有工程思维,适应“互联网+”趋势,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时代特色鲜明、反映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的素养。

三是强调了整体要求。

系统体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基本要求,素养内涵界定坚持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有机统一,每种素养既具有品格属性,也具有能力特征。

  坚持实践应用导向,描述核心素养主要表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细化,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面向教育教学实践应用的育人目标,必须具备鲜明的实践品格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为确保核心素养易于被教育工作者理解,研究团队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

如,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而国家认同这一基本要点的主要表现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等。

需要指出的是,对核心素养基本要点和主要表现进行描述,并不是将核心素养固化为封闭的体系。

一线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时代与实践的发展,对核心素养的表现进行丰富和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框架构建、素养遴选和表现描述中坚持创新,尝试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作出深入回答,切实增强了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性,是引领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创新。

核心素养的发布,将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利于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聚焦核心素养·专家解读

连接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桥梁

王湛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

  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落实好中央新的更高要求,推动新时期立德树人工作,首先要回答和解决好“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如何立这样的德、如何树这样的人”这个根本问题。

为把新时期立德树人要求落到实处,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受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牵头,联合其他多所高校,协同开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并于近期正式对外发布了研究成果。

  关于核心素养,大家已经切身感受到,近两年来,无论在教育研究领域,还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乃至整个社会,都已成为非常热门的话题。

谈论教育问题时,常常涉及核心素养。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一个基本判断——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

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对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核心素养反映了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

  为什么要研制核心素养,需要用更加宽广的视角来审视。

放眼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新加坡、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纷纷启动相关研究,建构起符合本国或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核心素养体系,作为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的关键一环。

从我国自身国情看,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些都是上位的、总体的、宏观的要求,在新时期,如何找准着力点,把这些内容和要求落细落小落实,这是当前在理论、政策和实践层面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另外,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面对着新的矛盾和问题,有必要进行全面总结和系统反思。

因此,研制核心素养,作为新形势下立德树人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引领新一轮课程改革,可以说,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核心素养体现了新时期育人要求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从本质属性看,核心素养指向“中国”的学生,而不是“国外”的学生。

这要求首先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必须彰显中国特色。

目前的研究成果,系统落实了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特点,具有中国特色。

从主体性上看,核心素养直接指向“学生”这一鲜活、生动的主体,而不是其他群体。

目前的研究成果,在结构脉络上,基于“全面发展的人”这个出发点,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为内在主线,具体化为六大素养,聚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些当前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着力点和薄弱环节,突出强调培养有高尚精神追求、有生活品质、有责任担当的人,最终落脚点又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这充分反映了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核心素养提升了教育方针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性

  核心素养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将最终体现核心素养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核心素养,有这样一个基本定位——它是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

具体来说,上承总体宏观要求,以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基本遵循,把有关内容和要求具体化、细化、实化,全面体现其根本性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下启教育教学实践,指导课程教材修订、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人才培养各领域各环节,进一步明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

目前的成果,在六大素养基础上,为便于操作和实践,又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基本要点,使其有更具体的价值导向,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要求,便于遵循和践行。

可以说,核心素养重点是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如何立德、如何树人”这些根本问题。

  核心素养,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其完备成熟需要经历一定的探索过程,必须根植于我国生动的教育实践,方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聚焦核心素养·专家解读

引导育人模式变革的指针

张卓玉

山西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正厅级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卓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