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下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5807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下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下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下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下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下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下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下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下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下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下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下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下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下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教案.docx

《北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下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下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下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教案.docx

北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教案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1、混合运算

课题一:

混合运算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上的例1,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板书:

(1)150-42×2÷14

(2)(240+120)÷(140-20)

让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做,同时让两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

学生做完以后,先让在黑板上板演的学生分别回答:

“这道题里都有哪些运算?

应该先算哪能一步?

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

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又有乘和除,就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逐题指定学生计算。

计算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如:

5×(150-90)÷20,先算150-90得60,5乘以60得300,再除以20得15。

二、新课

教学例1。

板书:

100-(32+540÷18)。

提问:

“这道题里有哪些运算?

应该先算什么?

“小括号里有哪些运算?

应该先算什么?

“学生回答先算540÷18后,教师用彩色粉笔在540÷18的下面画一横线。

然后带领学生逐步脱式计算。

教师说明:

像这样带小括号,并且小括号里面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除。

接着再在“(32+30)”的外面用彩色粉笔画上虚线框,并说明:

以后计算熟练了,小括号可以一次脱去,虚线框中的一步可以省略。

三、巩固练习

1、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提问:

“第1题里有哪些运算?

应该先算什么?

“第2题呢?

让学生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一的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

做完后集体订正。

订正时提问:

“把4道小题对比一下,看一看它们有什么地方相同?

有什么地方不相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虽然这4道小题的数字、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是一样的。

但是由于加了小括号和不括号的位置不同。

因此,混合运算式题在计算之前,也要先审题,根据运算顺序的规定决定怎样然后再计算。

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1题。

 

课题二:

混合运算

(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上的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一的第3-6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列综合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教具准备:

把“(10+120÷40)×2、500×(100-24×4)”写在口算卡片上,把“45与39的差,商是多少?

”写在纸条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0+120÷40)×2。

指定一行学生按顺序回答:

“这道题先算什么?

得多少?

”(先算120除以40,得3。

“再算什么?

得多少?

”(再算10加3,得13。

“最后算什么?

得多少?

”(最后算13乘以2,得26。

教师再出示口算卡片:

“500×(100-24×4)。

再指定一行学生按顺序回答,先算什么?

得多少?

再算什么?

得多少?

最后得多少?

2、教师在黑板上写出题目“45与39的和除以6,商是多少?

”提问: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被除数直接给出了吗?

除数呢?

“怎样求出被除数?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列综合算式时,要先算的部分需要怎样?

”都教师边听学生的回答边板书:

(45+39)÷6

二、新课

教学例2。

教师把复习题中的6用写有“45与39的差,商是多少?

”的纸条盖上,让全班学生读题。

提问: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能直接算出来吗?

”教师板书:

÷

“被除数是什么?

写在什么地方?

教师在除号前面板书:

45+39

“除数是什么?

写在什么地方?

教师在除号后面板书:

45-39

“这样列式能表示出要先算什么吗?

为什么?

怎样才能表示要先算出被除数和除数呢?

“这样列式是不是符合题意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

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学生一起检查。

最后教师着重说明:

算式“(45+39)÷(49-35)”求出的是两个数的商,被除数是45与39的和,除数45与39的差,在45+39和45-39的外面都加了小括号表示要先算,所以这个算式是符合题意的。

让学生计算,教师在算式的下面板书。

然后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例2。

教师指出:

像这样要求我们列出综合算式计算的文字题,关键是先要弄清楚最后要示的是什么,然后明确哪部分是直接给出的,哪部分是先算的,列式时哪部分写在前面,哪部分写在后面。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2页“做一做”的题目。

2、做练习一的第3—5题。

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6、7题。

 

 

 

 

 

 

 

 

 

 

 

 

 

 

 

 

 

 

2、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课题一:

连乘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上的例1,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这种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解答;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50+470=750-360=6300÷300=

12×400=81÷27=70×80=

3、混合运算。

315×(75+225÷25)(185-52×3)+496

二、新课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例1,请一位学生读题。

教师提问:

想一想,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将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教师接着提问:

要求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

可以先算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要求5个人4天编多少个筐?

可以先算5个人1天编多少个筐。

然后教师再问:

怎样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呢?

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将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教师提问:

那么第一步要求的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写出第一步的小标题:

1、5个人1天编多少个筐。

教师指名让学生列出算式:

16×5=80(个)

教师接着提问:

下面再算什么?

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写出第二步的小标题和算式:

2、5个人4天编多少个?

80×4=320(个)

教师提问:

谁能根据上面分步列式的解答步骤和计算方法写出综合算式?

指名在黑板上列综合算式,集体纠正。

教师提问:

解答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计算?

让学生在教科书上写出自己的答案,教师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7页上“做一做”的题目。

2、做练习二的第1—3题。

四、作业。

练习二的第4、5题。

课题二:

连除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1页上的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这种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解答;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小黑板出示教科书第9页上的复习题,要求学生:

1、用线段图表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3、说一说个自解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二、新课

教师改变复习题的条件和问题,使之变成例2,请一位学生读题。

教师提问:

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将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复习题的线段图进行比较、分析。

教师提问:

要求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

可以先求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综述:

要求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可以先求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

教师提问:

谁能在线段图上表示出先求的是哪一部分?

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将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教师写出第一步要算的问题:

(1)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

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

教师提问:

想一想,知道了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32米布,要求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该怎样算?

怎样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线段图画在黑板上,写出第二步的要算的问题: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

教师提问:

根据上面分步列式的解答步骤和计算方法,你会不会列综合算式解答?

指名在黑板上列综合算式,集体纠正。

教师提问:

解答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计算?

让学生在教科书上写出自己的答案,教师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10页上“做一做”的题目。

2、做练习三的第1—3题。

四、作业。

练习三的第4、5题。

 

 

课题三:

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页上的例3,完成“做一做”中第1—2题和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小黑板出示复习题。

根据一个已知条件和问题,口头补充另一个已知条件,列式解答。

2、教师让学生打开教科书,做书上的复习题。

让学生填上适当的条件,然后独立解答。

解答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时自己是怎样想的,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二、新课

教师将复习题改成例3,(四年级的人数不直接给出,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请一位学生读题。

读题后,让学生想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将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教师提问:

要求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可以先求什么?

教师指名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分析。

第一步要算出三年级有多少人。

由“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算出三年级的人数:

40×4=160(人)

第二步的要算出四年级有多少人。

由“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算出四年级的人数:

38×3=114(人)

第三步把两个年级的人数合起来,求出两个年级的人数。

分析完后,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解答完后,再让学生复述解题过程。

教师提问:

如果把上面的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

”该怎样解答?

教师让学生独立解答,解答之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15页上“做一做”的第1、2题。

2、做练习四的第1题。

四、作业。

练习四的第2、3题。

 

 

 

课题四:

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16页上的例4,完成“做一做”中第1—3题和练习四的第4—6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做练习四的第4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二、新课

教师出示例4,请一位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提问:

这道题说的是什么事?

要求的是什么?

给出的条件是什么?

教师综述:

通过上面的例题,我们看到:

要求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多少米,需要知道两个条件。

但是,所需的两个条件不只一组,可以有两组。

有哪两组?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把两组条件分别写在黑板上两个算式的下面:

平均每天第一队比平均每天第一队比

第二队多修路多少米?

第二队多修路多少米?

第一队每天第二队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修了几天?

修多少米?

修多少米?

一共多修多少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有两种解法,而且这两种解法,不但方法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答,这样就可以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应该掌握这种解法。

我们平时在解题时,要注意选择既合理又简便的解法。

三、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16页上“做一做”的第1、2、3题。

第1题,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集体纠正。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作业。

练习四的第5、6题。

课题四:

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19页上的例五,完成“做一做”中第1—3题和练习五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复习题,让学生自己先列综合算式解答,然后让学生分析一下复习题里的数量关系。

教师可以提问:

要求什么?

先要知道什么?

哪个条件是直接给出的?

哪个条件是没有直接给出而要求出来的?

二、新课

教师可以将复习题加一个条件“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并把问题改成“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使复习题变成例5。

教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新问题。

同学们先认真地读题,想一想:

这一题和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给出什么条件,要求的是什么?

教师指名让学生一一回答上面的问题。

教师提问:

谁能用线段图表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试试看!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将线段图画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看着线段图回答:

要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要先算什么?

根据题里所给的条件,能否直接算出来?

还要先算什么?

讨论完后,让学生自己分步列式解答,之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19页上“做一做”的第1、2、3题。

第1题,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集体纠正。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作业。

练习五的第1、2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