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61473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docx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                                       

杨继盛巧对趣话

   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

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土。

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

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

    老学生

   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

    小进士

   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

“此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

   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学生们作阵交战的游戏玩耍。

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

先生大怒,挨个地罚跪,并出对;

    藏形匿影;

   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

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对:

    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

“此乃绝对也!

”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

从此,杨继盛擅对出了名。

在私塾从师十年间,杨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

如有一次,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

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巧酒也卖完了。

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

     无酒是穷主;

   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

     有儿为名臣。

   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

杨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员外郎。

当时奸相严嵩专政,杨继盛因为忠苜敢言,一年之内四次被贬。

最後一次,被贬途中,他草疏“十罪五奸”弹劾严嵩,结果被陷害入狱,受尽酷刑后,惨遭杀害。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这副传颂千古的名联,就是杨继盛在狱中写下的。

对联铿锵有力,表现出他那荡荡襟怀,铮铮铁骨。

卖柴童妙对进家塾

   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

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

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

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

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

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

“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

”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

“这样吧,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

”张合宪出的上联是: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弦”字。

张都宪认为这下子,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

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

”他略加思忖,便对出下联:

     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施盘对出的下联,连用四个“锦”字,两个“霞”、“川”字,完全符合张都宪上联的要求,而且用“朝”、“暮”对“新”、“残”,用“东”、“西”对“上”、“下”,十分工整,张都宪只好让他进私塾念书了。

切瓜分客

   明代年轻文学家蒋焘,小的时候,才思敏捷,对答如流,蜚声乡里。

   有一天,他的爷爷,带他到一座庙里去玩。

蒋焘从高高的台阶上往下跳,三蹦两跳地到了下边。

爷爷见了,笑着说:

     三跳,跳下地;

   蒋焘在下边一抬头,正好看见树上;有只小鸟“扑哧”一声,飞上天去了,他马上对了一句:

     一飞,飞上天。

   爷爷听了很高兴,连连赞好。

   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来访,他们围坐在客厅吟诗、联对,忽然乌云密布,接著,括起大风,一会儿,就下起大雨,雨点“劈哩拍啦”地打在窗户上。

客人中,有一人看见窗户纸上的雨点印儿,触景生情,出一上联求对: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这会儿,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窗户上有雨点,西边窗户上也有雨点。

从文字上讲,巧就巧在“冻雨”的“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洒窗”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

这样,联意既说明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

这样,下联就不大好对。

要求后半句说的事,与前半句说的事,互有关联,还得拼成前半句的第一、三两个字,可真够难的。

在座客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难以应对,客厅一时沉默。

   这时,仆人送上瓜来,蒋焘的父亲,连忙切瓜分片,请客人吃瓜。

站在一旁看父亲切瓜,客人们吃瓜的蒋焘,即景生情,高声说:

“我来对下联”。

接着吟道: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一语既出,满座惊叹。

蒋焘对下联的前半句“切瓜分客”,说的是当时吃瓜的事。

后半句“横七刀”、“竖八刀”既是指切瓜,又跟前半句有直接关系。

同时“七”、“刀”左右横看,合起来,是前半句的第一个字“切”;“八”“刀”上下竖着,合起来是第三个字“分”。

真是妙语双关,兴趣盎然。

客人们皆赞叹不已。

小于谦答对显文才

   于谦,(一三九八——一四五七)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明代、水乐进土,著名的民族英雄

(1)。

他幼年时就勤奋好学,志向高远。

读书过目即诵,对句出口皆成。

有一次,于谦的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上学,一天,被一个叫兰古春的僧人看到了。

兰古春针对他的模样,就戏弄他说:

     牛头喜得生牛角;

   于谦立即应对:

     狗嘴何曾出象牙。

   兰古春自讨没趣,匆匆而去。

于谦回家后,对母亲说:

“今后不能再替我梳双髻了。

过了数日,兰古春恰巧又路过学堂,看到于谦的头发梳成三岔,于是再次戏道:

     三角如架鼓;

   于谦随声就应:

     一秃似擂槌。

   兰古春赞其才思敏捷,对于谦的老师说:

“这孩子长大后,必定是国家的楝梁。

       有一年清明节,于谦随家中大人去祖坟扫墓,路过凤凰台时,他的叔父,出了

个上联让他对,联文是:

     今朝同上凤凰台;

   于谦马上应对:

     他年独占麒麟阁。

   大人们听了,对这一抱负甚大的对句惊喜不已,他的叔父说:

“此小儿,乃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

   扫墓返回的路上,经过一座牌坊,上面写著三个字:

     癸辛街

   于谦的叔父说:

这三个字的地名,前面两个字属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要对个地名对,恐怕不容易。

”不料,小于谦用(三国演义)中,所写到的陕西地名,对道:

     子午台

   他的叔父和族人们,听了更加惊讶欣喜,因为这一地名,前两字正好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中的两个字,与(癸辛街)恰成一佳对。

   过了两年,于谦成了县学生员。

当时,有一巡按,到他家乡的一座寺院游玩。

随从官员中,有一人指着殿中佛像道: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一时无人对出。

于谦刚好也在场,他随口应道:

     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众人无不拍手称妙。

   注:

(1)明正统十四(一四四九)年秋,瓦刺(蒙古一部落)入侵,英宗被俘。

当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并亲自督战,击败瓦刺军,使当时局势转危为安,故称其为民族英雄。

焉知鱼不化为龙

   明代学者邱浚,(一四一八--一四九五)字仲深,琼山(今广东琼山)人。

幼年在学堂念书,一天,大雨滂沱,有的座位漏雨,大家争坐不漏雨的座位,当时和邱浚争座位的,是一个当地显贵的儿子,两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老师看见了说:

“你俩不要争,我有一句五字联,能对上的坐好位。

”接着念道:

     细雨肩头滴;

   显贵的儿子一听,目瞪口呆,对不上来,邱浚却胸有成竹地,对道:

     青云足下生。

   老师听了,只好把不漏雨的座位,让给邱浚。

   显贵的儿子不服气,放学回家,将争座位的事,向父亲哭诉。

显贵听了大怒,即差人把邱浚叫到家里来,一见面,就气急败坏地喝道:

     谁谓犬能欺得虎!

   邱浚鄙视一笑,从容答道:

     焉知鱼不化为龙?

   显贵一听,吓了一跳,知小邱浚非等闲之辈,长大后定有出息,无话可说,只好放他回去。

   邱浚长大后,果真大有出息。

他于景泰年间中进士,授编修,成化年间为国子祭酒。

孝宗即位,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他天性好学,反对“文尚险怪”,熟悉国家典故。

他认为真德秀编写的《大学衍义》中,治国平天下的条目不够完备,于是博采群书

(1),加以补充,称为《大学衍义补》。

晚年右目失明,乃坚持阅读,披览不辍。

   注:

(1)夏德秀(二七八--三三五)南宋大臣,学者。

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庆元进士。

其哲学观点继承二程、朱熹之说,主张:

“收放心,养德性”。

著有《西山文集》、《大学衍义》等。

杨溥巧对免父役

   杨溥(一三七九--一四四六),字弘济,石首(今湖北石首)人。

明建文进士,授编修

(1)。

为明代有名学者。

曾任翰林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他和杨士奇、杨荣、历事四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合称内阁(三杨)。

杨溥幼年家贫,父亲年老多病。

在这样的家境下,他孜孜不倦,刻苦学习,年纪虽小,文才却不凡。

有一次,县官派人捉他的父亲去服劳役,当时,他的父亲有病在身,杨溥到县衙里,再三恳求,请求免除劳役,县官看他是个小孩子,就刁难说:

“我出个对子,如你对上了,我可以释放你的父亲。

 接着,出了上联:

      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

   这个上联,构思奇妙,县官利用“图”字的结构,折字起意,乃是说:

“在我统治的范围内,百姓就必须服从我的管辖。

”小杨溥听了,得知这个县官喜欢人奉承,稍思片刻,就投其所好,对了下联: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杨溥这个下联,也是运用“析字法”,拆开“伞”字,既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又恭维了县官,而且对仗工整,表达适切,因此,县官不得不点头称赞,终于赦免了他父亲的劳役。

    注:

(编修:

(1)官名。

明清之翰林院编修,以一甲二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充任,无定员,亦无实际职务。

负责修国史、实录、会要等。

许将童年妙对

   许将(一O四五--一一一一年)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宋仁宗喜佑八年(一O六三年)中首名状元。

他小时候聪明灵悟,勤奋好学才气横溢,是闻名遐迩的“小神童”。

   许将九岁那年夏天,跟随族亲游览白岩山后,返回途中,因食干粮,口渴难当,于是向正在菜园围篱笆的老伯讨茶喝。

篱笆老人,早就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小孩,是当地有名的“小神童”,并没有马上给茶,却提出条件对他说:

“小哥,要喝茶当然可以,但要请你对对,我有一个藏在心里多年,对不出来的上联,你把下联对出来,我才给茶。

        小许将虽然口渴得很,但却懂得尊重长者,就很有礼貌谦逊地说:

“请老伯赐教,让小童见识见识。

       这位老伯,就以自己围篱笆的事,念出上联:

     一篱二纬三桩囿菜园,园种春夏秋冬菜;

   与许将交游的族亲中,不乏文人雅土,他们听了上联,一时应对无句,帮不了小许将的忙,干着急,担心他对不上。

才思敏捷的小许将,眨眨眼,拍拍小脑袋瓜,不慌不忙地对了下联:

     百架千层万卷叠书馆,馆藏古今中外书。

   许将话刚说完,众人拍手称妙。

围篱笆的老伯听了,也暗暗佩服。

“对得不错,但不知他是偶然而得,还是实有其才。

”心想,再出一对试试。

于是,老伯开口:

“小哥,让我再赐教一对如何?

”小许将喝不到茶,口更渴了。

但还是耐著性子,恭恭敬敬地回答:

“敬请老伯教诲”。

老伯就以他们今天游览胜地白岩山为题,侃侃念道:

     白岩白雾白玫瑰,如观玉皿;

   同游者听了上联,知道老伯用的是复字的修辞手法,绞尽脑汁,想助小许将一臂之力。

然而,小许将可是心中有数,他回顾今日登山游览的情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又重现在眼前:

莲花岩上的托红寺,红寺映朝霞;玳瑁峰上盛开的红杜鹃,他想到这里,立刻得了下联,就慢条斯里对道:

     红寺红霞红杜鹃,若赏金屏。

   老伯听了,高兴得翘起大拇指,连声称妙。

即刻端出上等白岩茶,小许将接过茶,正想喝,那老伯边叫:

“慢!

”边在茶杯里,加上香喷喷的茉莉花。

就在这时,老伯发现上弦月影,映入茶杯中,见景生情,又叫一声:

“慢!

再对一联。

”随着念了出来:

     茶饮客吞杯中月;

   这上联,不但难住同游的文人雅士,而且也确实难住了小许将。

这时,小许将手捧香气诱人的茗茶,不敢往嘴里送,他低头苦苦思索,难得佳句,只好抬头,向四处寻找答对的素材,当他发现水井畔,有一位大嫂在吊水,一时开窍!

高兴地大叫:

“有对了!

”接着朗声念道:

     水抽人吊井中星。

   众人齐声叫好,听得老伯也高兴得连胡须都翘起来,再次高喊:

“慢,小哥!

”大家一怔,以为他又要出难题了。

原来他爱才心喜,笑呵呵地,又往许将茶杯里,添上桂圆肉,然后说:

“小神童名不虚传,来日一定中状元啊!

      许将中状元后,先后曾任编修,龙图阁侍判,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土、尚书左丞、右丞等职、知泰州(今甘肃省天水县)、扬州(今江苏省江都县)、郓州(今出东省平东鲧)等地。

熙宁七年(一O二四年),契丹以二十万大兵逼代州(今山西省雁门县),朝廷命许将北上为使,与契丹谈判。

许将阅读大量资料,广博闻记,做好充分准备。

谈判中,舌战对方,随问随答,对答如流,弄得对方膛目结舌,终于谈判成功,免遭外患。

神童解缙的春联与对句

   解缙(一三六九--一四一五)是明朝大臣,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年间进士。

解缙小聪颖,思敏捷,又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熟读“四书”、“五经”。

他文章、诗词,样样精通,尤擅对句,远近称之为“神童”。

下面,就是他小时候对句的故事。

     

(1)写春联

    有一年除夕,十岁出头的解缙,即景生情,挥毫写了一副春联:

      日望赣江千里帆;

     夜观庐陵万盏灯。

   这副春联,引来了四邻观看,众人称赞不已。

解缙家的对面,是曹尚书的府第。

这位尚书大人,久闻“神童”之名,但不大相信解缙的文才,见了这副春联,也不由得暗自赞许了。

只是心里总有些怀疑,于是,决定想个主意,来考考解缙。

曹尚书下令,在解家大门正对面的河堤上,栽了一片青竹,以挡住解家的“日望赣江千里帆,夜观庐陵万盏灯”的景色。

   第二年除夕,解缙又在大门上,贴上一副春联: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见了,不由得为之惊叹。

为了再次考考解缙,马上令人将竹子砍短。

他再去看解家的春联时,只见联尾各加一个字,成了:

      门对干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发了狠,令家人将竹子连根刨掉。

这时,解缙又挥笔在联尾,再各添一个字,联文变成: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无可奈何,派人给解缙送去大红请帖,一定要当面见见这位“神童”的真本事。

         

(2)智斗曹尚书

   解缙接到曹尚书的大红请帖,就随来人到曹尚书家。

只见大门紧闭,侧门大开,便转身回走。

曹尚书在门内冷笑道:

    小子无才嫌地仄;

  缙听了,漫不经心哼道:

    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尚书只好打开大门迎进解缙。

他望了望一身绿衣的解缙,便吟道:

    水中蛤蟆穿绿衣;

  解缙笑着,指了指身穿红袍的曹尚书,针锋相对答道:

    锅里虾公着红袍。

  曹尚书恼羞成怒骂道:

    二猿伐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解缙也毫不客气地,马上还以颜色:

    一马落足污泥里,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翰林出身的曹尚书,与一个乳臭未乾的小孩子对对,竟然丝毫占不了上风,很不甘心,但心里又不得不承认“神童”才华横溢,机智敏捷。

曹尚书并不就此罢休,随即请来看客,他要当众人之面,再一次考考解缙。

  曹尚书呷了一口酒,面对墙上挂的一幅墨迹,脱口就说:

    醉爱羲之迹;

  解缙随口吟就:

    狂吟“白也”

(1)诗。

  曹尚书马上又出一上联:

    风吹马尾千条线;

  解缙立即答对:

    日照龙鳞万点金。

   看客们无不被解缙的巧对折服,情不自禁地击节,喝起采来。

曹尚书见还未曾考倒解缙,十分著急,指着屏风上的画,又出一联:

    龙不吟,虎不啸,鱼不跃,蟾不跳,笑煞落头刘海;

  解缙略加思索,指着案上的棋子答道:

    车无轮,马无鞍,象无牙,炮无火,活捉塞内将军。

   解缙刚刚对完,曹尚书额上冒汗,但还不肯认输,就以教训的口吻道: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在孔子上;

  解缙冥思片刻,遂得一联回敬:

    眉先生,发后生,后生更比先生长。

   此联寓意深刻,暗含讥讽,可谓颇具匠心。

解缙才说完,看客们拍案叫绝,曹尚书顿时语塞,只得佯醉而退。

         (3)一石三鸟

   解缙的超群才智,使曹尚书不得不暗自叹服。

一日,他又邀解缙进府,想试试,解缙近来的学业,是否长进。

于是,你来我往地,又对了几联后,曹尚书一直未占上风。

于是,便使用最后绝招;利用“谐音”双关,企图“一石三鸟”压倒解缙。

他出的上联是:

   庭前种竹先生笋;

  解缙立即对出:

   庙后栽花长老技。

  曹尚书笑道:

“我这上联的意思是,庭院前面种的竹子,先长出了竹笋。

”解缙说:

“我下联的意思,是   庙后头栽的花,长出了老枝。

  曹尚书又道:

“我的上联另有别解。

说是庭院种的竹子,长得不好,教书先生把它砍了,所以是:

    庭前种竹先生损;

   解缙马上接着说:

“我这下联也还有层意思,说的是庙后栽的花被风吹斜了,长老用木棍把它支撑起来,故有:

    庙后栽花长老支。

   曹尚书哈哈大笑:

“解神童有所不知,我这上联,还有第三个意思,说的是庭前种竹子,教书先生询问别人,这是什麽原因,所以是:

    庭前种竹先生询;

   解缙拍手笑道:

“曹大人,别急,我这下联也另有意思,是说庙后栽上花,小和尚急急忙忙地去告诉长老,长老说早已知道了。

所以是:

    庙后栽花长老知。

   曹尚书“一石三鸟”,仍然没有难倒聪明的解缙,不禁由衷地赞许他道:

“真乃盖世奇才也!

”曹尚书实在爱才心切,欣喜之余,就把爱女许配给解缙了。

   注:

“白也”,取自诗圣杜甫评李白的诗句“白也诗无敌。

”此联平仄考究,“也”与“之”虚词相对,使联语妙趣横生。

 

解缙巧对朱元璋

   明洪武二十二年(一三八九年)春天,解缙从江西老家吉水,到京都南京参加会试。

当时的科举制度规定:

会试通过后,要再经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试”,或称“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

   解缙在会试中,所作的文章,气势磅礴,笔锋犀利,言词质朴,博得主考官刘三吾的好评,要点他为一甲状元。

由于有人反对,理由是说他,对策言论过高。

殿试就被点为第七名进士。

解缙的大哥解纶、妹夫黄金华,同时高中三甲进土。

   解家“一门三进士”,不仅轰动了江西吉水城,也轰动了京师。

万岁爷朱元璋,得知这位江西矮子进土,不但文章作得好,尤善对对,便召进宫来,亲自出题面试。

   朱元璋说;“皇宫中,有一大戏台,朕出上联,卿对下联。

”解缙叩头道:

“万岁,臣遵旨。

   朱元璋念道。

     尧舜净,汤武生,桓文丑旦,古今来几多脚色;

   解缙接口便应对:

     日月灯,云霞彩,风雷鼓板,宇宙间一场大戏。

   “好!

”朱元璋满心欢喜。

并再出上联:

     日在东,月在西,天生成“明”字;

   解缙立即续成下联:

     子在右,女在左,世配定“好”人。

   朱元璋顿时龙颜大悦,连声赞赏。

明太祖题联

   明太祖朱元璋

(1),出身贫寒,放过牛,当过和尚。

小时候,没有机会念书。

但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经自己刻苦学习,颇通文墨,会吟诗,作文,还特别喜欢题联。

传说,朱元璋无论行军打仗、饮酒下棋,微服出访,登堂进庙!

都喜欢谈论对联。

对大臣、文人、农民,甚至对儿童,更常常和他们对对。

   朱元璋出兵攻打姑苏那年,行军中,就以“天口”二字,题了一上联: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谋臣刘基

(2)一听,知道朱元璋将“天口”二字!

上下各一拼,即拼出“吞”“吴”两字。

于是,他以“人王”二字,绝妙地对出下联,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一次,朱元璋与刘基下棋,朱元璋吟了一阙上联,示意刘基应对。

联文是:

     天作棋盘星作于,日月争光;

   刘基脱口答道: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又有一次,朱元璋到大臣陶安家,看见陶安以书作枕头,即景生

情,乃一上联:

     枕耽典籍,与许多贤圣并头;

   陶安知其意,随即对道:

     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

   朱元璋一次便服出访,遇到一个农民在卖藕,立即出一上联:

     一弯西子臂;

   他以一根雪白的藕,比作美女西施的手臂,想考考农民是否能对。

   那农民望他一眼,笑着答首:

     七窍比干心。

   农民以藕中多孔,来比喻商代忠臣比干的心。

朱元璋听了很高兴,命农民随行,大加赞赏。

传说,以后还任命那农民,到朝廷做官。

   注:

(1)朱元璋(一三二八--一三九八)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微凤阳东)人。

明朝开国皇帝,在位三十年。

       

(2)刘基(一一三二--一三七五)字伯温,青田(今浙江青田)人。

明初大臣、

文学家。

明初诸大典制如乐礼、刑法、历史、科举等,他是裁定者之一。

苏东坡巧对两则

   

(1)智对黄庭坚

   苏东坡和黄庭坚,二人都是北宋时的大文学家、书法家。

黄庭坚出苏东坡门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两人又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吟诗、填词、奕棋、联对。

有一次,他们在一棵大松树下下围棋,突然一颗松子,掉在棋盘上,黄庭坚即景,出了上联: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苏东坡举目四望,看见远处小河畔,有一位老者,正坐在柳树下垂钓,便脱口对出下联: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长。

   又有一次,两人外出游玩,傍晚时分,来到一条江边,正值晚霞辉映江心,金波荡漾。

黄庭坚出句道: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这里的“满江红”,有两层意思既是眼前景色,又是词牌名。

毫无疑问,要求下联也应符合此一条件。

苏东坡思忖片刻,便对出下联:

     朔雪飞空,农夫齐奏普天乐。

   苏东坡用“朔雪”对“晚霞”,均是景色;又用“普天乐”对“满江红”都是词牌名,既工整又顺达,不禁使黄庭坚连声称妙。

   

(2)巧对药联

   苏东坡被贬,赴海南上任,途经湘南,遇到一位姓柳的郎中。

柳郎中久闻苏东坡才学渊博,精通医药,他决定亲自见识见识,于是,征得苏东坡的同意,与他对药联。

   只听得柳郎中吟道:

     仙鹤弹琵琶(枇杷)高奏神曲;

   苏东坡想了一下,对出下联:

     雷公敲木瓜大惊云母。

   柳郎中又出了上联:

     红孩子戴红花吃红豆;

   苏东坡一听,立即对出:

     白头翁摘白梅尝白果。

   柳郎中再出上联:

     何首乌身披穿山甲,骑地龙,挥大戢与木贼战百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