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62794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ocx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哲学开始于怀疑一切

哲学生来就是一个异形。

她拥有的是任何其他学科都不具备的特定。

让我们来看看黑格尔关于这一点是怎么说的。

在其著作《小逻辑》的导言部分中,黑格尔开篇就对哲学的性质进行了阐发:

哲学缺乏别的科学所享有的一种优越性,哲学不似别的科学,可以把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东西假定为其对象,或者可以假定在认识的开端和认识的进程中有一种现成的认识方法。

抛开西方哲学的专有词汇,用中国人熟悉的言语来翻译就是:

哲学的开端就是普遍的怀疑,彻底地反思一切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所有曾经认为值得信赖的东西都需要被质疑,所有曾经从外部接受的断言、命令、真理都需要被反思。

正是这一点使哲学的学习和思考孤立、高深和玄妙,使很多人不理解、误解哲学,但也正是这点成就了哲学最有价值的理论品质:

哲学永远在根基上对其他所有学科进行彻底的审视。

具体展开说明。

一般而言,除哲学外所有的学科都有其理论前提,有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有一些必须首先在逻辑上被接受的概念。

这些不证自明的公理和概念构成他们的基石。

在绝大多数时间里,这些理论基石不被怀疑。

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时,这些曾经被不假思索接受下来的理论基石才会被怀疑。

而一旦被怀疑,建立在基石上原有的庞大体系就会发生崩溃和瓦解,而代之以新的,包含更广的基石。

近代物理学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到爱因斯坦相对论体系的嬗变充分地展现了这一过程。

牛顿体系包含了很多不加思考就被接受下来的概念,比如质点,力、绝对时空观等等。

牛顿曾经天真而自信地认为,他的体系中不包含任何哲学思辨的成分,完全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

事实证明他的自信完全错误,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空观使得人们的思维固化,严重阻碍了人们去建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的相对时空的观念。

其中原因,正是那些未经审视就被无条件接受下来的概念,可以说,正是理论上的盲目导致曾经做出巨大贡献的经典力学体系在19世纪下半期反而变成了人类认识自然的巨大阻碍。

于此相对,哲学没有任何既定的前提,没有任何不证自明的公理,哲学中哪怕最基本的概念也要被反思。

哲学不能轻易地下定义,因为下定义必有其前提,这就是找到一些其自身已经拥有必然性基础的概念体系,只有用真实的概念才能去做出真实的定义,但从哲学的真精神出发,我们必须去追问这些作为前提的所谓真实概念是如何成立的。

所以哲学的开端不能来自一个定义,哲学只能有一个开端,这就是彻底的反思,对一切的反思。

说一句题外话。

哲学最基本的品质是彻底的怀疑。

很明显,这种彻底的反思精神不可能诞生于高歌猛进,一帆风顺之时。

成功者专注的是外部世界的烦扰和感性的繁复。

需要一个契机,需要一个时代的契机才能使精神转向自身,转向对自我的反思。

目前身处的时代,正是一个从对外部世界的纷扰中抽离我们的注意力,去反省内心的时刻。

这里选择一段黑格尔的精辟阐述。

由于当时德国与当今中国在现实问题上的契合,这些两百年前的话仍然对我们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就时刻来说,似乎这样的情况已经到来,即哲学已有了引人注意和爱好的展望。

因为在短期前,一方面由于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的琐事予以太大的重视;另一方面,现实上最高的兴趣,却在于努力奋斗去拯救整个国家和民族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全部危局。

这些工作占据了精神上的一切能力,各阶层人民的一切力量,致使我们精神上的内心生活不能获得宁静。

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骋于外界,而不惶回到内心,转内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

现在,现实潮流的重负已经减轻,日耳曼民族已经把他们的国家,一切有生命有意义的生活的根源拯救过来。

于是时间已经到来,在国家内,除了现实世界的治理之外,思想的自由世界也会独立繁荣起来。

在这种深邃的态度里,精神提高了他的尊严,而生活的浮泛无根,兴趣的浅薄无聊,因而就被彻底摧毁。

浅薄的识见均被暴露出来,因而也就烟消云散了。

这种精神上情绪上深刻的认真态度就是哲学真正的基础。

哲学所要反对的,一方面是精神沉陷在日常急迫的兴趣之中;一方面是意见的空疏浅薄。

精神一旦为这种空疏浅薄的意见所占据,理性便不能追寻他自身的目的,因而没有活动的余地。

不去认识真理,只去认识那表面的,有时间性的偶然的东西,只去认识虚浮的东西,这种习气在哲学里已经广泛的造成,在我们的时代里更为流行,甚至还加以大吹大擂。

我要特别呼吁青年的精神,因为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尚没有受到迫切需要,狭隘的目的系统的束缚,而且还有从事于无关于自己利益的科学工作的自由。

一个有健全心情的青年还有勇气去追求真理,而真理的王国是哲学最熟悉的领域,这个领域也是哲学所缔造的,通过哲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分享真理。

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信任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

追求真理的勇气,相信精神的力量,乃是哲学研究的第一条件。

人应该尊敬他自己,并应该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精神的伟大的力量是不可以被低估和小视的。

西方哲学讨论的核心是找寻逻辑上拥有不可辨驳的真实性的起点

哲学的讨论涉及三本根本性的范畴:

真、善、美。

所谓"真",即真实无妄,即非生非灭、即逻辑上拥有不证自明的实在性、即其存在不可被否认。

西方哲学从她最初的自然哲学思考开始,就更加关注在如何寻找到"真",如何达到"真",如何获得"真"。

对真实性的追寻,也是近代西方哲学中大陆理性派、英国经验派到黑格尔的共同努力。

大陆理性派的理性方法--对理性规则的确认

大陆理性派开始于笛卡尔,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数学家。

他对如何达到"真"的探讨路径充分体现了大陆理性派的思考原则。

在笛卡尔之后,另一位思想家斯宾诺莎的思考继续了笛卡尔的路线并将其发展。

斯宾诺莎之后的第三位哲学家是莱布尼茨。

第一位理性派哲学家: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是一个大胆的哲学家。

他的思考起始于彻底的、完全的怀疑,对一切的怀疑。

他首先对感觉内容进行了彻底的怀疑。

他认为,感觉带给我们的只是绝对偶然的意见,不仅两个人对同一个事物的感觉不一样,哪怕一个人对同一件事物的感觉也毫不相同。

其次,笛卡尔对数学真理和物理学的真理也进行了大胆怀疑。

他认为,所有数学知识都没有不证自明的真理性,所以他们可能都是错的。

比如2+2不等于4,只不过上帝在造人时,有意使人错误地认为2+2=4,如此我们就有了这个错误的观点。

而物理学的真理性就更加令人怀疑了,因为物理学不但以数学为基础,其中更包含了偶然性的感官经验。

笛卡尔对数学和物理学的怀疑到底有没有道理?

这个问题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来说并不难回答。

从欧式几何到非欧几何学的发展,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的发展充分展现出这种彻底怀疑精神的价值。

牛顿曾经认为绝对时空、欧几里得空间是毋庸证明的、自明的真理。

然而,事实说明他是错误的。

回顾一下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演变,就可以看到。

绝对时空观和欧几里得几何学都不过是古代自然哲学家的一种理论假设,其中反应了古希腊人对世界的形而上学观念。

中国人对世界的形而上学观念就与古希腊人不同,所以中国人没有一种脱离了观察者的,所谓纯粹客观而绝对的时空观念。

而抛弃了传统绝对时空观的黎曼与爱因斯坦等人更是创造出了一套与牛顿体系完全不同的科学理论,事实证明,他们比牛顿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笛卡尔还怀疑了自己头脑中所具有的全部知识,包括伦理规范、习俗信仰等等。

在进行了一番彻底的怀疑之后,笛卡尔认为这些知识都没有"真"的属性,不具有不证自明的性质。

到最后,笛卡尔认为,连自己是否存在都是可以被怀疑的。

因为并没有证据可以确定无疑地证明自己的存在。

总之在经过了一番彻底怀疑之后,笛卡尔找到了一个拥有不证自明的真实属性的东西,这就是怀疑本身。

他说,我怀疑一切,一切都禁不住我的怀疑,但到最后,有一件东西却是无可怀疑的,这就是:

我在怀疑本身是不可怀疑的。

我在怀疑一切本身就证实了怀疑的存在,所以怀疑是真的

我在怀疑证实了怀疑的不可怀疑,这个结论拥有被形式逻辑所保证的必然性。

应该说,笛卡尔的结论具有了不起的意义。

下面就来逐步阐发。

可以看到,笛卡尔实际上遵循这么一种思路,即抛弃掉思想中的一切内容,一切具体的东西,来讨论剩下的是什么。

思想的内容无非两种,一种是外部经验,来自感官,比如颜色,气味等等感觉;一种是内部经验,来自思维,比如情感,想象,概念等。

然而正如笛卡尔的工作所展示的,这两种经验的真实性至少在理论上得不到保证,因此必须放弃对他们的确认。

在抛弃了思想中的一切具体内容之后,思想还留下什么呢?

有人可能会说,把内容都抛掉了,岂不是什么都没有了?

但在西方文化的逻辑中,这个问题的答案却迥然不同。

抛弃掉具体内容之后,留下的是一个空洞的形式。

这里打个比喻:

思想的内容好比水桶里的水,思想的形式好比水桶,如果没有桶,水难以成形,它是散漫地流淌在地面上的一滩无形的东西,任意流淌。

把水放在水桶中,水就有了水桶的形状,水桶把自己的形状赋予无形的水,使水不致于限于那种任意流淌的散漫状态中。

于此类似,思想的内容就是水,思想的形式就是水桶。

除去水桶--思想的形式,则水--思想的内容就是杂乱、散漫的,只有把水装在桶中,散漫一滩的思想内容才能被聚拢成为有形、有体的东西。

所以如果抛弃掉思想的具体内容,留下的就是思想的形式。

下面继续展开。

在我否定一切思想内容之后,我找到了一个拥有真实性的东西--思维的形式,具体地说,它是"否定"或者"怀疑"思维本身。

否定性是人类思维的根本属性,是区分人类与动物思维的本质特征。

否定性思维就是自我意识。

毫无疑问动物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有些有很高的智商。

但所有动物都没有反思性、怀疑性的自我意识,这里举一个例子证明这个论点:

鱼在水中游,它看到世界与人类看到的截然不同,那是一个弧形弯曲的空间,道理是光线在水中的折射率远大于空气。

想象一下,鱼是否有过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形状并非如何呢?

没有,而人类却能够思考这一点,这非由于人类的天然感觉能力比鱼儿高出多少--在某些领域人类的感觉能远逊于动物--而是人类对看到的东西进行了否定性思考。

当我看到什么东西时,我却怀疑我看到的。

显然,我怀疑我看,证明首先我知道我在"看",或者说我对自己"看"这件事情本身有"看"到。

只能单纯地感知外物,但对自己感知外物这个行动本身没有任何的感知,或者说,不知道自己在看,不知道自己在听,于是视觉和听觉等感觉便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

从视觉和听觉中得来的信息不能被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正好比水桶装水的道理。

没有水桶,水就是散漫一滩的无形之物。

没有自我意识,感觉信息就是杂乱的质料,其中毫无规律可言,就难以超越感觉阈的限制。

因此也就从根本上不可能去了解外部世界。

因为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存在物本身就是外部世界。

没有自我意识,哪怕在智力上达到了几岁孩童的程度,动物任然摆脱不了被自然牢牢掌控的命运。

生活中切近的例子可以证实自我意识的重要。

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很容易因为一些琐事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他们会沉陷在这种简单而质朴的快乐中不可自拔,以至忘记了自我所处的环境,造成一些严重后果,这时需要成人的当头断喝甚至于厉声责骂才能令他们找回自我,这时我们会说,这孩子玩得都没形了,用理论一点的话说,叫做得意忘形。

小孩子容易得意忘形,正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尚不牢固,还处于发展阶段,一不注意就会找不到自我。

自我意识的发展使我们进入成人的世界,在成人的世界里,不论是去追求外部的经验或是寻求内在经验,其实都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不论是自觉地或不自觉。

自我意识的任务是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

打一个不甚合适的比喻,自我意识是一个框,而所有的外部感官经验和内心经验都是内容。

框是个容器,它的作用是容纳内容,否则框本身只是空无;内容必须放在框中,否则就会如同泼水般无所依凭、不成形状;套用康德话说,自我意识离开具体经验内容而空洞;具体经验内容离开自我意识而不成形。

无形的经验内容只能是动物的心理内容,这种内容处于永无止境的生灭之中,处于绝对的偶然性中,如此动物只能是物而不能超脱出来。

只有把经验内容放在自我意识这个框中,因为自我意识拥有不证自明的真实性,如此经验内容才可能拥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

这就是笛卡尔的反思带来的理论价值.他把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形式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区分,从而找到了一个拥有不证自明属性的东西--自我意识,或者说,思想的形式。

二元论--笛卡尔面临的困境

笛卡尔通过反思找到了自我意识,并论证了它的实在性。

但是,这种纯粹内在的、纯思的自我意识太过空洞、太过脆弱。

说其空洞,在于这自我意识中没有任何具体的经验内容,它没有来自外部世界的感官经验,于是它和自然界无关;它没有来自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欲望,所以和个体的日常生存无关;它里面也没有概念和范畴,所以和科学无关。

总之这种自我意识和什么都没有关系。

即便它拥有形式逻辑带来的实在性,这实在性也并不靠谱,不能被人所信服,所以它是脆弱的。

笛卡尔懂得这个道理,这样空洞的自我意识即便拥有确定无疑的实在性,它对大部分人来说没有丝毫意义。

关键在于,自我意识的真实性虽然可以被形式逻辑所保证,但自我意识无非只是一个空洞的纯形式,其中不含有任何来自外部经验与内部经验的内容。

如何让自我意识与来自感觉的经验内容相结合,就是理性派哲学下一步的工作。

笛卡尔的思考如下:

个体的自我意识拥有来自形式逻辑的真实性保证,由于自我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笛卡尔称之为精神实体;与精神实体相对的,是那些与精神实体完全异质的东西,称为"物质实体"(这里已经反映出笛卡尔理论的矛盾,因为物质实体的真实性本来已经被他的怀疑一切所否证,但这里却又被捡回,而且没有被论证)。

精神与物质是完全异质的,他们彼此绝对的分离。

因此笛卡尔被称为二元论者。

最后他一如旧例搬出了上帝来解围,让上帝充当精神与物质的调和。

当然,这更是其理论的失败之处。

笛卡尔之所以会导出二元论,原因在于笛卡尔是从一个绝对孤立的,原子式的个体出发,这个原子个体与社会,与人类相隔绝,他完全陷入"孤立的个体性"之中。

正是从这种绝对的内向的个体中,找到了一个纯粹的自我意识。

但这个自我意识也是与其他一切社会个体,与一切自然物体相隔绝。

这样做纯粹反思的孤立个体排除了生存,完全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小上帝。

缺失了对生存的确认,这是笛卡尔最大的败笔。

英国经验派的感觉原则--对生存的确认

地理因素对人类的发展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毫无疑问具有重大的影响。

在孤悬海外的岛国上生存的人们拥有的生活经验显然和大陆上的不同。

在东方,日本人展现出的那种对细节,对内心体验与感官感觉无以复加的强调,令生活在大陆上的我们钦佩。

在西方,英国人思维中的那种重视内心体验与外部知觉的特征,和他们的大陆邻居差距极大。

经验派哲学家重点介绍洛克、贝克莱和休谟。

洛克:

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中

英国哲学家的思考与大陆同行们截然不同,他们更加看重人的感觉,感受,经验,而非抽象、空洞的理性形式,自我意识。

哲学家洛克第一次对经验论哲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明确地阐述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

所谓感觉包括两个方面,即内心感觉与外部知觉。

前者以心灵为对象,后者以外部事物对对象。

经验派认为,感觉的真实性是不证自明的,所以感觉(包括内感觉反省和外部感觉)就是我们一切观念的来源。

与笛卡尔不同,洛克信任感觉,信任常识,他找到的不证自明的逻辑起点是人的感觉。

当然,作为哲学思考,必须对感觉的不证自明的真实性进行论证。

必须说明,说感觉具有不证自明的真实性并非指感觉的内容是真实的、客观的。

显然感觉的内容因人而异、各不相同。

同样的温度,有人感到冰冷刺骨,有人感到温暖入春,从感觉的内容来说,它是绝对主观的。

但感觉中确实存在绝对客观的东西,这就是感觉的来源,刺激源是绝对客观、真实的存在。

显然,虽然不同人对盐的味感不同,但他们一定都接受到了某种称为"盐"的物质的刺激。

刺激本身是客观的,而且是绝对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由此可以说,感觉的内容是主观的,但感觉的来源是客观的,真实的。

但刺激的客观性与自我意识的客观性不同,前者具有的是绝对客观性,后者是相对客观性。

所谓绝对客观性是指,某种刺激一定来自某个与我对立的、实际的、现实的东西。

对于这样一个东西的存在,我是不能否认的。

当然作为严谨地哲学讨论,必须论证这一点。

古希腊怀疑学派的大师第欧根尼就曾质疑这一事实:

他认为,感觉和其来源没有必然的联系。

所以他怀疑车子撞到身上会把自己撞死,头撞到墙上会被撞破。

而且为了证明,他故意站在路中间不避让车辆。

若不是朋友及时拉开他,后果可想而知。

不得不说,第欧根尼这种为了学术甘愿献出生命的精神很值得赞许。

因此这里必须对他的质疑进行辩驳。

当我们怀疑一切,于是找到一不可被怀疑的东西--怀疑本身,即精神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来自形式逻辑的保证。

而我们知道刺激必有其来源这一事实,这一事实之真实性的保证来自最自然的生存意志。

因此不但我知道,所有的生物,哪怕是最基本的单细胞生物都"知道"这一点。

"知道"这一事实,并不需要头脑来确证,只需要肠胃来确认,否认这一点,即不承认生存本身,即不承认肚子饿了要吃饭,天气冷了要穿衣。

当第欧根尼在饥饿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拿起饭碗时,他的肠胃就已经承认了生存意志本身,也就承认了包含在生存意志中的事实:

被车撞倒会死亡。

所以当他用头脑去怀疑这一事实,他的头脑和肠胃就发生了分裂。

应该说,这种分裂既是人之为人的高贵,也是人之为人愚蠢。

很多时候,对于某些看似很有道理的纸上谈兵,不须用头脑而须用肠胃才能反驳他们。

所以处理好肠胃与头脑的分裂,这是个人类的大课题。

因此,刺激之绝对客观性的保证来自生物的生存意志,这点不用得到头脑的同意而得到了肠胃的同意。

所以刺激的存在是绝对客观的;于此相对,自我意识的真实性的保证来自于理性规则--形式逻辑,这需要头脑而非肠胃的同意,当然也只有头脑才能同意--理性规则只能存在于头脑中而非肠胃中。

因此只能说,自我意识的真实性只有相对的,是相对客观性。

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不能确认在头脑之外,即在纯粹自然的世界中自我意识是否具有真实性

总之,经验派的原则:

凡在理智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

这一原则的出发点是生存、是活着、是动物性需要。

正如上面分析的,人类最大的愚蠢(当然也是人类至上的高贵)是头脑与肠胃的分裂,那么经验派的原则就是在高扬肠胃的地位,强调肠胃先于头脑的优先权。

这里插几句闲话。

稍微谈论一些依照此思想分歧而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政治经济实践上所导致的后果,就更加可以看出经验派原则的可贵之处。

经验派原则在经济思想上的直接影响就是产生自由市场理论。

既然经验派的第一原则是每个个体的生存,既然被经验派认作在逻辑上首先能够不证自明的是每个人的生存意志,那么显然,当经验派哲学家去研究经济问题时他们一定倾向把个体放在经济联系中的第一地位,由此则自由市场理论,所谓看不见的手、市场自动均衡等等就是呼之欲出的逻辑推演了。

亚当斯密这位西方经济学的鼻祖诞生在英国就完全是必然而非偶然。

于此对应,唯理派相信只有理性才能首先在逻辑上获得不证自明的地位,唯理性才能够去统摄感觉的杂多,给予感觉质料以真实性的保证(否则感觉质料本身只是混乱、无序的),那么唯理派在经济思想上的合理推演当然就是计划经济,要由一个理性的、全能的中枢系统去统摄全部感觉上的经济活动,非此则感觉的经济活动只能是混乱与无序,换成经济学语言,就是相信理性中心安排经济活动才能获得远较自由市场经济更高效的效率。

在政治理论上,洛克本人就是西式宪政民主理论的创建人,英美两国身体力行地实行了西式宪政民主。

于此对应,在唯理派的哲学指导下产生的政治思想与实践是威权乃至于极权政府。

重温二十世纪的历史,冷静评判这两种体制的实际应用,不含偏见地说,英美的政治经济模式更具优势。

简要分析胜败背后的原因,不能不说,是经验派的哲学原则战胜了唯理论的哲学原则。

是火热的生存意志战胜了冰冷而刻板的理论理性。

然而历史真的如福山所说,终结在了英美式的自由市场经济与宪政民主的经济政治理论中吗?

以我的浅见,恐怕未来的发展会超出福山们的想象。

具体在之后的论述中展开。

回到洛克,洛克虽然提出了经验派的基本原则,但他本身是一个调和主义者,他没有也不敢把这个原则推到底。

因此他保留了物质的某些所谓的客观属性:

如空间延展性。

第二位理性派哲学家--斯宾诺莎

在讨论斯宾诺莎之前,先回顾一下笛卡尔的思维过程。

笛卡尔从一个绝对孤立的原子式个体出发,进行怀疑一切的反思,最终到了一个不可怀疑的基点,怀疑本身。

怀疑本身、自我意识拥有客观真实性,这真实性来自于形式逻辑这一理性规则的保证。

但是这个绝对空洞、抽象的自我意识与感觉内容,与具体经验是彻底异质的,因此笛卡尔只能停留在二元论中。

世界有两个拥有客观真实性的东西,一是自我意识、二是物质实体。

这里,自我意识的真实性来自理性规则,其本身空洞无物,而物质实体本身的真实性没有保证。

所以笛卡尔的理论就是一个半吊子工程,充满了漏洞。

最后笛卡尔只好搬出上帝解围。

笛卡尔的困境之一来自于他的出发点:

一个孤立的原子式的,脱离了生存的个体。

因此理性派的第二位哲学家斯宾诺莎直接超越这个原子个体的起点。

在笛卡尔的思路中,我们反复强调,怀疑的真实性保证来自于形式逻辑这一理性规则。

斯宾诺莎认为,既然理性规则可以保证怀疑的真实性,那么理性规则本身当然就是真实无妄的--这是个合理的逻辑推论,因此它拥有绝对的客观真实性--这是个有点过头的推论。

斯宾诺莎直接以这个拥有绝对客观性的理性规则为起点。

他以为,世界就是从这个理性规则中发展出来:

世界本身就是个理性的实体。

这里要对斯宾诺莎的起点多说几句。

首先,斯宾诺莎的起点超越了个体,因此突破了笛卡尔的局限;其次,这个起点确实拥有相对客观性(说理性规则也拥有相对的客观性,这是说得通的。

世界上所有的理性存在物都可以理解诸如形式逻辑,运算原则之类的理性规范,从这一点说,理性规则确实普遍存在于所有的理性存在物的思维中)。

但是,要说理性规则与刺激一样拥有绝对的客观性,这就比较武断了。

因为常识信念总是坚持这样相发:

这种看不见莫不着的理性规则怎么会是绝对存在的?

我们确认刺激的绝对客观性,因为它摸得着,看的着,对刺激的真实性的确认来自于生物的生存意志。

但说理性规则同样是一个可以脱离思维,与刺激一样的拥有绝对客观性的东西,不论如何都有点突兀。

但斯宾诺莎的结论具有重大的意义。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个理性结构,它不是不可知的,而是可以被人的理性思维,被数理逻辑所分析、处理、预测。

因此斯宾诺莎的学说极大推动打击了教会势力,推动了当时科学的发展。

第三位理性派哲学家--莱布尼茨

但斯宾诺莎过于强调世界的理性本质而看轻了个体独立与自由的意义,他认为自然界中的具体个别的事物是世界这个理性实体的特殊存在状态。

实体本身是不动不变的,但他的变现形式却是千变万化。

但表现形式只能服从机械的运动的因果必然性和理性逻辑的必然性,一切都是被决定了的。

这是一个严格合乎必然性法则的,必须通过理智逻辑推理来认识的世界图景,其中没有任何偶然性和自然任意的余地。

这是一个决定论与宿命论的世界图景。

与此相对,莱布尼茨的提出了单子论的观点。

所谓单子在基本理论上和斯宾诺莎所说相同,单子就是世界的理性结构本质。

但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是多而非一,单子的数量是无限的。

单子论的特点是强调了主体自由的原则,突出了个体性的自由。

最后一位经验派哲学家--难解的休谟问题

同笛卡尔一样,英国哲学家休谟也是一个走极端的人,这种品质成就了他在哲学上的重要地位。

他把经验派的原则--凡在理智中的无不现在感觉中--推到了极点,从而终结了经验派。

休谟严格地按照经验派的原则去论证,从而剔除了思维中所有非感觉的成分。

而这个成分就是:

真理。

因此他的结论是:

人类不可能走上通往真理的道路上,并从中获取具有相对有效性的真理。

下面详细解释。

比如我们做小球的碰撞实验,观察到的是这样一种事实,即小球甲运动到小球乙的位置,然后小球乙开始运动。

我们测量甲乙的运动变化,根据变化列出方程,我们认为方程反应了甲乙运动的内在规律。

但在得出规律之前,有一点必须被保证。

即,如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