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9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63199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9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9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9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9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9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9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9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9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9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9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9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9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9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9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9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9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9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9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docx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9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9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9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docx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第19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

第十九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2分)

1.“倒计时,‘读秒到零,起爆!

’刹那间,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天空和大地燃烧起来,太阳都变成灰色了。

随后就是一声巨响,向外扩展,……火球在翻滚,在升高,在膨胀,橘红、靛蓝、绒白地变换着,终于,它定格成一朵直竖在空旷的天地之间的蘑菇云。

令人恐怖的美丽!

”材料记载的新中国科技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

C.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根据材料即可判断是原子弹爆炸的场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答案:

A

2.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

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

这说明(  )

A.中国已经是世界的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科技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A、C、D三项明显与事实不符。

答案:

B

3.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他对中国航天军事科技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现实意义是(  )

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解析:

“两弹一星”是在美苏垄断核武器的情况下实施的,其研制成功主要是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维护了我国的国防安全。

答案:

B

4.某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D.“南优2号”杂交水稻

解析:

注意题干是“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而A、B、C三项都在美苏等国之后,故不符合要求。

答案:

D

5.“‘文革’时期,虽然政治运动冲击着各项事业的发展,但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还是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下列各项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有(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③中美建交 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A.①②B.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注意考查“文革”时期的成就。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1964年,中美建交是1979年。

答案:

B

6.“嫦娥一号”按时传回月球三维照片,标志着我国绕月探测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下列科技成就中与此具有相同性质的是(  )

A.1964年第一枚火箭在西昌发射成功

B.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解析:

虽然发射第一枚火箭、人造地球卫星、“神舟五号”和“嫦娥一号”都属于航空航天事业,但后两个是对地外空间的探索,A、C两项均未突破地球的限制。

原子弹不属于航天领域。

答案:

D

7.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重大科技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下列对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研制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B.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

C.为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D.是人类基因工程的重大成果

解析: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1965年我国最早研制成功的。

牛胰岛素在医学上有抗炎、抗动脉硬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骨质增生、治疗精神疾病等作用。

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答案:

B

8.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方针政策的变化

B.传统名剧的再现

C.舆论的大力宣传

D.文化教育大跃进的推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答案:

A

9.解放后,党中央提出在学术问题上实行“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存在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  )

A.社会环境宽松

B.知识阶层受到重视

C.它是一个需要长期贯彻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方针

D.它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双百”方针是一个基本性、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仅是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答案:

C

10.右图是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使用的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封面。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教育指导思想主要是()

A.要以阶级斗争为纲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D.素质教育科教兴国

解析:

“彻底埋葬帝修反”是“文革”时期的典型用语,“文革”时期强调阶级斗争,因此符合题意的是A项。

答案:

A

11.下列对“双百”方针中“百家争鸣”的正确理解是(  )

A.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B.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C.政治上不同派别进行争论,自由发展

D.类似于战国时期的众多学说的自由讨论

解析:

理解“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含义分别是:

“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和“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答案:

B

12.下列文艺作品、电影作品、戏剧作品出现于“双百”方针提出后的是(  )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答案:

A

13.2008年10月18日,著名导演谢晋因病逝世,享年85岁。

他一生所执导的36部电影,如同一本反映中国社会起落的大事记。

他的反思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芙蓉镇》,创作于(  )

A.新中国成立之初

B.“双百”方针提出的50年代

C.改革开放后

D.21世纪初

解析:

《天云山传奇》,1981年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牧马人》,1983年获第六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芙蓉镇》,1987年获第十届电影百花奖和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答案:

C

14.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解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指1956-1966年,D项符合这个时代的特点。

A项属于新时期;B项属于“文革”时期;C项属于“一五”计划时期。

答案:

D

15.20世纪50年代,我国调整高等院校。

“人文学科受到了抑制,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

”这一史实说明(  )

A.“双百”方针得到顺利实施

B.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专业人才

C.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D.“三个面向”和“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答案:

B

16.李明的爷爷出身贫农,只接受过小学教育,由于在农村劳动期间“踏实肯干,政治觉悟高,热爱领袖毛主席”而接到了一个高校入学通知书。

这最有可能得益于(  )

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

B.《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C.“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D.“文革”后恢复高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中的情况非常特殊,根据所学,这种不太正常的教育制度出现在“文革”时期。

答案:

C

17.2009年11月10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做客人民网,他表示,从2006年到2010年,国家投入1600多亿元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政策。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科教兴国”的进一步落实

B.国家有能力免费义务教育

C.体现了“希望工程”的成果

D.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公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是国家的总体教育政策,这一运作经费的来源是国家投入。

而“希望工程”则是社会捐资办学,与此关系不大。

答案:

C

18.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

“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

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

A.“载人航天工程”B.“双百”方针

C.“科教兴国”战略D.“三个面向”方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此题也可使用排除法来作答。

答案:

C

19.右图是一张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脱盲证。

毛泽东题词“为消灭文盲而斗争”,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

依据图片信息判断,此证件应出自(  )

A.土地革命时期B.抗战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

我国在建国后开展扫盲教育,扫盲证盖的是工农教育委员会的章,所以选C。

答案:

C

20.“1977年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A.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推进九年义务制教育

解析:

紧扣“1977年”和“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可知这是指1977年底恢复高考,故B项正确。

答案:

B

21.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

此图不能反映(  )

A.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民众重视

B.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

C.“文革”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招生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解析: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不断,说明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也说明高校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培养了更多的人才。

但高等教育质量如何与高校招生和报考人数多少无关。

答案:

D

22.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

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革命已基本结束,从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建设,而不是革命,A项错误;题干强调以识字教育为主,故B项错误;D项是教育的性质但没有目的。

只有C项既表达了性质又说明了目的,符合题意。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第23题18分,第24题18分,第25题16分,第26题10分,27题16分,共78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时间

401年~

1000年

1001年~

1500年

1501年~

1840年

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中的比例

70%

58%

29%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2: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

1965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1号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l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10年,“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1501年~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6分)

(2)依据材料2,概括指出1956年~2010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

(4分)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和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据材料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1)问注意材料1中比例数的减少,然后结合明末清初的政治经济政策归纳原因。

(2)问注意材料中的信息:

“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发射失败”;“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成为世界上……”,据此归纳概括。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4)问结合以上材料从政策、环境、经济发展等角度回答。

答案:

(1)趋势:

中国逐渐失去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优势(由领先世界转为日渐落伍)。

农耕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难以对科技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使科教发展缺少新的推动力;明清时代的君主专制及其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隔中外科技交流;政府不重视发展科技;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

(2)独立自主研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走向国际市场;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3)由美苏冷战(两极对峙)到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出现;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国家政策,国际竞争,时代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程度。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

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W·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材料2: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材料3: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年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我国成为能制造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4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8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概括19世纪前后科学与发明应用两者之间的关系。

(4分)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后两次错失重大机遇的原因。

(6分)

(3)阅读材料3,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有何特点?

并分析主要原因。

(8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特点,又要结合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当时的政治环境对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

(1)19世纪以前,发明应用在前,科学相对滞后;19世纪以后,科学在发明应用之前,并且推动发明和应用。

(2)第二次: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西方的殖民侵略;太平天国的消极影响。

第三次:

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

(3)科学技术成果丰硕;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些项目或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技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和无私奉献精神;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25.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世界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

二战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使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社会从以体力劳动的解放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时代,过渡到以脑力劳动的解放为标志的信息革命时代。

……人类从直接参与生产过程转变为控制生产过程。

劳动者的素质逐步从体力型、文化型发展为科技智能型。

材料3:

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遨游108分钟,绕地球一周后安全返回地面。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

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的第一串脚印,7月25日平安返回地球。

材料4:

“神七”太空行走一小步,中国科技发展一大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大步。

请回答:

(1)有人认为:

从生产力角度看,材料1的两位科学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时代的发展。

这种观点对不对?

说明理由。

(4分)

(2)根据材料2,概括二战以来高科技是如何改变人类的劳动方式?

(4分)

(3)根据材料3,说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2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4“中国科技发展一大步”的历史条件及其重大意义。

(6分)

解析:

(1)问从两位科学家的理论贡献角度来思考。

(2)问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第(3)问从材料3可以看出人类探索扩展到太空。

第(4)问历史条件从党的政策、综合国力等角度思考。

意义从对经济、科技、国家地位等角度阐述。

答案:

(1)正确。

理由:

瓦特改良蒸汽机及其广泛使用,使人类社会进入到“蒸汽时代”;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人类逐渐进入“电气时代”。

(2)表现:

从体力劳动到脑力劳动;从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到控制生产过程;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转变为科技智能型。

(3)特点:

人类科研和探索的领域扩展到太空;空间(航天)技术突飞猛进。

(4)历史条件:

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研队伍;党的正确方针政策(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意义:

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人类空间技术的发展。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956年9月,《人民文学》发表了青年作家王蒙的小说《组织部里新来的年轻人》,描写了北京市某区党委会里,一个青年干部同区委组织部一个副部长的官僚主义作风做斗争的故事。

有些人认为,小说把反对党的基层领导的官僚主义做主题,是完全错误的,因而受到政治批判。

材料2:

3幕话剧《茶馆》是老舍1956~1957年间的作品。

曹禺先生曾评价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共和国建立之后的17年里,老舍写小说很少,却写了不少的戏。

写《茶馆》之前,1955年他写了话剧《春华秋实》,1956年写了话剧《西望长安》,在《茶馆》之后,1958年写了《红大院》,1959年写了《女店员》和《全家福》……

请回答:

(1)材料中提到的两部作品,都是在什么方针提出的背景下发表的?

(2分)

(2)王蒙的小说为什么会受到批判?

根源是什么?

(5分)

(3)“文革”结束后,中共总结了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什么样的文艺主张?

(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1)问应注意两部作品的时间和当时的重大方针、政策。

(2)问应联系受到批判的时间,并结合当时的形势分析。

第(3)问应联系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1)“双百”方针。

(2)由于政治运动扩大化和“文革”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是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是阶级斗争,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根源是“左”的错误路线。

(3)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材料2:

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

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

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

材料3: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

“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

‘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

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

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材料4: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请回答:

(1)材料1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

这种“教育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5分)

(2)从材料2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你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

(5分)

(3)结合材料3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

(3分)

(4)材料3、4表达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及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1)问抓住材料一中的“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这一信息分析。

(2)问注意分析材料2中的第二段话和第四段话分别介绍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第(3)问可结合材料的中心发展教育事业及所学知识归纳。

第(4)问注意两则材料表明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和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

将教育置于“国运兴衰”的战略地位。

答案:

(1)错误估计:

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统治了学校,必须在“文化大革命”中彻底改变这种现象。

后果:

“左”倾错误统治了教育阵地,教育事业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2)高考制度的恢复,带来很大的社会反响;中央进一步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反映了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中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3)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

(4)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都指出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