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636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文档格式.docx

2.4.1:

8•10事件险些葬送股市

2.4.2:

证监会的成立

三、第二阶段中国股市波动情况概述(1992.11-1994.07)

3.1:

时间起至

3.2:

本轮牛市爆发的原因

3.3:

银根紧缩导致股市走弱,四大政策救市无果

3.3.1:

宏观调控是行情走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3.3.2:

四大政策救市无果

3.4:

在熊市下的“购并行情”

四、第三阶段中国股市波动情况概述(1994.07-1995.05)

4.1:

4.2:

本轮牛市形成的原因,八月行情”爆发

4.3:

跑赢大市的浦东板块

4.4:

消息面的不确定困扰市场走势

4.5:

迎接“仪化”的大盘股行情

五:

第四阶段中国股市波动情况概述(1995.05-1996.01)

5.1:

5.2:

3.27国债事件

5.2.1:

国债期货起因

5.2.2:

3.27宣告国债期货夭折

5.3:

5.18行情成为经典一瞬

5.3.1:

巨额成交量推动股指攀升

5.3.2:

5.18行情启示

大盘股革命风起云涌

六、第五阶段中国股市波动情况概述(1996.01-1997.05)

6.1:

6.2:

高价绩优股主导,低价股窜为辅

6.2.1;

低价股狂欢有理

6.2.2:

高价绩优股行情

6.3:

行情发展受到外界干预

6.3.1:

地方政府干预

6.3.2:

中央采取调控对策

6.4:

行情结束于市场过度投机

6.5:

弱市中的重组炒作

6.5.1:

重组板块行情演绎的几个阶

6.5.2重组板块的特点

七、第六阶段中国股市波动情况概述(1999.05-2001.06)

7.1:

7.2:

5.19”行情,网络概念股强劲喷发

7.2.1:

5.19行情发生的背景

7.2.2:

5.19行情的特点

7.2.3:

5.19行情的结束

7.3:

2000点,跨世纪之作

7.3.1:

成就2000点的背景

7.3.2:

快慢结合,行情三步走摆平2000点

7.4:

国有股减持,使2245点为牛熊分界线

7.4.1:

国有股减持拉开序幕

7.4.2:

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

7.4.3:

管理层对国有股减持的表态

7.5:

6.24井喷彰显民心所向

7.6:

QFII试水大陆

7.7:

9.13行情

八、第七阶段中国股市波动情况概述(2005.06-?

?

8.1:

第七阶段时间起至

8.2:

股改亮剑,G板块成为热点

8.3:

股市入市:

A股看着H股眼色行事

8.4:

震动全球的“2•27”

8.5:

被偷袭的“5•30”

8.6:

蓝筹泡破6124点

九、08年展望

9.1股市基本面依然向好

9.1.1:

上市公司业绩仍将持续增长

9.1.2: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将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最根本的支持。

9.1.3人民币升值促使股市向牛

9.2:

资金面不宽裕将是影响股市走强的主要因素

附录1:

中国证券发展史要闻

附录2:

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历年调整一览

1.1、中国股市前传

中国股市开始比较规范运行是从1991年开始的,此前的一段历史,我们就暂时称之为股市前传吧。

在股市之前的铺垫中,可圈可点的事情有:

1984年,当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20多名研究生(其中包括蔡重直、吴晓玲、魏本华、胡晓炼等),发表了轰动一时的《中国金融改革战略探讨》,其中第一次谈到了在中国建立证券市场的构想。

1984年11月18日,新中国第一个公开发行的股票——飞乐音响向社会发行1万股(每股票面50元),在海外引起比国内更大的反响,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信号。

1986年9月26日,新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600651)在南京西路1806号静安证券业务部正式挂牌买卖,投资者蜂拥而至。

当时在柜台交易的股票只有2家,飞乐音响公司总股本50万元,延中实业公司总股本500万元,总共只有550万元。

开市第一天交易到16时30分收盘,共成交股票1540股(当时为50元1股,现在的77000股),成交金额85280元。

1990年11月2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营业。

当时在上交所上市的企业有8家,挂牌企业有豫园商场、凤凰化工、爱使股份、延中实业、飞乐股份、飞乐音响、申华电工和真空电子。

上海证券交易所是非营利性的会员制事业法人。

它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常设的执行机构是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组织公平的集中竞价交易,即时公布交易行情,办理股票和公司债券的上市、暂停上市、恢复上市或终止上市事务,对证券交易实行实时监控,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监督等。

上交所采用的是先进的计算机自动交易系统,成交价格由计算机自动撮合,实行电子无纸化交易,股票以数据的形式存放于上海证券中央登记结算公司的电子账户内,股票的买卖由计算机自动划转。

1997年投入使用的上海交易大厦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证券交易所,设有交易席位3200多个,与国内几十个证券交易中心实施计算机联网,整个交易系统的计算机报价竞价终端达6000个。

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在向世界一流的证券交易所迈进。

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且当日开业,为保险起见,前面加一“试”,又叫试营业。

1991年7月3日,举行正式开业典礼。

后来,深圳也把1990年12月1日当作开业纪念日。

挂牌企业有深发展、深万科、深安达、深金田和深原野。

它也是不以赢利为目的,实行会员制的事业法人。

它的领导体制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同,是由会员大会、理事会、总经理三个环节组成。

深交所的发展目标是用15~20年的时间,进入国际主要证券市场行列,成为国际知名的证券市场。

1999年12月5日,STAQ系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开通典礼。

这样,加上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开业。

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诞生。

牛市(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5月26日)上交所正式开业以后,历时两年半的持续上扬,终于在取消涨跌停板的刺激下,一举达到1429点的高位;

熊市(1992年5月26日至1992年11月17日)冲动过后,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仅仅半年时间,股指就从1429点下跌到386点。

2.2.1:

股市刚刚建立,市场规模过小。

沪有老8股;

深有老5股。

后来发展到十几只、几十只股票。

股市暴涨暴跌,忽上忽下,成为常态。

1990年年初,深圳市开始升温。

11月达到峰值。

从5月25日到6月27日,时间1个月,20个交易日,深圳老5股涨疯了。

例如:

深发展100%,万科380%,原野210%,金田210%,安达380%。

面对开市以后的狂热,深圳管理曾采取了一系列平抑措施,主要包括:

股价交易限制政策,规定委托买卖的价格,不得高于或低于上一个营业收市价的10%。

后来又将涨跌幅的幅度收缩为5%;

紧接着,又规定每天升幅,不得超过上日收盘价的1%,降幅不得高于5%。

在到后来,规定股价涨停板幅度从1%下调为0.5%,而跌停板仍为5%。

在印花税方面,从规定卖出者需缴纳股票市价金额6%的印花税;

在年终分红中,分红所得超过一年期存款利率部分,需缴纳10%的个人收入调节税。

到调整为,印花税对买卖双方开征6%。

这几乎等于说,股市只许跌,不许涨。

也许是物极必反,也许是政府出台的措施最终起作用了,市场的积蓄的能量终于走到了极限,12月24日开始,深发展股价开始下滑,其他个股也开始出现下跌趋势。

于是,指数开始下行。

至此,市场由牛转熊。

到1991年8月,已连续下跌9个月之久,总市值已抹去七八亿之多,市场一片恐慌,股市崩盘在即。

面对如此困境,深圳是政府开展了惊心动魄的“绝密救市”行动。

经过分析后得出结论,深发展举足轻重,在整个深市的起落中有强大的能量。

要救市,就必须稳住龙头股,龙头股稳住了,大势才能稳定。

如果集中资金救市,那么2亿元资金不算太弱,但必须统一指挥,统一调到。

9月7日起,“救市”资金开始介入深发展,以每天5000手的频率吃进。

在深发展的带动下,连锁效应发生,到10月上旬,初“原野”外,深圳股市全面冲出谷底。

政府托市,政策救市获得成功。

涨停板制度和早期股票价格供求关系有关,例如在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营业,上市仅8个品种,能流通的面值不足8千万,造成1991年供求严重失衡,股价空涨。

到了1992年,沪市陆续安排21只新股上市,扩容率为200%以上。

害怕股价供求失衡,担心空涨,还实行了严格的涨跌幅制度。

但实践表明,这些措施仍不能适应股市发展的要求。

因此,在适当时机开放股价,已是当务之急。

从1992年2月5日起,管理层态度谨慎,采取小步快走,逐步开放股价的措施,经过前期的试验,股价开始平稳,涨跌也较为有序。

但是到了1992年5月21日,管理层决定全面开放上海股市股票价格。

市场和管理层经受了一场“洗礼”,也经受了一次严峻考验。

成为历史性的一天,饱受涨幅控制的上市新股突然爆发行情,成倍上涨。

前段处于盘整中的老牛股也牛性大发,大幅上扬。

指数冲天而起,创出单日涨幅之最。

不久一举达到1429点的高位,结束此论行情。

由于交易制度的变革,导致了股市如此波澜壮阔的巨大起伏,管理层虽然对股价放开有所准备,但未料到市场回如此迅猛,如此狂热,是极不理性的投机表现,不利于股市的长远发展,抑制投资行为,成为必然。

于是管理层开始动用舆论调控和行政扩容来达到给股市降温的目的。

首先管理层在各大证券报上刊登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四大措施。

但是,市场人气仍没有散,投机热情仍没减。

接着,采取行政扩容,新股发行呈几何级数进行。

第一批7只,第二批多达32只,第三批、第四批又接连推出。

一级市场在短时间内就吸纳数10亿资金。

而且是刚发行完毕,不几日即上市。

当时,这属于连珠炮式的大规模扩容,给市场以警示。

人们明白了:

管理层不希望股市暴涨。

市场开始对管理层的措施有了反应,应声下跌,到了8月10日,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心理大关,拉开狂泻的序幕。

12日,沪市崩溃,最低跌倒590点,收市时虽然拉升到781点,但是三天暴跌跌幅已达22.30%。

市场元气大伤,熊气弥漫。

管理层见跌得有些过头,便开始采取挽救策略,开始组织机构入市托盘。

但人们心存迷惑,大市仍按惯性下滑,一直跌破400点到386点才止住。

上海证券市场自从诞生以来,市场曾现单边上行状态,形成了股价天天小涨、最后变暴涨的局面。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不难理解,一方面上交所成立一年后才出现了第一家新上市公司兴业房产。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一直不愿意让新公司上市,造成粥少僧多,供不应求。

另一方面,1992年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到了上海作为改革开放龙头的重要性,也具体肯定了股票交易所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为中国股市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与上交所截然相反的是深交所,疯抢股票抽签表,酿成“8•10”风波,险些葬送股市。

  “8•10”事件起因于:

1992年8月7日,深圳市宣布当年发行5亿股公众股,发售500万张抽签表,中签率为10%,每张抽签表可以购1,000股。

在大牛市中,新股是市场的宠儿,如何公平公正地发行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由于每张身份证可花100元买一张抽签表,不仅全国各地大量的身份证寄往深圳,据说上百万外地人涌入了这个常住人口只有60万的城市,各售表机构门前提前3天就有人排队。

到了8月9日早上,排队人数可能已达100万,当天晚上9时,500万张抽签表售完。

未获得抽签表的人群目睹了种种不公正和腐败行为后涌向市政府。

午夜12时后,警察与示威者发生冲突,到处是石块、汽水瓶、催泪瓦斯、水炮、电棍,汽车、商店被烧被砸,混战持续了4个小时。

事后调查,至少有10万张以上的抽签表被内部藏留私买,涉及金融系统干部职工4,000多人。

因为“8•10”事件,深圳市场是够得上“关门”条件的,尽管深圳市场没有关门,却从此元气大伤,直到1996年才打起精神再度与上海竞争。

“8•10”事件也引发了上海股市的暴跌,却没有让上交所循规蹈矩,他们反而趁着上海的改革开放大肆发展,直至1995年的“327”国债期货事件,才让上交所领略了什么叫“关门”。

“8•10”事件发生后,国务院紧急做出反应,决定成立专门的证券监管机构。

由此,产生了由13个部位组成的国务院证券委,另成立中国证监会,负责日常监督和决定执行。

于是证监会于当年10月26日成立。

牛市(1992年11月17日至1993年2月16日)快速下跌爽,快速上涨更爽,半年的跌幅,3个月就全部涨回来。

此番行情是在空方能量宣泄完毕,市场跌无可跌的情况下爆发的,从386点到1558点,只用了3个月时间。

熊市(1993年2月16日至1994年7月29日)快速牛市上涨完成后,伴随着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和股市扩容,致使股市从93年2月16日的最高点1558点,跌至94年7月29日的最低点325点,17个月的时间内最大下跌幅度达-80%

本轮牛市的发动原因在于1992年11月17日,沪市创出393点新低,氯碱化工跌破发行价,市场已跌无可跌的情况下启动的,此时多方在空方能量已宣泄完毕的状态下新一轮行情迅速爆发,400、500、600点,三个整数关一次被冲破,历经三个多月,终于在1993年2月16日,创下上证指数的历史巅峰—1558点后结束此番行情。

也许是1558点太辉煌,此后1996年年底,1997年5月和1998年6月,市场跃跃欲试,虽然已是兵临城下,但最终没有拿下。

1993年,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许多问题,而各种矛盾集中表现为资金紧张。

究其根源是几年来,宏观方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各地乱集资、乱摊派、乱发各种名目的内部股、法人股,信贷资金不能流向国家重点建设领域,相反,却大量云集房地产、外汇、期货和股票市场。

针对此种状况,政府决定痛下决心,坚决治理,理所当然会对这种混乱的金融秩序造成震动,违规资金必须撤离。

从此意义上说,这时对股市是利空。

7月3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发布第八号令公布,任命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新行长一上任,就开始从整顿金融秩序,严肃金融纪律开始。

7月13日,央行和财政部分别决定,再次调高人民币存贷利率和国库券利率,并对三年以上定期储蓄存款实行保值。

之后,开放国债期货交易,公布50亿发行额度等等一系列的整顿措施。

从长远来看,整顿金融秩序,是利好,但从眼下说,资金紧了,要出逃,股市自然没有好脸色。

而且对沪深这两个典型的资金推动型市场来说,银根紧缩,股市就够哆嗦;

反过来,银根一宽松,股市就冒泡,就膨胀走牛。

在实行紧缩的政策后,堵塞了国有资金源源不断涌入股市的渠道,但由于当时又不存在其他合法资金入市,诸如投资基金等,所以,这批资金一撤,明显起了抽资作用,这样到了1993年12月26日,沪市创出1558高点后,从此就一蹶不振。

1994年承上一年经济紧缩、股市低迷之势,整个市场无精打采。

管理层为活跃市场,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

上半年最著名的就是“四大政策”,又称作“四不政策”救市,归纳一下,就是四条:

第一:

国有股、法人股年内不上市。

第二,股票转让收益所得税年内不征收。

第三,55亿新股发行额度相当部分要推迟到明年上市。

第四,积极建立投资基金组织和发展机构投资者。

对于上述“四大政策”,开始,股市给了政策一点面子。

沪市单日成交超过50亿,股指劲升70点,市场高潮迭起,行情再旺。

深市也出现强劲反弹之势,综合指数上涨,成交金额放大。

不过,这段活跃的行情仍是短暂的。

这些利好消息起码显示了管理层想活跃市场的决心,但并没有实质解开投资者的疑惑,市场积弱难返,稍稍表示了一下后仍然我行我素,沿下降通道滑行。

从眼下说,资金紧了,要出逃,股市自然就没有好脸色。

在这偏紧的市场运行环境,使有限的资金寻找突破口,寻找炒作题材。

突破口在那里?

在购并之战。

购并风潮是从宝安欲做延中第一大股东开始的,当时,各方普遍认为,“宝延风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他标志着一个新阶段。

不管是股份制改造,还是股市发展,都真刀真枪干起来,有点市场化的影子。

由于延中股票的飙升效应,沪市整个并购板块被恶炒,其他股票黯然失色。

当时市场已无业绩优劣之别,只有题材、热门股。

“一花独放百花杀”,股市行情成了“延中行情”,成了“购并行情”。

牛市(1994年7月29日至1994年9月13日)为了挽救市场,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一个半月时间,股指涨幅200%,最高达1052点。

熊市(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随着股价的炒高,总有无形的手将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经回到577点,跌幅接近50%。

“八月行情”爆发带动股市走强

八月行情的导火索,是政府的“三大救市政策”。

该三大政策是中国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就稳定和发展股市做出的决策,其具体内容为:

第一,今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与上市;

第二,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

第三,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

加上此前的“四不政策”,也开始被市场认为是利好因素。

于是,股市终于汇集成一股强劲上升洪流。

由此,熊市思维不敌奔牛走势,大势反转已成各方共识。

此论行情可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333点至700点,个股全线普涨,不管盘大盘小,低价高价,见股就买,买了就涨的地步。

成交量持续放大,至8月末突破777大关。

连当时的超级大盘股如马钢、上海石化都有惊人的涨幅。

第二阶段,是700点至1052点。

此时个股已有明显变化,暴涨的主要是上海本地股,异地股只是偶尔活跃下作为陪衬,大盘股不涨反跌。

由于开始杀入的资金,是非专业投资机构,他们并没有什么长期投资打算。

因此,在第二阶段时便撤离股市,造成后续资金紧张。

八月行情从技术上说,是股票长期超跌以后,在市场积蓄的内在需求的集中大爆发。

在行情的第二阶段,基本面平淡无奇,但由于市场惯性,仍有不断杀入的外围资金,把大盘从777点推向1052点。

从政策上说,八月行情的直接导因是政策利好。

主流机构只是顺水推舟,利用并放大政策,玩了一票,做了一波。

最后,终因机构大户获利退出,盘整日久,于是大盘一触即溃。

八月行情爆发后,在超跌后形成的普涨,看不出股票质地。

在700点以后的“浦东概念”突起狂飙,才能看出市场追求高成长的真谛。

要是行情向纵深发展,只有挖掘能够带动人心,凝聚资金的炒作概念。

浦东概念横空出世,独领风骚,当之无愧地担任了这一重任。

例如,1994年8月24日,沪市大盘剧烈波动、马钢内部职工股上市,金杯效益不尽人意,由于受到这两大因素的影响,大盘走软。

在此情景下,浦东概念依然交投活跃。

尤其是陆家嘴,有朦胧题材,独领风骚,仍有7.25%的升幅。

8月29日,在大盘继续整理的态势下,还是浦东股尽显风流。

金桥、陆家嘴、外高桥(又称(“二桥一嘴”),全日交投旺盛,每只个股的成交金额,均在3亿以上,占据前三名。

他们与资金流向,再加上排行榜第五名的东方明珠一起,总计成交金额达13.36亿元,占据当日沪市总量的36%。

最为神勇的是,“外高桥”除权后立即大幅填权,从而引发了“浦东板块”强劲上冲。

正式以此为动力,沪市大盘才终于打破在,700点徘徊两周的僵局,一举在、冲破被市场公认为强阻力线的777点。

在此示范之下,东方明珠、浦东金桥、浦东强生、陆家嘴等浦东板块紧紧跟上。

完全可以说,沪市能够一鼓作气,攻破777点和800点两大关口,主要是由于浦东板块领涨。

时间很快进入9月份,作为当时股市具有定海神针效应的马钢股份、上海石化等指标股连续走阴。

这表明,8月份进场的主力,已安然退出,护盘任务业已完成。

特别是10月1日国庆节以后,仅有三个交易日,但走势诡异,结局如戏剧化,沪指再次下跌至777点以下。

这段下跌行情行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消息面上纷纷攘攘、真假难辨的传言。

有的说,8月以来的过江资金和外资已全部撤出;

又说,某大证券公司要求其分公司全面出货;

还有的说,交易制度要由T+0改为T+1等等之类的小道消息之外,就连正规传媒中的消息也存在混乱问题,让投资自不知所措,不知道听谁的好。

最典型的一例,是关于基金是否入市的报道。

11月8日,星期二,中证报有板有眼的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即将入市。

这以消息一出来,造就了当日行情跳空高开30多点,成交金额近44亿。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11月15日,又是一个消息见诸报端:

保险基金没有进入股市的打算;

即使有,近期也难以实现;

起码要等《证券法》出台以后。

这也就是说,基金入市,仍为“画饼”。

这来回一捣鼓,把股市弄得够呛。

这是因为由于当前证券市场存在信息不规范问题,严重扰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