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伟大的悲剧》同步巩固练习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64321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伟大的悲剧》同步巩固练习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伟大的悲剧》同步巩固练习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伟大的悲剧》同步巩固练习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伟大的悲剧》同步巩固练习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伟大的悲剧》同步巩固练习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伟大的悲剧》同步巩固练习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伟大的悲剧》同步巩固练习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伟大的悲剧》同步巩固练习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伟大的悲剧》同步巩固练习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伟大的悲剧》同步巩固练习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伟大的悲剧》同步巩固练习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伟大的悲剧》同步巩固练习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伟大的悲剧》同步巩固练习试题.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伟大的悲剧》同步巩固练习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伟大的悲剧》同步巩固练习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伟大的悲剧》同步巩固练习试题.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伟大的悲剧》同步巩固练习试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伟大的悲剧》同步巩固练习试题

巩固练习

基础知识识记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癫()狂怏怏()不乐吞噬()步履()

zūn()循疲惫不kān()凛liè()战lì()

2.根据下面的句子写出对应的成语。

(1)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

(2)形容不满意或者不高兴的神情。

()

(3)形容十分恐惧。

()

(4)形容来得很晚。

()

3.茨威格(1881—1942),(国别)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和小说创作方面。

运用能力提升

4.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

(2)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

(3)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但灾难又降临到头上。

下一个贮藏点带来的是新的痛苦和失望。

()

5.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写手法。

(1)他们疲倦极了,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配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

()

(2)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于是作好了最后的准备。

()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

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7.写一段话,把下面词语运用进去。

狂吼怒号怏怏不乐小心翼翼茫茫无际白雪皑皑忧心忡忡哆哆嗦嗦

8.请调动自己的积累,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古今中外,探险英雄宛若群星灿烂。

阿蒙森将胜利的挪威国旗插上了白雪皑皑的南极;尧茂书将飞扬的青春挥洒在激流汹涌的长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的探险精神会永远令人景仰。

9.用简洁的语言为斯科特及其队友写一句墓志铭。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伟大的悲剧》同步巩固练习试题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0-17题。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

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竞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

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

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

而他们原先想的是:

欢呼着冲向那里。

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

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

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

“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

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

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

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0.当斯科特一行发现阿蒙森已捷足先登时,他们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1.选文画线句“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____________;“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既然斯科特他们在与阿蒙森的角逐中输了,他们为什么还要“继续走着那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

13.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14.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15.“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

为什么?

16.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

17.怎样看待斯科特受阿蒙森的请求带信给挪威国王的行为?

如果你在一场你特别渴望获胜的竞争中输给对手,你会怎样善待对手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伟大的悲剧》同步巩固练习试题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8—22题。

路,在没路的地方

有个喜爱摄影的朋友,他镜头下的摄影作品总是那么与众不同,他的视角总是那么的令人击节称奇。

面对他的一叠叠获奖证书和一尊尊艺术摄影大赛的奖杯,作为他的朋友,我们讨论过好多次,有人说,是他的相机好。

有人说,是他的艺术功力深。

也有人说,是他的运气好,那么十几个风景名胜区,还不整天都是游人如蚁?

但有的人运气不好,要么去晚了,或者是去早了,总之与自己所需要的景物总是失之交臂,就像登泰山看日出,有的人去了,但偏偏赶上了阴雨天,有的人去了,却恰恰遇上了大雾天。

但我们这位朋友总是运气好,他要拍摄蓝天,就有片片白云;他要拍摄秋色,就有树树红叶……

我们羡慕地说:

“拍摄照片,你相机好,运气也好,所以你的摄影作品好。

”他听了,先是一愣,然后哈哈大笑:

“拍摄作品,跟运气有什么关系呢?

好吧”,他神秘一笑,“下次外出拍摄,我带你们一块去。

不久,我们果然就有了一次共同外出游历的机会。

在那里,我们一群人生怕错过了一个风景点,七嘴八舌地纷纷向导游小姐询问如何才能平安、快捷、全方位地游览每一个风景点。

但那位搞摄影的朋友却对这一切漠不关心,根本不怎么理睬那些导游小姐们,只是和一群坐在景区山脚下的本地山民们套近乎,和他们兴致勃勃地谈笑,对着巍峨起伏的大山指指画画,当我们前呼后拥地跟着景区的导游就要登山时,他笑着跑过来了,高兴地举着一张画满点点线线的纸说:

“想拍摄最美照片的可以跟我走!

我们都诧异地说:

“怎么能跟你走?

那些最美的地方不是一个一个的风景点吗?

不去风景点,哪里才能拍摄到最美的风光照片呢?

他笑了说:

“大家都去的地方,哪能拍出与众不同的照片呢?

最好的风景,就在那些人迹罕至处啊!

”有人低声嘀咕着问他:

“你要去的地方有路吗?

“路?

”他朗声大笑说,“有路的地方我从来不去!

“你要去的地方危险吗?

”又有人嘀咕着问他说。

他笑了说:

“当然危险了,不危险怎么能有出人意料的风景呢?

”大家都不说话了,只是静静地望着他。

他仿佛突然想起一件什么事情来,迈步走到我的面前,然后把挂在他脖子上的数码相机取下来挂到我的脖子上,把我那台老掉牙的相机挂到他的胸前挥了挥手说:

“朋友们,看我们谁能拍摄到最美的作品!

”然后就一个人攀巨石,劈荆棘,离开我们和导游走了。

两天后,在景区山脚下的宾馆里,当我们每个人都亮出自己的摄影作品时,我们都被他作品中的那种峻奇、壮美和恢弘惊呆了,连这个景区的所有导游和经理都难以置信:

自己的景区难道还有如此秀美的风光?

在大家的一片惊奇和啧啧称赞里,朋友轻描淡写地说:

“熟悉的地方没景色,最美的风景,往往都在路远远不能抵达的地方。

我听了,心里豁然一亮,是啊,熟悉的地方没景色,在人生的旅游图上,有多少人是敢于跳出人生的固定路线,而给自己的人生另辟蹊径的?

我们都是循着前人的脚印走,看前人欣赏过的一个个人生景色,如何能让自己的生命活出与众不同的况味呢?

要使我们人生拥有与众不同的风景,就必须让自己的生命走一条与众不同的旅程。

人生常常是这样:

(选自《没有一种草不是花朵》,作者:

李雪峰)

18.阅读全文后,围绕“我们”和朋友对摄影的不同表现,在方格中补全故事内容的概括。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伟大的悲剧》同步巩固练习试题

19.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红词的含义。

(1)熟悉的地方没景色,最美的风景,往往都在路远远不能抵达的地方。

(2)要使我们人生拥有与众不同的风景,就必须让自己的生命走一条与众不同的旅程。

20.文章结尾句加红的“这样”指什么?

请你在横线上补上内容,说说你的人生感言。

21.本文在布局谋篇上与下列课文哪一篇相似?

并说明其相似之处。

A.《吆喝》B.《春酒》C.《走一步,再走一步》D.《济南的冬天》

(1)相似的课文(填字母):

(2)相似之处:

22.学贵质疑。

读完了文章之后,有同学提出疑问:

标题“路,在没路的地方”是否自相矛盾,假如你是李雪峰,你将如何解答?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伟大的悲剧》同步巩固练习试题

附加题

(2015•四川宜宾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23—26题。

美哉,嵇康之死

王明

①翻开《晋书》,跌入一个玄乎晕乎的时代。

那时的太阳,日落比日出更美;那时的生命,死比生更亮。

②公元二百六十二年一个夏日的傍晚,落日的余晖将洛阳东市刑场染成橙色。

风儿轻轻,琴声悠扬,围观的人群屏气慑息,旁听着神秘的旋律生命的绝响。

抚琴人是被司马昭画了红圈的魏晋名士嵇康。

③《魏氏春秋》记载“康临刑自若,援琴而鼓”,《晋书》说他“顾视日影,索琴弹之”。

两个记载差不多,《晋书》又多了一个细节,嵇康回过头从容地看了看快要落山的太阳。

就在这一刻,嵇康忽然想起一件事,叹道:

“《广陵散》于今绝矣!

”嵇康曾得《广陵散》于一个隐者,并允诺不再他传,后来袁孝尼等人想学都被回绝。

嵇康活得坦荡,走得潇洒,他没有过多的牵挂,只是想到《广陵散》将要失传感到有点遗憾。

嵇康这极富诗意极具美感的临终一叹,将生命的旗帜插上了人类美学的高山之巅。

④嵇康生得很美。

嵇康无论是身材仪表还是气质风度都美妙绝伦,是一个不用打扮就能倾倒天下的美男子。

嵇康的美不只在外表,更在于他的人格魅力:

挺如松,劲如竹,坚如石,傲如山,洁如玉,清如水。

⑤嵇康活得很美。

他的诗文书法琴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是位多才多艺的全能式学者。

嵇康是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他崇尚自然,怡悦山林,追求恬静闲适超然自在。

嵇康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大师,他的诗气峻辞清,立意高远;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深刻犀利。

嵇康精通音律,是当时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和演奏家,他写的《琴赋》,特别是洋洋七千言的《声无哀乐论》,鼓吹自然和谐,呼唤心灵回归,在当时音乐与自然、音乐与情感关系的大论辩中独树一帜。

⑥嵇康“志趣非常”,一身雅好,最怪的是他喜欢俗活儿打铁。

《晋书》说“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

嵇康在锻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的纯青的灵魂铮铮的铁骨!

炉火通红,力智交辉,锤声铿锵,汗香四溢,嵇康打铁美得如画如诗。

就在嵇康打铁打得兴高采烈的时候,司马昭的宠臣钟会突然来访。

嵇康懒得理他,连头都没抬,钟会尴尬了一会儿动身要走,嵇康问话了,很幽默:

“何所闻而来?

何所见而去?

”钟会答得也很机巧: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这件事让钟会耿耿于怀了一辈子。

鲁迅说“这也是嵇康杀身的一条祸根”,祸就祸在嵇康得罪的不是一个君子而是一个小人。

⑦嵇康死得很美,他的死因美得让人羡慕让鬼嫉妒。

⑧嵇康因思想而死。

嵇康玄学思想的核心是“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

这是一朵带刺的玫瑰,他的芒刺直指以周公自居的司马昭和被统治者当做幌子的虚伪礼教。

嵇康的社会理想是“不以天下私亲,宁济四海蒸民”。

他向往唐虞社会及其之前的公天下,这就把唐虞之后“宰割天下以奉其私”的罪恶统治都否定了,从而使自己处在了社会批判者的立场上,嵇康的仙山琼阁因有百姓安乐而美丽动人,他的乌托邦理想因超越历史而虚无缥缈。

浪漫在于此,悲剧也在于此。

⑨嵇康因拒绝做官而死。

……

⑩嵇康因替朋友鸣不平讲真话而死。

……

⑾嵇康死得很美,从大牢到刑场直到死后百余年间,在历史的时空留下了迷人的魅力。

⑿嵇康入狱后,人们奔走呼号竞相营救。

《世说新语》说“豪俊皆随康入狱”。

司马昭有点犯傻,他想不通,已是死囚的嵇康怎么还有心思在狱中写诗,更想不通还有那么多人无意于他的官场却很乐意陪嵇康蹲牢房。

司马昭有点心慌有点犹豫,还有点酸溜溜的嫉妒。

就在这时钟会开口了:

“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害时乱教,故圣贤去之。

康、安宜除之,以淳风俗。

”钟会对司马昭的心思摸得很透,短短几句话就结果了曾怠慢过他的打铁佬——嵇康。

⒀据《晋书》记载:

“康将临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

”三千学子聚集刑场为嵇康请愿,在中国杀戮史上还是破天荒。

⒁司马昭双手沾满了鲜血,最令人切齿的莫过于杀害嵇康。

《晋书》说“海内之士,莫不痛之”,从朝野之士到闺阁中人都在怀念嵇康。

其中,说得最深刻的是袁宏的妻子李氏《吊嵇中散文》中的一句话:

“理极滞其必宣!

”写得最美的是向秀的《思旧赋》,就连还在司马昭身边做官,嵇康与之绝了交的山涛也写文章盛赞嵇康。

人们对嵇康的怀念心祭成为两晋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⒂据考,神秘的《广陵散》并未失传,悠扬的琴声依然在天地间回荡。

绝响永恒为不朽,死亡升华为美丽:

这是对人生的叩问、对生命的超越!

(本文有删改)

23.结合全文概括嵇康的美。

24.品析下列加红词语的表达效果。

就在嵇康打铁打得兴高采烈的时候……

25.面对三千太学生的请愿以及“从朝野之士到闺阁中人”对嵇康的怀念,司马昭会有怎样的内心活动呢?

请结合相关内容作简要描摹。

26.请分析文章结尾画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伟大的悲剧》同步巩固练习试题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识记

1.diānyàngshìlǚ遵堪冽栗

2.

(1)语无伦次

(2)怏怏不乐(3)毛骨悚然(4)姗姗来迟

3.奥地利传记文学

运用能力提升

4.

(1)议论

(2)描写(3)记叙

5.

(1)动作描写

(2)心理描写

6.C解析:

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一行五人历尽艰辛到达南极点,却发现阿蒙森已经早一个多月到达,只好踏上归程,在途中与暴风雪搏斗2个多月后,全部壮烈牺牲。

文中运用了较多的细节描写。

7.略。

符合文意,语句连贯即可。

8.示例:

余纯顺以不屈的步伐踏遍神州大地。

9.这里安息着五个高尚的灵魂。

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胜利与失败已失去了原有意义。

课内同步阅读

10.由兴奋、喜悦转变为极度失落、痛苦、绝望。

11.“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

”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12.尽管斯科特他们失去了第一,但他们还是要在南极极点留下英国人的足迹,这对于他们和自己的祖国也是一种荣誉。

13.拟人。

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抢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14.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

解析:

解答此题,要从斯科特一行的付出和最终的结果去理解。

15.这是斯科特的观点。

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

这是斯科特当时最为强烈的感受。

16.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17.这一行为表现了斯科特诚实守信、尊重对手、正视失败的高尚品质。

第二问略。

课外拓展阅读

18.

(1)七嘴八舌地纷纷向导游小姐询问如何才能平安、快捷、全方位地游览每一个风景点

(2)一个人攀巨石,劈荆棘

19.

(1)供人观赏的自然景象。

(2)比喻人生的美好境界(生活)

20.示例:

只有不甘于寂寞的生活,才有非同凡响的人生!

21.

(1)C

(2)示例一:

两文作者都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

示例二:

两文都采取“以事寓理”的写法。

示例三:

两文均采取先叙后议、卒章显志的写法。

示例四:

两文均采取以小见大的写法。

22.这个标题并不矛盾。

我采取这个标题一语双关,既指朋友总是一个人攀巨石,劈荆棘,在没路的地方寻找最美的风景,拍摄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又喻指要使我们人生拥有与众不同的风景,就必须让自己的生命走一条与众不同的旅程。

附加题

23.①死时很美(美在从容面对死亡或美在“康临刑自若,援琴而鼓”)

②生得很美(美在外表和人格魅力)

③活得很美(美在多才多艺)

④志趣非常(美在喜欢打铁)

⑤死因很美(美在玄学思想和社会理想,美在不与统治者同流,美在敢为朋友讲真话)

⑥死得很美(美在死前人们竞相营救、三千学子“请以为师”)

⑦死后很美(美在人们的怀念心祭)

24.①兴高采烈的意思是兴致高、情绪热烈,这里是写嵇康打铁打得专心致志、兴致高昂、神采飞扬的精神状态;②前文重在描“形”,此处重在绘“神”,这样绘声绘色的描写,嵇康便形神兼备鲜活起来;③嵇康打铁的兴高采烈与下文懒得理钟会形成对比;④表现了嵇康的生活之美、志趣之美。

25.(答案略)关键信息提示:

恼怒:

本想在光天化日之下处死嵇康吓唬不听话的读书人,却引得太学生请愿、人们怀念,司马昭非常恼怒。

坚决:

为了维护统治、礼教、尊严,司马昭杀意坚定,不为所动。

尴尬:

面对太学生的请愿,司马昭进退维谷、左右为难,不接受民意则逆民心,如果接受无疑是自打耳光。

后悔(悔恨):

后悔明目张胆杀嵇康,后悔杀了嵇康落得个坏名声,后悔“以周公自居”却杀害了嵇康这个大名士。

(能结合相关内容合理描摹一种心理且语句通畅可得2分,能从两个方面表现司马昭复杂心理方可得满分;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均可)

26.含义:

《广陵散》当然已经失传了,“并未失传”“依然在天地间回荡”的是嵇康的精神气质。

因为他崇尚自然的那份超然自在,他不与统治者同流的名士风度,他“公天下”的社会理想,这些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被传承了下来并深深影响着后人。

作用:

(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嵇康的精神之美,表达了对嵇康的高度评价和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