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最新版 第一 二单元知识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64957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6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最新版 第一 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最新版 第一 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最新版 第一 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最新版 第一 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最新版 第一 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最新版 第一 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最新版 第一 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最新版 第一 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最新版 第一 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最新版 第一 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最新版 第一 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最新版 第一 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最新版 第一 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最新版 第一 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最新版 第一 二单元知识点.docx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最新版 第一 二单元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最新版 第一 二单元知识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最新版 第一 二单元知识点.docx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最新版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2019教科版)最新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水

一.水到哪里去了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4.水壶烧水时冒出来的白汽不是水蒸气。

因为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无法看见,而白汽能够看到,所以它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雾状的小水滴。

实验一:

观察两杯水一段时间后的水位变化

实验过程:

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

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温馨提示:

两杯水的水量相同;起始水位做好标记;同时放在同一位置.

实验现象:

没有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变少了,蒸发到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没有减少,在蒸发的过程中被塑料薄膜拦住了,遇冷液化成了小水珠附着在塑料薄膜上.

实验二:

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塑料盒内表面有小水珠.土壤中的水蒸发

成水蒸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水水蒸气

 

二.水沸腾了

水在正常压强下达到100℃时沸腾,在沸腾过程中一直保持100℃

测量水温的方法

1.手拿温度计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漫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酒精灯使用提示

1.用火柴点燃酒精灯,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2.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3.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质加热.

4.酒精灯不小心被弄倒着火时,应用湿布或者沙子盖灭.

5.提问: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6.提问:

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

(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7.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8.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三.水结冰了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液化成小水珠或凝结成霜。

5.提问:

为什么烧杯外壁有一层白白的?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

6.提问:

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加食盐,能使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到零下.(正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

四.冰融化了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4.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五.谁能溶解多少物质

实验:

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

1.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

2.实验注意事项:

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实验发现:

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六.加快溶解

我们提出的问题

温度与溶解快慢有关系吗?

我们的推测

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快,在冷水中溶解的慢。

两个组不同的条件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水量相同、食盐量相同、同时加盐、都不搅拌

实验过程与方法

1.准备两份质量一样的食盐;

2.将食盐同时加入到两杯一样多的热水和冷水中;

3.静置不动,观察比较食盐溶解的快慢;

4.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实验结论

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快,在冷水中溶解的慢。

 

我们提出的问题

搅拌与溶解快慢有关系吗?

我们的推测

食盐搅拌比不搅拌溶解的快。

两个组不同的条件

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水温相同、水量相同、食盐量相同、同时加盐

实验过程与方法

1.准备两份质量一样的食盐;

2.将食盐同时加入到两杯一样多的冷水中;

3.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观察比较食盐溶解的快慢;

4.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实验结论

食盐搅拌比不搅拌溶解的快。

1.对比实验,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2.食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的快,食盐在搅拌时比不搅拌溶解的快。

七.混合与分离

实验:

分离食盐和沙

1.用水分离食盐和沙

(1)将食盐和沙的混合物放入杯中,往杯中加水,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

(2)用滤纸(或滤布)过滤,把沙分离出来。

2.分离食盐和水

(1)将盐水溶液倒入蒸发皿,放入三脚架上加热;

(2)边加热,边搅拌。

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酒精灯,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

(3)收集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

3.提问:

是怎样将沙和食盐分离的?

利用食盐能溶解于水、沙不能溶解于水的特点,将沙和食盐的混合物放入水中,搅拌至食盐完全溶解后,过滤,沙留在滤纸上,食盐溶解与水中成为食盐水流入滤纸下方的杯子中。

4.提问:

食盐和水是怎样分离的?

分离后水到哪里去了?

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变成水蒸气蒸发到了空气中,食盐重新便成白色颗粒状留在蒸发皿中。

5.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食盐就析出来了。

6.木屑和铁屑混合了可以怎么分离?

用磁铁(利用磁铁能吸铁屑的特点);

放入水中(利用木屑在水中是浮的、铁屑在水中是沉的特点)

八.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热胀冷缩的现象:

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因为在乒乓球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把乒乓球顶回原形。

 

第二单元空气

一.感受空气

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压杯入水、打孔观察和打气观察三个环节:

压杯入水实验中纸团不会湿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内的空间;

打孔观察实验中纸团完全浸湿了是因为水进入了杯子,水填补了原本被空气占据的空间;

打气观察实验中让学生认识到打气筒把空气重新灌入杯子,刚才被水占据的空间,又重新被空气占据。

三.压缩空气

1.水不容易被压缩,空气很容易被压缩,且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2.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是很容易改变的,因此很容易被压缩。

在压缩过程中,微粒的大小和数量保持不变

四.空气有质量吗

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第二单元空气主要知识点总结

2.1感受空气

1.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等特征。

3.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

水是液体,会流动;石头和沙是固体,有固定的形状;空气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

空气和石块、水(固体、液体和气体)相比,相同特征是,都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等。

4.空气的特征有:

容易泄露,很轻,可使袋子鼓起来,但摸起来很软…,特别一点是可压缩。

5.传递空气,必须把它装进密闭的容器中。

6.生活中和空气有关的物品有气球、皮球、轮胎等。

7.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8.空气作用:

动植物需要呼吸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帮助燃烧,形成风…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1.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2.空气和水、石头一样都能占据空间。

(小结:

空气占据空间。

)理由:

第一次,杯底的纸团没变湿,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内的空间,导致水无法进入杯内。

第二次,杯底的纸团被完全浸湿了,是因为空气从杯底的小孔泄漏出去,水填补了原本被空气占据的空间。

第三次,打气筒把空气重新灌入杯子,刚才被水占据的空间,又重新被空气占据。

3.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用小石子吧瓶子里的空气挤出,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越来越少,瓶子里的水就慢慢上升了。

2.3压缩空气

1.空气和水、石块一样,都能占据空间。

2.空气占据的空间可(容易)被压缩,也容易被扩张;水占据的空间不容易被压缩,也不容易被扩张。

3.发现被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被压缩的越厉害弹性越强;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扩张,被扩张的空气有回复原来状态的能力,由此也会产生一股力量。

4.空气为什么容易被压缩呢?

原来,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是很容易改变的,因此很容易被压缩。

在压缩过程中,微粒的大小和数量保持不变。

被压缩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比较,质量不变,空气空气微粒的间隔变小了。

被扩张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比较,质量不变,空气空气微粒的间隔变大了。

5.空气压缩枪是利用空气能被压缩的原理制作的。

利用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还制造了充气轮胎、充气城堡、充气坐垫等。

2.4空气有质量吗

0.我们可以用天平称量质量。

木头有质量,水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

我们可以借助豆子和皮球来验证空气有质量。

1.实验中发生了什么?

和你猜想的结果一样吗?

(一样)

打入10筒空气后,我们看到天平(皮球一边下沉),放入()颗绿豆天平再次平衡。

但加的绿豆数很少。

2.你怎么根据实验现象证实自己的猜想?

放入的很少的绿豆数就是10筒空气的质量,所以空气有质量,但质量很轻。

质量是所有物质的本质属性之一。

(3个大圆代表皮球,小圆圈代表空气微粒)

上面三种皮球,左边的质量最轻,最右边(打入20筒空气)的质量最重。

3.把皮球里的空气放掉一部分,天平豆子一边下沉,还是说明空气有质量。

打入空气,质量增加,放掉一部分空气,质量减少。

2.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0.用打气筒可以给一个袋子打入一定量的空气。

实验中我们可以用多种物品来恢复天平的平衡,记录每种物品的数量。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吧皮球放在天平的一端,再用绿豆或回形针放在另一端来调节平衡。

1.在充入100筒空气后,这袋空气的质量大约是多少?

你是如何测量出这袋空气的质量的?

①大约是3×5颗绿豆,或1×5枚回形针。

第一步是搞清楚100筒空气相当于5个20筒,第二步是取5份相当于20筒空气的物品。

绿豆(粒)、回形针(枚)、乒乓球(个)、泡沫塑料块(块)。

2.比较这袋空气和其质量相当的物品,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质量的2种物体,一袋空气的体积可以比几粒绿豆大得多。

我们认识到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以当作测量标准物。

通过比较,理解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可能不同。

 

2.6我们来做“热气球”

0.游客乘坐热气球能够升到高空去看风景。

由于孔明灯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请尽量不要燃放孔明灯。

1.加热前后,观察到的现象有何不同?

袋子体积由扁变大,表面温度升高,手拿袋子力度增大,袋子表面变紧,袋子会飞起来,后会掉下来。

2.装有热空气的袋子会上升,怎么解释?

后来又慢慢落下来,为什么?

袋子里的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变轻而上升,变冷后袋子里空气体积缩小变重又下降。

2.7风的成因

1.模拟实验怎么做的?

蚊香放在纸盒左边圆洞(进气口)附近,蜡烛放在纸盒上面圆洞(出气口)附近。

2.观察到的现象:

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不确定。

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雾从纸盒左边圆洞水平流向纸盒中,再从纸盒上面圆洞向上垂直流出,纸盒上面圆洞处的纸条会飘动。

3.以上现象说明什么?

点燃蜡烛会使空气受热,空气就会流动。

4.模拟实验中的风如何形成:

空气受热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进来,形成了风。

5.大自然中的蜡烛是什么?

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大自然中的蜡烛是太阳。

太阳的热量使空气冷热发生变化,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2.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1.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在空中、地下和水中都有空气的踪迹。

2.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4.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5.我们认识到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并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占空间、可压缩(很软)、有质量(很轻)等特征。

空气在地球上无处不在,空气中包含(空气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空气作用)动植物需要呼吸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帮助火柴燃烧,能形成风,轮胎充气、风力发电也离不开空气。

6.所有物体(固体、液体和气体)相同特征是,都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等。

液体和气体共同点是会流动,气体的突出特点是可压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