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6518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学习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知识学习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知识学习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知识学习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知识学习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知识学习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知识学习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知识学习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知识学习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学习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教案.docx

《知识学习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学习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知识学习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教案.docx

知识学习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教案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教案

  件www.5y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教案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表现的几个方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2)理解三个原因: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实施庆历新政的原因;

  (3)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4)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实事求是地评价王安石变法,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当今中央重视三农问题,费改税对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澶渊之盟的历史评价;

  (3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

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庆历新政的夭折。

这些背景一方面表明宋朝中期社会危机四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王安石的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

由于北宋中期危机四伏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时期社会危机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奠定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师:

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

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

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

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yé)?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从这句引言内容中你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1:

表明作者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

  生2:

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师:

说得很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中的“忧”,到底他“忧”什么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一)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北宋中期”的概念:

一般认为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的中期。

  宋真宗赵恒(998-1022),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在位25年,宋真宗统治时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北宋比较强盛,史称咸平之治。

在位期间,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良、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定澶渊之盟。

这是宋朝向番方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

  宋仁宗赵祯(1010—1063年),宋真宗的第六子,北宋第四代皇帝,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

1063年病死开封,享年54岁,在位41年。

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在位时间最长,其间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

仁宗善于纳谏还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青天,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

  宋英宗赵曙(1032-1067年)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仁宗无子)。

嘉祐七年(1062)立为皇太子,封钜鹿郡公。

嘉祐八年即帝位。

体弱多病,继位之初即大病一场,而不得不由曹太后垂帘,后虽亲政,但于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

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

  宋神宗赵顼(1048~1085年),英宗长子,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085年在位。

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失败收场,不过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近二十年。

20岁即位,在位18年(1067—1085),38岁时病死,葬于永裕陵。

  、阶级矛盾的激化:

  

(1)土地大量兼并:

宋代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2)人民的负担沉重:

人民的负担有三,即繁重的赋税徭役、连年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全国的居民有主户和客户之分。

主户分成五等,乡村上三等户为“上户”,是各类地主。

四、五等户称为“下户”,有少量的土地;客户是没有土地的农民,占总户数百分之三十五左右。

五等户和客户都要租种土地。

地租根据具体的情况或对半分成,或四六分成,没有耕牛的佃户要把六成以上的收成交给地主。

土地赋税实行的是两税,夏秋两季交纳。

从名义上说,客户不交纳两税。

但他们要负担各种名目的人头税,还要承担各种徭役。

上户采取各种手段把赋税转嫁到下户的身上。

纳税户除按规定的数量纳税,还有“支移”和“折变”等负担。

在两税之外,还有丁口赋、各种杂变之税。

徭役和差役。

这是赋税之外的又一项沉重的负担。

  (3)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他宣告: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起义的队伍发展到数万人。

同年12月,王小波牺牲后其妻弟李顺为帅,主力军于淳化五年正月攻下成都。

李顺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自称大蜀王,年号应远。

推行一系列的打击恶霸豪绅的措施,起义军得到百姓的响应和支持。

后来政府军残酷镇压了起义军。

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

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注意;一般的农民起义都发生在王朝的末期,而王小波、李顺起义则发生在北宋中期,可见社会矛盾的激化。

  2、民族矛盾的激化:

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征辽,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是都失败了。

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又上书讥切时弊,希望宋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吕夷简。

为此,范仲淹被吕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引用朋党,被罢官。

从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范仲淹遭受排斥时,有欧阳修、蔡襄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知名的人士支持他。

当时尽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罢官,但不断有人上疏要求复用范仲淹,反对用“朋党”的罪名堵塞言路。

朋党之争实质是当时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的斗争。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局面的形成:

  

(1)集中军权:

  赵匡胤最了解高级将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的危险。

因此,首先收夺军权。

建隆二年,赵匡胤在酒筵上用允许将领们兼并田宅传给子孙的办法,示意将领们释去军权,使“君臣之间无所猜疑”。

次日,曾经帮他夺取政权的禁军主要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皆称病自请解除军职。

此为“杯酒释兵权”。

之后,又废除了过去统领禁军大权的殿前都点检,把禁军的领兵机构析而为三,以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分掌禁军,合称“三衙”。

三衙地位平行,互不统属,形成鼎立。

三衙的长官为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也叫“三帅”,分别统领禁军。

以资历浅、名位低、易于驾驭的人任其职。

宋初制军的这一特点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

  为了限制三帅的权力过大,宋又因袭了唐末五代以来的枢密院制度,在中央设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主管全国军队的调动和招募、训练、供给等事宜。

枢密使与三帅各有所司,枢密使有调兵权而无领兵权;三帅有领兵权而无调兵权。

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使二者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

  北宋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

将驻防在京师的军队轮番调到地方戍守,或将驻守在各地的军队定期调动到他地移屯就粮。

军队驻守地时常更换,而统兵将领由中央任命,也不固定。

如遇征战,多由皇帝临时命将。

战事结束,兵归宿卫,将还本职,一切军权都集中于皇帝。

这虽然可防止兵与将领结合以反抗中央,但却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且士兵经常往来于道路,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北宋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2)集中行政权:

  宋代以前,宰相握有“事无不统”的大权。

宋太祖在建国之初,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通过新设的机构──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削弱宰相的权力。

宋设“中书门下省”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庭,称政事堂,是中央行政机关。

长官为宰相,官衔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

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意思是与宰相共同议政,使宰相不能专权。

宋初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掌管全国军事。

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政”,号称“二府”。

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

皇帝直接控制政权和军权。

为了限制枢密使的权力,又设枢密副使。

  (3)集中财政权:

  北宋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

度支、盐铁、户部,掌管全国财政。

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

另设三司副使多人,以防三司使专权。

在民、军、财三权分立中,三者不相统属,分别向皇帝奏报,一切由皇帝裁决,宋代把中央集权强化到空前未有的程度。

  (4)负面影响:

  ①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②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

  ③军费开支高涨。

  空前强化的蝗专权虽然加强了封建统治,但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国家的权力过于集中,在政治上造成各级官员缺乏进取心,行政效率低下;军事上,高级将领受制太多,不能根据战场情况作出决断。

同时,对宋代皇帝而言,权力集中的深层含义是确保自己的统治,因此,为了保住一己私利,不惜牺牲一切,包括国家利益,因此,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常常表现得患得患失,非常软弱。

景德元年九月,辽兵20万直趋黄河北岸的澶州,威胁宋都城开封。

动摇的宋真宗在主战派拥戴下勉强到达澶州,宋军士气高涨。

辽在澶州初战不利,加上长驱深入有后顾之忧,辽萧太后乃有退兵之意。

双方于当年十二月约定:

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萧太后为叔母;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

由于澶州古称澶渊郡,故称此和议为“澶渊之盟”。

  2、积贫局面的形成:

三冗——冗兵、冗官、冗费

  

(1)冗兵:

宋太祖时,全国有禁军20万,真宗时增到44万,仁宗对西夏用兵,禁军激增到80万,后来《水浒传》中称林冲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就是这样来的。

加上服杂役的厢军,总人数已达140万。

当年北宋总人口只有2200万,国家的近十分之一人口是军队,宋朝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七八。

  

(2)冗官:

其一,官僚机构重叠,官职混乱,一官三人共之。

其二,科举取士越来越多。

1000年(咸平三年),真宗下诏说:

“去岁天下举人数逾万人,考核之际,谬滥居多。

”但这年,真宗亲试举人,仍取进士、诸科(包括屡试不中者)共一千八百多人。

其三,“恩荫”法。

皇族宗室和官僚的子孙、亲属、姻亲甚至门客都可由恩荫授官,数量极大。

皇族宗室原来七岁时即授官。

仁宗时,甚至出生不久,还在襁褓之中,便有官做。

文武官员中地位高者,家族亲属都恩荫授官,小至郎中、员外郎也可荫子孙一人得官。

正官之外,等候官缺的人员,多到“不知其数”,“大约三员守一缺,略计万余人”。

真宗时十数倍于初,仁宗时又两倍于真宗。

而且中级以上的官员,待遇极其优厚。

宰相、枢密使的正俸,每年铜钱三百六十万文,单以三百六十万文计算,等于北宋中期两万四千亩土地的收入。

  (3)冗费:

军队和官员数量激增,也使费用大量增加,同时,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宋代统治者也常常付出大量金银和布匹,以金钱财富买得一时平安,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冗费的局面。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新政背景:

内忧外患

  内忧:

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

  外患:

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

  北宋王朝自建立到宋仁宗庆历年,已经统治了80余年,当时,北宋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而行政效率越来越低,军队数量不断增加,但内忧外患不时爆发,百姓负担十分沉重,国家财政却入不敷出。

不少有远见的人担心封建国家的命运,连连上疏要求宋仁宗进行改革。

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任命富弼等为枢密副使,并多次催促他们立即拿出一个使天下太平的方案。

  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

(一)明黜涉,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

(二)抑侥幸,限制恩荫。

(三)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

(四)择长官,选好地方官。

(五)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

(六)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七)修武备。

(八)减徭役。

(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

(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

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汰内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之人。

  宋仁宗采纳了这些意见的大部分,因为宋仁宗的年号是“庆历”,故历史上称这次改革为“庆历新政”。

  2、庆历新政:

  

(1)中心措施:

整顿吏治

  

(2)主要内容:

  ①改革文官:

改革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②严格恩荫制:

限制中、上级官员的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③改革贡举制:

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

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④慎选地方长官:

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州的长官。

由各路、州长官慎选各县的长官,择其举多者尽先差补。

  ⑤.“减徭役”,重农桑:

将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的五县废为镇,又析王屋县(今河南济源西)并入河南府,以精简乡村投入。

  (3)失败原因:

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新政推行一年多就夭折。

  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以吕夷简为首的反对派攻击范仲淹、韩琦为朋党。

吕夷简诬蔑韩、范的“朋党”之议,也为宋仁宗终止改革提供了借口。

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

但是,如果以牺牲皇帝家天下的利益来实现富国强兵,专制帝王当然不能答应。

而庆历新政却恰恰触犯了皇室利益。

范仲淹、富弼的各项改革措施包括了: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而当时北宋的官僚,已经是暮气深沉的腐朽政治集团,真要实行上述改革,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丢官。

这个大手术当然做不得。

可是,范仲淹、富弼要给北宋做的手术还不止这些,即使是称职官员,也要削减其薪俸,北宋官员的俸禄是古代中国最高的。

而且,还决定要减少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解决官多为患的问题。

也就是说,全天下的读书人的利益,都让改革触及了。

因此,改革的反对者决不是少数保守派,而是整个士大夫阶层——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

  如庆历三年十月,由中书与枢密院共同选拔各路的转运使。

范仲淹在提名时,翻阅名册,凡庸碌无才的就一笔勾去。

富弼对他说:

“范六丈公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范仲淹却说:

“一家哭,怎比得一路哭呢”?

改革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遭到了极大的阻力,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

面对这些言论,宋仁宗对范仲淹和富弼便不再信任,让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罢去参知政事的职务。

到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富弼又被以更张纲纪,纷扰国经等罪名贬黜。

已经颁行的磨勘(考绩)、荫子等新法也被宣布作废,“庆历新政”推行仅仅一年左右就夭折了。

  ★教学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包含四个主要内容: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三、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想一想,这种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提示:

恩荫制度指官宦之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即可做官。

其影响是使官员人数增加,出现冗官现象;造成政府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

  ★本课测评:

  、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参考答案提示:

北宋集中军权、行政和财政权,扩编军队,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削弱了军队战斗力,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随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财政危机加剧;农民起义的不断,边疆少数民族的进攻,统治阶级内部的朋党之争也促成了局面的形成。

  2、简要分析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失败原因。

  参考答案提示:

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遣升迁的办法,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严格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垄断官位;改革贡举制,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可应举,取士重在策论和操行;慎选地方官;裁并州县,厚农桑。

  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他们强烈的反对并污蔑改革者为朋党。

宋仁宗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

改革措施“太猛”、“更张无渐”、“规模阔大”。

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农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

  ★学习延伸:

  (略)

  

  件www.5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