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电子学案楷书南北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66258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欣赏电子学案楷书南北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书法欣赏电子学案楷书南北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书法欣赏电子学案楷书南北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书法欣赏电子学案楷书南北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书法欣赏电子学案楷书南北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书法欣赏电子学案楷书南北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书法欣赏电子学案楷书南北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书法欣赏电子学案楷书南北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书法欣赏电子学案楷书南北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书法欣赏电子学案楷书南北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书法欣赏电子学案楷书南北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书法欣赏电子学案楷书南北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书法欣赏电子学案楷书南北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书法欣赏电子学案楷书南北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法欣赏电子学案楷书南北朝.docx

《书法欣赏电子学案楷书南北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欣赏电子学案楷书南北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书法欣赏电子学案楷书南北朝.docx

书法欣赏电子学案楷书南北朝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书法课程电子教案

授课课题:

书法及欣赏授课教师:

邹永军NO:

授课班级

2013级高考护理班

授课日期

2015年4月16\25日

授课类型

讲授-练习 

学时数

4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发展背景;2、掌握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形成的原因;3、掌握南北朝时期书法代表人物及影响;

教学内容

1、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及代表作家;2、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思想(玄学)

重点难点

1、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思想及影响;2、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及价值

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欣赏

学习方法

任务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时间分配、个性修改等)

教学步骤

主要内容

第一学时

一、导入新课

由“坦腹东床”、“入木三分”等成语故事吸引学生对南北朝时期文化思想的兴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思想

2、  南北朝时期书法

(1)概论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是我国书法史上发展的重要阶段。

清代大书家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对南北朝碑有“十美”的评述。

他说:

“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

可宗为何?

曰有十美:

一曰魄力雄强。

二曰气象浑穆。

二曰笔法跳越。

四曰点画峻厚。

五曰意态奇逸。

六曰精神飞动。

七曰兴趣酣足。

八曰骨法洞达。

九曰结构天成。

十曰血肉丰美。

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西晋灭亡之后,中国的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的混战局面,拓跋氏统一北方,建立魏国,后来分裂而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是所谓北朝。

北魏开国之初相当长一段时间,对汉文化的接受并不太重视,直到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才大力提倡汉文化和崇信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的佛教渐趋兴盛,造塔和造像之风盛行。

同时,碑刻作为墓葬的组成部分,得以重兴;墓志也开始大量出现。

这些变化,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晋室南迁至灭亡,从公元317年至420年,历104年,后为宋、齐、梁、陈四朝所代。

这是所谓南朝。

南朝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书法。

但“南朝禁碑,至齐未驰”,因此碑版寥落稀少,书法作品传世的,多以尺牍、书札等墨迹为主。

南北朝时代对峙分裂的局面,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地域、习俗等方面发展的不同,书法也不例外。

南北书风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

其一,书家群体的不同。

南朝书家多是上层贵族人士,而北朝书家则多为无名人物,南朝共82人,北朝则只有1人(刘珉),虽然现在发现的书迹中又出现了一些重要人物如郑道昭等,在数量上还是南朝占优。

当然,应当说明,窦氏所依据的主要是墨迹,而北朝书家在这一方面的活动相对不那么突出。

其二,书迹形式的不同。

南朝以尺牍为典型,北朝则以石刻为大宗。

前者是东晋流风的延续,后者则遥接汉代传统。

这两点,共同反映出南北双方对于书法的功能、意义、价值的认识是有区别的:

前者重视其对主体精神的展现功能,后者则重视其现实的应用性和美化作用。

这种区别,也可以从颜之推《颜氏家训》的有关论述中看出来。

第三,主要应用字体的差别。

南朝继承东晋传统,行草是书写时的主要字体,而北朝则主要使用正在不断演变形质的隶楷错变字体。

这三方面综合起来,形成了南北书风的整体差异:

一风流妍妙,一质朴厚重;一温婉妩媚,一豪健雄放;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当然,我们这样分析,并非将南北截然对峙起来。

实际上,在北朝仍然有许多喜爱行草书法的人物,只是书迹至今没有发现罢了;在南朝,民间或边地的石刻的书写风格、与北朝的也存在相当多的相同点。

这表明,一定的分野固然存在,但当外部条件类似时,这种分界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朝的晚期,南北之间的书风差异随着社会的逐渐融合,也逐渐开始弥合,这一趋势至隋代演为主流,从而使书法艺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姿多彩。

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

碑帖之中代表作有:

《真草千子文》。

2、南朝的书法名家

南朝书法的主体与东晋相似,以贵族阶层为核心,其书风也主要继承东晋流风,爱妍薄质,尤其推崇王献之书风,南梁时贬低献之、褒举锺繇,情况才发生变化。

代表性书家有:

羊欣(370~442),字敬元,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人。

官至中散大夫。

幼学书,得舅氏王献之之法,兼善隶、行、草书,见重于当时,为献之之后书名最重的书家。

时谚有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相传献之书中风神较弱者,往往为羊欣所书。

袁昂《古今书评》曰:

“羊欣书如大家婢作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

”著有《采古来能书人名》。

传世有《笔精帖》。

《暮春贴》、《大观帖》、《闲旷帖》。

王僧虔(426~485),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王羲之四代孙,王珣孙。

宋时官至尚书令,入齐,转侍中。

少时即善书,宋文帝以为胜献之。

梁武帝尝评其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

齐高帝萧道成曾与僧虔赌书,问:

“谁为第一?

对曰:

“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

”存世《太子舍人王琰帖》,四行,32字。

体势方扁厚朴,用笔沉稳工致,韵意苍劲老到,恭谨而端丽。

著作有《论书》、《笔意赞》等。

王慈:

(451~491),字伯宝,琅琊人,官至冠军将军,东海太守。

书迹有《尊体安和帖》、《汝比帖》、《柏酒帖》,皆存于唐摹《万岁通天帖》中。

书风洒脱飘逸,较小王更为放纵,值得重视。

王志:

字次道,累官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

书作有《一日无申帖》,笔势险峻,结体严谨。

萧子云(489~549),字景乔,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

仕至国子祭酒,人称“萧祭酒”。

工草、隶,又创小篆飞白,为世楷法,“润色锺门”(《述书赋》),善效钟王而微变字体。

其书深为梁武帝所重,以为能与钟繇争先。

智永(生卒年不详),俗姓王,名法极,王羲之七代孙。

相传曾居永欣寺专意临书三十年,写真草千文八百余本。

所退笔头,埋为“笔冢”。

请书者如市,门限为穿,以铁叶裹之,号“铁门限”。

其书精熟过人,兼善诸体,以楷书草书为最佳,是“二王”书法承上启下的人物,对于传播二王书风功不可没。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评智永书:

“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绰有祖风,为一时推重。

”其真草《千字文》流传广远,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存真迹一本,藏于日本。

笔法精严而不拘谨,结构端庄而不板滞,章法虽字字独立而气息统一,整体风格于平淡中蕴深意,典雅含蓄、自然生趣。

苏轼曾评论他的书法说:

“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一,乃识其奇趣。

”可谓独具只眼。

这些书家,虽然开创性比东晋书家稍逊,但他们的存在和努力,深化了东晋以来的书法观念,使东晋书法成为一种传统。

《爨龙颜碑》:

南朝宋大明二年建立。

此碑在清道光六年,为金石家阮元出任云贵总督时,访求名碑所得。

碑文书法古雅,带有隶书意味,气魄雄浑,结构多变,给人们一种壮美的感觉。

《爨宝子碑》:

碑文记述爨宝子生平,系爨部族首领,世袭建宁郡太守。

此碑的书法在隶楷之间,体现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种风格,为汉字的演变和书法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其极高的书法的地位。

在书法史上与《爨龙颜碑》与《爨宝子碑》并称为“二爨”,前者因字多碑大称“大爨”,此碑则被称为“小爨”。

由于其脱胎于汉隶笔法,故而波、磔犹存,相较于《张黑女》、《元怀墓志》等成熟的魏碑,它则更显得“原生态”。

此碑字用笔方峻,起收果断,似昆刀切玉;字的造型奇特自由,似天马行空,神秘莫测,令人产生丰富联想。

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评其为“宝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又云“朴厚古茂,奇态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隶楷之间,可以考见变体源流”。

3、北朝的书法

北朝以北魏立国最久,所以北碑又称魏碑;历代书家都未重视,直至清朝的中叶,阮元首倡南帖北碑的说法,才受到注意,而后又有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附和,遂取代帖学。

北朝承赵、燕之后,书体则出于崔悦及卢谌二家,这两个人皆传钟繇、卫瓘、索靖的遗法。

因为没有禁碑之令,又民风纯朴,而演变出北碑特有的书体,与南朝的风流蕴藉大异其趣,加上佛教盛行,流行造像题记与摩崖刻经,所以传世书迹特多。

这种书体是介于分隶和楷书之间的过渡书体,是汉隶至唐楷的枢纽。

大体来说,丰碑和造像记大部份方峻棱厉,墓志铭蕴藉姘美,而摩崖书则雄伟奇绝,惊心动魄。

丰碑的书体除了北魏寇谦《嵩高灵庙碑》所含的隶法较多,风格较古,以及东魏《敬使君碑》较圆柔,是特例独行的坏孩子之外,其余都是规矩的好学生,方峻而端整,锋芒毕露,如:

晖福寺碑、高贞碑、张猛龙碑等。

1、丰碑

《石门铭》摩崖碑: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太原典签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刻于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

康有为将其列为“神品”,评为北魏圆笔之宗。

云:

“石门铭飞逸奇浑,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鹤跨鸾”。

书体柔和多味,飘逸致趣。

《石门铭》是北魏摩崖石刻的代表,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因崖面广阔,摆脱纸张限制,大书深刻,笔阵森严,气势雄峻,故而书风自然开张、气势雄伟、意趣天成,表现出大朴不雕的阳刚之美,堪称鸿篇巨制。

此摩崖石刻今已割移藏于陕西汉中博物馆。

《张猛龙碑》:

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在山东曲阜孔庙,无撰书人姓名,为张猛龙之颂德碑。

书法劲健雄峻。

清金石家杨守敬评为:

“整炼方折,碑阴流宕奇特。

”又评:

“书法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晖福寺碑》,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刻,楷书,此为中国名碑之一。

此碑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北魏早期作品,用笔方峻而端整,锋芒毕露,与《张猛龙碑》风格极似。

原存陕西澄城县,碑石原在陕西澄城县,当地人禁拓,故传本很少。

现藏西安碑林。

《高贞碑》:

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刻。

此碑是北朝碑刻中方笔楷书的代表作品,点画清峻劲健,结字稳健俊整,字形微微扁,底盘稍大,显得庄重稳健,在风格上已十分接近唐人楷法,为北魏碑中模范之作。

2、造像记

清代乾隆、嘉庆以后,一些金石考古家争相访求名山,寻碑索拓。

如阮元、黄易等不辞劳苦,寻访残碑断碣。

黄易(小松)最早在龙门石窟拓碑四品,世称《龙门品四品》。

以后又有人拓10品、20品、多至1500品。

现在所流传的《龙门二十品》为北魏时朋书法的代表作品,是魏碑书法的精华。

龙门石窟在河南省洛阳南40里,伊水两岸形成阙门的形状,人们称它为“伊阙”。

它的两岸为龙门山,山上建有石窟和造像,即“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创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公元494年),从魏至宋代,凿取岩壁建造佛像极为盛行。

据统计,龙门石窟群现存洞窟1352个,佛龛750个,造像10万余尊,造像题记和碑3600多块,北魏时期造像题记约2000块,其中最著名者四种,即所谓《龙门四品》。

《龙门四品》即《始平公》、《杨大眼》、《魏灵藏》、《孙秋生》等造像铭。

《龙门二十品》,又称《龙门山佛像铭》最著名。

3、墓志铭

在碑刻中,造像记是树立于地表供人观胆,顺便表示有这样一件事,或留下名字,而墓志铭则是埋入圹内,大抵而言碑石较小,字体精致,又一直隐性埋名的躲在地底下,不易毁损,出土时还像新的一样,弥足珍贵。

墓志书体多半蕴藉妍华,与上面介绍的碑刻、造像记不大一样,仅有少数趋于方峻,如《元羽墓志》、《司马景和妻孟氏墓志铭》等;比较婉转的则有《张玄黑女墓志》、《刁惠公墓志铭》等。

张黑女墓志铭 又名《张玄墓志》。

原石不复存在,清道光年间何绍基于山东发现此碑裱本而闻世。

因海内孤本,故极为珍贵。

现藏上海博物馆。

《张黑女墓志铭》书于北魏晋泰元年(531年),是北魏晚期精美之作。

此碑运笔中侧互用,逆笔中锋,藏露皆备,有刚柔相济的圆润之趣。

其结体呈横势而宽绰,含有一定隶意。

清何绍基评云:

“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神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

《刁惠公墓志铭》:

《刁遵墓志》,北魏熙平二年(五一七)十月刻。

书法浑穆舒扬,是北魏碑志中著名书迹之一。

其提按使转雍容自得,用笔方圆结合,遒劲有力,起笔收笔以及转折回环之处变化多端,每字各不相同,字形端正,结体茂密,圆腴厚劲,具有端庄古雅之美。

与北魏时期众多碑刻不同的是,它不以劲利险峭见长,而是以凝练秀美取胜。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把此志列为精品,评曰:

“《刁遵志》如西湖之水,以秀美名寰中。

”杨震方的《碑帖叙录》云:

“六朝墓志以峻劲胜,此志有六朝之韵度而无其习气,转折回环居然两晋风流。

唐人若徐浩、颜真卿等皆胎息于此。

《元羽墓志》:

立于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元羽为北碑王室,因此墓石字体优美,刻工极精细,如果不是当代大师是做不出来的。

其笔画方折峻厉,而亦参用圆笔,直画收笔多做悬针形,苍劲不足张猛龙碑,而凝链端整足以并驾,浑脱北朝粗犷之风。

《司马景和妻孟氏墓志铭》:

刻于北魏延昌三年(514)。

此墓志为楷书,同时出土的还有《司马昞墓志》、《司马升墓志》、《司马绍墓志》,合称“四司马墓志”。

四志中以此志最好。

此墓志的笔法,点划清劲峻利,方圆并用,以方为主,收笔自然,行笔中锋,钩笔及捺笔多以侧锋出之。

在笔势上,点的形态变化大,有些字的点呈棱形,还有些字的点成平仰状态,从中可以看出隶书之意,而且点大都独立,显得清劲。

此墓志笔法多变,结体奇特,通过大撇大捺的运用,使人从中感受到魏碑书法艺术的峻利、质朴、潇洒、严谨,并从中看到隶书向魏碑过渡的痕迹。

4、摩崖书

摩崖书就是那类超没公德心的刻在峻岭崖壁,破坏自然生态,造成水土流失的作品,以石门铭最早,再下来就分成了二支:

一是山东掖县、平度县的寒同山、云峰山......等一大垞;二为山东泰安县北,由泰山至半山之经石峪、南徂徕山,郡县近郊之岗山、尖山...等又一坨,其中以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徂徕山佛号、邹县四山摩崖刻经较为有名,皆是径尺大字──触目惊心,心惊胆颤的那一种。

南北朝摩崖刻石。

刻石的时代和书写者的姓名,向来没有定说。

《瘗鹤铭》:

,点画灵动,字形开张。

北宋书法大家黄山谷于此刻石得力独多,变态后形成山谷书“中宫内敛,横竖画向四周开张”的“辐射式”的独特风貌。

江苏镇江焦山江心岛《瘗鹤铭》摩崖石刻。

瘗,埋葬。

一个书法家,家养的鹤死了,埋了并写了铭文。

凡是历史上有名字的书法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书法摩崖石刻,并拓了此铭而去。

后来遭雷击滑坡,碑文下半截落入江中,再后来,上半段也消失了,传世的拓片多为伪作。

《瘗鹤铭》刻于南朝·梁(传)天监十三年(514年),由南北朝时期隐士华阳真逸所书。

《瘗鹤铭》本刻于焦山石壁上。

唐代失落长江中。

北宋熙宁年间,修建运河,工人江中捞出一块断石,经辨认,此断石正是史书上记载坠落江中的《瘗鹤铭》的一部分。

一百年后,南宋淳熙年间,运河重修,疏掏工人又打捞出四块。

送至当地县府,经考证,这三块断石也是《瘗鹤铭》的一部分。

这样,与先前打捞上来的那块断石拼凑在一起,正好是失传很久的《瘗鹤铭》。

到了明洪武年间,这五块断石复又坠江。

康熙年间,镇江知府陈鹏年不惜花巨资募船民打捞,终于在距焦山下游三里处,又将这五块残石捞了出来,移置定慧寺壁间。

1960年合五石为一,砌入壁间。

《郑文公碑》:

即《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宣武帝永平所年(公元511年)刻。

书写者是郑羲的儿子郑道昭。

共有内容相同的上、下两碑。

上碑在山东平度县天柱山,下碑在掖县云峰山。

郑道昭先于天柱山刻出《郑文公之碑》(碑身由一块天然碑状石稍加琢磨而成,竖式,无碑额,属摩崖类刻石。

)后,发现掖县云峰山之东的寒洞山石质较佳,又再重刻,正书额题“荧阳郑文公下碑”七字。

为区别二碑,称天柱山之碑为“上碑”,云峰山为“下碑”。

天柱山“上碑”,书风、内容与云峰山《郑文公下碑》相同,唯字数较少。

字体略小于下碑,文字磨灭较甚。

书法多用圆笔,变化巧妙;结体宽博,气魄雄伟。

清代包世臣说:

“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

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

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

”是“真文苑奇珍也”。

《泰山金刚经》:

即《经石峪》,在山东泰安。

南北朝时刻于泰山一小瀑布下的大块平整山石上,藏于水下约千年,后经发现,使泉水改道,才暴露出来。

何人所作,至今尚无定论。

字径由一尺二,三到一尺七,八寸,现存一千零六十七个字,前人评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康有为评为“榜书第一”。

字形在楷法中兼含隶意,故有人称为“隶楷书”。

 

 

 

 

 

 

 

 

 

 

 

真草《千字文》

 

《爨龙颜碑》

《爨宝子碑》

 

《嵩高灵庙碑》

《敬使君碑》

 

 

《石门铭》

《张猛龙碑》

《晖福寺碑》

《高贞碑》

《始平公》

《杨大眼》

《魏灵藏》

《孙秋生》

 

《张黑女墓志》

 

 

《刁遵墓志》

 

《元羽墓志》

 

 

《瘗鹤铭》

《郑文公碑》

 

《泰山金刚经》

课堂练习

1、临写楷书作品一幅;

2、学习南北朝书法的体会;

 

 

其他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本课作业

 

 

 

本课教学后记(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教研组长签字: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