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二单元导学案 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66709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二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二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二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二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二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二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二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二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二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二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二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二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二单元导学案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二单元导学案 2.docx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二单元导学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二单元导学案 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二单元导学案 2.docx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二单元导学案2

6 黄河颂   光未然

学习目标:

1、了解《黄河大合唱》及其创作背景。

2、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背景资料: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波涛汹涌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战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长、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诗人一直酝酿着“黄河”的诗作。

这年除夕的一个联欢会上,诗人朗诵了这部诗作。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听了诗人的朗诵,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在延安一座简陋的窑洞里,他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同年3月31日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举行首演,引起巨大反响。

不久,《黄河大合唱》很快传遍中国各地。

《黄河大合唱》共八个乐章,即《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唱》、《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这八个乐章,或描绘船夫们与风浪搏斗的动人场面,或赞颂民族的精神和传统的文化,或控诉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或表现中国人民奋起斗争而发出的胜利的呼喊。

在表现形式上,各章歌词或是奔放热情的自由诗,或是优美雅致的散文诗,或具刚健朴素的民歌风,无不以丰富多彩的面貌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作品以奔腾浩瀚的黄河为象征,表现中华民族深受屈辱而奋起抗争的伟大形象。

一、自主学习。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2、默写几句描写黄河的诗句。

 

二、合作探究

1、诗人面对黄河,他看到了什么?

又想到了什么?

 

2、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

这种写法有什么特点?

 

3、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附: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7最后一课都德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

第一课时

一、听写前一课词语。

 

二、自主学习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2、理清课文结构。

 

三、合作探究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请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有哪些地方不同?

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

气氛学生老师

最后一课

 

平常上课

 

四、自主检测

1、读课文“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你们走吧。

”思考:

①“忽然”一词可删掉吗?

为什么?

 

②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③“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是韩麦尔先生身高突然长高了吗?

为什么会这样呢?

 

④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法兰西万岁”。

有什么用意?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合作探究

1、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教了哪些内容?

 

2、韩麦尔先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他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吗?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韩麦尔先生究竟要表达什么?

 

三、拓展阅读。

读短文,思考问题。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

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

“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

“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弟子们答:

“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

”哲学家又问:

“旷野里长着什么?

”弟子们说:

“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

“对,旷野里长满杂草。

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

“老师,只要铲子就够了。

”哲学家点点头。

另—个弟子接着说:

“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

”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

“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

“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

“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书的最后补了一章:

要想除掉旷野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纯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哲学家给学生们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在除杂草的事情上,除了文章提示的主题,你还有别的想法吗?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识记重点字词。

2、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精彩的比喻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一、自主学习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2、查阅资料,谈谈“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

二、合作探究

1、本文课题是“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什么是“艰难的国运”?

请大家在原文中找答案。

 

2、作者认为什么样的国民才算“雄健的国民”?

请从文中找答案。

 

3、本文课题是“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能不能改成“雄健的国民与艰难的国运”,为什么?

三、拓展阅读

历史是什么?

它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固定的形态。

然而它涵盖所有流失的岁月。

没有人能够躲避它的剖视。

就像一个人在海洋里游泳无法摆脱海水的拥抱,你跃出海面潜入海底,海水还是要淹没你,哪怕你变成一条飞鱼,展翅在天空滑翔,最后免不了仍会落进海里。

没有人能够超越历史。

那么,历史是什么?

一片土地的沧桑变迁可以是一部历史。

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可以是一部历史。

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可以是一部历史。

一个人的生活旅程可以是一部历史。

一场战争可以是一部历史。

一场球赛可以是一部历史。

历史是汹涌的潮汐,它呼啸着冲上沙滩时人人都为之惊叹。

它悄然退落时,许多人竟会忘记它的磅礴,忘却它曾经汹涌过,呼啸过,然而忠实地记录着它的足迹,没有什么力量能将这足迹擦去。

白蚁可以将史书蛀得千疮百孔,但历史却不会因此而走样。

装满精致堂皇的典籍未必是真历史。

墨,可以书写真理,也可以编制谎言。

谎言被重复一千次依然是谎言,真理被否定一万次终究是真理。

是的,历史是起伏的潮汐。

涨潮,未必是历史的巅峰;落潮,也不是历史的中断,更不是历史的倒退,落潮之后,必定会有新的潮汐。

在历史的潮汐中,个人只能是其中的一簇浪花。

有人一生都想做一个冲浪者,脚踏着冲浪板,在迭起的浪峰上作种种令人惊叹的表演。

然而他们不可能永远凌驾于浪峰之上,潮头总要把他们打入水中。

而那些企图逆流而行的弄潮者,在历史前进的惊天动地的涛声中,他们的呼喊留不下一丝回声。

历史将前进,这是必然。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2、历史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使它看得见、摸得着?

举文中实例具体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9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听写前一课词语。

 

二、自主学习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朗读课文,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

如果不是,该如何解释?

3、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三、合作探究

1、作者阅读为什么要对土地发出这样的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

 

四、拓展阅读

欣赏使人美丽

面对同一棵树,有人看到了绿叶,有人看到了毛毛虫。

真诚的人能够感知到他人的真诚,而骗子总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说谎。

善良的人会被别人的善举感动,在缺乏善心的人眼里,善就是傻。

从这个意义上说,会不会欣赏别人是对自身品质的一种检验。

学会欣赏别人,则是对自身品质的一种提升;对被欣赏者来说,欣赏是一种引导和激励。

19世纪末,美国西部的密苏里有一个坏孩子,他偷偷地向邻居家的窗户扔石头,还把死兔子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烧烤,弄得臭气熏天。

他9岁那年,父亲娶了继母,并对继母说:

“亲爱的,你要好好注意他,他是全郡最坏的孩子,他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向你扔石头,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让你防不胜防。

”继母好奇地走近这个孩子,当她对这个孩子有了了解之后说:

“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的地方罢了。

”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引导下,这个孩子的聪明找到了发挥的地方,后来成了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

这个人就是戴尔•卡内基。

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馆用餐,老板对他说:

“你还记得我吗?

”林清玄说:

“记不起来了。

”老板拿来一张20年前的旧报纸,那里有林清玄的一篇文章,那时他在一家报社当记者。

这是一篇关于小偷的报道,小偷手法高超,作案上千次,次次得手,最后栽在一个反扒高手的手上。

文章感叹道:

“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风格如此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成就的吧!

”老板告诉他:

“我,就是那个小偷,是你的这段话引导我走上了正路。

”如今他开了好几家羊肉馆,成了那里颇有名气的大老板。

连小偷身上也有可欣赏的地方,连小偷也能在欣赏的引导下走上正路,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人不能被欣赏,不能被引导呢?

学会欣赏别人吧!

欣赏你的同事,你和同事之间会合作得更加亲密;欣赏你的下属,下属会工作得更加努力;欣赏你的爱人,你们的爱情会更加甜蜜;欣赏你的孩子,说不准他就是下一个卡内基——学会欣赏你周围所有的人,你周围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丽。

1、你有欣赏别人或被别人欣赏的经历吗?

请简要叙述并谈谈当时的心理感受。

10木兰诗北朝民歌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掌握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3、分析木兰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背景资料: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

第一课时

一、听写前一课词语。

 

二、自主学习

1、熟读课文,给加点字音。

机杼()军帖()可汗()()

胡骑()朔气()金柝()云鬓()

三、合作探究

1、解释加点字。

当户织

阿爷无大儿

问又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

赏赐百千强

2、翻译句子

万里赴戎杨,关山度若飞。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教师要讲“互文”)

雄免脚扑朔,雌免眼迷离。

双免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检测。

1、用课文原句填空。

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

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

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

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

 

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

 

木兰诗北朝民歌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请概括回答。

 

2、你认为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从文中找依据。

 

二、拓展阅读。

读短文,文后各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

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少习射(少年时)

B、市鞍马(买)

C、长而益精(更加)

D、易男装(穿)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因:

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因: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4、“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5、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