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6779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82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7页
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7页
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7页
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7页
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7页
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7页
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7页
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7页
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7页
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7页
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7页
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7页
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7页
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7页
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2部分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Word版含答案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

 读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代表采集渔猎时代,

时代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和科技进步,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地矛盾加剧。

(2)C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

答案:

A

(二)

读下图,回答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产生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污染。

(2)环境问题的表现:

①资源短缺:

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②生态破坏:

如土地荒漠化(图例甲)、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图例乙)。

③环境污染:

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图例丙为酸雨危害。

(3)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①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②发达国家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1.环境问题不单指环境污染,还包括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

2.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

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3)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3.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突出,一是环境承受着人口增长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二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力量薄弱,三是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转移污染。

(三)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问题。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①图中A表示社会系统,B表示经济系统,C表示生态系统。

②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别: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经济增长往往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而不太重视质量和效益,而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说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而已。

2.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

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

               

 

[以“案例”为依据——探规寻律·走向实践]

[理在书中]

(一)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地区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地区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者强度过大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展中

国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①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环保意识不强;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

国家

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

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使其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三)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水资源

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

土地资源短缺

生态退耕、建设占地等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

能源短缺

利用率低、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滥垦、滥伐、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生物多样

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

泰晤士河的悲剧

固体废弃

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城”现象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噪声等

城市噪声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石油泄漏

[题在书外]

(2015·重庆高考·节选)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

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

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

如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 ②雾霾严重 ③珊瑚退化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审题指导]

1.审设问

“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2.审材料

“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有独特的旅游资源;“马尔代夫”“岛国”→受海洋影响大。

3.审图表

由图示经纬度→其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图例→其领土主要由一系列的珊瑚礁、岛组成,海拔

4.审选项

该国为热带雨林气候→植被覆盖率高,且地势低平,不易发生水土流失;该国大气对流运动旺盛,且旅游业是支柱产业,环境污染少→基本无雾霾;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该国面临威胁;珊瑚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再加上随着旅游业发展→珊瑚退化。

[答案] D 

[把握规律]

环境问题的解答思路

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

2.分析成因

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

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3.分析后果与危害

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这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

4.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主要问题

具体措施

环境污染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短缺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题组冲关]

1.读某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

(2)题。

(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

A.上海、天津     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D.辽宁、山东

(2)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

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贫乏B.交通设施落后

C.煤炭消耗量大D.第三产业发达

解析:

(1)B 

(2)C 第

(1)题,从图中可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人均CO2排放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级行政区有云南、湖北、重庆、海南、福建和广东,其中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只有福建和广东。

(2)题,山西和内蒙古人均GDP不高,但是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消耗量大,人均CO2排放量高。

2.(2015·上海高考)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

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图所示。

读图回答

(1)~(3)题。

(1)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2)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D.6月到8月

(3)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1)A 

(2)D (3)D 第

(1)题,由图文材料可以读出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应为南方近岸海域;有机物、营养盐等物质在城市近岸海域较丰富。

(2)题,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推断6月到8月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大。

第(3)题,赤潮是在温度比较高、光照较强、营养物质比较丰富的条件下产生的,当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时,可以降低赤潮产生的污染程度,但也会使污染扩散。

3.(2018·吉林十校联考)在风力较小、逆温、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随着悬浮颗粒物的增多而导致大气能见度小于10km的现象叫霾。

如图为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各月霾日数变化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以下关于霾的时空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季多于冬季B.冬季多于夏季

C.三省市夏季差异最大D.北京全年皆高于其他两省市

(2)造成河北霾日数季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A.春季降水多,霾日数少

B.夏季多大风,霾日数多

C.秋季晴朗天气多,霾日数少

D.冬季燃煤取暖,霾日数多

解析:

(1)C 

(2)D 第

(1)题,读图,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北京夏季霾日数多于冬季,但是天津、河北冬季霾日数多于夏季,A、B错。

由曲线走向可知,三省市冬季有交点、夏季日数差异最大,C对。

北京霾日数有的月份低于天津,D错。

(2)题,造成河北霾日数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冬季燃煤量多,向空气中排放的污染物多,导致霾日数多,D对;河北春季降水少,且春秋季人为排放(燃煤取暖)污染物少,多大风,霾日数少,A、C错;夏季降水集中,霾日数少,B错。

 

[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

[思维线索]

[师说考点]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性

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

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

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三)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

目标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增长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

文明标准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时间尺度

当代人的最大需求

强调代际公平

空间尺度

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式的发展方式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的发展方式

(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

2.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

3.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的环境观和消费观。

5.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题组冲关]

1.(2017·江苏高考)如图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

读图回答

(1)~

(2)题。

(双选)

(1)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  )

A.日照市B.潍坊市

C.青岛市D.威海市

(2)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

A.单位GDP消耗大B.城市调控能力好

C.单位GDP污染小D.城市发展水平低

解析:

(1)CD 

(2)BC 第

(1)题,图示威海和青岛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和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说明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故C、D正确。

(2)题,图示M类城市与N类城市相比,具有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和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的优势,说明M类城市调控能力好,单位GDP污染小,故B、C正确。

(2015·北京高考·节选)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

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m)。

据此回答下题。

2.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选D 如果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数量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并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①正确;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食物,比如山羊等食草动物数量的增多,而食草动物增多会破坏山区的草场,导致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继而山区的环境承载力下降,②错误;过度猎狼和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③错误;过度猎狼违反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性原则,④正确。

所以D正确。

(2013·江苏高考·节选)《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

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如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

读图回答下题。

(双选)

3.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  )

A.社会保障建设B.经济基础建设

C.农业基础建设D.生态与环境建设

解析:

选CD 由图可知,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生存支持系统和环境支持系统的发展能力指数还较弱,显然我国今后应加强这两个系统的发展,即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生态与环境建设。

4.(2017·河北定州中学模拟)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崎岖,多山地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形成了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读图回答

(1)~

(2)题。

(1)保障该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

A.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条件

C.兴修排灌水利设施

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

(2)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  )

A.能灵活地适应市场B.农产品的类型多样

C.提高了生产效率D.稻鱼共生,保护环境

解析:

(1)C 

(2)D 第

(1)题,浙江东南部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发,水源是该地区农业稳产的关键因素,故保障该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兴修排灌水利设施。

(2)题,注意抓住关键词“生态可持续发展”,其强调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达到减轻污染和减少生态破坏的目的,该农业模式稻鱼共生,保护环境达到此目的。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齐鲁名校协作体二模)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一次性餐具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有人说:

“小小餐盒既轻又重,既小又大,既简单又复杂”。

据此完成1~2题。

1.一次性餐具生产后以就近销售为主,主要原因是(  )

A.产品运量大B.产品价值低

C.市场需求大D.产品运输不便

2.小小餐盒的“重”与“大”是指(  )

A.产品重量大B.原料消耗大

C.环保责任大D.大气污染大

解析:

1.B 2.C 第1题,一次性餐具既轻又小,产品的运量小,A错误;产品的运量小,方便运输,可使其生产地远离市场地,D错误;市场需求大不是其生产接近市场的主要原因,C错误;一次性餐具的市场价格低,长途运输会增加运输成本,利润降低,故选B。

第2题,一次性餐具既轻又小,产品重量小,消耗原料少,A、B错误;使用一次性餐具主要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造成的大气污染小,D错误;一次性餐具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难治理,故环保责任重大,选C。

(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通常,底层海水pH高于表层海水,远海表层海水pH高于近海表层海水。

据海洋监测研究表明,表层海水pH的变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如图为2000年以来山东省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2000年以来,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上升B.下降

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上升

4.造成2000年以来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入海径流带来大量污染物

B.陆风不断增强,导致海水上泛

C.海水温度升高,浮游植物增多

D.海风不断增强,远海海水流入近海

解析:

3.B 4.A 第3题,由图可知,2000年以来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下降态势,总体呈下降趋势。

第4题,胶州湾地处我国经济发达的渤海地区,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随着入海径流流入胶州湾,导致海域内藻类大量死亡,藻类吸收的二氧化碳大幅减少,海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造成表层海水pH下降,故A正确。

(2018·河北衡水中学期中测试)如图为我国某城市近五年产业发展分析图。

据此回答5~6题。

5.该城市在产业发展中(  )

A.石油化工和石化产品制造业增长潜力较大

B.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发展空间较小

C.批发和零售业可优先培育为主导产业

D.目前缺少增长快、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的优势主导产业

6.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该城市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扩大资源开采规模,大量输出原料 ②发展传统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 ③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 ④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5.D 6.B 第5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①②③④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小,增长率高,⑤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增长率低,所以目前没有增长快、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的主导产业,D正确。

第6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从发展新兴产业,使产业结构多样化;资源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等方面考虑,所以B项正确。

霾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如灰尘、粉尘、盐粒等)或气溶胶粒子(如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能导致空气质量逐渐恶化。

如图示意黄淮地区1971~2001年冬季霾日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力之间的相关系数。

据此完成7~8题。

7.黄淮地区冬季霾日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力之间的关系是(  )

A.20世纪80年代之前,风力越小,霾日数越多

B.20世纪80年代之后,相对湿度越大,霾日数越少

C.20世纪80年代之前,霾日数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D.20世纪80年代之后,霾日数与风力相关性增强

8.推测黄淮地区1971~2001年间(  )

A.冬季风势力减弱B.降水量显著增大

C.霾的主要组成物质改变D.森林湖泊面积大量增加

解析:

7.A 8.C 第7题,图中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冬季霾日数与风力呈明显负相关,故风力越小,霾日数越多,A正确。

注意正相关说明变化一致,负相关说明变化不一致,相关系数绝对值越大说明相关性越大。

第8题,从图中只能看出不同时期,霾日数与各要素的相关性,不能看出冬季风势力强弱、降水量变化趋势,更不能看出森林、湖泊面积变化;但是从图中可看出,霾日数与风力、降水、湿度相关性发生较大变化,可能是霾的组成物质发生改变,导致同样的外部条件下,霾日数存在差异。

(2014·天津高考·节选)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图中所示的大型商城,以汇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式。

某地理小组学生实地考察了该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9.同学们针对如何新建这类大型商城各抒己见,其中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

A.增加商城数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B.扩大商城规模,带动周边城镇发展

C.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

D.商城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

解析:

选C 注意题干中“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个信息点,A项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B、D两项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城市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环境的城市。

如图为我国某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指数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我国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有序性原则

11.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能体现出的做法是(  )

A.提高能源利用率B.降低碳排放量

C.提高城市绿化率D.减少污染物排放

解析:

10.C 11.D 第10题,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该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第11题,图示体现了生活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没有体现出城市绿化率、能源利用率、碳排放量的变化。

二、综合题(共56分)

12.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6分)

石材加工主要包括“锯割加工—研磨抛光—切断加工—凿切加工—火烧加工—辅助加工及检验修补”等环节,生产过程水、电消耗量大。

贵州安顺市(如图)致力于推动当地石材产业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