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69018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7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

1总论

1.1项目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指出:

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

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

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指出:

2008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

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投入,要重点支持基本农田整理、灾毁复垦和耕地质量建设。

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氛围,各行各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整体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为确保全省粮食生产安全、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做贡献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服务“三农”、促进湖北省实现“中部崛起”的有力举措。

X位于位于湖北省南部,北倚省会武汉,南临湘北重镇岳阳,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

现辖15个镇,4个办事处,2个国有林、茶场。

总面积1723平方公里,人口52万。

历史悠久,四海知名。

赤壁古称蒲圻,缘起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设置蒲圻县,因湖多盛产蒲草(古时编织蒲团的材料)形成集市而得名。

198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有着1700多年沿革的蒲圻撤县设市,由咸宁市代管。

1998年6月更名为X。

天然地成为南北交通要冲,省际交流窗口,平原山区纽带。

扼潇湘咽喉,控江夏通衢,素称“湖北南大门”。

距武汉112公里,距岳阳90公里。

全市东西长68.9公里,南北最宽、最窄处分别60公里、26公里,地处鄂南边陲,为幕阜低山丘陵与江汉平原的接触地带,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倾斜。

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群,最高为赵李桥镇柘坪村的观音尖,海拔852米。

中部为丘陵地带。

北部滨江滨湖地区为海拔50米左右的冲积平原,最低处神山镇的聂家泉(海拔19.3米)。

长江流经西北边界,主要有陆水河、新店河、汀泗河。

耕地后备资源十分丰富,土地开发整理潜力极大,是湖北省土地整理的典型区域,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土地整理,具有以下意义:

1)推进土地整理,既可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全面小康建设,也缓解我省土地的供需矛盾;

2)一定程度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促进经济建设发展;

3)提升全市乃至全省生态建设水平,防治水土流失,促进小流域综合开发整治;

4)是满足农民要求,顺应民心的一项民心工程。

X国土资源局组织发改委、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保护、财政等部门相关专家、规划设计及测量人员对全市范围内基本农田进行实地踏勘,调查基本农田地区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并收集自然、社会经济、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等相关基础资料。

以《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鄂土资发[2008]27号)为指导依据,通过对基本农田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限制因素等进行技术分析,顺应当地群众对土地整理的强烈要求和迫切愿望,拟在XX开展土地整理工作。

XXX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位于X,项目区主要涉及X镇涉及独山村、丰乐畈村、十八里畈村共3个行政村,项目区总面积1192.95公顷,建设规模1000公顷。

境内有陆水千岛湖旅游风景区,万亩竹海、万亩森林、万亩湖泊等自然风光;有泉口泉、黄牯泉、木兰泉、石榴泉等四大赤壁名泉,有跨市界的双石水库和万亩泉口湖。

境内有高山、丘陵、湖泊,盛产粮食、楠竹、木材、苎麻、茶叶、煤炭、水果、水产、油料。

全镇有粮田面积4万亩,楠竹面积10万亩,林木面积16万亩,煤炭储量5000万吨,猕猴桃面积4000亩,水产面积2.5万亩,山上有绿色银行,水里有聚宝渔仓,地下有丰富矿藏。

2002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6亿元,财政收入1530万元,农村人平纯收入2595元,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市保持领先水平。

但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及生产生活条件问题始终制约着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对该区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已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大事。

通过对项目区基本农田进行土地整理,对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农田基础设施和林网建设,拟达到通水、通电、通路,从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从根本上改变项目区村民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

1.2项目基本情况

1.2.1项目类型

项目类型为重点项目。

1.2.2项目名称及性质

项目名称为:

XXX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

项目性质为:

土地整理。

1.2.3项目位置与范围

项目区位XX的独山村、丰乐畈村、十八里畈村3个行政村。

项目区四至清晰:

项目区:

东经114°03′27″-114°08′04″,北纬29°47′37″-29°51′11″

1.2.4项目区地貌类型

主要地貌类型为丘陵。

1.2.5项目规模

项目区总面积1192.95公顷,建设规模1000公顷。

拟投资3750万元,单位面积投资3.75万元/公顷。

1.2.6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

项目区位XX的独山村、丰乐畈村、十八里畈村3个行政村。

1.2.7项目建设工期

项目建设工期为一年,即从2012年12月开工,至2013年11月竣工。

1.2.8项目预期目标

1.项目区建设规模1000公顷,新增耕地30.40公顷,新增耕地率3.04%。

2.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3.通过土地整理及未利用地开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4.实施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项目区基础配套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5.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强粮食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确保项目区农民的经济利益;

6.调整土地权属关系,保护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项目区的社会稳定;

7.通过实施土地整理,改善田间小气候和农田生态环境;

8.通过此项目的实施,为X其它地区的土地整理项目积累经验,推动其土地管理工作。

2项目概况

2.1X概况

X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居住繁衍,先后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春秋文化遗址。

夏、商时(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属荆州云梦泽地;西周及春秋时(约公元前11世纪~前476年)为楚国云梦泽地。

X位于位于湖北省南部,北倚省会武汉,南临湘北重镇岳阳,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

现辖15个镇,4个办事处,2个国有林、茶场。

总面积1723平方公里,人口52万。

历史悠久,四海知名。

赤壁古称蒲圻,缘起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设置蒲圻县,因湖多盛产蒲草(古时编织蒲团的材料)形成集市而得名。

198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有着1700多年沿革的蒲圻撤县设市,由咸宁市代管。

1998年6月更名为X。

天然地成为南北交通要冲,省际交流窗口,平原山区纽带。

扼潇湘咽喉,控江夏通衢,素称“湖北南大门”。

距武汉112公里,距岳阳90公里。

全市东西长68.9公里,南北最宽、最窄处分别60公里、26公里,地处鄂南边陲,为幕阜低山丘陵与江汉平原的接触地带,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倾斜。

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群,最高为赵李桥镇柘坪村的观音尖,海拔852米。

中部为丘陵地带。

北部滨江滨湖地区为海拔50米左右的冲积平原,最低处神山镇的聂家泉(海拔19.3米)。

长江流经西北边界,主要有陆水河、新店河、汀泗河。

X辖3个街道、9个镇、1个乡。

共有26个居委会、140个村委会:

赤马港街道、陆水湖街道、蒲圻街道、赵李桥镇、新店镇、周郎嘴回族镇、茶庵岭镇、中伙铺镇、X、柳山湖镇、神山镇、车埠镇、黄盖湖镇、余家桥乡。

X内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以内,年平均气温16.9°C,年平均无霜期247~261天,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

赤壁地处江汉平原南沿,为长江中游丰水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571毫米。

1954年最大降雨量2677.6毫米,1968年最小降雨量910.22毫米。

降雨多集中在5~8月,占年雨量的51.5%,能满足粮、棉等农作物的需水要求。

2.2项目区基本情况

2.2.1位置与范围

X位于X东北部,素有赤壁市北大门之称,辖45个村,2个街道办事处,3个居委会,全镇版图面积336.8平方公里,人口6.5万人,中央、省、市驻镇单位14家,市属派出单位43家。

是X红旗乡镇、咸宁市三位一体重点乡镇、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省文明镇。

项目区位XX的独山村、丰乐畈村、十八里畈村3个行政村。

(1)地形地貌

X地处鄂南边陲,为幕阜低山丘陵与江汉平原的接触地带,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倾斜。

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群,最高为赵李桥镇柘坪村的观音尖,海拔852米。

中部为丘陵地带。

北部滨江滨湖地区为海拔50米左右的冲积平原,最低处神山镇的聂家泉(海拔19.3米)。

长江流经西北边界,主要有陆水河、新店河、汀泗河。

X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隔蟠河与湖南省临湘市接壤,东与咸安区相邻,南与崇阳县交界,东北与嘉鱼县连接,西北隔长江与洪湖市相望。

地理位置为北纬29°28’~29°55’,东经113°32’~114°13’。

距武汉112公里,距岳阳90公里。

全市东西长68.9公里,南北最宽、最窄处分别60公里、26公里。

为幕阜山脉与江汉平原接壤的丘陵地带,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倾斜。

(2)水文地质

X:

江汉平原南沿,为长江中游丰水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571毫米。

1954年最大降雨量2677.6毫米,1968年最小降雨量910.22毫米。

降雨多集中在5~8月,占年雨量的51.5%,能满足粮、棉等农作物的需水要求。

(3)气候

内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以内,年平均气温16.9°C,年平均无霜期247-261天,降雨量1251-1608毫米,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

(4)植被

项目区田间作物四季覆盖,沟路灌木稀疏,堤埂各类小草密布,植被条件好,水土保持力较强。

(5)土壤

项目区内的土壤主要以黄土壤、水稻土和潮土三个土类为主,土壤质地适中,土壤的垂直分布不太明显,土壤熟化程度高,耕层深厚,根据实地抽样结果,土壤平均深度大约为5-7米,保肥及供肥性均较好,通气性好,宜耕期较长,宜种性多。

有利于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和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6)自然灾害

项目区自然灾害主要是旱害。

因为一方面虽然项目区年降雨量较大,但雨量分布不平衡,大部分降雨集中在5~6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而在作物最需要水分的季节7~9月份降雨量只占20%左右,另一方面项目区地貌为丘陵,地势较为复杂,高低起伏不平,加上水利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很难实现渠系的自流灌排,灌溉保证率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常常受灾。

2.2.3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

(1)光热资源

项目区光热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08千卡/cm2,全年太阳日照190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1%,无霜期260天;最高气温40.7℃,最低温度为零下14.5℃,年平均气温16.7℃,活动积温达5203℃,农作物生长季节的积温高;光热充足,资源丰沛。

优越的气候条件为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水资源

项目区为长江中游丰水地区,降水充沛,降雨量各季分配不均,常是初夏梅雨多涝,盛夏少雨干旱。

年均降雨量1630mm,最大日降雨量202.9mm,降雨主要集中在5、6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3,蒸发量较大,年蒸发量为1200-1500mm。

水资源丰富。

(3)生物资源

项目区属于高度开发区域,以人工植被为主,区内竹林成片;自然植被比较少。

自然植被主要是灌草;人工植被包括农作物和园地种植作物,耕地主要种植水稻、棉花、油菜、花生、蔬菜等农作物,园地主要种植茶叶、苎麻、柑桔等。

2.2.4社会经济状况

X位于X东北部,素有赤壁市北大门之称,辖45个村,2个街道办事处,3个居委会,全镇版图面积336.8平方公里,人口6.5万人,中央、省、市驻镇单位14家,市属派出单位43家。

是X红旗乡镇、咸宁市三位一体重点乡镇、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省文明镇。

作为X红旗乡镇、咸宁市三位一体重点乡镇,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X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借梯上楼,发展壮大。

X十万亩速生丰产林和竹笋两用林基地已基本建成,万亩优质稻推广基地和万亩淡水养殖基地初见成效,以水泥、石料为主的建材工业集团已形成规模,占地100亩的107国道大型竹木加工经销市场已动工兴建,一批特色项目陆续上马。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X所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资源、人文优势必将得到充分发展,经济建设将迅速发展,社会事业将全面进步。

X资源丰富,经济繁荣。

境内有高山、丘陵、湖泊,盛产粮食、楠竹、木材、苎麻、茶叶、煤炭、水果、水产、油料。

全镇有粮田面积4万亩,楠竹面积18万亩,周边几个乡镇楠竹面积近10万亩,林木面积19万亩,煤炭储量5000万吨,猕猴桃面积4000亩,水产面积2.5万亩,山上有绿色银行,水里有聚宝渔仓,地下有丰富矿藏。

2003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96000万元,财政收入1640万元,农村人平纯收入2700元,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市保持领先水平。

X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与时俱进,发展壮大。

十万亩速生丰产林和竹笋两用林基地已基本建成,万亩优质稻推广基地和万亩淡水养殖基地初见成效,以水泥、石料为主的建材工业集团已形成规模,占地100亩的107国道大型竹木加工经销市场已兴建。

X利用陆水河丰富的河沙资源,引进外商,投资创办一个年产值300万元、利润90万元的河沙厂。

村民合股开发6000亩集体林场,把荒山变竹林,开办竹木工业园,引进拉丝厂、竹地板厂等加工企业,到2007年底,X双丘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050万元左右,农村人平纯收入5100元,固定资产7000万元。

四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党组织”、“模范村民委员会”,十二年被评为咸宁市、X“红旗村”,也是湖北省、咸宁市、X确定的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7年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绿色小康村”。

2.2.5基础设施条件

(1)排灌系统现状

项目区内水源基本可以保障农田灌溉用水,但现有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硬化沟渠极少,大部分土质沟渠淤塞严重,灌排不畅,严重老化。

项目区内地势复杂,渠系很难实现自流灌排,虽然区内目前建有部分型抽水机站,但大部分被盗窃或失修损坏,区内地势较高的地区仍需修建部分泵站进行引水灌溉。

因此,构筑项目区内水利排灌系统的网络,对损坏或失去功能的沟渠进行清淤、硬化或进行U型槽渠改造是提高项目区农业生产能力的当务之急。

(2)交通状况

项目区内地势复杂,现有道路大部分为土路,弯多路窄,坑洼不齐,一到下雨天,路面泥泞不堪,或受雨水冲刷严重,给机耕和田间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许多路段年久失修,许多沟渠与路相交处没有修建人行桥和机耕桥,农民耕作出行相对困难。

难于适应现实发展需要,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急待整修改造。

因此,项目区内道路交通亟待本次项目进行整改和完善。

(3)电力设施状况

项目区已经过农网改造,所有的行政村均有10KVA变压器,电力能满足村庄及项目区用电的需要,农业用电富足有余,农田灌溉及项目区实施的用电问题完全可以得到保证,但部分新建泵站所在地由于没有电力线到达需新架电力线。

(4)生态环境状况

项目区为内陆丘陵,周围山上森林茂密,风害不严重,项目区内水土保持较好。

项目区内无工矿企业,无污染源。

(5)基础设施状况对规划的影响

经过对项目区的实际踏勘,结合现状,可以看出项目区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设施及电力设施状况较为完善,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便利。

而项目区内道路交通设施及农田水利设施明显薄弱,尤其是道路交通问题,群众反映尤为强烈。

因此在项目规划设计时考虑的主要问题是改善交通条件、塘堰清淤、提水灌溉等问题,即要在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水利设施的维修改造,适当增加必要的配套设施,提高设施服务质量,因地制宜地对项目区田间沟渠路林进行整体系统的规划布置,既要升级改造沟渠,又要提高其分布密度与均匀度,使得项目区耕地旱期灌水方便,涝期排水通畅;同时要改善、优化项目区内的道路设施,提高田间道和生产路的铺设标准,增加道路的总面积,并完善其布局,方便农民生活及农业生产,争取达到道路通顺、灌排合理、生态良好的目标。

2.2.6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较为单一,田块、地块、交通道路自然形成,布置零乱,缺乏效率,水利基础设施不配套,且分布不均,使得项目区区内土地利用率不高的同时,土地产出率也较低,经济效益不高。

但项目工程建成后,随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进一步配套与改善,田水路林合理系统的规划安排,将给项目区带来较为可观的效益。

项目区建设规模为1000公顷,其中耕地766.50公顷(水田671.49公顷,旱地95.01公顷);其他农用地223.97公顷(农村道路22.53公顷,农田水利44.83公顷,坑塘水面103.04公顷);不动工面积192.95公顷(其中不动工居民点15.69公顷,不动工林地105.71公顷,不动工公路用地3.95公顷,不动工河流用地14.03公顷,不动工鱼塘水面53.57公顷)。

具体见表2-1;

XXX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

公顷

乡镇名

行政村名

建设规模

农用地

小计

耕地

园地

其他农用地

小计

旱地

水田

小计

园地

小计

农村道路

坑塘水面

农田水利

田坎

X

独山村

485.09

485.09

388.37

65.72

322.65

0.00

0.00

96.72

10.83

37.38

22.03

26.48

十八里畈村

463.51

463.51

334.08

27.57

306.51

9.09

9.09

120.34

10.94

63.58

22.14

23.68

丰乐畈村

51.40

51.40

44.05

1.72

42.33

0.44

0.44

6.91

0.76

2.08

0.66

3.41

小计

1000.00

1000.00

766.50

95.01

671.49

9.53

9.53

223.97

22.53

103.04

44.83

53.57

比例

100.00%

100.00%

76.65%

9.50%

67.15%

0.95%

0.95%

22.40%

2.25%

10.30%

4.48%

5.36%

备注:

项目区总面积1192.95公顷,建设规模1000公顷,不动工面积192.95公顷(其中不动工居民点15.69公顷,不动工林地105.71公顷,不动工鱼塘水面53.57公顷,不动工公路用地3.95公顷,不动工河流水面14.03公顷)。

3项目分析

3.1项目合法性与合规性分析

项目区土地整理按照规定程序经依法审查批准而实施。

该项目实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是一致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符合省、市、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用途管制原则,符合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的要求。

项目的实施与土地利用将在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与指导下进行,符合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的要求。

通过项目实施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有力地促进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同时也将极大的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对项目区进行土地综合治理,是项目区人民群众人心所望,人心所盼。

3.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的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需求以及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该地区范围内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做的总体的战略性的布局和统筹安排。

项目区采取田、水、林、村及各业建设的综合整治,增加耕地及其他农用地的有效面积,改进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本市国民经济的可待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中明确提出:

“根据开源和节流并举的方针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扩大农用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通过开发、复垦与整理增加耕地并对田、水、路、林、村及各业建设进行综合整治,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同时加大力度改造中低产田”。

本次选中的项目丘陵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区,本项目按照“宜耕则耕,宜园则园,宜林则林”的原则,通过对项目区进行田、水、林、村及各业建设的综合整治,以达增加耕地及其他农用地的有效面积,改进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本市国民经济的可待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因此,该项目是完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是对规划的具体落实。

3.1.2其他法律、法规对项目的要求

项目区土地整理工作以《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为指导,严格按照规定程序依法审查批准而实施,项目规划在搞好水土保持等前提下,始终围绕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增加有效耕地、农地面积,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实现土地利用分区用地管制等具体要求进行。

项目本着坚持“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协调”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基本农田资源,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因此该整理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

3.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3.2.1自然限制要求

(1)项目区虽然属于丘陵地区但是依然有部分旱地,田块高低不平,田块之间的落差较大,由于项目区没有进行过“田园化建设”和“低改”等农田改造工程,所以项目区内农田的田块大小和形状也不规则,导致了对土地使用的浪费性较大,也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2)项目区内水源基本可以保障农田灌溉用水,但现有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硬化沟渠极少,大部分土质沟渠淤塞严重,灌排不畅,严重老化。

项目区内地势复杂,渠系很难实现自流灌排,虽然区内目前建有部分型抽水机站,但大部分被盗窃或失修损坏,区内地势较高的地区仍需修建部分泵站进行引水灌溉。

因此,构筑项目区内水利排灌系统的网络,对损坏或失去功能的沟渠进行清淤、硬化或进行U型槽渠改造是提高项目区农业生产能力的当务之急。

(3)项目区内的灌水和排水不能进行有效节制和调配,需水的地方没水,不需水的地方渍水,同时,串排串灌现象严重。

大灌大排没有形成统一的布局规划,导致农民各自为站,临时抽水机站林立,既造成重复投资又使得宝贵的水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4)项目区内地势复杂,现有道路大部分为土路,弯多路窄,坑洼不齐,一到下雨天,路面泥泞不堪,或受雨水冲刷严重,给机耕和田间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许多路段年久失修,许多沟渠与路相交处没有修建人行桥和机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