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3711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x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研究

内容提要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加快,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在明晰产权和强化激励的要求下正逐步实施管理层收购,通过股权激励等制度安排使企业管理层获得控制权,实现管理层自身利益与企业经营的有效统一,有利于提升企业运作质量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国内外企业的实践证明,管理层收购是企业产权改革的理想选择,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家价值的最佳通道,是国际惯用的激励模式。

近几年来,在实践中,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正处于起步阶段。

在理论上,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尚缺乏系统的研究。

深入地进行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研究,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富于鲜明的时代性,有利于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提高证券市场的融资效率和运作效率,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关键词:

管理层收购MBO上市公司运作措施

一、管理层收购的概述„„„„„„„„„„„„„„„„„„„„„„1

(一)MBO的起源及其涵义„„„„„„„„„„„„„„„„„„„1

(二)MBO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4(三)上市公司MBO运作的意义„„„„„„„„„„„„„„„„„6二、管理层收购的基本理论„„„„„„„„„„„„„„„„„„„8

(一)委托代理理论„„„„„„„„„„„„„„„„„„„„„„8

(二)公司治理结构理论„„„„„„„„„„„„„„„„„„„11三、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运作分析„„„„„„„„„„„„„„„14

(一)上市公司MBO的运作模式„„„„„„„„„„„„„„„„14

(二)上市公司MBO运作的基本步骤„„„„„„„„„„„„„„15(三)上市公司MBO运作的案例分析„„„„„„„„„„„„„„17(四)上市公司MBO运作的关键因素分析„„„„„„„„„„„„21(五)上市公司MBO的风险分析„„„„„„„„„„„„„„„„25四、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规范措施„„„„„„„„„„27

(一)上市公司MBO存在的主要问题„„„„„„„„„„„„„„27

(二)上市公司MBO的规范措施„„„„„„„„„„„„„„„„29结束语„„„„„„„„„„„„„„„„„„„„„„„„„„„34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加快,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在明晰产权和强化激励的要求下正逐步实施管理层收购,通过股权激励等制度安排使企业管理层获得控制权,实现管理层自身利益与企业经营的有效统一,有利于提升企业运作质量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一、管理层收购的概述

(一)MBO的起源及其涵义

1、MBO的起源

管理层收购MBO(ManagementBuy-outs)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证券市场。

这一时期,美国证券市场扩容速度过快,许多私人公司乘机上市,迅速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公众公司,一些上市公司没有业绩支撑,股价泡沫程度很高。

后来,伴随石油价格的上涨,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持续的、较高的通货膨胀的直接后果就是使泡沫性股市迅速回落,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972年的1036点降至1974年的578点,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严重偏低于实际价值,上市公司的Q值(市场价值/重置成本)从1965年的1.3大幅下降至1981年的0.52,这意味着在资本市场上购买企业要比在实际资产市场上购买企业便宜一半。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上市公司内部人的管理层,比外部的投资者知悉更多关于上市公司的真实信息,巨大的价差促使管理层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股份来实现所有者收益,上市公司MBO就这样运用而生了。

美国KKR(KohlbergKravisRoberts)公司是世界上最早运作MBO的公司,1975年,KKR公司决定收购罗可威尔公司的一个制造齿轮部件的分厂。

KKR公司与目标公司的管理层携手,以每股一美元的价格对该分厂实施了MBO(管理人员持股20%,KKR公司控股80%),收购后由于改进了库存品的管理,加强了收账制度,削减了不必要的费用开支,使公司的现金大量增加。

5年后,以每股22美元的价格卖给其他公司,KKR公司和管理人员取得丰厚的回报。

MBO在美国的活动主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70--80年代,由于经济持续增长,各种并购活动频繁,并通过立法鼓励MBO的发展,这一时期的MBO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MBO的产生通常是销售额受国民生产总值波动影响较小,而且具有有限成长机会的成熟产业,如食品加工业、零售业、服装业等;二是这些风险较小、可杠杆化资产较多的产业的大量现金或被低估的资产增强了经理人员的举债能力。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1990——1992年发生了经济衰退,公司的收入增长和盈利能力受到影响。

同时,80年代迅速发展的管理层收购使许多机构的价格/预期现金流倍数大幅增加,需要相应的调整,因此,这一时期的MBO活动大幅下降。

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美国经济又开始了持续的增长,股价连续创新高,债券市场规模扩大,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使MBO的操作人员能获得更多、更灵活的资金。

MBO的交易呈现由成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移的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企业并购浪潮中,MBO被视为减少公司代理成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有效手段而成为并购的一种重要方式,这次并购浪潮不仅带动美国经济走出低谷,更促进了美国企业制度和金融制度的演变。

2、MBO的涵义与特点

(l)MBO的概念

MBO(ManagementBuy-outs)即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包括董事、监事和总经理等,利用借贷融资的方式筹措资金收购本公司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通过收购,完成了企业经营者向所有者的转变,使经营者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

因而,MBO在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MBO的主要特点

MBO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并购方式和制度创新形式,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

收购主体的特定性。

MBO与其他并购方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收购主体最终是本企业的管理层,企业实施MBO后,采取的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方式解决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这种方式有利于管理层摆脱过去的盲目指挥和过多限制,全身心地经营好属于自己的资产,这实际上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反叛。

收购价格的公允性。

MBO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公开竞争定价,应回避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的单边交易,建立一个公开、公正的市场,增加买方数量,民营资本、外资资本、社会法人资本和管理层资本都是合法的收购主体,享有平等的待遇。

因此,实施MBO应采取市场化定价,通过竞争最终形成一个合理的收购价格。

主要收购资金的外部性。

MBO所需资金一般依靠银行贷款、债券为主体的外部组合融资来完成。

MBO属于杠杆收购(LBO)的一种,一般情况下,90%以上的收购资金来源于外部融资。

管理层在全面考虑资金成本和使用效率的前提下,融集足够的资金来进行收购,是成功实施MBO的关键。

同时,实施MBO还需要中介机构、财务顾问进行必要的指导。

目标公司具有潜在的效率性。

MBO多发生在拥有稳定现金流和具有良好经营潜力的行业,而且目标公司又存在管理效率低下的状况,具有巨大的资产增值潜力和潜在的管理效率空间。

一方面,管理层可以采用协议收购的方式用较少的资本获得对公司的相对控制权,再通过重组和降低代理成本的方式,提升公司的整体管理效率,为公司的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另一方面,管理层为了偿还收购过程中借入的巨额债务,通常会出售部分目标公司的非核心资产或业务来满足对现金流入的需求,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收益。

管理层目标的一致性。

成功地实施MBO的企业必须具有显著的人力资本特性。

一方面,企业管理层应具有企业家精神,有良好的素质和强烈的事业进取心;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必须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的目标必须一致,有良好的合作心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

(3)MBO的相关概念

MBO与ESO的区别。

ESO(ExecutiveStockOptions)经理股票期权是指经营者可以按照约定的价格和数量在约定的期限内购买本公司股票,并有权在一定时间后将所购的股票在证券市场上出售,但股票期权本身不可转让。

期权买方(OptionBuyer)以支付一定数量的期权费(Premium)为代价而拥有股票期权,但不承担必须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某种股票的义务:

期权卖方(Optionseller)则在收取了一定数量的期权费后,承担在一定期限内服从期权买方的选择,卖出或买进一定数量某种股票的义务。

在国外,解决股权来源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原股东将其股权出让给经营者;二是公司增发新股给经营者;三是公司自二级市场回购股票来满足经理股票期权的要求。

MBO和ESO都是对管理层实施激励的模式,但股票期权与MBO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利用股权激励,解决经理人激励约束问题的一种机制,而后者在以收购方式获得股权的过程中则必须按照一般的市场原则面对其他收购者的竞争。

ESO存在着管理层最终是否购买股票的选择权,即使在行权购入股票时,也不会产生公司控制权的转移,而实施MBO的管理层则是为了获得本公司的股票所有权和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MBO与ESOP的区别。

ESOP(EmployeeStockOwnershipplans)员工持股计划是指由公司内部员工通过自筹或借债所融资金购买本公司部分股份,从而以劳动者和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和所有者分配的一种制度。

ESOP的目的不在于筹集资金,而旨在扩大资本所有权,使公司普通职工可以同时获得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从而增强职工的参与意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完善监督机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当实施ESOP后使公司实际控制权发生转移时,这在本质上与MBO是一致的,属于并购的完成,不同的仅仅是收购主体。

当收购主体不仅包括目标公司管理层,还包括公司职工时,此种收购又演变成为管理层职工收购(Management&EmployeeBuy一outs,MEBO),由此可见,MBO可

以与ESOP同时实施。

(二)MBO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

MBO在我国的产生是为了解决经济转轨时期的产权问题,尤其是在入世后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业务战略性重组的客观要求下,催生了国家对国有企业控股政策变革的政策背景。

1995年,中央提出“抓大放小”的思路,要求“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加快国有小企业改组步伐”。

此外,在企业激励机制普遍存在严重不足和扭曲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挖掘企业人力资本潜能,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充分提高管理层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经营效益。

在这种情况下,MBO被认为是国有股权退出的重要渠道,有助于明晰企业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一种企业并购方式及制度创新形式而产生了。

1998年,在香港上市的四通集团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例成功实施MBO的企业。

四通集团是典型的民营企业,但其性质却长期被确定为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

四通集团的管理层和员工出资成立了职工持股会,职工持股会共有会员616人,注册资金5100万元,段永基、沈国等管理层实际认股份额超过50%,再由职工持股会出资51%与原四通集团共同组建四通投资有限公司。

继而,四通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借贷等形式收购原四通的资产,并拥有上市公司香港四通50.5%的股权,也就是在原四通公司之外搭建一个产权完全清晰的平台,再将原四通公司拉入这个平台,实现整个企业的产权明晰。

1999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国有经济布局按照“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的案例开始出现。

2000年粤美的公司管理层和职工持股会共同出资组建美托投资有限公司,转让美的集团股本总额的14.94%,股份转让后,美托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2.19%,取代了代表政府的第一大股东原顺德市美的控股有限公司而成为粤美的集团第一大法人股东。

粤美的集团管理层通过控股美托投资有限公司间接持有粤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成为我国第一起上市公司MBO成功运作的案例。

2001年,上市公司宇通客车总经理汤玉祥为收购宇通客车国有股与22名自然人(其中21名自然人是宇通客车职工)一起,共同设立了上海宇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这家由汤玉祥任法人代表的企业,借助于拍卖,绕过了国资委的审批,并最终通过司法途径于2003年1月5日完成MBO。

这被认为是第一家由国有管理者实施MBO的案例。

2002年6月24日,鉴于当时证券市场极其低迷的状况,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停止国有股减持的通知》,提到“恢复国有股向非国有资本的协议转让”。

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明确强调:

“除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在“国退民进”政策背景下,深方大、伊利股份、胜利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相继推出了MBO计划。

最近,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出台后,该办法第一次对管理层收购MBO问题进行了明确表态并提出了基本规划。

自此,越来越多公司的MBO与外资并购、民营企业收购并列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三大并购题材。

(三)上市公司MBO运作的意义

1、解决所有者缺位,优化股权结构

长期以来,国有股所占比例过高,处于控股地位或第一大股东地位,国有股“一股独大”和国有出资人虚置,实际上成为“内部人控制”的产权基础。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方针,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已是当前经济改革的一大主题,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国有企业通过体制转轨或机制改造后获得更高的效率。

MBO作为一种制度创新,通过协议收购国有股权,使股权结构趋于多元化,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将有所改变,开辟了一条国有资本的战略退出通道,有利于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优化股权结构,对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行的僵化的国有资产只能保值增值,不能流动的思维症结,客观上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冰棍”效应,通过实施MBO,一方面,国有资本的跨所有制流动,社会资产总量并没有减少,非但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反而盘活了原来的国有资产,

大大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有利于国有资产增值;另一方面,国家出售中小企业所有权所获得的资金可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或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促进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实现国有资产的合理布局。

2、降低企业代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代理问题产生于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根据代理理论,“代理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一切合作性活动中,存在于企业内部的每一个管理层次上”。

代理关系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公司股东向经营者(代理人)授予经营管理权可降低公司的成本,但是代理关系的确定又必然产生代理成本。

代理成本是指因经营者偷懒、不勤勉尽责,偏离股东目标和以种种手段从公司获得财富等而发生的成本。

由于我国国有股“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存在,极易产生经济学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代理成本的存在会影响公司经营效率,甚至可能威胁公司的存续。

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认为管理者持有公司股份越少,他们日常中的偷懒或不恪守职责的动机就越强烈。

通过实施MBO,可以使企业的经营者同时成为企业的所有者,由内部人控制转变成内部人参股,有助于降低公司运作的代理成本,使经营者和公司的整体目标和利益相一致。

同时,经营者用较少的自有资金和大部分借贷资金收购企业产权,这种高负债的融资结构迫使管理层减少对自由现金流的分配,有利于进一步约束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以及增强提供融资支持的金融机构的外部有效监督。

3、优化企业内部结构,促进企业业务调整

任何企业都是在动态的环境中经营,经济周期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产权发展趋势及政策的改变等都可能使企业目前的内部结构与业务安排成为低效率的组合。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应放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协同与合作,传统的“小而全”的经营理念正越来越不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企业的经营方向与战略目标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应积极参与全球分工与协作,剥离和分立那些缺乏效益或发展优势不足的子公司以及不适应企业主营业务发展的部门,而MBO正是用于此类公司的资产剥离、业务分拆等。

通过实施MBO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结构调整,重新整合经营性业务,以使公司的经营重点集中于主营业务,重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培养企业家队伍,实现企业家才能

企业家(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最重要和最有活力的生产要素,是先进、生产方式的开拓者和创造者,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具体组织者。

在资本、劳动力、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这四大生产要素中,应更加注重企业家的才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风险投资的兴起使得企业家雇佣资本成为可能,企业家的定位、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形成等使企业家的地位、价值和作用日益显现,企业实施MBO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化、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企业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者,他的才能能否充分发挥是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由于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产权不明晰、政企不分等原因,企业家往往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人力资本受到了抑制。

而MBO为管理者实现企业家才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极大地激发了管理者的创业热情,充分地施展企业家才能,有利于形成一大批充满活力、富有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企业家群体。

二、管理层收购的基本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1、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

在企业发展的最初时期,由于企业规模比较小,生产所需的资本极其有限,企业所有者通常可以胜任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即业主经理。

但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股份公司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典型的企业组织形态以后,由于众多的企业经营者无法有

效地直接参与公司决策与生产经营管理,同时,客观上存在着企业所有者管理才能与企业资产规模明显的不对称,促使企业所有者寻求与经营者合作,并通过契约方式实现资源的互补。

在现代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与其实际的经营权相分离的条件下,公司不再由股东直接经营;而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经营管理,股东即使在掌握投票权的情况下,也只能通过选举董事会等方式间接地影响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这样,在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被定义为契约)。

这种代理关系存在于财产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也存在于企业高层管理者与中层管理者之间。

根据代理理论,“代理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一切合作化活动中,存在于企业内部的每一个管理层上”。

2、代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现代企业中委托代理关系的确立,使企业资产掌握在懂经营、善管理、熟悉资本运作的职业经理人手中,通过有效的生产经营运作,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但也应该看到,在代理行为中,当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时,就有可能导致对委托人利益的背离,这就产生了代理问题。

公司代理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有:

第一,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并不完全一致。

企业所有者追求的是企业财富最大化,增加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千方百计要求经营者以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这个目标,而企业经营者也是最大合理效用的追求者,他们是以增加物质与非物质的报酬,增加休闲、避免风险为目标。

因而,经营者很有可能为了自身的目标而背离股东的利益。

第二,在代理过程中,经营者会产生侵害股东利益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

当公司的所有权被广泛分散到不承担任何管理责任的大量股东手中时,股东将很难对经营者实施全面有效地监督,在经营者不占公司股份或只拥有极少公司的所有权股份的情况下,经营者为提高公司业绩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与其得到的报酬便不成比例,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通常为了自己的目标,一方面不是尽最大努力去实现股东的目标,他们会尽量回避风险,增加自己的闲暇时间;另一方面,经营者可能盲目扩张企业规模,进行额外的职务消费,或缺乏工作活力和创业激情,导致股东财富受损,使代理成本上升。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所言:

“事实上,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经济权力的集中,己创造出许多经济帝国,并将这些帝国送到新式的专制主义者手中,而将所有者贬到单纯出资人的地位。

”第三,特定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分属于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增加了代理成本。

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权就变成了企业的契约性控制权。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这种契约性控制权包括两部分:

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前者是事前通过契约明确规定的控制权,后者则指事前没有明确界定如何行使的权利,是决定资产在最终契约所限定的特殊用途以外如何被使用的权利(HartMoore1990)。

企业的经营者通过契约被授予特定控制权,包括生产、经营、销售、聘任等权利,而企业的所有者则拥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如重大投资、资产重组、任免高管人员等战略性决策权。

因此,在由契约规定的经营者特定控制权与所有者拥有剩余控制权之间,不可能是一种水乳交融的融合,而只能是一种有摩擦的的结合,因而,势必会增加代理成本。

第四,在市场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和经营者与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股东没有足够的能力或承担过高的成本去监督经营者行为,他们很难准确判断管理层努力程度的大小。

3、代理成本的主要内容

对股东而言,不可能以零成本使经营者所做出的任何决策都可以达到股东所预期的最优决策,事实上,由于经常会受到理解能力、成本过高或信息来源的限制,人们也很难找到最优方案。

因此,在公司委托代理关系中,就会产生上述代理问题所衍生的代理成本。

费方域在《企业的产权分析》中将委托代理理论中的代理成本解释为:

“假设不存在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代理人的行为(如他的努力程度)是可以观察到的,其他信息也都是共享的,那么,即使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委托人也能在保证代理人得到其保留效用和努力激励的约束下,找到使委托人效用最大化的对于代理人的支付方案,这个方案通常称作最优方案。

但是,如果考虑到信息

不对称,例如代理人的努力是不能被观察到的,那么在不存在确定性的情况下,由于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代理人的努力,而且取决于不同的环境条件等自然状态,而努力又是不能被观察到的,求解出支付方案便遇到了最优风险分担和最优激励之间的两难选择,即如果要使代理人有激励采取股东合意的行动,则由于报酬是与业绩挂钩的,而业绩又不完全取决于经理的努力,经理就必须承担相当的风险,通常认为经理对待风险是采取回避态度的,因此,这在风险分担的安排上就不是最优的,反之,如果要满足最优风险安排,则代理人的激励就会不足,通常这种情况下的支付方案被称作次优方案。

这个方案与最优方案的偏离就构成了代理成本”。

代理成本是指代理人偷懒,不负责任,偏离股东目标和以种种手段从公司获取财富等而发生的成本,这种成本最终由股东承担。

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第一,监督成本,如防范经营者超标准大量花费的成本或审计费用;第二,剩余损失,经营者所作决策并非最优决策,导致股东财产上蒙受的损失;第三,契约成本,由经营者支出的使股东相信其将忠实履行合约的成本,向经营者支付的薪金,奖金等费用。

4、MBO可以有效降低代理成本

代理成本的存在会影响公司的经营效率,甚至可能威胁公司的生存。

一方面,股东对经营者实施的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但受到合理成本的限制,不可能做到全面事事监督,无法彻底的解决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问题。

另一方面,股东虽然可以采用诸如年薪制,经理股票期权等激励制度来使经营者分享企业增加的财富,鼓励他们采取符合企业最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