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经济合作利益协调机制的思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80654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俄经济合作利益协调机制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俄经济合作利益协调机制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俄经济合作利益协调机制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俄经济合作利益协调机制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俄经济合作利益协调机制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俄经济合作利益协调机制的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俄经济合作利益协调机制的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俄经济合作利益协调机制的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俄经济合作利益协调机制的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俄经济合作利益协调机制的思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俄经济合作利益协调机制的思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俄经济合作利益协调机制的思考.docx

《中俄经济合作利益协调机制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俄经济合作利益协调机制的思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俄经济合作利益协调机制的思考.docx

中俄经济合作利益协调机制的思考

中俄经济合作利益协调机制的思考——以“泰纳线”为例

王颖、高欣、许彩霞

一 中俄经济合作的利益驱动

  所谓国际经济合作是一种广义上的,即基于一定地理范围的若干独立国家(这里主要是指各国中央政府)为了达成某种目标而进行的经济协调活动。

这种目标既可以是经济的,也可以是安全的。

经济协调活动既可以是松散的、相对独立的政策协调活动,也可以是朝向一个经济共同体而采取的一体化活动。

现有的区域国际经济合作理论主要是依据欧盟经济合作的实践总结出来的。

欧盟合作的条件如下:

  第一,行为体具有共同的命运,如都经历过战争的洗礼、面临共同的威胁等;

  第二,行为体必须处于相互依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行为体采取的政策相互以邻为壑,那么这些国家的经济都不能发展;

  第三,行为体必须是同质的,如参加国必须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在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

  第四,行为体能够做到自我约束,简单地讲,国家之间的利益必须是可协调的。

如果说行为体共同的命运和相互依存提供了国家间共同利益的基础,那么行为体的同质性与自我约束则使国家间利益的相互协调成为可能。

  中国与俄罗斯互为邻邦,两国交往历史久远,发展历程、国际地位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同质性,两国经济合作也具有很多的利益契合点。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成为吸引俄罗斯向东方倾斜的主要动力,这种影响也体现在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上。

莫斯科卡内基中心主任卡钦斯说:

“克里姆林宫已经对西方不断的批评感到厌烦,它现在把脸转向东方,寻找新的朋友。

”俄罗斯世界政治研究院研究员塔基里延科也认为,尽管已经加入八国集团,但俄罗斯近些年来的经济复兴却很少拜西方主导下的全球化所赐,其前四大贸易伙伴都是欧亚大陆上的国家。

尤其是作为其东邻的中国,对俄罗斯的影响力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在逐年增加,而西方的善意却在逐渐减少,这也让俄罗斯近些年来的对外政策出现了明显的向东方、向亚洲倾斜的态势。

  目前,中俄两国都处于经济发展的加速阶段,两国间的互补性合作要素愈来愈多,而互补性要素必然产生共生性发展问题。

共生性合作要求双方合作时,不能仅考虑从对方获取互补性要素,还应考虑对方发展的利益需要,即应把双方共同发展的需要作为合作的出发点和目标。

共生性合作是中俄两国战略利益的汇合点,两国共生性发展的战略利益对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具有包容性,加快共生性发展既有利于促进中俄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中俄两国各自国家利益的实现。

  因此可以说,促进两国互动发展是推动中俄区域合作战略升级的根本保证。

根据国际贸易H-O理论,具有要素禀赋差异性的国家具备相互贸易的内在动力。

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同步实施,为这两个毗邻地区经济合作的互动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将使中俄经济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俄罗斯东部地区大开发模式推出的主要意图就是扩大与亚洲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促进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

如何以俄罗斯东部地区大开发为契机,促进俄罗斯东部地区特别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互补发展和共同发展,是中国东北地区走出围城的突破口。

客观上说,俄罗斯东部地区大开发战略为中国东北地区参与国际区域合作提供了发展空间,也为中国东北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 中俄在能源合作中的现状及各自所处的地位

  

(一)俄罗斯在中俄能源合作中处于绝对优势

  1.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俄罗斯是世界上石油储量较丰富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国,在世界能源市场上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俄石油储藏量保守估计也占世界总储量的13%(更有人认为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0%),天然气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3。

长期以来,俄石油产量每年都在3亿吨以上,近几年俄罗斯石油出口量约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10%以上。

  而2007年俄石油产量为4.907亿吨,2008年估计约为4.92亿吨。

相对于中国石油严重依赖进口和储量贫乏的状况,俄罗斯具有绝对优势。

  2.近年来俄经济形势好转

  最近几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俄石油出口收入的增加大大高于石油出口数量的增长。

例如,2007年1~9月乌拉尔牌石油平均价格每桶为63.9美元,比2006年同期提高1.9%;2007年9月每桶价格为73.8美元,比2006年同期提高25.2%,比2007年8月提高6.9%。

由于价格上升,2007年1~9月俄石油出口量为1.94亿吨,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长3.7%。

这对俄罗斯GDP的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同时,油价的攀升带动了俄相关石油制品、天然气等能源及能源产品出口价格的上涨,使外汇收入大幅度增加。

大量的收入不仅使俄政府提前偿还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部债务和其他巨额外债,而且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技术改造投入。

值得一提的是,这使俄罗斯有能力投入相当多的资金以实现一系列社会政策和经济改革措施,从而扭转了经济转轨初期经济混乱、萎缩的被动局面,使俄经济连年增长,宏观经济呈现良好的运行态势。

  2007年11月,俄外汇储备增至4552亿美元。

  这更有助于俄罗斯在中俄能源合作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二)中国在中俄能源合作中处于绝对劣势

  1.中国的能源严重缺乏,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

  首先,中国的石油储量相对较少。

中国属于石油缺乏的国家,即使乐观地估计,石油可开采储量也只有160亿吨,仅为全球总储量的3.9%,人均拥有石油最终开采资源量和产量只占世界的1/5,且石油可采储量的一半以上还有待进一步探明。

  其次,原有主力油田开采难度大,新油田增长艰难。

中国生产油田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3,但是主要油田一般已经进入了稳产后期,产量处于萎缩状态。

而石油增长主要来自西部地区和海上石油,目前只占总产量的1/3。

  最后,石油需求增速快,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提高。

目前,中国石油的自给率不断降低,2006年中国石油的消耗量约3.2亿吨,有将近一半来自进口。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10月,中国进口原油1.37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49%。

  2.中国能源安全形势严峻

  一方面,中国石油进口来源主要分布在中东(占一半以上)、非洲(20%)、东南亚、俄罗斯、中亚和委内瑞拉。

伊拉克战争以后,美国加强了对中东的控制,实际上达到了间接控制中国进口石油来源地的目的。

  另一方面,中国进口石油运输线缺少选择性,90%以上的石油通过海上运输。

海上运输主要有三条航线,第一条是中东线: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中国台湾海峡—中国;第二条是非洲线:

北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马六甲海峡—中国台湾海峡—中国;第三条是东南亚线:

马六甲海峡—中国台湾海峡—中国。

可见,除了从南美的委内瑞拉等国的石油进口走太平洋航线外,从其他地区的石油进口都须经过马六甲海峡和台湾海峡。

中国台湾海峡的敏感问题众所周知。

马六甲海峡对中国来说则是鞭长莫及。

正如新加坡南亚研究所(ISEAS)专门研究马六甲海峡安全问题的研究员王家朗所认为的那样,中国是马六甲海峡的使用国家,但中国对于这个海峡的安全问题却没有发言权。

  中国对这个海峡的依赖甚至高于日本,随着中国石油进口速度的增长,预计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程度将会更高。

所以,中国国内许多有识之士指出,马六甲海峡极易被封锁控制,一旦遭到封堵,中国便有可能发生断油危机,或者要花费更多运费,绕道将原油运至中国。

  加之美国在新加坡设立军事港口,插手马六甲海峡事务,沿东亚日本群岛、中国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构筑封锁中国的“太平洋岛链”,目的在于从中国东部海洋包围封锁中国;南亚正在崛起的大国印度也在全面推行所谓的“有效控制”,试图将南中国海纳入其控制范围。

  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使中国的能源供应和安全难以保障,开展与俄石油合作对中国最具有战略意义,也最符合中国的愿望。

三 中俄经济合作利益协调的经验研究:

以“泰纳线”为例

  “泰纳线”一期工程终点离中国东北边境仅60公里,一期工程将通过支线将其中2000万吨原油送到中国的大庆。

作为中俄最大的经济合作项目之一,它的最终落实无疑将成为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乃至整个经贸领域合作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一)“泰纳线”开工建设符合中俄两国能源战略

  1.欧盟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对俄能源战略的影响

  能源生产和出口对俄罗斯国家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石油产能和出口量的增加,俄罗斯政府希望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占有更大份额,同时建立一种对俄能源更合理、稳定和安全的需求结构,使俄成为世界能源市场的主导者之一。

  俄罗斯能源主要出口到欧洲,造成多数欧洲国家对俄石油进口的严重依赖。

这一问题已引起欧盟的高度警惕,尤其是2006年1月发生俄停止向乌克兰供应天然气事件后,欧盟开始全面考虑能源进口的多元化问题。

中东欧国家也想逐步减少俄石油进口量。

欧盟采取的诸多措施着眼长远,使得俄罗斯不得不从长计议,对其能源出口多元化加以认真规划,加大对东方国家的能源出口自然而然成为俄罗斯的重要选择。

  2.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为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提供市场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以持续、快速的发展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关注和认可。

中国是能源大国,但中国的常规能源资源并不丰富,特别是石油。

因此,中国能源进口需要多元化。

  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石油需求旺盛,这也正是世界第一大能源出口国———俄罗斯与中国进行能源合作的基础性条件。

同时,中俄两国互为最大的邻邦,对俄罗斯而言,向中国出口油气经济上合算、政治上安全,失去中国这个巨大而稳定的能源市场无疑是不可思议的。

“泰纳线”一期工程的终点是距中俄边境约60公里的斯科沃罗季诺,从这里开始修建“泰纳线”中国支线,俄罗斯不仅满足了中国的愿望,也为自己占据中国这一东亚最大的能源市场、实现能源出口多元化、保障能源出口市场的合理布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泰纳线”开工建设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1.中俄能源合作有利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俄目前面临的最大国内挑战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落后现状。

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弱点是:

人口稀少,基础设施和加工工业落后。

事实上,俄罗斯真正把与东方开展能源合作摆到重要位置是普京执政后才开始的。

  可以说,合作起步晚、基础条件差,但合作潜力大是俄开辟东方能源市场的突出特征。

该地区与亚太地区国家毗邻,而亚太地区多是能源缺乏的国家,双方在能源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俄以能源合作为契机,发展同亚太地区国家的经济联系,让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搭上亚太经济发展的“快车”,从而带动这一地区走出经济落后的困境。

另外,纳霍德卡在1990年成为俄第一个经济特区市,但10多年来没有什么起色,如果“泰纳线”输油管道顺利建成,纳霍德卡势必成为一个繁忙的港口,各种经济活动也会随之而来。

  2.中俄能源合作有利于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2003年,中国政府做出了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从而使东北地区逐步成为中国内地经济发展的又一新亮点。

努力实现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特别是远东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两国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升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任务。

而且,为了更好地参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改造计划,俄方已采取了若干实际步骤,其中重大决策之一是由俄政府确定在2008年前基本建成的“泰纳线”石油管道工程。

“泰纳线”一期工程建成以后每年可输送3000万吨石油,俄每年将向中国输送2000万吨石油至大庆,其余1000万吨石油将利用火车运往太平洋沿岸。

  此项合作将有利于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带动交通、港口以及原油深加工工业,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地区的步伐。

  (三)中、日、俄在输油管线博弈中的利益冲突

  2006年4月28日,“泰纳线”一期工程开工,显示了俄罗斯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原则,也凸显了中、日、俄三国的外交取向。

  1.中国方面

  中国和俄罗斯曾于2001年签署协议,拟共同建设“安大线”。

但后因日本的加入,在2002年又推出了兴建“安纳线”的方案。

由于中国方面的努力,2003年3月,俄罗斯出台了一个折中方案,即在兴建“安纳线”的同时,铺设一条通向中国大庆的分管道。

但这个方案因未能通过俄罗斯自然资源部的鉴定而再遭否决。

  2004年3月,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又推出了“泰纳线”方案,并提出在管道干线中间段的斯科沃罗季诺铺设一条通往中国的支线。

  在中俄石油管线问题上,尽管由于日本的竞争,致使“安大线”废弃,中俄石油管线问题一波三折。

但中国锲而不舍的综合外交努力、真诚的合作精神,逐渐为俄罗斯所认识和理解。

在中国市场需要依赖大量进口石油的前提下,通过“泰纳线”进口相同质量的石油,要比从中东等地进口石油节约更多运输成本;通过“泰纳线”,中国完全节约了管道维护和管理成本,避免了过境管道可能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风险;“泰纳线”大大改变了石油进口依赖于少数国家的局面,使中国致力于开拓石油进口多元化的战略得以实现。

  2.俄罗斯方面

  “泰纳线”的出炉固然有日本的竞争因素,但它同时是俄罗斯大搞“能源外交”的产物。

  俄罗斯的目的是至少要使“泰纳线”面向中国、日本、韩国乃至美国等多个国家的市场。

对俄罗斯而言,“泰纳线”更优于“安大线”,终点为太平洋的国际港口,避免了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属于现实主义外交,俄罗斯前总统普京曾多次指出,任何在俄远东地区兴建输油管道的决定,都必须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

  俄罗斯作为能源输出一方,它希望更多的买家竞标参与输油管线的修建,这样它不仅可以待价而沽,而且还能获得渔翁之利。

中日两国围绕“泰纳线”走向激烈竞争时,作为当事国的俄罗斯左右摇摆,以环境、地震等各种借口迟迟不肯拿出具体方案,其目的就是借机提高要价,促使中日两国竞争进一步升级,以便从中渔利。

俄罗斯的做法也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日本的出价从最初50亿美元的贷款许诺,一路提高到75亿美元、90亿美元,还外加综合性投资120多亿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不得不跟进,2005年1月向俄罗斯石油公司提供了60亿美元的贷款。

“泰纳线”的最终敲定使俄罗斯在能源运输和出口中不必受制于人,完全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反而可使中国石油进口受它的控制。

虽然修建中国支线,但由于主线全程都在俄罗斯境内,中国无法对俄形成掣肘。

这样,俄罗斯在东北亚能源市场上就拥有更大的发言权,无疑扩大了俄的地缘政治影响,拉动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

所以中、日、俄三国在石油管线中的博弈,俄罗斯成了最大的赢家。

  3.日本方面

  在俄罗斯远东输油管线的走向定位中,日本的加入使局面更趋复杂。

日本为了与中国竞争远东输油管线,提出了许多对俄罗斯具有强吸引力的条件。

例如,从2003年开始,日本提出特别优惠的条件,吸引俄罗斯优先铺设“安纳线”,并不断加码,以更多的投入用于该管道铺设的可行性调查。

日本一是出于实现石油来源多元化、确保日本能源安全的考虑;二是出于弱化俄罗斯远东地区对中国经济不断增强的依赖性,以确保日本在东北亚地区的传统经济地位和利用能源牵制“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意图。

虽然,由于“泰纳线”将成为世界上建设费用最高的石油管道之一,建设风险和获利风险均很高,日本到底能从中获得多少利益,目前还难以估计。

按照日本石油联盟的估算,“泰纳线”的运输成本将会是油轮从中东到日本的运输成本的两倍以上。

四 结语

  中俄经济合作应突破互补性框架的限制,努力拓展新的合作空间,此次在能源领域的成功合作为中俄今后的经济合作利益协调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为此,必须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战略型的合作中应该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因为战略型合作模式不是立足于静态比较优势,而是立足于国家整体利益和动态社会收益。

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利益协调方向

  根据能源部门预测,俄石油出口量2015年将达到每天620万桶,其中远东地区的出口量也会大幅增长。

随着俄远东地区油气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中国尤其是东北地区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抓住有利时机,将开发和利用境外自然资源作为与俄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投资合作的优先方向。

  居首位的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代表的燃料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鉴于俄油气资源开采能力逐步东移,即由西伯利亚转向远东地区,因此,主要投资区应选在东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油气田。

中国要关注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计划修建至中国大庆的支线)项目的推进情况,这一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提高东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油气开发速度和规模。

中国要积极参与从2005年起俄自然资源部拍卖东西伯利亚油气田开采权的竞拍活动,还要参与远东地区石油天然气的勘探以及油气深加工的投资合作;要站在建立中国石油安全战略储备的高度,从实现中国石化产业升级的全局出发,动员各方面力量,协调行动,合力推进,具体地说,要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科研单位提供智力保障。

  

(二)与俄充分协商后制定中俄合作开发总体规划

  建议由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石油天然气推进组和俄罗斯科学院成立联合课题组,对俄远东地区油气资源开发情况进行实际考察和研究。

考察的主要内容为:

远东地区油气资源和配置;远东地区油气资源开发、加工现状和前景;远东地区油气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国家和地区政策;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夭折工程”、“半截子工程”和“大胡子工程”。

重点要查清俄方决定转让给外国投资者开发和利用的油气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根据《2020年前俄罗斯燃料能源战略》及《2020年前远东经济区燃料能源发展战略》和其他相关的纲领性文件精神,制定中俄合作开发油气资源的总体规划。

  (三)建立区域性燃料能源合作开发会晤机制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石油天然气推进组和相关石化企业应该与俄联邦自然资源部远东联邦区自然资源管理局(设在哈巴罗夫斯克市)代表就合作开发远东地区油气资源事宜进行洽谈,以便建立定期会晤制度,保持经常性的业务对话,共商区域燃料能源领域合作的重大方针政策,制定联合开发和利用油气资源的具体项目。

  (四)联合勘探远东地区油气资源

  俄远东地区资金短缺,地质勘探专业人员大量流失,致使该地区地质勘探工作严重滞后,远远不能适应该地区燃料能源发展战略实施的需要。

2005年12月2日,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远东分院太平洋地理研究所所长巴克拉诺夫在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学者座谈时说,远东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极为丰富,开采前景非常广阔,中俄毗邻地区联合开发和利用这些石油天然气资源,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鉴于此,中国地质勘探部门应与俄远东地区地质勘探部门建立直接业务联系,制定联合勘探远东地区油气资源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为确保上述规划和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必要时可聘请俄方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制定工作。

  (五)寻求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中国外经主管部门和企业都应该认真学习和掌握俄罗斯投资法规和相关政策,其目的在于:

一是在选项和立项过程中能够得到相应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二是在俄罗斯境内从事油气资源开发活动中,能够以法律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三是扩大外国投资者对俄立法的影响。

《俄罗斯产品分割协议法》于1999年进行修改和补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外国投资者对该法提出了许多意见。

  主要参考书目:

  1.孙永祥: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前景及中国应采取的对策》,《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1期。

  2.索寒雪:

《中俄能源合作全面拓荒》,《中国经营报》2006年3月24日。

  3.李福川:

《影响中俄石油管道项目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1期。

  4.庄芮:

《石油进口持续增长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5.倪建民:

《国家能源安全报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孙永祥:

《当前世界能源市场发展动向》,《天然气经济》2005年第3期。

  7.韩立华:

《俄罗斯在中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与中俄能源合作》,《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30期。

  8.邹秀婷:

《黑龙江省与俄远东石油天然气合作升级研究》,《西伯利亚研究》2006年第6期。

  9.徐宣全:

《超绝对利益视角下的中俄能源合作》,《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5期。

  10.王子昌:

《国家利益协调与区域国际经济合作:

以东盟为例的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4年第9期。

  (责任编辑:

李丹琳)

  (作者王颖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副教授,高欣和许彩霞为讲师。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年第1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