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400084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62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2解析.docx

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2解析

2015年杭州市科学中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物质科学

1.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描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项目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区别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生成了其他物质。

本质

本质是分子本身没有变(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主要指形态改变或三态变化。

本质是分子或粒子本身被破坏,分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或粒子。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大小等发生变化。

燃烧、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列举和区别常见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榨取果汁,研碎胆矾,水结冰,摩擦生热,铁水铸成锅。

化学变化:

苹果腐烂,面包发霉,菜刀生锈,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有机物。

2.物质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描述物质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项目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酸性、碱性等。

区别

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2)说出物质的密度、比热容、熔点、沸点、导电性、溶解性、酸碱性等主要性质的含义,并能辨认出它们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密度(物理性质):

物质每单位体积内的质量。

比热容(物理性质):

单位质量物质的热容量,即单位质量物体改变单位温度时的吸收或释放的内能。

熔点(物理性质):

在一定压力下,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呈平衡时的温度,也就是说在该压力和熔点温度下,纯物质呈固态的化学势和呈液态的化学势相等。

沸点(物理性质):

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候的温度被称为沸点。

导电性(化学性质):

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

溶解性(化学性质):

指达到(化学)平衡的溶液便不能容纳更多的溶质,在特殊条件下,溶液中溶解的溶质会比正常情多,这时它便成为过饱和溶液。

酸碱性(化学性质):

物质在酸碱反应中呈现的特性,一般来说酸性物质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碱性物质可以使其变蓝,后来随着酸碱理论的发展,人们给出了更准确,完善的定义,逐渐触及酸碱性成因的本质。

(3)辨认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

金属,石墨,大地,人体,酸碱盐溶液等。

绝缘体:

塑料,橡胶,陶瓷,木头,纸等。

(4)举例说明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等)能影响物质的性质。

如下表可得温度和压强能影响物质的某些性质。

①一个标准大气压时CO2在某些溶剂中的溶解度(单位:

mL/g)

温度/℃

溶解度溶剂

-60

-40

-20

0

20

30

甲醇

66

24.5

11.4

6.3

4.1

3.6

丙酮

127

50

24

13

8.2

6.6

甲苯

8.7

4.4

4.0

3.5

3.0

2.8

②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单位:

mL/g)

压强/大气压

温度/℃

0

25

50

75

100

1

1.79

0.752

0.423

0.307

0.231

10

15.92

7.14

4.095

2.99

2.28

25

29.30

16.20

9.71

6.82

5.73

(5)用物质的有关性质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比如,冰的密度比水小,因此水结冰后体积会膨胀,这就是装满水的玻璃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后容易被冰胀破,以及寒冷地区冬天水管被冻裂的原因;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汽车发动机用水作为冷却剂;由于在一定的温度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人们通过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将丁烷气体液化储存在气体打火机里,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里。

3.物质的密度

(1)知道物质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的概念。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会应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3)记住水的密度1.0×103千克/米3和水银的密度13.61.0×103千克/米3。

(4)知道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

用天平、量筒、烧杯、细线等测量不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密度大于水的物体的密度;用针压法测量不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密度小于水水的物体的密度;参照第一种方法,在量筒中盛放一定量的细沙可以测出溶于水或与水反应的物体的密度。

4.熔点

(1)了解熔化和凝固现象,会描绘晶体熔化图像。

注意晶体有一定熔点,非晶体则无一定的熔点即可。

(2)知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3)记住冰的熔点为0℃。

熔点和凝固点的数值相等,所以冰的凝固点也为0℃。

(4)了解晶体熔化过程中要吸热,凝固过程中要放热。

(5)说出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晶体可以自发地生长成规则的集合多面体形态,非晶体形态则为不规则浑圆状;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无一定的熔点。

五.沸点

(一)了解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现象。

1、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体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它有两种表现形式蒸发和沸腾。

2、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气体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沸水对人的烫伤要厉害得多。

3、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是升华的逆过程。

升华需要吸热,凝华会放热。

(二)了解汔化过程中要吸热,液化过程要放热。

记住纯水在标准大汽压下的沸点的温度。

液体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它有两种表现形式蒸发和沸腾。

气体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沸水对人的烫伤要厉害得多。

纯水在标准大汽压下的沸点的温度100℃。

(三)区别蒸发与沸腾。

两者有以下四点区别:

(1)蒸发是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与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2)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只能当温度达到沸点才进行;(3)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沸腾与液面气压高低相关;(4)蒸发时会从液体内部吸热,具有致冷效果;沸腾时需从外界吸收大量的热。

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解度表

(一)说出饱和溶液的概念。

把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二)知道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联系、区别和转化。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一般情况下)等方法转化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增加溶剂,升高温度(一般情况下)等方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三)列举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一些因素。

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

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少数物质(如食盐)的溶解能力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同一物质在不同的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不同。

气体在液体中溶解时液体温度越高,气体溶解能力越弱;压强越大,气体溶解能力越强。

在物质的溶解过程中,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

(四)理解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五)会查看溶解度表

七.外界条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了解温度对物质的溶解度的影响

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少数物质(如食盐)的溶解能力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二)水

1.说出水点解后的产物水电解后产生了氢气和氧气

2.描述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

电极

气体的量

检验方法及现象

结论

正极

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负极

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

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3.知道水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水的物理性质

颜色

无色

沸点

100℃

气味

无味

凝固点

0℃

状态

常温常压下液态

水的异常现象

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4.知道水是良好的溶剂,列举其他常见溶剂

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5.说出溶液的组成和特点

溶液:

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6.辨认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名称

特征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

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里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长期放置

均一、稳定

下沉

上浮

举例

糖水、汽水、饮料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牛奶、肥皂水

7.列举常见悬浊液、乳浊液

8.理解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没有单位)

9.进行简单计算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m溶质/m溶液×100%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S+100×100%

10.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与操作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

用天平称取;液体:

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11.配置方案

12.地球上的水体与比例

海洋水:

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陆地淡水:

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13.水体污染及防治

工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及生活用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江河中,都会使水体受到污染

14.净化水的方法和原理

水的净化:

沉淀、过滤、蒸馏

(1)沉淀法:

自然沉淀法

加入凝固剂,如明矾、活性碳等

(作用:

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较大的颗粒,叫做凝聚剂)

(2)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

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

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3)蒸馏

原理:

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蒸馏装置组成:

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

实验注意1.烧瓶底部加碎石片防止爆沸

2.冷凝水下进上出

3.装液量不超过烧瓶的1/2

15.节约用水,水是生命之源

水与生命:

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身上4/5是水分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且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时间分配也不均匀,我国有300多个城市面临缺水危机,其中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

(三)空气

1、空气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是:

氮(N2)约占78%,氧(O2)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CO2)约占0.03%

2、在自然状态下空气是无味无臭的。

空气中的氧气对于所有需氧生物来说是必须的。

所有动物需要呼吸氧气。

此外植物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是近乎所有植物的唯一的碳的来源。

3、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A马德堡半球实验B杯中水不倒出的实验

4、特点:

A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强

B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高度高,空气密度小应用:

高山反应。

C流速大,压强小。

机翼下侧流速小于上侧,所以下侧压强大于上侧

用压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关键抓住变化后形成压强差。

5、大气压强的单位:

帕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105帕,或等于760毫米汞柱(10高水)

6、高压区:

空气下降,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低压区:

空气上升(遇冷)多为阴雨天气

7、气压与沸点的关系:

1.气压增大,沸点升高实验手段:

往里充气,原来沸腾的水停止沸腾,温度计温度升高。

应用:

高压锅

2.气压降低,沸点减小实验手段:

往外抽气,原来不沸腾的水重新沸腾。

氧气

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

1、无色气体2、能溶于水3、密度比空气大ρ=1.977g/l4、干冰—固态CO2易升华 

化学性质

1、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CO2不能供给呼吸

3、CO2与水的反应

CO2+H2O=H2CO3

H2CO3=H2O+CO2

4、CO2与石灰水的反应

CO2+Ca(OH)2=CaCO3+H2O 

(用来鉴定CO2)

二氧化碳用途

1、通过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可多、不可少的实施,以及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实验,培养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

2、通过对温室效应、人工降雨、溶洞等景观的简介,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意识

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备:

实验器材

试管、锥形瓶(或广口瓶)、集气瓶、烧杯、分液漏斗、橡皮塞(单孔和双孔)、导气管(玻璃和橡胶)、玻璃片、镊子、火柴、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按图安装好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 

(2)锥形瓶中加入10克左右块状大理石,塞紧带有长颈漏斗和导管的橡皮塞.

(3)气体导出管放入集气瓶中,导管口应处在集气瓶的瓶底处.

(4)通过长颈漏斗加入适量的稀盐酸,锥形瓶中立刻有气体产生.

(5)片刻后,划一根火柴,把燃着的火柴放到集气瓶口的上方,如果火柴很快熄灭说明集气瓶中已经受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盖好毛玻璃片,将集气瓶口向上放在桌子上备用.

要点: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如选用大理石为原料,则不能选用稀硫酸.因为生成的碳酸钙是微溶性物质,它包裹在大理石表面,使酸液不能与大理石接触,从而使反应中止.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用启普发生器,以便随制随用.

(3)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也可用排水法,但水槽中的液体最好选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它不会使二氧化碳损失 

1.注意气密性(第二步),这样防止外界的气体进去,导致制出二氧化碳不纯!

2.导管口要在瓶底处,因为二氧化碳的空气比重不一样,所以要在地步!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二氧化碳的检验:

所生成的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加热变红的紫色石蕊后又能变回紫色。

 

因此,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会生成酸性物质。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判断集气瓶内气体是否二氧化碳。

 

检验 

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会产生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Ca(OH)2+CO2→CaCO3+H2O 

二氧化碳水溶液呈弱酸性,会让红色的酚酞变无色。

使用澄清石灰水,如果石灰水变浑浊,则有CO2 

用燃着的木条插入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立即熄灭,则有CO2

臭氧层的作用:

其一为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

臭氧层阻挡紫外线

中的波长306.3nm以下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所以臭氧层犹如一件保护伞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

其二为加热作用,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

其三为温室气体的作用,

保护措施:

爱护臭氧层,要求我们每个人都采取实际行动去少用或者不用对臭氧层有损害的氟氯碳、哈龙、氯氟烃、甲基溴等物质,因为使用包含这些物质的产品会导致对臭氧层的消耗.

下面列举在日常生活中含有消耗臭氧层物质或生产中使用这些物质的物品:

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包括家电、运输制冷、工商制冷)、泡沫(大量存在于沙发、一次性发泡餐盒、汽车内饰发泡件、保温喷涂)、灭火剂、气雾剂(摩丝、杀虫剂、外用药喷雾剂)、清洗剂、膨胀烟丝等.

温室效应的成因:

1.人口剧增因素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6.酸雨危害因素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8.水污染因素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大致原因

(1):

排放温室气体

(2):

工业生活度热

(3):

植被被破坏

(4):

人口巨增

温室效应的利弊:

温室有两个特点:

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生活中我们可见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

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阳光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市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市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它会使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海洋风暴增多。

科学家预测:

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川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几个国际大城市。

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

主要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具体措施有限制汽车尾气排放,限制工厂废气排放

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工业:

工业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工业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性质复杂,有烟尘、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化物、碳化合物等.其中有的是烟尘,有的是气体.

(2)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

城市中大量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煤炭在燃烧过程中要释放大量的灰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污染大气.特别是在冬季采暖时,往往使污染地区烟雾弥漫,呛得人咳嗽,这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污染源.

(3)交通运输:

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是当代的主要运输工具,它们烧煤或石油产生的废气也是重要的污染物.特别是城市中的汽车,量大而集中,排放的污染物能直接侵袭人的呼吸器官,对城市的空气污染很严重,成为大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汽车排放的废气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前三种物质危害性很大.

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

一,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如工厂上脱硫工艺,减少粉尘排放等等;

二,采取集中供热等措施,节约能源的同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三,多植树造林,改善下垫面,减少风吹尘;

四,鼓励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能源浪费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等的排放;

五,区域协同控制,大气污染不是一个城市的问题,在特定的天气条件下污染物会输送到其周边.

(四)金属 

1金属和非金属·常见金属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1)会辨认常见的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

 

性质:

金属是一种具有光泽(即对可见光强烈反射)、富有延展性、容易导电、导热等性质的物质。

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存在,少数金属例如金、铂、银、铋以游离态存在。

除汞外,其他金属都是固体。

铁、钴、镍等金属还具有磁性。

 注:

金属的中文名都带金字旁。

 

非金属的性质:

非金属在通常条件下为气体或没有金属特性的脆性固体或液体。

 两者的辨别:

 

1从原子结构来看,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一般小于4;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多,一般大于4。

 󰀀 

4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失电子,表现出还原性,常做还原剂。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表现出氧化性,常做氧化剂。

 

(2)说出金属和非金属主要物理性质差异,如导电性、导热性、金属光泽、延展性等。

 物理鉴别:

 

1一般说来金属单质具有金属光泽,大多数金属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非金属单质一般不具有金属光泽,颜色也是多种多样。

 󰀀 

2一般说来,金属的密度较大,熔点较高;而非金属的密度较小,熔点较低。

 

3金属除汞在常温时为液态外,其他金属单质常温时都呈固态;非金属单质在常温时多为气态,也有的呈液态或固态。

 󰀀 

4金属大都具有延展性,能够传热、导电;而非金属没有延展性,不能够传热、导电。

  

金属之最:

 

(1)铝: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钙: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

硬度最高的金属 (6)钨:

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

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

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 :

密度最小的金属 

(3)举例说明常见金属的用途与其性质的对应关系 

1铝:

架空电缆,铝罐,铝窗——价格低廉,质量轻,延展性,抗腐蚀能力高(表面生成三氧化二铝保护层) 

2󰀀铜:

电线——价格低廉,抗腐蚀能力高,导电性好 3铁:

铁路,船,铁桥,栏杆—— 硬度大,可延展性 

4锌:

锌镀上铁的表面,使铁不如生锈——抗腐蚀能力良好,展性良好 5钨:

灯丝——熔点高   

2金属的冶炼

(1)说出炼铁的原理 

用还原剂将铁矿石中的铁氧化物还原成金属铁。

 

铁氧化物(Fe2O3、Fe3O4、FeO)+还原剂(C、CO、H2)======= 铁(Fe) 

(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一些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又在高温下被碳还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

) 3CO+32OFe——高温——2Fe+32CO 

【★①先通CO再加热,反应后,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CO。

   ②尾气要做处理(点燃或收集),以免污染空气。

】   

(2)说出金属冶炼工业对社会发展和环境影响 

金属冶炼使人们得到了更多游离态金属从而制造更多的机械,推动了社会进步,但金属冶炼的废气、废水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

  

3、金属活动性顺序 

(1) 描述金属与酸、金属与盐反应的条件 金属与酸反应:

金属+酸=====氢气+盐 

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它们具有氧化性) (钾钙钠除外,这三种活泼金属先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 金属与盐反应:

金属+盐======新金属+新盐 

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钾钙钠除外,这三种活泼金属先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 

(2)说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氢)铜 汞 银 铂 金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3)会比较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在化学反应中越容易失去电子。

 

(4)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说明某些现象和实际应用 

(一)、2价金属与酸反应图像的规律(铝可化合价可看作2价,相对分子质量可看作18):

  

酸过量时:

 

①相同时间内,生成的氢气越多,金属活动性越强(也就是图像上斜率越大,金属活动性越强) 

②反应结束后生成的氢气越多,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也就是图像上水平线越高,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 金属过量时:

 

①相同时间内,金属与等质量的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 

②反应结束后生成的氢气越多,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也就是图像上水平线越高,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 

【我们在讨论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问题时,一定要分清图像中X、Y轴所表示的具体含义,因为变换了X、Y轴的内容,所对应的图像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形。

(二)、金属与混合溶液的反应 

溶液中金属活动性最弱的最先被置换出来,溶质中一定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